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fā)布者:豆豆爸
20《莊子》二則
【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
2、了解《莊子》及莊子生平思想。
3、理解兩則故事蘊含的意義。
4、感知莊子和惠子思想、性格、氣質上的差異。
【學習重點】
1、積累文言知識,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2、理解兩則故事蘊含的意義。
【學習難點】感知莊子和惠子思想、性格、氣質上的差異。
【知識鏈接】
莊子(約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戰(zhàn)國時宋國蒙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莊子》一書。 《莊子》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豐富,氣勢壯闊。《莊子》共33篇,分內篇、外篇、雜篇。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郭沫若也評價說:“以思想家而兼教學設計>;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保ā肚f子與魯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基礎檢測】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相梁( )鹓( )醴泉( )鴟( )嚇( )鰷魚()2、填空:
①“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用了的修辭手法,突出了鹓鶵的品性。
②《惠子相梁》中比喻巧妙貼切。
“鹓鶵”比喻是魚之樂也:
1、〖原文〗《莊子·秋水》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鼻f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譯文】莊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白儵魚游得多么悠閑自在,這就是魚兒的快樂?!被葑诱f:“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兒的快樂?”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莊子說:“還是讓我們順著先前的話來說。你剛才所說的‘你怎么知道魚的快樂’的話,就是已經知道了我知道魚兒的快樂而問我,而我則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魚兒快樂的。”
很多人都聽過這個故事,其中“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是最為大家所熟知的一句,而大多數人都不明白莊子說這個故事的意思,常常錯誤引用,其實莊子的意思是說,只要達到天人合一,就可以知道魚是快樂的。
2、〖原文〗《莊子·齊物論》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譯文】過去莊周夢見自己變成蝴蝶,欣然自得地飛舞著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愜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莊周。突然間醒起來,驚惶不定之間方知原來是我莊周。不知是莊周夢中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莊周呢?莊周與蝴蝶那必定是有區(qū)別的。這就可叫做物、我的交合與變化。
莊周夢蝶,想必大家都聽過。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開始以為他在說,只有不斷的思考不斷地進取才能是我存在的價值。后來才知這是曲解了他的意思,他覺得,人在做夢時是不知道自己是在做夢的,只有夢醒后才會知道,也就是說只有逃出夢的范圍才可以,而我的人生也是這樣,我不能證明自己現在是不是在做夢,而唯一證明我的存在的就是思維,因為不管是做夢醒也好,做夢也罷,人都是在思考,所以,我在思考就證明了我是存在的。這是否和莊周夢蝶有異曲同工之效呢?
3、〖原文〗《莊子·大宗師》
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譯文】泉水干涸了,魚兒困在陸地上相互依偎,互相大口出氣來取得一點濕氣,以唾沫相互潤濕,不如將過去江湖里的生活徹底忘記。與其贊譽唐堯的圣明而非議夏桀的暴虐,不如把他們都忘掉而融化混同于“道”。大地把我的形體托載,并且用生存來勞苦我,用衰老來閑適我,用死亡來安息我。所以,把我的存在看作好事的,也就因此而可以把我的死亡看作是好事。
莊子認為一個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規(guī)律是最正常不過的是,沒有生就沒有死,沒有死也就沒有生,既然如此,在別人死去的時候為什么還要悲慟地哭泣?
4、〖原文〗《莊子·應帝王》
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于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極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比砧徱桓[,七日而渾沌死。
【譯文】南海的大帝名叫儵,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叫渾沌。儵與忽常常相會于渾沌之處,渾沌款待他們十分豐盛,儵和忽在一起商量報答渾沌的深厚情誼,說:“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個竅孔用來視、聽、吃的呼吸,唯獨渾沌沒有,我們試著為他鑿開七竅?!彼麄兠刻扈彸鲆粋€孔竅,鑿了七天渾沌也就死去了。
這是典型的好心做壞事了,莊子認為一切都應以自然規(guī)律為準則,不要刻意去改變什么,否則就會得報應。老子《道德經》里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都應自然發(fā)展,不能刻意而行。
惠子相梁》<;譯文>
惠子在魏國當宰相,莊子前往去見他。有的人對惠子說:“莊子來,是想取代你的位置的?!庇谑腔葑痈械襟@恐,在國中搜捕了三天三夜。莊子前往見他,說:“南方有種鳥,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嗎?這鹓鶵從南海出發(fā),飛到北海,不是梧桐不棲息,不是竹子不吃,不是甘泉不喝。在這是貓頭鷹得到一只腐爛的老鼠,鹓鶵飛過,抬頭看著他說:?嚇(發(fā)怒的聲音)?現在你想用你魏國的宰相之位來嚇我嗎?”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譯文>
莊子與惠子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鯈魚游出水面悠然自得,這是魚的樂趣。”惠子說:“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樂趣?”莊子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樂趣?”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樂趣是可以肯定的!”莊子說:“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怎么知道魚的樂趣?的話,既然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的樂趣還來問我,我是在橋上看到的?!?/p>
諷刺像惠子那樣醉心功名,無端猜忌別人的人;表明莊子鄙棄功名的立場,稱頌志向高潔之士
對于事物有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tài)度,重在知識的探討;莊子智辯,重觀賞。對外界的認識帶有欣賞的態(tài)度,將主觀的情意發(fā)揮到外物上而產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說惠子帶有邏輯家的個性,那么莊子則具有藝術家的風貌。
相:xiàng(宰相) 嚇:hè(恐嚇)
《〈莊子〉故事兩則》字詞解釋中國語文網【惠子相梁】
惠子在梁國當宰相?;葑?,即惠施,戰(zhàn)國時宋國人,哲學家,莊子好友。相,輔助君主的人,相當于后代的宰相。這里用作動詞,做宰相的意思。
【鵷鶵】古代傳說中像鳳凰一類的鳥。
【止】棲息。
【練實】竹實,即竹子所結的子。
【醴泉】甘泉,甜美的泉水。
【于是】在這時。
【鴟】貓頭鷹。
【嚇】模仿鴟發(fā)怒的聲音。下文的“嚇”用作動詞。
【濠梁】濠水之濱。濠,水名,在現在安徽鳳陽。
【鯈魚】一種淡水中的白色小魚,又名白鰷。
【是】這。
【全】完全,確定是。
【循其本】意思是要從最初的話題說起。
【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
你說“汝安知魚樂”等等。云者,如此如此。
安知魚之樂:哪里
《〈莊子〉故事兩則》詞語古今異義中國語文網【欲代子相】
古義:“對人的尊稱”
今義:“孩子”、“兒子”
【安知魚之樂】
今義:“安全”
【搜于國中三日三夜國】古義:國都今義:國家【或惠子曰】古義:有人今義:或者表選擇的連詞
【于是鴟得腐鼠】
古義:兩個詞,在這時
今義:連詞,表示后一事緊接著前一事
《〈莊子〉故事兩則》特殊句式
一、魏王召見莊子 莊子貧困,靠編草鞋過日,向監(jiān)河侯借過米。
按理,他為了解決無米之炊,應當象孔子困于陳蔡一樣,茍且就食,而在魯哀公國宴上才講究“肉不正不食”。但他沒有這樣做。
魏王 召見莊子,見他一身補丁,問道:“先生這么有學問,為什么這么狼狽呢?”他是一針見血地回答:“活在這種世道,怎么能夠不狼狽呢?”言下之意,世道上昏下亂,衣錦玉食的人統(tǒng)統(tǒng)都是生瘡流膿的家伙。 二、楚王聘莊子為相 楚王聽說莊子很有學問,特意派了兩個大夫(官名)去聘請他為相。
兩大夫在談水找到正在釣魚的莊子,說明來意。 莊子聽了,頭也不回,答道:“我聽說楚國有個神龜,死了三千年 ,枯骨龜甲還被楚王珍藏著,你們說這個畜性多幸運呵!”兩大夫還不太懂這個意思,還以為人說的是楚王敬賢之意。
不料莊子冷笑道:“我呢,卻寧可拖著尾巴在泥水中爬行,因為至少還活著,活得自由自在,我可不愿意讓楚王供奉珍藏?!眱蓚€大夫這才又羞又愧的退去了。
三、莊子論天地初,不信神鬼 在莊子的時候,上天神明是許多人都承認的事,特別是貴族,自認為他們的富貴命運都是他們親愛的上帝所賦予他們的特權。 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恍兮惚兮”,就已不承認天地神造論,老子還說“道象帝之先。”
到莊子進一步從邏輯上解釋了這句話,他說“有先天地生者,物耶?物物者非物?!蹦軌蛏鑫镔|的原始的東西一定是超越物質形式的更高級的東西,它不是物,所以不能認識,無法說他如何存在。
所以他根本不使神鬼。他說“夫大塊(天地)載我以開,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被钪褪腔钪芩篮?,他老婆死了,他敲著裝 的盆子,邊敲邊跳邊歌邊舞。
朋友也是哲學家的惠施批評他不通人情,不會惋惜傷心。 莊子說:“人本無生死,形氣相變,是正常現象,你懂什么!”真的,我們身上每時每分都在不斷的生死代致,到一定時候,一個過程自然結束,有什么好悲喜的呢? 實際上,這是在挑戰(zhàn)神鬼論的同時,揭示的極為高深的哲理呵。
四、與惠施論魚 莊子與惠施在濠上觀魚。莊子說:“魚游來游去,多么快樂呵” 惠施是邏輯論辯的專家,馬上抓住一點:“你不是魚,你怎么知道魚的快樂呢?” 莊子一笑,以同樣的邏輯回答:“你也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懂魚的快樂呢?” 在邏輯學上,這是著名的一例。
有人說在邏輯上莊子有些詭辯。但實際上這說的是另一回事:莊子告訴惠施,不要把你的學說強加于人,因為你不能代替別人。
惠施古稱博學,出行時隨帶五車之書跟在后邊,靠雄辯博學博取功名,所以莊子有此一說。 五、莊子論美女不美 莊子說,世界上的事沒有絕對的真理。
你說左傳毛嬙、驪姬是大美女,那只是一些人的看法,至多是人的看法。如果普天下的萬物唯其后最美的話,那么,魚見了美女為什么根本不欣賞,反而掉頭就跑呢? 他又進一步說,人睡濕地會得病,而泥鰍卻以濕地為天堂。
再進一步,泰山比秋毫之未大,但是泰山比之天地也不過是秋毫之米,則秋毫也可以為山…… 說這些干什么了?原來他的話中有話,他是說:你說某人美,我看不一定美;你說某人是圣賢,我看不一事實上是圣賢;你說他高貴,我偏說他在另一方面看是極其卑劣下賤……。
1、一詞多義(詞類活用)
①嚇 仰而視之曰:“嚇”:模仿鴟發(fā)怒的聲音。百 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嚇用作動詞,威脅 ②于 鹓雛(yuān chú)發(fā)于南海:起飛、從 于是鴟得腐鼠:在 而飛于北海:到達 ③之 子知度之乎:代詞,鹓雛 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助詞,的 古今異義 ①非梧桐不止 止: 古義:棲息 今義:停止 ②于是鴟得腐鼠 于是:古義:在這時 今義:因果關系 國:古義:國都 今義:國家
特殊句式
專1、判斷句: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 2、倒裝句:搜于國屬中三日三夜(狀語后置) 發(fā)于南海,飛于北海(同上) 3、省略句:惠子相(于)梁
一詞多義
1.固 固不知子矣:固然。 子固非魚也:本來。 2.見 莊子往見之:看望,拜見。 胡不見我于王:引見
道家的超脫有深刻的思想內涵。
有一個關于莊子的故事,他的妻子去世,朋友去看他,卻吃驚地發(fā)現他一邊拍打瓦盆,一邊按著節(jié)拍唱歌。他的朋友很不高興地批評他:“你不但不哭,居然還這麼做?”莊子回答說,他并非沒有悲傷的感情,但是死是回避不了的事情,既然這是自然運行的規(guī)律,為什麼還要哭呢?在莊子的思想里,具備理性的知識,就可以擺脫情感的束縛,達到靈魂的自由。
在這一點上,莊子和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的觀點是一樣的。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一只蝴蝶,飄飄然,十分輕松愜意。
這時全然忘記了自己是莊周。一會兒醒來,對自己還是莊周十分驚奇疑惑。
認真想一想,不知是莊周做夢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莊周?這個故事一般稱作“莊周夢蝶”。在一般人看來,一個人在醒時的所見所感是真實的,夢境是幻覺,是不真實的。
莊子卻以為不然。雖然,醒是一種境界,夢是另一種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莊周是莊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
但莊周看來,他們都只是一種現象,是道運動中的一種形態(tài),一個階段而已。簡單的一個故事,即表現了一種人生如夢的人生態(tài)度,又把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莊周與蝴蝶的關系揭示出來。
形而下的一切,盡管千變萬化,都只是道的物化而已。莊周也罷,蝴蝶也罷,本質上都只是虛無的道,是沒有什么區(qū)別的。
這叫“齊物”?!肚f子》里還有一個有名的故事,叫“濠梁之辯”。
莊子和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橋梁上散步。莊子看著水里的蒼條魚說:“蒼條魚在水里悠然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p>
惠子說:“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魚,無疑也沒法兒知道魚是不是快樂?!鼻f子說:“請回到我們開頭的話題。
你問‘你怎么知道魚快樂’這句話,這就表明你已經肯定了我知道魚的快樂了?;菔┦窍惹孛业拇砣宋?,和莊子即是朋友,又是論敵。
《莊子》一書,記載了他們之間的許多辯論,這只是其中的一次。這個故事是很有名的,受到古今中外讀者的欣賞。
他們的辯論究竟誰是誰非,誰輸誰贏,歷來智者見智,仁者見仁。名家是研究邏輯的,從邏輯上說,似乎惠施占了上風,因為人和魚是不同類的,人怎么知道魚的心理呢?但從審美體驗上說,莊子也是有道理的,任何動物的動作、表情,痛苦或快樂,人是可以憑觀察體驗到的。
政治思想 莊子對現實十分悲觀,消極厭世,對整個人生取虛無主義的態(tài)度.他把提倡仁義和是非,看作是加在人身上的刑罰.他認為仁義是一種黥刑,是非是一種劓刑.他在《應帝王》中所推崇的上古帝王就是個睡得安安穩(wěn)穩(wěn),醒時無思無慮的渾渾噩噩的人.莊子這些言論雖然是對當時統(tǒng)治者的“仁義”和“法治”的抨擊,但他提出的治理社會的方案是違背歷史發(fā)展趨勢的.哲學思想 莊子繼承和發(fā)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哲學思想體系和獨特的學風、文風.莊子用相對主義的理論回答了先秦哲學中“天人”之辯和“名實”之辯這兩個方面的問題.天道觀 莊子和老子一樣把 “道 ”作為世界最高原理,講天道自然無為.但在“道”和“物”的關系上,他具有與老子不同的明顯泛神論色彩.他認為形體產生于精神,而個別精神產生于“道”.但他又說:“通天下一氣耳.”認為道即氣,道作為世界統(tǒng)一原理,不是在天地萬物之外的“造物者” ,而是一切事物內在的原因 ,因此帶有泛神論因素.他用“周、遍、咸”三個詞來形容道的無所不在,認為天道瞬息萬變,充滿天地.他認為事物無時無刻不在變移,虛滿、生死都只是一時的現象,其形態(tài)是絕不固定的.他過分強調了絕對運動,由此導致否定相對靜止,否定事物質的規(guī)定性.他認為 ,從道看來 ,小草莖與大屋柱 、丑人與美人 、寬大、狡詐、奇怪、妖異等等,都是一樣的,沒有任何差別,從而形成了相對主義的理論.人道觀 他認為自然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人為的一切都是不好的.因此,不要以人的有目的的活動去對抗自然命運,不要以得之自然的天性去殉功名.從這種自然原則出發(fā),莊子認為真正的自由在于任其自然,具備了理想人格的人就是無條件地與自然為一的“至人”.莊子認為真正獲得自由的“至人”是無所待的,這樣的至人超脫于是非、名利、生死之外,進入“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神秘境界.認識論 在“名實”關系方面,莊子以相對主義作為認識論基礎.他認為,感覺經驗是相對的,理性思維更是如此.認識是否正確,是沒有確定的客觀標準的.莊子認為諸子百家“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原因在于是非產生于主觀片面性.主觀是受自己存在的條件限制的 ,即所謂 “ 囿于物”.這就叫“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而這種是非爭辯,都是對道的全面性的歪曲,所以,是非是無法辯明的.他還認為,“以道觀之 ,物無貴賤” ,從道的觀點來看 ,是非、彼此、物我都是一樣的.莊子還對邏輯思維能夠把握宇宙發(fā)展法則的觀點提出了種種責難.他認為以有限的生命追求無限的知識是不可能的.美學思想 莊子認為人類生活應當一切純任自然,這樣就能超出于一切利害得失的考慮之上,解除人生的一切痛苦,達到一種絕對自由的境界.這種與“道”合一的絕對自由境界,在莊子看來就是唯一的真正的美.莊子提倡的超功利的人生態(tài)度 ,實質上是一種審美 的態(tài)度 .莊子關于通過“ 心齋”、“坐忘”而與“道”合一的理論,一方面帶有神秘主義色彩,另一方面又包含了對審美經驗的深刻理解.莊子美學思想有著素樸的辯證觀念和批判精神.它多方面地揭露了階級社會中美與真、善之間所存在的尖銳矛盾,以及美與丑區(qū)分的相對性和不確定性.在這一類看來是厭世虛無的說法中,莊子及其后學朦朧地意識到隨著階級社會的產生出現了物統(tǒng)治人的現象.莊子美學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儒家美學強調美善統(tǒng)一而對美自身的價值和特征認識不足的缺陷,歷代對審美與藝術特征有深刻理解并且對儒家思想表現了叛逆傾向的美學家、文學家都曾受莊子美學思想的影響.歷史地位 莊子 對中國古 代哲 學的發(fā)展有很大的影響.魏晉時期的玄學思潮融合儒、道,“祖述老莊”.玄學的代表人物向秀、郭象作《莊子注》,東晉南北朝盛行的佛教般若學中滲入儒、道思想,很多名儒研究莊子的思想.宋明理學也以儒為主,融合道、釋.這些都反映了莊子思想的影響.明清之際王夫之所著《莊子通》和《莊子解》,對莊子“不避是非”、“逃之空虛”等消極避世思想提出了批評,同時吸取和發(fā)揮了莊子相對主義中包含的辯證法因素.莊子的著作,今存《莊子》一書.海內外多數學者認為,其中內篇為莊子本人著作,外、雜篇為莊子后學或道家其他派別的著作,只是其中一部分反映了莊子的思想.也有學者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認為外、雜篇反映的是莊子的思想.。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87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