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樂器,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四千余年,據(jù)《史記》載,琴的出現(xiàn)不晚于堯舜時期。
本世紀初為區(qū)別西方樂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個“古”字,被稱作"古琴"。至今依然鳴響在書齋、舞臺上的古老樂器。
古琴是漢民族最早的彈弦樂器,是漢文化中的瑰寶。它以其歷史久遠,文獻瀚浩、內涵豐富和影響深遠為世 人所珍視。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實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來歷代都有古琴精品傳世。存見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譜百余種,琴曲達三千首,還有大量關于琴家、琴論、琴制、琴藝的文獻,遺存之豐碩堪為中國樂器之最。
古時,琴、棋、書、畫并稱,用以概括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歷代涌現(xiàn)出許多著名演奏家,他們是歷史文化名人,代代傳頌至今。
隋唐時期古琴還傳入東亞諸國,并為這些國家的傳統(tǒng)文化所汲取和傳承。近代又伴隨著華人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成為西方人心目中東方文化的象征。
在中國古代社會漫長的歷史階段中,“琴、棋、書、畫”歷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yǎng)性的必由之徑。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風凌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tài),而在音樂、棋術、書法、繪畫中居于首位。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贝岛崜崆?、吟詩作畫、登高遠游、對酒當歌成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動寫照。
春秋時期,孔子酷愛彈琴,無論在杏壇講學,或是受困于陳蔡,操琴弦歌之聲不絕;春秋時期的伯牙和 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成為廣為流傳的佳話美談;魏晉時期的嵇康給予古琴“眾器之中,琴德最優(yōu)”的至高評價,終以在刑場上彈奏《廣陵散》作為生命的絕唱;唐代文人劉禹錫則在他的名篇《陋室銘》中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淡泊境界。
1977年8月,美國發(fā)射的“旅行者”2號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張可以循環(huán)播放的鍍金唱片,從全球選出人類代表性藝術,其中收錄了著名古琴大師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長達七分鐘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中國音樂。這首曾經由春秋時代著名琴家伯牙的彈奏而與鐘子期結為知音好友的古曲,如今又帶著探尋地球以外天體“人類”的使命,到茫茫宇宙尋求新的“知音”。
琴的創(chuàng)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農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等說,作為追記的傳說,可不必盡信,但卻可看出琴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根據(jù)文獻記載,先秦時期,古琴除用于郊廟祭祀、朝會、典禮等雅樂外,古琴照片集錦(19張)一度盛興于民間,深得人們喜愛,用以抒情詠懷。
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當時的民間詩歌集《詩經》中得到印證?!对娊洝ぶ苣稀りP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萍。
我有嘉賓,鼓瑟鼓琴”;《詩經·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詩經·小雅·鼓鐘》:“鼓鐘欽欽,鼓瑟鼓琴”;《詩經·小雅·甫田》:“琴瑟擊鼓,以御田祖”;《詩經·鄘風·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詩經·鄭風·女曰雞鳴》:“琴瑟在御,莫不靜好”;這說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時期,便是一件在民間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愛的樂器。古琴在古代人們的認知度是相當廣泛的,“四大名著”中有三部明確有對琴的描寫,古代詩詞、史書、小說、戲文、繪畫、古董瓷器……古琴大量存在,史實、文學、藝術作品均來源于實際生活,這得有多么廣泛的社會基礎才能造成這種現(xiàn)象。
所以說,古琴在我國古代民間曾經是相當普及的,至少在讀書人中是家喻戶曉。也正因為這樣,有著數(shù)千年歷史的古琴藝術終于傳承到了今天。
2003年11月7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的古琴名列其中。2006年5月20日,古琴藝術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劃分在“民間音樂”類。
編輯本段琴的擺放 鑒于電視劇,電影,游戲等地方中出現(xiàn)古琴的片段老是會把琴的擺放位置搞錯,有必要給予提醒。 很多地方,都會出現(xiàn)古琴,卻常常錯得離譜。
發(fā)現(xiàn),87版的《紅樓夢》最厚道,林黛玉,彈古琴,以及琴的知識都對了。 現(xiàn)在的,電視劇,游戲,連古琴的基本擺放,都錯了。
還有些電視劇,非要上去彈,左手怎么做也搞錯了。 古琴的擺放位置應當寬頭朝右,窄頭朝左,最細的線朝自己,徽位點和最粗的弦在對面。
古琴的琴軫,也就是寬的那頭,是要懸空在擺桌子右側外面的。 古琴結構 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約120—125公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說象周天365度)。
一般寬約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約二寸(6公分左右)。
琴體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別象征天地。整體形狀依鳳身形而制成,其全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有頭、頸、肩、腰、尾、足。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內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宮、商、角、徵、羽。后來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為文弦;武王伐紂,加弦一根,是為武弦。
合稱文武七弦琴。 《琴當序》中記載:”伏羲之琴。
1.基于你的愛好程度,我不建議你買琴。因為市場上的古琴良莠不齊,網購想得好琴更是奢望?;谀悻F(xiàn)在的狀況我建議你先租琴用。
次琴劣琴傷耳音,對下指彈奏也有影響,會嚴重阻礙學習進程。
建議你不要相信“專業(yè)琴”“演奏琴”“練習琴”等概念,什么叫“練習琴”?!難道就只是供練習用,而不能演出?!如果是這樣,對不起,既然不能演出,說明音色不好,這張琴是不可能幫助你練習出大成效的,那這張琴連練習的作用都沒有,因為練指法不僅是練動作,練正規(guī)科學的姿勢的目的之一是要得到好音色,琴沒好聲,你也不知道動作是否規(guī)范正確,這不是誤導人嘛!這也就是我說的傷耳音的過程,因此影響學習進程。
所以我說,琴只有好壞之分和是否可彈之分。聲音惡劣,音色噼噼啪啪,就是劣琴,不可彈。
一些教程、教材及網上的一些選琴的知識,是毋庸置疑的,無非是一看音色、二看工藝用料等,但對于初學者來說,我說得過分點,這些知識基本是廢話。因為音樂初學者只要聽到一個樂器能奏出大體的旋律,他也不知音準節(jié)奏是否準,就是感覺好聽,跟別說音色了,就連有點基礎的學琴者也不一定能判斷出琴音的好壞,何況初學者,什么松透沉靜、金石之聲就更別提了,而且在外行聽來,古琴的聲音大體就是“哽兒——哽兒——”的樣子,多數(shù)人能說出不同音的區(qū)別嗎?
也別存這樣的想法——先買次琴練手,等水平上來了再買好琴。次琴把耳音都傷了,還怎么提高水平,更別提挑選琴的音色了。所以這樣做當然會嚴重影響后期的學習的。而且?guī)装僭琴I不到可彈的琴的,怎么著也得三四千,還得看斫琴師的水平和名氣。但如果非要買,經濟上又不允許花消太大,可以這樣,先買個不太貴的可彈的,當然要由水平高的老師挑選,水平上來了再買更好的,或用舊琴添價換更好的琴。
2.學琴前至少要會看常見的減字譜符號,最好學點樂理知識,多搜集名家錄音,有時間看看琴界名人名曲名譜介紹。
3.不一定非得買琴桌,能用的琴桌也不便宜,也得一兩千。用普通桌椅就行,但要牢固不晃動,與椅子的高度差要適合自己的身材。
羅嗦了一堆,但愿對你有幫助。
1、初學選琴要根據(jù)自己的經濟實力來,如果不考慮錢,當然是越好的琴越利于學習,那種手感與音色是動人心魄的,可以說沒有誰不想用好琴。
當然做為初學者,不一定上來就買好琴,但幾百元的也太差了些,往往這類琴不但傷手且音高都固定不住,做工與音色更是極差。 目前市場上能達到練習琴的標準的大漆琴,在二三千左右的價位選到的可能性會大得很多。
最好請內行或老師幫著挑選。2、學琴之前要下功夫,多做對比,找到負責任而有經驗的老師,這點非常關鍵,好的老師不會拖你進度,同時又能學得正統(tǒng)與扎實。
3、古琴彈奏最好配合琴桌,這點老師會教的,標準琴桌彈琴才舒服。
古琴,又稱琴、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的撥弦樂器,有3千年以上歷史,屬于八音中的絲。
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余音悠遠。自古“琴”為其特指,19世紀20年代起為了與鋼琴區(qū)別而改稱古琴。
初為5弦,、漢朝起定制為7弦,且有標志音律的13個徽,亦為禮氣和樂律法器。 古琴的音域為四個八度零兩個音。
有散音七個、泛音九十一個、按音一百四十七個。古琴的聲音是非常獨特的,一般人聽琴樂能感到古琴的安靜悠遠。
“靜”可以說是琴音的最大特點,琴音也被稱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這里的“靜”有兩層意義,一是撫琴需要安靜的環(huán)境,二是撫琴更需安靜的心境。
古琴有三種音,散音、泛音、按音,都非常安靜。散音松沉而曠遠,讓人起遠古之思;其泛音則如天籟,有一種清冷入仙之感;按音則非常豐富,手指下的吟猱余韻、細微悠長,時如人語,可以對話,時如人心之緒,縹緲多變。
泛音象天,按音如人,散音則同大地,稱為天地人三籟。因此古琴一器具三籟,可以狀人情之思,也可以達天地宇宙之理。
古琴的十四個普通的琴式:仲尼式、伏羲式、列子式、連珠式、靈機式、落霞式、伶官式、蕉葉式、神農式、響泉式、鳳勢式、師曠式、亞額式、鶴鳴秋月式。其中最著名的九霄環(huán)佩就是伏羲式。
演奏時,將琴置于桌上,右手撥彈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古琴技法甚多,古時有超過一千種,今常用指法僅幾十種,例如右手的抹、挑、勾、剔、打、摘、擘、托(即“右手八法”)、輪、撥、剌、撮、鎖、如一、滾、拂、雙彈等,左手的上、下、進復、退復、吟、猱、罨、跪指、掏起、帶起、爪起、撞等、牽、全扶、半扶、齪、間勾、轉指、索鈴等。
古琴的右手彈弦亦有手指之別與指背甲彈與指面肉彈之別。右手的彈弦是由大指、食指、中指和名指承擔的。
一般說來,大指與中指力度較強,食指與名指較弱。這四指的彈弦又各分指背甲彈和指面肉彈兩種。
前者音色比較輕、薄、亮,后者音色比較重、厚、實。近代著名琴家彭祉卿對此有過詳細的分析,他說:“以指甲肉別之,輕而清者,挑摘是也;輕而濁者,抹打是也。
重而清者,剔劈是也;重而濁者,勾托是也。外弦一二欲輕則用打摘,欲重則用勾剔;內弦六七欲輕則用抹挑,欲重則用劈托;中弦三四五欲輕則用抹挑,欲重則用勾剔。
抹挑勾剔以取正聲,打摘劈托以取應聲,各從其下指之便也?!?古琴的演奏以左手按弦取音,以右手彈弦出音。
左手按弦之指的不同和手指按弦部位的不同均可造成音色的差異。左手按弦除偶用中指與食指外,最常用的是名指與大指;其按弦的部位亦有肉按與甲肉相半之按兩種。
一般說來,名指按弦其音溫厚穩(wěn)實,大指則清脆明亮;肉按者溫厚穩(wěn)實,甲肉相半者則清脆明亮。琴曲比較多:幽蘭(最早的古琴琴譜),廣陵散,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陽關三疊,高山,流水,陽春,白雪。
現(xiàn)代還有很多改編的曲子,比如:小草(龔一),瑤族舞曲,春江花月夜。
很多很多~。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75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