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體系改革內容:? ????
1、改革課程功能,強調培養(yǎng)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在學習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要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
2、改革課程結構,適應時代要求及不同地區(qū)和學生發(fā)展的要求,體現課程的科學性、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改革課程內容,加強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fā)展的聯系,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
4、改革課程實施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5、改革課程評價標準,要發(fā)揮評價在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教師素質提高、改進教學實踐、推進素質教育上的功能。?????
6、改革課程管理,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的適應性。
分析:改革使秦國成為最富強的國家(經濟得到發(fā)展,軍隊戰(zhàn)斗力不斷加強)
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封建制度在秦國確立,促進封建經濟的發(fā)展,加強軍隊的戰(zhàn)斗力,使秦國很快成為戰(zhàn)國七雄中最富強的國家,為統(tǒng)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附錄: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
(1)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2)獎勵耕戰(zhàn),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4)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實踐發(fā)展,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實踐的觀點、聯系的觀點、發(fā)展的觀點,關于社會基本矛盾的學說,關于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的論述等等,對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只有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功和看家本領,才能以全局視野和長遠眼光看問題,增強工作的積極性、能動性、預見性、創(chuàng)造性,譜寫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篇章。在當前要加強對以人為本、公平正義、協商民主、法治中國、共同富裕等重大問題的研究。
特別要注意哲學思考和理論提升,要善于用中國的理論研究和話語體系解讀中國實踐、中國道路,不斷概括出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的、開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 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改革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的基本原理。
歷史唯物主義表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是社會財富和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人民至上是我們黨的執(zhí)政理念和價值追求,因為人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體,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改革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這就回應了老百姓的關切,應對了下一步改革發(fā)展的難點和挑戰(zhàn)。全體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思想,應當貫穿改革全過程,也是改革的最大公約數。
讓人民滿意,為人民造福,應當成為檢驗改革的根本尺度。要增強發(fā)展的包容性和改革的普惠性,讓發(fā)展和改革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要堅持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努力做到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從而使改革得到更廣泛的群眾支持和社會基礎。 強調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協同性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全面性特征。
全面地看問題,把握事物的全面性,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要求。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充分體現了全面性的要求,注重改革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協同性。
比如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涉及面十分廣泛,是一個系統(tǒng)和整體。比如“三個解放”,即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也是一個系統(tǒng)和整體。
特別是“六個緊緊圍繞”,即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tài)文明體制改革;緊緊圍繞提高科學執(zhí)政、民主執(zhí)政、依法執(zhí)政水平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更是著眼于改革的系統(tǒng)和整體,六個方面相互協同,相互促進,全面推進。
這篇文章不錯,可參考。
. 股東選擇與權利實現:農村信用社改革的基礎性問題 來源:《金融研究》 2007-07-20 摘要:本文認為農村信用社現行的增資擴股定價辦法,實際上強化了內部人的控制地位,只有引入市場化的競價機制,打破股東的逆向選擇格局,才有可能實現花錢買機制的目標。 目前農村信用社(簡稱農信社,下同)花錢買機制的改革出現了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現行增資擴股的定價方法吸引不到真正的股東;二是股權設置排除了大股東,而小股東又不愿意參與決策;三是即使股東有意愿參與決策也要受外部人控制。
這三方面的問題動搖了花錢買機制改革的基礎,為避免出現“種瓜得豆”的結果,必須按照市場化原則更多地引入真正有意愿、有能力、負責任的股東,使農信社逐步具備自我約束、自我發(fā)展的內在動力,而不是象目前這樣,需要高度依賴外部監(jiān)管的力量才能保證改革演進的路徑不偏離目標。 一、農信社改革一手硬一手軟,與預定目標存在偏差 以首批八個改革試點省之一的某市為例,8家縣農村信用聯社31854萬元專項中央銀行票據已全部發(fā)行。
2004年9月末全市農村信用社資本充足率達到4.62%,較2002年末增加了5.8個百分點;不良貸款率下降至11.43%,較2002年末下降了10.02個百分點;2004年1-9月份實現盈利8236萬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298萬元。從數據看,資金支持方案的實施增強了該市農村信用社的抗風險能力,提高了經營效益,對改善農村信用社的經營環(huán)境、構建新的農村金融體系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但是,對農信社一年來的改革進程進行深入分析,可以發(fā)現農信社除了千方百計增資擴股完成票據發(fā)行的硬指標外,法人治理結構、經營機制等其他方面的軟指標改革并沒有真正起步。到目前為止,農信社轉變機制方面取得的成效甚微。
一是不良貸款率的降幅雖然較大,但是不良貸款絕對額減少有限,而且潛在風險較大。2004年9月末,全市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額14.12億元,較2002年底減少4.78億元,剔除票據置換因素,實際不良貸款減少1.6億元;2004年9月末,全市農村信用社貸款余額為123.58億元,較2002年末增加35.47億元,增幅為40%,但是貸款面并沒有拓寬,新增企業(yè)戶數不超過10%,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不良貸款的減少是由企業(yè)借新還舊因素造成的。
綜合-上述兩個因素,不良貸款實際降低了1.82個百分點。從農信社貸款的投向看,相當比例投向了國有商業(yè)銀行逐步退出的小型企業(yè),有些甚至是國家限制發(fā)展的“五小企業(yè)”,在沒有其他金融機構進入的情況下,農信社的信貸資金難以從這些企業(yè)中全身而退。
據調查,D農信社貸款前十戶中有三戶是小型的鋼鐵企業(yè),貸款余額占前十戶貸款的40%以上。 二是收益率雖然有所提高,但并非來自信貸結構的調整優(yōu)化,而主要源于壟斷農村金融市場而產生的超額利潤。
調查中發(fā)現農信社貸款利率一浮到頂的現象比較普遍,平均上浮幅度由2003年的45%提高到110%,利息收益大約增加4億元。特別是C縣農信社利率上浮50%以下的貸款僅占貸款總額的1.5%,上浮幅度在50%-130%之間的貸款占貸款總額的98%,利率的大幅提高為其帶來可觀的收益。
三是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jiān)事會三位一體的制衡機制尚未形成。從8個社的情況看,三會制度的建立仍然停留在書面上、懸掛在墻壁上,截至2004年9月末,沒有一家社召開過真正意義的社員代表大會,只是按規(guī)定走過場,以職工大會代替。
大部分的貸款投向、財務收支、費用開支等重要事項不能定期公布,更無從談起接受社員監(jiān)督。信用社普遍是理事長兼主任,名義上是理事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實質上是理事長全權負責制,不存在二者之間制約關系。
縣級聯社監(jiān)事會由于沒有常設機構,一般只設監(jiān)事長,通常的做法是由內審稽核部門負責人擔任,由此帶來的是稽核部門履行監(jiān)事會職責,實質上使監(jiān)事會成了聯社內部稽核審計的一個部門或者科室,無法有效履行監(jiān)督職責。 重硬指標完成、輕機制轉換,是農信社改革過程中的普遍性傾向,出現這一問題的根源在于農信社改革的制度設計存在缺陷。
二、逆向選擇產生的股東不能供給良好的治理機制,需要引入合理的定價與競價機制尋找真正的股東 農信社改革的實質是花錢買機制,人民銀行是農信社良好治理機制的買方,至于人民銀行為什么愿意為此買單,既有其維護金融穩(wěn)定的職責要求,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并不是我們討論的主題。我們要討論的是:誰能夠供給良好的治理機制?人民銀行能否把錢交給真正的供給者? 治理機制的最終供給者是股東,股東通過兩個層次的委托代理關系,即股東大會與理事會的委托代理、理事會與經理層的委托代理,間接對經理層進行監(jiān)督約束。
沒有真正履行職責的股東就不會有良好的治理結構。農信社機制難買的真正原因,就在于沒有真正負責的股東。
如果人民銀行把錢付給沒有意愿履行監(jiān)督職責的所謂股東,就等同于中央銀行出錢,鞏固農信社經理層的內部人控制地位,這與改革初衷是背道而馳的。 找不到真正股東的原因是當前實施的資產定價方法不合理:不論凈資產高低,均以一元作價折股。
對于凈資產已經。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六大目標之一就是“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質,使人得到充分的發(fā)展。新一輪課程改革把兒童的充分發(fā)展作為出發(fā)點和歸宿,這意味著人才培養(yǎng)模式將多樣化。確立體現時代精神的新的課程價值觀、根治現行課程體系的弊端是本次課程改革的根本任務。新課程的基本價值取向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這意味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必須走出目標單一、過程僵化、方式機械的“培養(yǎng)模式”,讓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獲得充分發(fā)展,培養(yǎng)出豐富多彩的人格。
本次課程改革的核心是課程功能發(fā)生了改變。新課程各科課程標準把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者真正統(tǒng)一起來,使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產生了質的飛躍。它從關注知識轉向關注學生的發(fā)展,尊重兒童的發(fā)展規(guī)律,為每一個人的發(fā)展提供機會。在義務教育階段就開始關注一個人的終身發(fā)展,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做準備,精選終身發(fā)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通過義務教育,使每一個學生都具有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
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chuàng)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tài)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4.43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