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學是研究情報的產生、傳遞、利用規(guī)律和用現代化信息技術與手段,使情報流通過程、情報系統(tǒng)保持最佳效能狀態(tài)的一門科學。
它幫助人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手段,提高情報產生、加工、貯存、流通、利用的效率。 情報學的概念源于歐美國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逐步形成的一門新學科,至今仍在發(fā)展完善中。
因此,它不像一些基礎學科那樣,有著嚴格而且統(tǒng)一的學科定義?!笆澜缈茖W情報系統(tǒng)”的專家給情報學 下了這樣的定義:“情報學是一門研究情報的性質和特點、影響情報流通的因素,以及有效查取和利用情報的加工技術和方法的科學,它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p>
隨著人類社會向信息化社會的演進,情報學的社會重要性日益增加,其作用和研究成果被認為是信息化社會的強大支柱之一。 情報科學家把情報學的社會重要性總結為:可使人們有效地傳播已積累的知識;不斷地使人們及時吸收并應用新知識;通過情報的貯存與檢索,喚起人們對知識的記憶;通過對情報知識的有效利用,強有力地推動人類社會、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的進步。
情報學的歷史 不論是西方國家,還是中國,情報學的形成與發(fā)展是同它們的情報活動、情報工作的發(fā)展緊密相聯的?,F代情報學理論與活動主要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是科學技術高度發(fā)展的產物。
香農的“信息論”、維納的“控制論”、電子計算機的誕生分別為情報學奠定了理論和物質基礎。 萌芽與形成階段(40年代)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西方工業(yè)國家的科學技術發(fā)展,使情報學有了誕生的社會需求和基礎。
以德國、英國、美國和蘇聯為主的一些國家,積累了大量需要處理和利用的科技文獻資料和科研成果;西方國家對研究與開發(fā)的投入大大增加;計算機問世并被利用于文獻加工領域;新的學術思想活躍以及新的學科不斷誕生。這些因素都是情報學孕育與形成的強大力量。
情報學最初階段的理論基礎是美國和英國的科學家布什和布拉德福奠定的。前者于1945年發(fā)表了“誠若所思”一文,首次提出了機械化檢索文獻縮微品的設想;后者于1948年發(fā)表了“文獻工作內容的改進和擴展”一文,強調了蓬勃發(fā)展的文獻工作所面臨的必須革新的局面。
二者的結合造就了文獻工作向情報學的轉移。這一時期,情報學發(fā)展的最重要國際活動是1948年英國皇家學會召開了國際科學情報會議。
初期發(fā)展階段(50年代) 在這一階段,情報學已初步形成了研究體系和內容:情報組織,情報貯存與檢索設備,機器翻譯和情報需求。美國人陶伯、莫爾斯、肯特等人相繼研究出單元詞索引、敘詞索引、組配索引、題內關鍵詞索引,以及定題情報服務的原理或裝置,給情報檢索技術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英國人布拉德福和維克里于50年代前后分別對文獻分布理論、費爾桑對分類檢索理論、克萊弗登對檢索系統(tǒng)性能的評價問題分別作了研究。 1957年是這一階段中具有轉折性意義的一年。
美國科學家柴瑞宣布在美國把各種各樣的交流研究與活動統(tǒng)一于情報學。同年,在美國,情報手工檢索開始越來越多地轉為計算機檢索系統(tǒng)。
情報學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的性質自此開始顯露出來。 中國情報學起步稍晚,始于20世紀50年代。
1956年中國科學院建立了科學情報研究所,標志著中國科技情報事業(yè)的開始。1957年出版了《科學情報工作》雜志介紹國內外情報工作現狀與發(fā)展,引起學者們探討情報工作理論的興趣,是中國情報學研究的開端。
1958年中國已開始出現情報述評和分析,在此基礎上,逐漸發(fā)展成為具有中國特點的情報研究工作,其成果具有綜合性、戰(zhàn)略性和及時性的特點。中國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還于1958年創(chuàng)辦了中國科技情報大學,后并入中國科技大學,設立了情報專業(yè)。
發(fā)展與壯大階段(60~70年代) 就國外先進工業(yè)化社會而言,情報學在這一時期已成為一門成熟的而且仍然在不斷發(fā)展的獨立學科。它的研究對象、內容、體系、研究方法和手段、系統(tǒng)與網絡實體、同其他學科和工程技術的交叉程度都變得更為廣泛、嚴格和復雜。
這一階段,情報學的重點在于發(fā)展適用性情報技術,支持國家情報系統(tǒng)的建立,支持和加強專業(yè)化情報服務系統(tǒng),解決情報用戶與情報系統(tǒng)之間相互作用和關系問題。例如1961年美國化學文摘社用電子計算機實現了“化學題錄”的自動編排;1964年建成了MEDLARS醫(yī)學文獻分析與檢索系統(tǒng),并于1971年將該系統(tǒng)聯機化等等。
它們在用戶與數據庫之間架設橋梁,促使聯機系統(tǒng)廣泛應用。 與此同時,在理論上也出現了相應的發(fā)展,如美國的加菲爾德發(fā)明引文索引并于1961年試編成了《科學引文索引》;普萊斯側重從歷史與社會學觀點來研究科學情報,于1961、1968年分別出版了《巴比佗以來的科學》與《小科學、大科學》兩書,為文獻計量化的發(fā)展作了奠基性工作,并提出了科學文獻指數增長定律與衡量科學文獻老化的普賴斯指數;索爾頓在美國康乃爾大學進行了用加權詞方法的自動標引方案試驗。
上述研究與實踐標志著情報學在60~70年代已進入了它的發(fā)展與壯大時期。 隨著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和高密度信息存儲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情報學的研究范圍和深度大大拓寬和提高,情報學及其。
情報,外來語,來自日語“情報”,主要指“信息、資訊、消息”。情報是指被傳遞的知識或事實,是知識的激活,是運用一定的媒體(載體),越過空間和時間傳遞給特定用戶,解決科研,生產中的具體問題所需要的特定知識和信息。
情報應具有3個基本屬性:
1、知識性
知識或信息;
2、傳遞性
情報要經過傳遞;
3、效用性
情報要經過用戶使用產生效益.情報不僅取決于情報源,也取決于情報用戶。
1、概述:
情報學是研究情報的產生、傳遞、利用規(guī)律和用現代化信息技術與手段,使情報流通過程、情報系統(tǒng)保持最佳效能狀態(tài)的一門科學。它幫助人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手段,提高情報產生、加工、貯存、流通、利用的效率。
2、研究方向:
情報學的研究方向主要有:
01 情報學理論與方法
02 信息管理與知識管理
03 信息經濟與網絡經濟
04 信息組織與檢索
05 信息系統(tǒng)工程
06 競爭情報與管理咨詢
07 信息服務與信息保障
(注:各大院校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以武漢大學為例)
3、培養(yǎng)目標:
本專業(yè)研究生應系統(tǒng)地掌握現代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論和技術,具備獨立從事情報學理論研究、現代信息管理工作、以及信息系統(tǒng)的分析與設計的能力。熟悉掌握一門外國語,熟練掌握信息管理活動中所需的計算機技術。了解本領域的研究動態(tài),畢業(yè)后能夠從事現代企事業(yè)單位信息資源的開發(fā)與管理、信息系統(tǒng)分析與設計等工作,也能從事相關學科的教學、科研工作。
4、研究生入學考試科目:
①101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或203日語
③303數學三
④信息管理基礎(含信息管理學、數據庫原理)
(注:各大院校的考試科目有所不同,以武漢大學為例)
二、就業(yè)前景
情報學是一門研究情報的性質和特點、影響情報流通的因素,以及有效查取和利用情報的加工技術和方法的科學,它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隨著人類社會向信息化社會的演進,情報學的社會重要性日益增加,其作用和研究成果被認為是信息化社會的強大支柱之一。它將緊緊地與高新技術結合在一起,逐步形成更加充實的學科體系與研究規(guī)范,將揭示未來信息社會中人們情報恬動的規(guī)律性.以及情報信息在社會、經濟、文化中的巨大影響與作用。
情報學屬于信息管理學科,其就業(yè)面較廣,專業(yè)中既包括“信息”又涉及“管理”,都是近年來就業(yè)市場上的熱門兒,就業(yè)前景不錯。
三、就業(yè)方向
本專業(yè)畢業(yè)生可到信息咨詢公司、大型企業(yè)、信息資源開發(fā)與服務公司、政府機構、情報研究所、安全局、高校與公共圖書館等從事信息搜集、信息管理、信息開發(fā)、競爭情報、信息咨詢與服務、相關學科的科研和教學工作及其他相關工作。也有一部分畢業(yè)生選擇繼續(xù)讀博或出國。
四、推薦院校
情報學專業(yè)碩士全國招生較強的招生單位有:
武漢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吉林大學、華中師范大學、鄭州大學、黑龍江大學、南京理工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大學、四川大學。
五、相近學科
與情報學相關的二級學科有:圖書館學、檔案學
六、課程設置:(以武漢大學為例)
主要必修課程:
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第一外國語
高級程序設計、數據庫設計、計算機網絡原理與應用、情報學基礎理論、情報檢索進展、信息經濟學、信息管理科學導論、多媒體情報系統(tǒng)、信息管理與知識產權研究、網絡資源開發(fā)與利用進展、智能信息系統(tǒng)研究、競爭情報研究、國際經濟信息研究、網絡營銷與電子商務、信息系統(tǒng)分析與案例研究、現代信息咨詢理論進展、信息科學原理、信息市場營銷研究、網絡信息資源統(tǒng)計分析、信息服務管理研究、公司知識管理、信息系統(tǒng)開發(fā)技術進展、網絡經濟等。
確定選題情報研究課題有兩個來源,一是用戶委托的與科學技術研究或生產實踐有關的課題。
二是情報研究人員自行擬定的課題。制定研究方案包括闡明課題目的、擬定調查大綱、組織研究人員、規(guī)定工作進度和預計研究報告形式等。
文獻調查和實地調查按研究方案和調查大綱查找和搜集各類有關情報資料,作為情報研究的素材。素材的分析研究對所搜集到資料的質量進行鑒別,判斷其可靠性、先進性和適用性并據此進行篩選,剔除不可靠的或不需要的資料,提煉出所需的情報內容并進行判斷性推理和預測性推理。
撰寫報告根據課題要求,撰寫綜述報告、述評報告、背景報告、專題報告或預測報告。論證評價對情報研究成果進行鑒定、評價、推廣。
關于某種情況的消息和報告,多帶機密性質。
按應用范圍分類
可分為科學情報、經濟情報、技術經濟情報、軍事情報、政治情報等。
按內容及作用分類
又可分為戰(zhàn)略性情報和戰(zhàn)術性情報兩大類。戰(zhàn)略性情報一般是指對解決全局或某一特定領域中(如制定能源政策、城市發(fā)展規(guī)劃等)一些帶有方向性、政策性問題所需要的活化了的知識,其中包括科學依據、論證和方案等內容。戰(zhàn)略情報的形成需要經過高度的邏輯思維過程并具有較明顯的預測性質。戰(zhàn)術性情報則是指對解決局部或某一學科領域中的一些具體問題所提供的情報。戰(zhàn)略性情報與戰(zhàn)術性情報是相互作用、密切關聯的,戰(zhàn)術性情報是構成戰(zhàn)略性情報的基礎,戰(zhàn)略性情報則可以為戰(zhàn)術性情報指明方向。
① 情報學的研究對象是科學情報。
② 情報學研究科學情報的產生、內涵、表征、傳播、流通等自身特性和規(guī)律,以及有效加工、傳播和利用科學情報的技術與手段。
③ 情報學是一門新興的具有交叉學科性質的學科。
隨著人類社會向信息化社會的演進,情報學的社會重要性日益增加,其作用和研究成果被認為是信息化社會的強大支柱之一。情報科學家把情報學的社會重要性總結為:可使人們有效地傳播已積累的知識;不斷地使人們及時吸收并應用新知識防止情報知識自身的老化;通過情報的貯存與檢索,喚起人們對知識的記憶;通過對情報知識的有效利用,強有力地推動人類社會、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的進步.
情報學是研究情報的產生、傳遞、利用規(guī)律和用現代化信息技術與手段,使情報流通過程、情報系統(tǒng)保持最佳效能狀態(tài)的一門科學。它幫助人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手段,提高情報產生、加工、貯存、流通、利用的效率。
情報學屬于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合成學科,它作為理解現代化通信與知識綜合化所必須的一個領域而存在。
情報學的研究對象是科學情報及其活動規(guī)律,追求的目標是最佳的標引方案、最少的情報查找時間、最大的情報流通。
隨著人類社會向信息化社會的演進,情報學的社會重要性日益增加,其作用和研究成果被認為是信息化社會的強大支柱之一。
設有情報學專業(yè)的研究生院:
北京大學 北京師范大學 東北師范大學 黑龍江大學
華東師范大學 華中師范大學 吉林大學 蘭州大學
南京大學 南京理工大學 南京農業(yè)大學 南開大學
上海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天津師范大學 武漢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中南大學 中山大學
應該說隨著中國經濟的發(fā)展
產業(yè)經濟的發(fā)展前景還算不錯
不過比較起來
發(fā)展還是在沿海各省
可以在圖書館、情報所工作,也可以在政府事業(yè)部門的咨詢或信息服務部工作,主要在企業(yè)的情報分析與咨詢部工作。
就業(yè)范圍比較廣。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71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