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歌鶇:別名,為雀形目、鹟科、鶇屬鳥類,原產(chǎn)于歐洲大部分地區(qū)、亞洲西北部,棲息于針葉林、苔原、濕地、河岸或熱帶雨林的邊緣。也出現(xiàn)在樹林和灌叢,更加開放的棲息地,如農田、牧場、公園和果園及國家邊緣。當天氣情況很嚴酷時,也會進入城市園林和城市。1766年命名,共2個亞種。為集群遷徙的候鳥,但在大城市中,很難觀察到北方的白眉歌鶇遷移。
土耳其國鳥,體形比鴝類大一些。雄鳥與雌鳥相似,背部呈褐色,上身呈白色有褐色斑點。最特別的是兩側及翼底呈紅色,眼睛上方有明顯的奶白色斑紋,故以“白眉”為名。
白眉歌鶇形態(tài)特征 >
頭體長20-24cm,翼展33-35cm,重50-75g。嘴較窄,長度頭長的一半。嘴須發(fā)達,翅形尖,相當長約為跗蹠長度的3倍,尾較寬且長,變化亦大。跗蹠結實而長。翼下不具斑紋。虹膜褐色,鳥喙黑色,基部黃色,腳爪灰褐色。歐洲亞種全身羽毛顏色較深,體型稍大。白眉歌鶇與紅尾型的斑鶇、白眉鶇及白腹鶇的區(qū)別在下體具縱紋,與雌烏灰鶇的區(qū)別在下體具縱紋而無點斑,且淺色的眉毛明顯。
白眉歌鶇生活習性 >
它們更愛交際,尤其是在冬天,會形成超過200只的大群。受驚擾時,它們會去開放一個新的領域,很快飛向最近的樹,當確認危險已經(jīng)過去了才會返回原地。在夜間可以聽到它們的鳴叫,這些鳥在飛行中用彼此的呼叫溝通,從而保持聯(lián)系。
白眉歌鶇飼養(yǎng)方法 >
常地面上尋找食物,很少用它的喙挖而只是啄食。飲食多樣化,吃昆蟲,蚯蚓和水果和無脊椎動物。有螞蟻、甲蟲、蟋蟀、蚯蚓、蝗蟲、蒼蠅、蜈蚣、蝸牛、蛞蝓、蜘蛛。還有植物:樹莓、沙棘、櫻桃、黑醋栗、接骨木果、山楂、冬青、爬山虎、杜松子、茜草、梨、橄欖、野生草莓、紅豆杉等。通
白眉歌鶇雌雄分辨 >
幼鳥背上有斑點,和成鳥的區(qū)別主要是體羽兩側沒有強烈的紅色。
白眉歌鶇繁殖方式 >
筑巢于樹木或灌木中,但在北方苔原區(qū),往往直接在地面上產(chǎn)卵。雌雄共同建巢,但通常由雌鳥單獨孵卵。每次生4-6枚卵,重4.6克,當中蛋殼占了5%,一般會在12-13日孵化。幼鳥成長迅速,雛鳥于出生后的12-15日換羽即可出巢,然而父母仍繼續(xù)照顧幼鳥一段時間,再過14天幼鳥就會獨立。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寫作基礎 | 作文指導 |
寫作經(jīng)驗 | 寫作方法 |
文學常識 |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67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