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葦鶯:別名大葦扎_葦串兒_蘆蟈蟈,為雀形目、鶯科、葦鶯屬鳥類,原產(chǎn)于歐洲到中亞的廣大地區(qū)均有分布。我國也較為常見,新疆、甘肅等地。棲息于海拔200-1500m的湖畔、河邊、水塘、蘆葦沼澤的茂密蘆葦叢中,或附近的灌木叢和園林,有時也飛至附近的樹上。1758年命名,共2個亞種。
是鶯類中體型最大的葦鶯品種,葦塘及水洼地的典型優(yōu)勢物種。性活躍,常單獨或成對地在草莖、蘆葦叢和灌叢之間跳躍、攀緣。鳴聲高而響亮,似Karra-Karreet或Brit-Iprt,遠處聽起來像“嘎,嘎,吉”,常被人誤認為是青蛙的叫聲。
大葦鶯形態(tài)特征 >
體長16-20cm,重可達30g左右。屬小型鳥類,雌雄兩性羽色相似。眉紋淡棕黃色,眼褐色,翅褐色具淡棕色的邊緣。尾羽亦褐色,但較翅羽的褐色稍淺。頂部是棕色,上體呈黃褐色,腹面淡棕黃色,兩脅較深,腹部中央轉(zhuǎn)為乳白色。虹膜褐色,上嘴黑褐色,下嘴蒼白,先端黑茶色。腳淡鉛藍色。喙薄,與大多數(shù)食蟲動物基本相同。
大葦鶯生活習性 >
極為警覺,不時地變換位置,突然地出現(xiàn)在另一個地方。繁殖期間常站在巢附近的蘆葦或小樹枝頂端鳴叫,有時長時間地站在枝頭上鳴叫不息,有時變換著位置鳴叫,或活動一會兒,鳴叫一會兒,或邊鳴邊活動。鳴叫響亮刺耳而不連貫,喉音甚重,雜以尖厲高叫及低沉的呱呱聲。
大葦鶯飼養(yǎng)方法 >
食物主要以甲蟲、金花蟲、鞘翅目昆蟲幼蟲以及螞蟻、豆娘和水生昆蟲為食,也吃蜘蛛、蝸牛等無脊椎動物和少量植物果實與種子,也吃水生植物種子。
大葦鶯雌雄分辨 >
幼鳥上體棕褐色,飛羽黑褐色,下體赭褐色。
大葦鶯繁殖方式 >
繁殖期5-7月。營巢于蘆葦叢、灌叢。巢呈杯形,主要由蘆葦葉、枯草莖、草葉、花梗、植物纖維及蜘蛛網(wǎng)絲編織而成。內(nèi)墊以干草葉、細草莖、須根等,有時還墊以羽毛。由雌鳥主要承擔營巢工作,雄鳥常伴承受著雌鳥運送巢材。每巢產(chǎn)3-6枚卵,呈綠白色或藍綠色,綴以褐色或橄欖褐色斑點及黑灰色或灰色小斑點。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14-15天。雛鳥留巢期約12天。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寫作基礎 | 作文指導 |
寫作經(jīng)驗 | 寫作方法 |
文學常識 |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8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