按照中學語文教材上的文學知識所講,漢字的字體變化是:甲骨文——金文(銘文、鐘鼎文)——篆書(大、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漢字(Chinese character) 漢字是中華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但承載了我們幾千年的歷史,而且也是從古到今人們進行溝通的重要手段。由漢字衍生出來的書法藝術(shù),更是中華文明的瑰寶。
但是,漢字,是怎么造出來的? 研究漢字的起源問題,在國內(nèi)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 先秦傳說造字者為倉頡,《旬子·解蔽》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
《呂氏春秋》記載:“奚仲作車,倉頡作書”。相傳倉頡是黃帝的史官,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個代表人。
《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史官,被尊為“造字圣人”。史學家徐旭認為,文字的出現(xiàn),應與倉頡有關(guān)。
那時制定歷法需要文字記載,制定神諭也需要行文,因此,倉頡應是顓頊部族人。他“生于斯,葬于斯”,故造書臺北有倉頡陵墓。
他所處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6世紀。據(jù)此推測,四、五千年前,我國的文字就比較成熟了。
到了現(xiàn)代,有人在承認倉頡的同時又擴大了造字者的隊伍。比如魯迅先生,他認為“。
在社會里,倉頡也不是一個,有的在刀柄上刻一點圖,有的在門戶上畫一些畫,心心相印,口口相傳,文字就多起來了,史官一采集,就可以敷衍記事了。
中國文字的來由,恐怕逃不出這例子?!薄遏斞?門外文談》。
也就是說,漢字當然不可能是倉頡一個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是由許許多多的像倉頡這樣的人慢慢豐富起來的,倉頡只不過在這些人當中比較重要、起的作用比較大而已。我們所重視的不是到底是不是倉頡造的漢字,而是造字這件事本身的意義。
漢字的出現(xiàn),標志著中國歷史走進了由文字記載的時代,是歷史長河中的一件大事,對后世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倉頡造字 倉頡,姓侯剛,號史皇氏,黃帝時史官,漢字創(chuàng)始人,被尊為“造字圣人”。
今南樂縣城西北35華里吳村有倉頡陵、倉頡廟和造書臺,史學家認為倉頡生于斯,葬于斯。 相傳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jié)繩”。
在此以前,人們結(jié)繩記事,即大 事打一大結(jié),小事打一小結(jié),相連的事打一連環(huán)結(jié)。后又發(fā)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號作為記事。
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文明漸進,事情繁雜,名物繁多,用結(jié)和刻木的方法,遠不能適應需要。,這就有創(chuàng)造文字的迫切要求。
黃帝時是上古發(fā)明創(chuàng)造較多的時期,那時不僅發(fā)明了養(yǎng)蠶,還發(fā)明了舟、車、弓駑、鏡子和煮飯的鍋與甑等,在這些發(fā)明創(chuàng)造影響下,倉頡也決心創(chuàng)造出一種文字來。 傳說倉頡;四目重瞳,非常聰明,有一年,倉頡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陽虛之山(現(xiàn)在陜西省雒南縣),臨于玄扈洛?之水,忽然看見一支大龜,龜背上面有許多青色花紋。
倉頡看了覺得稀奇,就取來細細研究。他看來看去,發(fā)現(xiàn)龜背上的花紋竟是有意義可通的。
他想花紋既能表示意義,如果定下一個規(guī)則,豈不是人人都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幺? 倉頡日思夜想,到處觀察,看盡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況、地上山川脈絡(luò)的樣子、鳥獸蟲魚的痕跡、草木器具的形狀,描摹繪寫,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并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號拼湊成幾段,拿給人看,經(jīng)他解說,倒也看得明白。
倉頡把這種符號叫作"字"。 倉頡造字成功,發(fā)生了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聽到鬼哭魂嚎。
為什幺下粟如雨呢?因為倉頡造成了文字,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自然值得慶賀。但鬼為什幺要哭呢?有人說,因為有了文字,民智日開,民德日離,欺偽狡詐、爭奪殺戮由此而生,天下從此永無太平日子,連鬼也不得安寧,所以鬼要哭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 有一次,倉頡就是從這些繩結(jié)記錄的史書給黃帝提供的史實出了差錯,致使黃帝在和炎帝的邊境談判中失利。事后,倉頡愧而辭官云游天下,遍訪錄史記事的好辦法。
三年后他回到故鄉(xiāng)白水楊武村,獨居深溝“觀奎星圜曲之式,察鳥獸蹄爪之跡”,整理得到的各種素材,創(chuàng)造出了代表世間萬物的各種符號。他給這些符號起了個名字,就叫做字。
倉頡的字都是依照萬物的形狀造出來的。譬如:日字是照著太陽紅圓紅圓的模樣勾的;月字是仿著月牙兒的形狀描的;人字是端詳著人的側(cè)影畫的……倉頡首創(chuàng)文字的事后來被黃帝知道了,他大為感動,乃賜倉姓。
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上一君。再后來,上天知道了這件事,下了一場谷子雨獎勵倉頡。
這便是人間谷雨節(jié)的由來。 倉頡陵在吳村西側(cè),與倉頡廟西東相望,是一個高五米的大土丘。
陵墓以下有仰韶至龍山時期的古文化遺存。陵前翁仲,石獅俱存,并建有石坊,上書“倉頡”二字。
倉頡廟,始建年代不詳。據(jù)廟內(nèi)現(xiàn)存碑刻記載,“歷漢唐以來,未嘗稍替”。
如今看到的倉頡廟是明清時的建筑,占地約兩千七百平方米,座北朝南,有石望柱一對,雕刻精美雅致;山門、二門皆為硬山式建筑,拜殿、正殿和寢閣大方美觀。還有明代名人篆額題聯(lián)和倉頡夫婦的石雕。
廟內(nèi)碑刻林立,松柏蒼翠,楊柳依依,樓臺亭閣鱗次櫛比,整個建筑雄偉壯觀記錄漢語的文字系統(tǒng),并仍然或曾經(jīng)在日語和朝鮮語、越南語中使用。
一 漢字的形體演變 從成體系的漢字算起,漢字的形體演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
這個演變大體上可以分為七個階段。 (一)甲骨文。
我們今天所能看到最早的成體系的漢字材料就是甲骨文。所謂“甲骨文”,就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公元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在河南省安陽縣城西北五里路的小屯村發(fā)現(xiàn)了甲骨文。根據(jù)考古證明,小屯村附近就是殷王朝的首都。
經(jīng)過八十年的不斷挖掘,獲得有文字的甲骨大約有十六七萬片。在考古學家的長期研究中,積累了不少的研究成果,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對三千五百多甲骨文字,已經(jīng)考釋出兩千個左右。
不認識的字多是人名、地名、族名等。 奴隸時代的殷王朝是非常崇拜神的,每逢一事,總要問卜。
比如出外田獵,設(shè)祭祈年,操戈征伐,風雨晦冥等都要問卜。從已發(fā)現(xiàn)的甲骨文可知,甲骨文主要是殷代王室刻在卜用過的龜甲和獸骨上的記錄,所以人們通常稱它為“卜辭”。
郭沫若同志的《殷契萃編》和《卜辭通纂》,就是研究甲骨卜辭的專著。 甲骨卜辭中所用的字是很有限的,有一些字可以肯定地說在甲骨文時期就已經(jīng)有了的。
可是因為在卜辭中沒有用到它,所以它就至今沒有問世。比如“民”這個字,在周朝初年的青銅器上曾多次見到,都是用一把錐子刺瞎一只眼睛的意思,所以“民”就代表上古的奴隸【青銅器上的“民”字: ■(《盂鼎》)■(《克鼎》)■(《秦公簋》)】。
但“民”字在甲骨文中卻至今還沒有發(fā)現(xiàn)。 甲骨文的特點,主要有三: (1)形體不固定,筆畫有多有少,寫法有反有正。
“止”:■、■、■ (是腳的象形) “牢”:■、■、■(是圈牛羊的地方) “車”:■,■、■(是戰(zhàn)車的象形) (2)行文的程式不統(tǒng)一。從左到右的,從右到左的都有,所以讀起來也相當困難。
(3)因為文字是用鋼刀和石刀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所以筆畫細而硬,而且多用方筆,圓筆很少。 另外,根據(jù)考古分析,在殷商之時除了甲骨文之外,一定還有竹書和帛書。
因為在甲骨文中已經(jīng)有“冊”字了,很像韋編的竹簡的樣子【甲骨文■(冊)】,另外也還有“典”字了,很像兩手捧著“冊”的樣子,所以后世稱重要著作為“經(jīng)典” 【甲骨文■(典)】。那么為什么至今尚未見到殷朝的竹木簡書呢?這是因為竹木在地下埋藏三千多年很可能早就腐朽了。
(二)金文。金文是指鑄刻在銅器上的文字。
古代人稱銅為“吉金”,故稱銅器上的文字為“金文”。銅器中又以鐘和鼎較著名,因此金文也叫“鐘鼎文”。
另外還有“銅器銘文”、“吉金文字”、“彝器款識”等名稱。 周代的文化比殷代的文化繁榮得多,典籍文物極為豐富。
周人也不像殷人那樣相信鬼神,所以甲骨卜辭也就讓位于金文了。 金文,當然殷代末期也有,但畢竟很少,所以金文主要還是指周朝青銅銘文。
周代不僅銘器的數(shù)量多,而且銘器上的字數(shù)也多。比如西周第二個帝王成王誦時的《令彝》有187個字;西周第三個帝王康王釗時的《大盂鼎》有291個字;西周第十二個帝王宣王靖時的《毛公鼎》有499個字。
這樣的洋洋大現(xiàn)在殷代是根本沒有的。 在西周的時代,銅器主要是王室的器皿,而對這種器皿,不容許諸侯大臣有鑄造權(quán)。
可是到了東周,諸侯稱霸力政,青銅器物可以任意鑄造,而王室之器倒是幾乎絕跡了。從字的形體上看,也有很大的發(fā)展。
特別到了戰(zhàn)國的時候,南方吳、越、楚等國的文字還增加了不少類似鳥蟲的裝飾成分,這就是所謂“鳥蟲書”、“繆篆”,比如“楚”字“王”字就是【繆篆■(楚)、■(王)】。 從內(nèi)容上看,銅器上的文字主要是記載這件器物為誰所有,有的記載戰(zhàn)功、祭祀以及受王的賞賜等。
從形體上看,金文是承甲骨文而發(fā)展起來的。在筆畫和結(jié)構(gòu)上比甲骨文簡單些,其特點主要有三: (1)曲筆較多,線條粗而自然,字形趨向工整。
(2)金文一般都是先在模子上刻字,刻不好還可以修改,所以字形顯得渾厚質(zhì)樸,不過到周朝末年便趨向流利秀拔。 (3)字體多不固定,一個字往往有多種寫法。
比如“射”字像弓箭形,第三種寫法的后面還有一只手【“射”的各種寫法:■ ■■】“蟲”字像蟲子彎曲形,第三種寫法的上面還有兩只眼【“蟲”的各種寫法:■■■】。 另外,在解放前的長沙地區(qū)還出土過帛書,是楚國墓葬品。
令人氣憤的是這件國寶在1946年被中華民族的敗類賣給了美國人,后來藏在美國的耶魯大學的圖書館,至于簡書、印璽文、陶文、貨幣文、兵器刻款等,解放后在長沙、信陽等地曾多次發(fā)現(xiàn),不過多屬于草率急就的文字,遠不如鐘鼎文那樣工整。 (三)篆書。
對于“篆書”這個名稱,歷來就有爭論。郭沫若同志說:“篆者,掾也;掾者,官也?!?/p>
(掾,音院,古代官署屬員的統(tǒng)稱。)這就是說,所謂“篆書”,其實就是“椽書”,也就是“官書”。
在秦始皇時代,官事頗多,官書浩繁。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上至以衡石量書?!?/p>
“石”(dàn擔)是一百二十斤,可見秦始皇一天要親自過目一百二十斤用竹木簡寫成的官文書。這些“官書”就是“篆書”。
但當時還沒有這個名稱,直到漢代的“隸書”出現(xiàn)以后,才把以前施于官掾的“文書”叫做“篆書”。所。
漢字的由來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蒼頡是皇帝的史官,他長著跟龍一樣的面貌,四只炯炯有神的眼睛。
他特別喜歡觀察身邊和周圍的事物,他也非常愛動腦筋或者是想問題。他每天抬頭觀察天上星星的變化,看烏龜背上的花紋、雀鳥羽毛的色彩和山川起伏的樣子和形象,經(jīng)常在自己的手上描畫事物的形體和特征。
久而久之就創(chuàng)造丁文字。蒼頡在創(chuàng)造文字的時候,上天下起魚點一樣的粟米,怕人們光顧寫字。
將來人們餓肚子。 鬼在黑夜里偷偷的哭泣,龍也藏躲起來,是因為怕文字把他們的丑惡行為記錄起來,昭告天下,使他們遺臭萬年。
這就是文字的由來。一個偉大的蒼頡,我特別佩服他。
文字 歷史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chǎn)生,有據(jù)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后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后期,漢字發(fā)展演變?yōu)榇笞4笞陌l(fā)展結(jié)果產(chǎn)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guī)范化,字形結(jié)構(gòu)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chǔ)。
后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并把線條化和規(guī)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
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chǎn)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fā)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
隸書之后又演變?yōu)檎虏荩蠼癫?,至唐朝有了抒發(fā)書者胸臆,寄情于筆端表現(xiàn)的狂草。隨后,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
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jù)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nèi)粘鴮懰晳T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shù)的發(fā)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shù)發(fā)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fā)生了深刻的影響,產(chǎn)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后世稱為宋體。
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jīng)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征。
到了明代隆慶、萬歷年間,又從宋體演變?yōu)楣P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這種字體。
以后,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于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chuàng)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漢字的起源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于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guān)于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jié)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
現(xiàn)代學者認為,成系統(tǒng)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chuàng)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后發(fā)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guān)的出土資料。
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xiàn)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jù)。
通過系統(tǒng)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xiàn)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yè)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gòu)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fā)生、發(fā)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并不那么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后發(fā)現(xiàn)10余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huán)較多,大多數(shù)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gòu)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漢字體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區(qū) 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qū)。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jīng)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jīng)驗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符號系統(tǒng),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
漢字基礎(chǔ)知識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漢字的一般常識
(1)漢字的造字法
一般來說,漢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我國古代對造字法有“六書”的提法,除了上述四種外,還包括“轉(zhuǎn)注”和“假借”。但嚴格說來這兩種應屬于用字的方法。
(2)漢字的形體及其演變
每個漢字都是一個獨立的 形體, 構(gòu)成漢字形體的最小單位是筆畫。 漢字的基本筆畫是由點和成演變而成的八種筆畫:點、豎、撇、捺、提、折、鉤。
漢字產(chǎn)生都是幾千年,形體在不斷地演變。主要經(jīng)歷了甲骨文(鐘鼎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到現(xiàn)在使用的簡化字這樣一個過程。
2、正確書寫漢字
(1)注意字休的規(guī)范化
(2)不寫錯別字
3、熟悉漢字的偏旁,部首,筆畫和筆順的知識, 掌握查字典的方法。
4、漢字中形聲字形旁與聲旁的六種配合方式
(1)左形右聲 (2)右形左聲 (3)上形下聲 (4)下形上聲 (5)內(nèi)形外聲 (6)外形內(nèi)聲
關(guān)于漢字的知識
一 歷史
甲骨文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統(tǒng)之一。其中,古埃及的圣書字、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已經(jīng)失傳,僅有中國的漢字沿用至今。
傳說中,漢字起源于倉頡造字。黃帝的史官倉頡根據(jù)日月形狀、鳥獸足印創(chuàng)造了漢字,造字時天地震驚——“而天雨粟,鬼夜哭”。從歷史角度來看,復雜的漢字系統(tǒng)不可能由一個人發(fā)明,倉頡更可能在漢字的搜集、整理、統(tǒng)一上做出了突出貢獻,所以《荀子·解蔽》中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
有觀點認為《周易》中的八卦對漢字形成有較大影響,但支持者甚少。
二 原始文字
文字發(fā)明前的口頭知識在傳播和積累中有明顯缺點,原始人類使用了結(jié)繩、刻契、圖畫的方法輔助記事,后來用特征圖形來簡化、取代圖畫。當圖形符號簡化到一定程度,并形成與語言的特定對應時,原始文字形成。
1994年,湖北楊家灣大溪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其上170多種符號中,部分特征與甲骨文有較大類似之處。這一發(fā)現(xiàn)將原始漢字的形成過程推定到距今6000年以前。此外,山東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上的象形符號,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幾何符號等,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中(或形成前)不同階段的表現(xiàn)。
但是,商朝以后的漢字和這些幾何符號是否一脈相承?這個問題還在爭議中。許多學者提出,這些符號不一定是漢字的前身,甚至不能絕對肯定是文字符號。
三 從象形到表意
泰山封山刻石,相傳為李斯所書從甲骨文到小篆,漢字經(jīng)歷了從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的發(fā)展過程,字形逐步脫離事物的具體形象。這一時期的漢字稱為古文字。
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已經(jīng)是一種比較完整的文字體系。在已發(fā)現(xiàn)的4500多甲骨文單字中,目前已能認出近2000字。與甲骨文同期,青銅器上鑄造的文字稱為金文或鐘鼎文,西周時期的《散氏盤》、《毛公鼎》具備很高的史料和藝術(shù)價值。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李斯在大篆和六國古文的基礎(chǔ)上,進行規(guī)范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為秦朝的標準書寫字體,統(tǒng)一了中國的文字。小篆呈長方形,筆畫圓潤流暢。
小篆解決了各國文字間出現(xiàn)大量異體字的情況,“書同文”的歷史從此開始。文字的統(tǒng)一有力促進了民族間文化傳播,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和中國的統(tǒng)一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為世界文字史所罕見。
漢字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許多不同的演變。初期漢字系統(tǒng)的字數(shù)不足,大量事物以通假字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46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