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療法的歷史文化
針灸由“針”和“灸”構成,是中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內容包括針灸理論、腧穴、針灸技術以及相關器具,在形成、應用和發(fā)展的過程中,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文化與地域特征,是基于中華民族文化和科學傳統(tǒng)產生的寶貴遺產。
【起源】
針灸醫(yī)學最早見于二千年多前的《黃帝內經》一書?!饵S帝內經》說:"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術,其中詳細描述了九針的形制,并大量記述了針灸的理論與技術。兩千多年來針灸療法一直在中國流行,并傳播到了世界。而針灸的出現,則更早。
遠古時期,人們偶然被一些尖硬物體,如石頭、荊棘等碰撞了身體表面的某個部位,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疼痛被減輕的現象。古人開始有意識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塊來刺身體的某些部位或人為地刺破身體使之出血,以減輕疼痛。古書上曾多次提到針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針,稱為砭石。這種砭石大約出現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相當于氏族公社制度的后期,人們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術,能夠制作出一些比較精致的、適合于刺入身體以治療疾病的石器,這種石器就是最古老的醫(yī)療工具砭石。人們就用"砭石"刺入身體的某一部位治療疾病。砭石在當時還更常用于外科化膿性感染的切開排膿,所以又被稱為針石或 石。《山海經》說:"有石如玉,可以為針",是關于石針的早期記載。中國在考古中曾發(fā)現過砭石實物??梢哉f,砭石是后世刀針工具的基礎和前身。
灸法產生于火的發(fā)現和使用之后。在用火的過程中,人們發(fā)現身體某部位的病痛經火的燒灼、烘烤而得以緩解或解除,繼而學會用獸皮或樹皮包裹燒熱的石塊、砂土進行局部熱熨,逐步發(fā)展以點燃樹枝或干草烘烤來治療疾病。經過長期的摸索,選擇了易燃而具有溫通經脈作用的艾葉作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體表局部進行溫熱刺激,從而使灸法和針刺一樣,成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于艾葉具有易于燃燒、氣味芳香、資源豐富、易于加工貯藏等特點,因而后來成為了最主要的灸治原料。
"砭而刺之"漸發(fā)展為針法,"熱而熨之"漸發(fā)展為灸法,這就是針灸療法的前身。
【針灸的歷史】
據古代文獻《山海經》和《內經》,有用“石篯”刺破癰腫的記載,以及《盂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說法,再根據近年在我國各地所挖出的歷史文物來考證,“針灸療法”的 起源,可能就在石器時代。
針灸是一門古老而神奇的科學。早在公元6世紀,針灸學術便開始傳播到國外。目前,在亞洲、西歐、東歐、拉美等已有120余個國家和地區(qū)應用針灸術為本國人民治病,不少國家還先后成立了針灸學術團體、針灸教育機構和研究機構,著名的巴黎大學醫(yī)學院就開設有針灸課。據報道,針灸治療有效的病種達307種,其中效果顯著的就有100 多種。1980年,聯合國世界衛(wèi)生組織提出了43種推薦針灸治療的適應病癥。1987年,世界針灸聯合會在北京正式成立,針灸作為世界通行醫(yī)學的地位在世界醫(yī)林中得以確立。
二千五百年前,中國誕生了第一部醫(yī)學巨著——《黃帝內經》,在這部典籍中,一個重要的概念貫穿于全書,那就是經絡。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古人發(fā)現人體上有一些縱貫全身的路線,稱之為經脈;又發(fā)現這些大干線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細小的分枝,古人稱這些分枝為絡脈,“脈”是這種結構的總括概念。
隨著冶煉技術的發(fā)展,人們制成了金屬針,稱為微針,并用微針對經脈進行治療?!饵S帝內經》分為兩部書,其中之一叫做《靈樞經》,也稱為《針經》,就是專門論述用微針治療經絡的著作?!饵S帝內經》對經絡作了系統(tǒng)的總結,在經脈之外,增加了絡脈、經別、經筋、皮部和奇經等新的概念,它們共同組成了經絡系統(tǒng),成為古人心目中人體最重要的生理結構?!饵S帝內經》還闡述了經絡的功能,即運行氣血、平衡陰陽、濡養(yǎng)筋骨、滑利關節(jié)、聯絡臟腑和表里上下以及傳遞病邪等?!饵S帝內經》對經絡系統(tǒng)及其功能的認識主要來自于長期的臨床觀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結果和取類比象的描述。
刺法灸法學,是針灸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針灸臨床治療疾病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歷代針灸學家在長期的醫(yī)療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刺法灸法的內容不斷充實,理論不斷完善,為本學科的發(fā)展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
《中醫(yī)針灸學入門》,謝國材、李捍東主編,汕頭大學出版社2004年02月出版,定價:10.50元。
該書為初學者跨進門檻之書,深入淺出,眉目清楚,易學易懂,具有相當的理論基礎和系統(tǒng)性,也具有實際應用的可操作性。以下是該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經絡總論 第一節(jié) 經絡學說的形成 第二節(jié) 經絡系統(tǒng)的組成 第三節(jié) 經絡的功能 第四節(jié) 經絡的臨床應用 第三章 腧穴總論 第一節(jié) 腧穴簡介 第二節(jié) 特定穴 第三節(jié) 腧穴的作用 第四節(jié) 腧穴的定位方法 第四章 經絡腧穴各論 一、十二經脈 第一節(jié) 十二經脈簡介 第二節(jié) 手太陰肺經 第三節(jié) 手陽明大腸經 第四節(jié) 足陽明胃經 第五節(jié) 足太陰脾經 第六節(jié) 手太陰脾經 第七節(jié) 手太陽小腸經 第八節(jié) 足太陽膀胱經 第九節(jié) 足少陰腎經 第十節(jié) 手劂陰心包經 第十一節(jié) 手少陽三焦經 第十二節(jié) 足少陽膽經 第十三節(jié) 足厥陰肝經 二、奇經八脈 第一節(jié) 督脈 第二節(jié) 任脈 第三節(jié) 沖脈 第四節(jié) 帶脈 第五節(jié) 陰維脈 第六節(jié) 陽維脈 第七節(jié) 陰躍脈 第八節(jié) 陽躍脈 第五章 針灸療法 第一節(jié) 針刺法 第二節(jié) 灸法 第六章 常見病針灸治療 第一節(jié) 針刺治療 第二節(jié) 艾灸治療。
針灸是中醫(yī)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同中藥、推拿、氣功一樣,它已經被使用了5000多年,并且現在還廣泛地使用于世界各地。
針灸學的理論基礎是經絡學說。中醫(yī)認為,經絡是運行氣血的一個網絡狀通路,可將人體各組織器官聯系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氣指人體的能量。它影響生理功能和人體健康。
身體健康時氣處于平衡狀態(tài)。氣通過全身14條不同的經脈運行,營養(yǎng)循行路線上的不同器官和組織。
氣行混亂可以造成疼痛和器官功能衰弱。針灸師通過刺激經絡上的穴位,使氣運行正常,并且激發(fā)身體的自愈能力。
針灸治病所選用的穴位,絕大部分都在經絡上,針灸刺激通過穴位、經絡的作用,能夠調動人體內在的抗病能力,調節(jié)身體的功能,以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零基礎如何學針灸?
第一步,要學習中醫(yī)的相關基礎課程。比如說《中醫(yī)基礎理論》《人體解剖學》《針灸學》等這些最基本的課程都需要全面學習和掌握。這些你對基本的理論掌握了,才能夠明白中醫(yī)的一些基礎架構和思維方式,接下來做其他的事情就比較容易一些了。
第二步,針灸一定要記住穴位。記穴位,就跟我們平日學習外語背單詞一樣,可能會令人覺得枯燥乏味,而且又容易忘記。但是穴位是必須要記牢的,所以大伙在這方面一定要加把功夫,認真記住各個穴位,千萬勿要搞混淆了。針灸的歌訣和中醫(yī)的方歌一樣,屬于基礎必背的知識。當然,歌訣只是輔助記憶,在熟練背誦的基礎上必須加以理解才真正有用。針灸的歌訣主要是穴位的定位歌,特定穴的歌訣。知道穴位的位置和哪些是特定穴及其作用,是步入臨床的基礎,否則永遠只會是外行看熱鬧。
第三步,練習進針。在老師的指導下,可以開始練習進針了,此時可以先在棉球或者紙球上好好練習一番,待有感覺了、熟練了后,才可以在自己的身體上練習。此時若是害怕的話,不妨求助專業(yè)老師,這樣你就不用擔心針灸不到位,或者針灸會疼了。
第五步,學習用針灸解決病痛的問題。做到這一步是比較難的,因為如果你的中醫(yī)理論基礎不扎實,做不到辯證診斷病情的話,是很難到達治療這一步的。所以,剛開始入門的朋友,請注意多跟自己的師傅旁觀學習,注意做好筆記,這樣才到某天自己單獨實現針灸治病的理想。
學習中醫(yī)針灸,還應當多閱讀一些專門的著作和書籍。如果不盡量拓寬你的知識面,以及深入學習你在中醫(yī)方面的知識,你是很難體會到針灸的精髓的。學無止境,除了實踐外,學習前人留下來的寶典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熟記經穴:經是經絡,是人體氣血流行的道路。
穴是孔穴,是針灸施術的部位。如果不把經絡和穴位摸清,就不能發(fā)揮應有的療效。
開始學習,首先要把經絡行走的路線和分布情況弄清楚,然后把常用的經穴記住,再結合人體實際點穴,反復學習,自然就能熟記了。 基礎課程:經絡學 腧穴學 (二)熟練操作:針灸的一般操作技術,除練指力以外,如提插、捻轉等手法,切指與駢指進針法,以及如何掌握針刺深淺和進針的方向等,都要熟練以后,才能運用自如。
練針的方法 (三)辨證處方:除了認識穴位和熟練操作外,更重要的還要懂得辨證處處方的規(guī)律。換句話說,就是要依據各種不同的證候,而采用適當的穴位進行治療,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至于如何來辯證處方,則要學習一些中醫(yī)的基礎課程,如中醫(yī)基礎理論、中醫(yī)診斷學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59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