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知識復習提綱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地球是一個兩極部位略扁的不規(guī)則的球體,它的平均直徑為6371米。
2、緯線與緯度 在地球儀上,順著東西方向,環(huán)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叫做緯線。所有的緯線都是圓,可稱為緯線圈;緯線圈的長度有長有短,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縮短,最后成一點。
緯線都 指示東西方向。 赤道 是最長和緯線,長約4萬千米。
它與兩極之間的距離相等,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是地球儀上的零度緯線。
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習慣上用"N"作代號;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習慣上用"S"表示。 3、經(jīng)線和經(jīng)度 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并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叫做經(jīng)線,也叫子午線。
所有的經(jīng)線都是半圓狀;長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線 地球儀上的零度經(jīng)線叫做本初子午線,從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分作1800,以東的1800屬于東經(jīng),習慣上用“E”為代號,以西的1800屬于西經(jīng),習慣上用“W”為代號。
國際上習慣用200W和1600E的經(jīng)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 4、地球自轉與晝夜交替 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這叫做地球自轉,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
自轉一周的時間大約是24小時,也就是一天。這樣就產(chǎn)生了晝夜交替的現(xiàn)象。
5、地球公轉和季節(jié)變化 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又圍繞著太陽公轉,地球公轉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周的時間就是一年。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地軸總是保持著66.50的夾角。
由于地球的公轉,產(chǎn)生了季節(jié)的變化。 6、五帶的劃分 熱帶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一年之中有陽光直射現(xiàn)象,地面獲得的太陽光熱最多,氣候終年炎熱。
回歸線是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寒帶在北極圈以北和南極圈以南的地區(qū),有極夜和極晝的現(xiàn)象。
極圈是寒帶和溫帶的分界線。溫帶在北回歸線和北極圈之間、南回歸線和南極圈之間的地區(qū),一年中沒有極夜和極晝的現(xiàn)象,地面得到的太陽光熱比熱帶少,比寒帶多,氣候上的四季變化比較明顯。
7、地圖三要素 比例尺、圖例與注記。在地圖上所畫地區(qū)的范圍越小,要表示的內(nèi)容越詳細,選用的比例尺應越大;反之選用的比例尺越小。
在地圖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8、地面高度的計算方法 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叫做海拔。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叫做相對高度。
9、等高線 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數(shù)值。
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10、世界海陸的分布 地球上海洋面積占了71%,而陸地面積僅占29%。
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起來叫做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有歐洲、北美洲。
大部分 人們習習慣把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和大高加索山脈一線作為歐洲和亞洲大陸的分界線。亞洲和非洲以蘇伊士運河作為分界線。
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稱為美洲。巴拿馬運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線。
南極洲主要位于南極圈內(nèi),四周被大洋環(huán)繞。 11、陸地地形 人們把地形分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種基本類型。
山地 海拔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巒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條帶狀分布。其中最突出的是兩條由若干條高大山脈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條是橫穿亞歐大陸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另一條是縱貫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脈組成。
平原 海拔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較小,常用“一望無際”來形容平原的坦蕩。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
歐洲和非洲的地形比較簡單,分別以平原和高原為主;亞洲的地形則比較復雜,地勢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積廣,平原分布在大陸周圍地區(qū)。 12、促使地形變化的力量 地球內(nèi)部所產(chǎn)生的作用稱為內(nèi)力作用,如地殼運動、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內(nèi)力作用的表現(xiàn)形式。
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殼活動比較活躍的地區(qū),主要集中在環(huán)太平洋沿岸的地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脈地帶。來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風、海浪和冰川等。
13、天氣和氣候 天氣是一個地方短時間里陰晴、風雨、冷熱等的大氣狀況。它是時刻在變化的。
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 14、氣溫的變化 一天當中,氣溫有時高,有時低。
陸地最高氣溫一般出現(xiàn)在正午過后(約14時);最低氣溫出現(xiàn)在日出前后。一年當中,世界陸地上大多數(shù)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氣溫,北半球出現(xiàn)在7月,南半球出現(xiàn)在1月。
月平均最低氣溫,北半球出現(xiàn)在1月,南半球出現(xiàn)在7月。一個地方的月平均氣溫最高值同月平均氣溫最低值之差,叫做該地的氣溫年較差。
15、世界氣溫的分布 世界氣溫從低緯度向極地逐漸降;同緯度的海洋和陸地氣溫并不一樣。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
冬季相反。氣溫還受地勢高低的影響。
山地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會逐漸降低。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氣溫約降低0.6℃。
16、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一般規(guī)律:赤道附近地帶降水多;兩極地區(qū)降水少;南、北回歸線兩側,大陸西岸降水少,大陸東岸多;中緯度沿海地區(qū)降水多,內(nèi)陸地區(qū)降水少。 17、降水的季節(jié)變化 全年多。
去百度文庫,查看完整內(nèi)容>內(nèi)容來自用戶:hu415943378七年級上冊地理知識點一.地球和地球儀1.地球是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
地球平均半徑6371千米。2.赤道周長40000千米。
3.經(jīng)線又稱子午線,是連接地球南北兩極并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緯線是與地軸垂直并且環(huán)繞地球一周的圓圈。它們都有無數(shù)條。
經(jīng)線指示南北,緯線指示東西。4.0度經(jīng)線又稱本初子午線,經(jīng)過了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原址。
0度經(jīng)線以東稱東經(jīng),用E表示,0度經(jīng)線以西稱西經(jīng),用W表示。度數(shù)向東依次增大為東經(jīng),度數(shù)向西依次增大為西經(jīng)。
5.東半球:20°W向東到160°E西半球:20°W向西到160°E6.0度緯線是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線。赤道以北稱北緯,用N表示,赤道以南稱南緯,用S表示7.地球繞地軸轉是自轉,周期是一天,在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呈逆時針方向,在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呈順時針方向;地球繞太陽轉是公轉,周期是一年,自轉公轉方向都是自西向東。
8.自轉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a、晝夜交替;b、地方時差異;c、日月星辰東升西落。9.公轉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a、四季的更替(南北半球季節(jié)相反);b、晝夜長短的變化;c、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0.二分二至日:(以北半球為例)A點: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冬至日(12月22或23日),北極圈以北出現(xiàn)極夜現(xiàn)象。2。
七年級地理上冊 第一章基礎知識小結 人教新課標版
第一章 知識點總結
1. 人類對地球形狀認知的四個歷程是(天圓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盤) 、(環(huán)球航行)、(衛(wèi)星照片)。
2. 地球的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表面積是(5.1億)平方千米,赤道周長約為(4萬)千米。
3. 證明地球是球形的證據(jù)(站得高,望得遠;衛(wèi)星照片;麥哲倫航線;月食)
4. 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儀),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河流)、(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和名稱等。
5. 緯線是與(地軸)垂直并且環(huán)繞地球一周的(圓圈)。(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經(jīng)線是連接(南北兩極)并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在地球儀上能畫出(無數(shù)條)條經(jīng)線和緯線。經(jīng)線是(相等)的,緯線的長度是(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6. 本初子午線的地面標志位于英國(格林尼治)天文臺?;喑嗟兰o念碑位于南美洲的(厄瓜多爾)。
7. 0°經(jīng)線以西稱(西經(jīng)),用(W)表示;0°經(jīng)線以東稱(東經(jīng)),用(E)表示,而180°經(jīng)線以東稱(西經(jīng)),以西為(東經(jīng));赤道以南稱(南緯),用(S)表示。赤道以北稱(北緯),用(N)表示。
8. 北緯越往北度數(shù)(越大),南緯越往南度數(shù)(越大)。
9. 經(jīng)線指向(南北)方向,緯線指向(東西)方向;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20°W)和(160°E)組成的經(jīng)線圈。(經(jīng)緯網(wǎng))是地球儀或地圖上由經(jīng)線和緯線交織成的網(wǎng)。
10. 地球繞著(地軸)不停的旋轉,叫做地球的自轉。從赤道上空看,自轉的方向為( 自西向東),從北極點上空看為(逆時針),從南極點上空看為(順時針)。自轉周期是(24)小時,也就是(一天),地球自轉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是(晝夜交替和時間的差異)。產(chǎn)生晝夜現(xiàn)象的條件是(地球不透明)、(太陽光線是平行的)。
11. 地球自轉同時,還圍繞(太陽)不停的公轉,公轉方向(自西向東),周期是(一年),(3月21 )日前后,太陽直射在(赤道)上,這一天被稱為春分日;(6月22)日前后,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上,這一天被稱為夏至日;( 9月23)日前后,太陽直射在(赤道)上,這一天被稱為秋分日;(12月22)日前后,太陽直射在(南回歸線)上,這一天被稱為冬至日。
12. 一年之中,(夏)季節(jié)太陽升的高一些,此時(晝長夜短);(冬)季節(jié)太陽升的低一些,此時(晝短夜長),春秋兩季(晝夜平分)。
人們根據(jù)太陽熱量在地表的分布情況,把地球分為五個熱量帶:(熱帶、南溫帶、北溫帶、南寒帶、北寒帶)
語文基礎知識點歸納(初一版) 一、敘述人稱(三種人稱):1、第一人稱(“第一人稱”能給人親切自然、真實的感受。
用“第一人稱”寫“我”,最適宜于寫人物的心理活動,所見、所聞、所為、所感,都可以通過心理活動描寫表現(xiàn)出來的。用第一人稱寫“他”時,最適宜寫人物的外貌、語言、行動,因為用“我”的觀感來寫“他”的這些,較為客觀。
“第一人稱”寫“我 ”的外貌,寫“他”的心理活動,必須加上摹擬的話,才能讓讀者心悅誠服。寫“我”的外貌,可以這樣寫:“你們可以想象,我那時的臉是多么紅?!?/p>
寫“他”的心理活動,可以這樣寫:“心里很輕松似的?!保?、第二人稱(作用:增強文章的抒情性和親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稱(作用:能比較直接客觀地展現(xiàn)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反映現(xiàn)實比較靈活自由。) 二、敘述方式(或者說“記敘的順序”)(三種):1、順敘——按時間發(fā)生的先后順序所作的敘述。
順敘型的結構模式是:總敘+分敘(分敘1+分敘2+分敘3+分敘n)+結尾。作用:條理清楚地進行記敘。
2、倒敘——把事件的結局或其發(fā)展過程中的某一重要斷面提到文章前面,寫完結局或斷面,然后才按時間順序?qū)?。作用:這種筆法能造成懸念,吸引讀者。
3、插敘(補敘屬于插敘一種)——對全文來說,插敘僅是一個片斷,插敘完后,文章仍回到原來的事件敘述上來。這種插敘不是敘述的主體部分,一般不發(fā)生在主流的時間范圍內(nèi)。
若把這種插敘刪去,雖會削弱主體的深刻性,但不明顯影響主要情節(jié)的完整性。作用:使情節(jié)更加完整,結構更加嚴密,內(nèi)容更加充實豐滿。
補敘作用:對上文內(nèi)容加以補充解釋,對下文做某些交代。(有一種不常用的,叫“平敘”,即:俗稱“花開兩枝,各表一朵”,(指敘述兩件或多件同時發(fā)生的事)使頭緒清楚,照應得體。)
三、描寫:總體來說,描寫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現(xiàn)自然風光。②描繪人物的外貌及內(nèi)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動的自然及社會環(huán)境。1、五種人物的描寫方法:肖像(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神態(tài)描寫。
作用:更好展現(xiàn)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性格特征。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動,促進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
等等。具體回答的時候要說明白是什么性格、什么心理等。
2、二種環(huán)境描寫:自然環(huán)境描寫——具體描寫自然風光,營造一種氣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氣氛等。
社會環(huán)境描寫——交代人物活動的(時代)背景,寫明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和地點,渲染氣氛,更好地表現(xiàn)人物。3、正面描寫、側面描寫:正面直接表現(xiàn)人物、事物;側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4、細節(jié)描寫: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動,促進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語態(tài),收到一種特殊的效果。
四、修辭:1、比喻:使語言形象生動,增加語言色彩?;降瓰樯鷦樱願W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形象。
2、擬人:把事物當人寫,使語言形象生動。給物賦予人的形態(tài)情感(指擬人),描寫生動形象,表意豐富。
3、排比:增強語言氣勢,加強表達效果。敘事透辟,條分縷析;長于抒情。
4、夸張:突出某一事物或強調(diào)某一感受。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增強聯(lián)想;創(chuàng)造氣氛,揭示本質(zhì),給人以啟示。
5、反問:起強調(diào)作用,增強肯定(否定)語氣。6、設問:自問自答,提出問題,引發(fā)讀者的注意、思考。
7、對偶:使語言簡練工整、有音樂感;抒情酣暢;便于吟誦,易于記憶。8、反復:多次強調(diào),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寫景抒情感染力強;承上啟下,分清層次。
注:上面只是簡要給出各種修辭手法(方法)的作用,在回答問題的時候,一定要結合具體的內(nèi)容具體來回答,避免空洞。五、結構安排:布局謀篇的技巧:開門見山、首尾呼應、卒章顯志、伏筆照應、層層深入、過度鋪墊、設置線索;結構嚴密,完整勻稱;烘托鋪墊,前后照應;設置懸念,制造波瀾,起承轉合,曲折有致。
材料和中心的關系的處理,主次詳略是否得當;材料是否典型、真實、新穎、有力。記敘文常以時間推移、空間轉換、情景變化、思維邏輯順序等來安排層次。
散文構思的線索,一般常見的有如下幾種:以情為線索;以理為線索;以物為線索;以空間位置為線索。從結構上明確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1、首句——統(tǒng)領全文、提綱挈領、引出下文,為后文做鋪墊、埋下伏筆;2、尾句——總結全文,深化主題,照應上文,前后呼應,言有盡而意無窮,回味深長。
3、轉承句——承上啟下,過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4、中心句——點明中心、揭示主旨;5、點睛句——點明全文中心,統(tǒng)領全文;句子含義深刻,耐人尋味,讀后能給人以啟迪。6、情感句——抒發(fā)強烈內(nèi)在情感,直抒胸臆;7、矛盾句——從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卻寄寓了深刻的用意。
揭示深刻內(nèi)涵,表達深刻見解。(1)記敘文(散文)的結構特點 ①按時間順序或事件發(fā)生、發(fā)展的順序組織材料。
②按觀察點的變換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樓閣》。③按場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內(nèi)蒙訪古》。
④按材料性質(zhì)歸類安排結構,如《瑣憶》。⑤按作者認識的過程或感情的變化安排材料。
地理復習提綱第一部分: 1、判斷方位的方法地圖(三要素) 2、圖例和注記 3、三種比例尺(轉換,比較大小,詳略,范圍)第二部分:認識地球形狀; 知道地球大小 N W E S經(jīng)、緯線 (度數(shù) “°”符號)° 判斷半球,中高低緯,五帶第三部分:海陸分布(海、陸面積占地球表面積的百分比)七大洲、四大洋(大小、名稱、位置、輪廓、洲界線)(最根本,最基礎,最重要)第四部分:地形(五種)概念,世界之最(認圖) 高度等高線(識圖判斷地形部位;等高線特點 ) 陡緩 六大板塊 海陸變遷(大陸漂移假說,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運動 解釋地理現(xiàn)象兩大火山地震帶第五部分:1、天氣和氣候(概念) 天氣符號 衛(wèi)星云圖 空氣質(zhì)量2、氣溫的日變化,年變化降水(概念) 三種雨 氣溫分布三種影響因素降雨量分布3、地球公轉、自轉(方向、中心、周期、地理意義) 五帶劃分及界限; 四個節(jié)氣(日期、太陽直射位置、正午太陽高度、晝夜長短)4、氣候類型,特點,分布,植被景觀第六部分:1. 世界人口的增長特點2. 人口分布稠密和稀疏地區(qū)并分析原因3. 人口問題(過快·過慢)及解決措施 世界三大人種及分布4.識圖 聯(lián)合國工作語言及分布 世界三大宗教(發(fā)源地·經(jīng)典·建筑·分布地區(qū))4. 聚落的形態(tài)(2種)城鄉(xiāng)差異5. 聚落形成的條件第七部分:1. 面積前六位的國家2. 人口過億的國家3. 發(fā)展中國家與發(fā)達國家的分布特點,差異(南北對話·南南合作)4. 國際間的矛盾與沖突的根本原因5. 當今世界的主題6. 國際合作與經(jīng)濟全球化7. 世界重要的國際組織(名稱·簡介·總部)。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76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