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情分析: 小學教師資格科目二考試題型題量分布為:單選題,簡答題,材料分析題,教學設計;小學科目二分為教育基礎知識、小學課程、小學教學、小學生學習心理、小學生發(fā)展心理、小學生心理學輔導等幾部分內容。
首先我們先來梳理一下教育基礎知識的部分考點。 知識點1:常見的教學方法 教育性原則 教育性原則是指教學要有教育性,在教師傳授知識的同時,要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我國教學的這一原則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學校教學的根本方向。 貫徹教育性原則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根據(jù)各門學科的特點,結合教材內容,有機地滲透思想 2.通過教學活動的組織管理,以教師自身的形象向學生滲透思想教育 理論聯(lián)系實際原則 理論聯(lián)系實際原則指教學活動要把理論知識與生活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從理論與實際的聯(lián)系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會用、學以致用。
在教學活動中貫徹這一原則,對教師有以下要求: 1.重視理論知識的教學 2.注重在聯(lián)系實際的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能力 3.聯(lián)系實際應當從多方面入手 4.幫助學生總結收獲 啟發(fā)性原則 啟發(fā)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主動地學習,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并發(fā)展能力。 貫徹啟發(fā)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幾點: 1.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思維 2.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直觀性原則 直觀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要通過實物、模型、圖表、語言的形象描述,使學生對要學習的事物形成清晰的表象,豐富學生的感性經(jīng)驗,為學生形成新概念、掌握規(guī)律奠定基礎。
在教學中貫徹直觀性教學原則,對于教師有以下基本要求: 1. 根據(jù)教學的任務、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征正確選用直觀教具 一般地說,直觀的具體手段有以下三種: ①實物直觀。這是通過實物進行的,直接將對象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
②模象直觀。是運用各種手段對實物的模擬,包括圖片、圖表、模型、幻燈、錄音、錄像、電影、電視等。
③語言直觀。是教師運用自己的語言、借助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進行比喻描述,引起學生的感性認識,達到直觀的效果。
教師要根據(jù)教學任務不同及學生年齡特征恰當?shù)剡x擇直觀手段。直觀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手段要服從目的、任務的需要。
2. 善于引導學生觀察 3. 重視技術性細節(jié) 循序漸進性原則 循序漸進性原則是指教學要按照各門學科知識內在的邏輯順序和學生認識發(fā)展的順序 進行,使學生掌握知識結構,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貫徹循序漸進原則的基本要求如下: 1.掌握教材的序,循教材的序教學 教材的序,就是教材的系統(tǒng),包括知識系統(tǒng)、技能和能力訓練系統(tǒng)等方面。
2.抓住主要矛盾,解決好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3.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 4.根據(jù)具體情況進行教學調整 鞏固性原則 鞏固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要不斷地安排和進行專門的復習,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牢固地掌握和保存,當需要的時候,能準確地再現(xiàn)出來,加以運用。 在教學中貫徹這一原則,對于教師有以下基本要求: 1.在理解的基礎上鞏固 2.保證鞏固的科學性,讓學生掌握記憶的規(guī)律和方法 3.鞏固的具體方式要多樣化 可接受性原則 可接受性原則是指教學活動要適合學生的發(fā)展水平。
這一原則是為了防止發(fā)生教學難度低于或高于學生實際程度而提出的。 貫徹可接受性原則的基本要求如下: 1.了解學生的發(fā)展水平,從實際出發(fā)進行教學 2.重視兒童的年齡特征 3.恰當?shù)匕盐战虒W難度 (八)及時反饋原則 及時反饋原則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從教與學的活動中及時獲得反饋信息,以便了解教與學的情況,調節(jié)和控制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率。
貫徹及時反饋原則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 善于通過多種渠道,及時地獲得學生學習中的各種反饋信息 教師獲得學生學習中的反饋信息,其渠道是很多的,但最主要的是從以下幾個方面獲得: (1)課堂教學中的反饋信息 (2)課余、課間的反饋信息 (3)課外作業(yè)中的反饋信息 (4)各種測驗和考試中的反饋信息 (5)其他方面的信息 2. 對獲得的反饋信息要及時評價,并對教學活動做出恰當?shù)恼{節(jié) 3. 培養(yǎng)學生自我反饋調節(jié)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九)因材施教原則 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中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根據(jù)不同對象的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不同的教育,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充分發(fā)展。 在教學中貫徹因材施教原則,有以下一些要求: 1.深入細致地研究和了解學生 2.把因材施教與統(tǒng)一要求結合起來 3.尊重學生的差異 4.針對學生個性特點,采取不同的具體措施 當前我國小學教學中還存在著一些違反教學原則的做法,這些做法主要有: 第一,單純應付考試 第二,教師滿堂灌 第三,濫用各種懲罰性的措施 第四,增加學生負擔 【考題再現(xiàn)】 1.教師進行教學時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是( )。
A.教學規(guī)律 B.教學原則 C.教學規(guī)范 D.教育規(guī)律 【答案】B 【解析】根據(jù)教學原則的概念是根據(jù)教學目的、教學規(guī)律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要求。正確和靈活運用教學原則,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
所以此題選B 2.蘇格拉底“產(chǎn)婆術”的教學原則與( )的思想相。
1.教育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具有教育基本理論、學生發(fā)展、教師發(fā)展、小學組織與運行的基礎知識,能夠針對我國小學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進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
2.學生指導的知識和能力。具有小學生身心發(fā)展、思想品德發(fā)展、醫(yī)療、保健、傳染病預防和意外傷害事故等方面的相關知識,能夠運用這些知識有針對性地設計并實施小學教育的有關活動。
3.管理班級的知識和能力。具有小學班級管理、班隊活動組織,以及與學生、家長、社區(qū)等溝通的知識,能夠運用這些知識設計和組織班級管理活動。
4.學科知識和運用能力。具有小學有關學科、學科課程標準、學科知識整合的基礎知識,能夠運用這些知識開展學科教學活動。
5.教學設計的知識和能力。具有小學生學習需求分析、學習內容選擇、小學教案設計、小學綜合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的基礎知識,能夠運用這些知識完成指定教學內容的教學設計。
6.教學實施的知識和能力。具有小學教學組織、教學評價的基礎知識,能夠運用這些知識分析和開展教學活動。
7.教學評價的知識和能力。具有小學教學評價、教學反思的基礎知識,能夠運用這些知識進行教學評價和教學反思。
擴展資料
申報要求
凡報名當年年底未達到國家法定退休年齡,具備《教師法》規(guī)定教師資格條件并愿意從事教師工作的中國公民,均可申請并依法認定幼兒園、小學、初級中學、高級中學、中等職業(yè)學校(含實習指導)教師資格。
1.普通話水平應當達到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頒布的《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標準》二級乙等及以上標準。
2.各級各類學校非師范專業(yè)畢業(yè)生申請教師資格應按省教育廳部署補修教育學、心理學課程,并由省教育廳統(tǒng)一組織考試合格。(申請者學歷為師范專業(yè)畢業(yè)人員免于教育學、心理學考試)
3.各級各類學校非師范專業(yè)畢業(yè)生申請教師資格應參加教師資格認定機構組織的說課(說課分為:面試、試講)。(申請學歷為師范專業(yè)畢業(yè)人員如能提供3個月或以上的教學證明,可免于面試、試講)
4.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無傳染性疾病,無精神病史,按《申請認定教師資格人員體檢標準及辦法》,在教師資格認定機構指定的縣級以上醫(yī)院體檢合格。
5.報名需要學歷證、身份證、照片。
6.沒有教師資格證的是肯定無法取得正式編制的。
具體的報名時間和地點可以通過當?shù)亟逃帧⒒蛘呓處熧Y格證報考點了解。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教師資格證
1
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小學)
第一章
教育基礎
第一節(jié)
小學教育的發(fā)展及其特點
一、小學教育概述
(一)小學教育的概念
現(xiàn)代教育學定義“小學”為
學齡兒童(
6-12
歲)
接受初等教育所設的學校,屬于基礎
教育的一部分,現(xiàn)分為初級小學、高級小學、完全小學、中心小學以及實驗小學五種類型。
我國傳統(tǒng)教育階段的劃分只有小學和大學兩級,
小學也稱蒙學。
蒙學以學習儒家經(jīng)典為
主,著重兒童認知和行為處事的訓練。
(二)小學教育的任務
根本任務:打好基礎
二、我國小學教育的歷史與發(fā)展
據(jù)記載
我國小學產(chǎn)生于殷周時代
(一)古代的小學教育(先秦至鴉片戰(zhàn)爭)
特點:
1
、具有鮮明的等級性
2
、教育的目的是為統(tǒng)治者服務
3
、教育過程是通過對兒童的管制、灌輸來進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專制性。
(二)近現(xiàn)代的小學教育(鴉片戰(zhàn)爭至新中國成立)
四個標志性事件
1
、
1878
年,張煥綸所創(chuàng)辦的上海正蒙書院內附設的小班,是我國近代小學的開端
2
、南洋公學外院
是中國近代意義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學堂
(
1897
年,盛宣懷創(chuàng)辦的南洋公學分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為小學,是我國最早的公立小學堂。
)
3
、
1904
年清政府頒布了《癸卯學制》
該學制第一次系統(tǒng)構建了以小學堂、
中學堂、
大學堂為主干的學校教育體系。
將小學正式納入義務教育的范疇
(
清政府
1904
年頒布了《奏
定初等小學堂章程》
設立了初等小學堂,學制五年,人學對象為
7
歲兒童,同時規(guī)定初等小學教育為義務
教育,這是我國歷史上首次實行義務教育的開始。
)
4
、到了
1912
年,
“中華民國”教育部改小學堂為小學校
四個學制
1
、壬寅學制,中國首次頒布的第一個現(xiàn)代學制。
2
、癸卯學制,中國開始實施的第一個近代學制(實行新學制的開端)
3
、壬子癸丑學制,男女同校,廢除讀經(jīng)并改學堂為學校,是我國教育史上第一個具有
資本主義性質的學制。
4
、壬戌學制,以美國學制為藍本的六三三學制。它是我國小學教育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里
程碑,其影響一直持續(xù)到
1949
年。
(三)當代的小學教育
1
、
1986
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
:
開始推行九年制義務教育,
標志著我國的
義務教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2
、
1992
年《中國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綱要》
:小學開始了以素質教育為導向的改革
3
、
2001
年開始了第
八
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1.學生觀 (1)學生是發(fā)展的人 (2)學生是獨特的人 (3)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 2.學習方式 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有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
3.教師觀 (1)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具體來說,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
(2)從教學與研究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3)從教學與課程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fā)者。
(4)從學校與社區(qū)的關系來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社區(qū)型的開放教師。
《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一、考試目標1.教育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
具有教育基本理論、學生發(fā)展、教師發(fā)展、小學組織與運行的基礎知識,能夠針對我國小學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進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2.學生指導的知識和能力。
具有小學生身心發(fā)展、思想品德發(fā)展、醫(yī)療、保健、傳染病預防和意外傷害事故等方面的相關知識,能夠運用這些知識有針對性地設計并實施小學教育的有關活動。3.管理班級的知識和能力。
具有小學班級管理、班隊活動組織,以及與學生、家長、社區(qū)等溝通的知識,能夠運用這些知識設計和組織班級管理活動。4.學科知識和運用能力。
具有小學有關學科、學科課程標準、學科知識整合的基礎知識,能夠運用這些知識開展學科教學活動。5.教學設計的知識和能力。
具有小學生學習需求分析、學習內容選擇、小學教案設計、小學綜合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的基礎知識,能夠運用這些知識完成指定教學內容的教學設計。6.教學實施的知識和能力。
具有小學教學組織、教學評價的基礎知識,能夠運用這些知識分析和開展教學活動。7.教學評價的知識和能力。
具有小學教學評價、教學反思的基礎知識,能夠運用這些知識進行教學評價和教學反思。二、考試內容模塊與要求小學教師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考試內容主要涵蓋教育知識與應用、教學知識與能力兩大板塊。
前者包括教育基礎、學生指導和班級管理,后者包括學科知識、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能力要求分為了解、理解或掌握、運用三個層次。
具體考試內容模塊與要求如下:(一)教育基礎1.了解我國小學教育的歷史與現(xiàn)狀。2.了解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
3.了解教育科學研究的基礎知識。4.了解小學組織與運行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要求。
5.了解有關教育學、心理學的基礎知識。6.理解小學教育的基本特點。
7.掌握小學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8.掌握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基礎知識。
9.能夠運用相關知識對小學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進行一定的分析。(二)學生指導1.了解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和特點。
2.了解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以及學習興趣培養(yǎng)、良好學習習慣養(yǎng)成的一般方法。3.了解小學生思想品德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和特點。
4.了解小學生醫(yī)療、保健、傳染病預防和意外傷害事故的相關知識。5.掌握指導小學生學習的主要方法。
6.掌握小學生德育、美育和心理輔導的基本策略和方法。7.能夠根據(jù)小學生學習規(guī)律和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學習。
8.能夠遵循小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有針對性地開展德育、美育和心理輔導工作,促進小學生多面、協(xié)調發(fā)展。(三)班級管理1.了解小學班級管理的一般原理。
2.了解小學班主任的基本職責。3.了解小學班隊活動的基本類型。
4.了解小學課外活動的基本知識。5. 掌握小學班級管理的基本方法。
6.掌握組織小學班級活動的基本途徑和方法。7.能夠針對班級實際和小學生特點,分析班級日常管理中的現(xiàn)象和問題。
8.能夠整合各種教育資源,組織有效的班隊活動,促進小學生健康成長。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82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