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的策略分析
對于高中階段以地理科知識為主的研究性學習 ,我們首先要明確它是一種綜合性學習方式。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相關內容的論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摘要】本文從研究主題的確定、互動性教學、教師的主導、學習的總結等角度入手,就高中地理教學如何開展研究性學習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關鍵詞】高中地理 研究性學習 地理 思維
研究性學習指的是通過研究主題的確定,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性、探究性的學習,積極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其開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加深對知識的深入理解。本文結合筆者的教學經驗,以《大規(guī)模的海水運動》這一知識的教學為對象,就如何開展研究性學習進行認真的探討。
一、捕捉生成,確立研究主題
1.1研究性學習的開啟需要確定明確的主題,這樣才能確定研究的具體方向。而地理研究主題的明確需要將具體的知識內容作為核心,把握學生的興趣,這樣才能保證主題與教學重點切合。通常情況下,高中地理教材中每一個章節(jié)都有一個鮮明的主題,但是教師必須注重主題的優(yōu)化,避免內容的過于寬泛。在《大規(guī)模的海水運動》中,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夠“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規(guī)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筆者認識到學生在理解世界洋流分布規(guī)律上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不能用僵硬的教學方式導入內容,而是應該設置生動的教學情境,運用靈活的方式組織主題活動:首先,筆者引入了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圖、全球風帶和洋流模式圖等五幅圖,引入了厄爾尼諾、拉尼娜現(xiàn)象的延伸性資料,讓學生對海水運動有大概的認識。
1.2這時筆者再引入了研究的主題——“海水是流動的”,并且對活動的內容進行了介紹:知識導入、圖片分析、案例探討、小組活動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另外,筆者還在確定大主題的基礎上確定了研究的小主題,設置了“鴨子的傳奇之旅”“尋找馬航MH370遺跡”等主題活動,通過實踐性較強的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地理知識的生動性。這些研究主題的確定能夠調動每一個學生在學習上的積極性、主動性,但是教師需要注意研究主題導入的手法,一般情況下教師可以通過相關知識點的指引來提出主題,還可以通過視頻、圖片等資源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同時,教師應該注重研究主題類型的豐富,通過暢享型、反思型、分析型、論證型等多種主題的提出,促使地理教學能夠更加充實。
二、多元互動,優(yōu)化研究過程
2.1研究性學習突出了學生的重要地位,旨在讓學生通過科學研究的方式去主動獲取知識。
因此在這一學習過程中不能忽視師生、生生的有效互動,這樣才能在張揚學生個性的同時,彌補學生在知識結構上存在的不足,避免出現(xiàn)“牽著學生的鼻子走”的情況。對此,教師應該在確定主題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民主平等的互動氛圍,打造學習的“共同體”,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中靈動起來。例如在“尋找馬航MH370遺跡”的主題活動中,筆者讓學生組成了合作小組,就馬航的蹤跡進行追尋:首先筆者導入了馬航MH370事故的背景,將學生帶入到尋找馬航的情境之中,激發(fā)起小組探討的興趣與責任;隨后,筆者引導小組發(fā)言人分別闡述本小組研究分析的方向,各個小組分別從氣候、海洋水文的分析、洋流的運動等多個方面提出了不同的研究意見,筆者在掌握學生對知識的基本掌握程度的基礎上,批準各個小組的深入分析方案;各個小組在引導下,借助《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這一圖,具體探究了研究對象馬航MH370殘骸在各個大洋的漂流情況,并且結合氣象、海洋、區(qū)域國家等地理知識大致分析了殘骸的運動方向;各個小組又推選了專家,組成了專家代表座談會,對世界洋流運動的成因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最后,筆者再揭示了馬航殘骸的實際位置,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研究成果進行比較分析,探討馬航殘骸位于實際位置的具體原因。多元化的互動是提高研究性學習質量的關鍵,但是教師需要認識到,在生生互動中,教師不能僅作為旁觀者,而是應該走下講臺,參與學生的互動、傾聽學生的交流、加入小組的討論,這樣才能及時規(guī)范學生的討論,避免出現(xiàn)互動水平低的情況。
三、有效主導,調控研究方向
3.1雖然研究性學習強化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精神,注重學生的自我突破性發(fā)展,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依然需要教師作為領路人、指導人,確定并且規(guī)范研究的具體方向。目前雖然有少數(shù)地理教師開始嘗試推行研究性學習,但是卻存在著教師退居到教學的“邊緣”,成為研究性學習的局外人的情況。面對這一情況,教師必須要重視自身的主導地位,認識到學生在學習中的不成熟,加強對這種學習方式的指導與管理。例如在大課題“海水是流動的”研究中,為了讓學生盡可能多地了解世界表層洋流分布的規(guī)律,促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知識形成的過程中,筆者組織學生在課下搜集了有關于表層洋流流動的相關資料,并且引導學生通過相關的案例來佐證。學生在課下搜集了“一封羊皮紙信”、鄭和下西洋、日本和秘魯漁業(yè)資源豐富的原因等多個資料,從網絡上搜集了“絢爛的洋流”“洋流下的紅珊瑚”等視頻素材以及相關的圖片等多種素材。這些素材為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成為課堂講學的亮點。
3.2部分學生以這些素材為基礎,自己到講臺上進行“海水是流動的”這一主題的講解。在學生做好自身的研究與探討的同時,筆者也做好了必要的主導工作,筆者通過微信、QQ等社交軟件及時跟蹤了解學生在資料獲取上的情況,對其研究方向進行了引導,對所獲得的資料進行了精心的篩選,對學生的研究成果進行了全面的評價。教師應該認識到其主導作用的發(fā)揮主要包括協(xié)助學生、支撐學習、表率指引等多個方面的作用,這些作用不僅貫穿于情境創(chuàng)設的過程中,還應該在學生研究學習時,加強對學生的監(jiān)控與指導,促使學生能夠掌握正確的研究方法,這樣才能避免學生陷入盲目的研究學習中。
四、歸納整理,升華研究理論
4.1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開展同樣需要收尾與總結,通過系統(tǒng)性的歸納整理能夠讓學生全面地理解地理知識,升華其感受與領悟。傳統(tǒng)的地理教學中,一般是由教師擔任研究學習的總結者,歸納分析教學的重難點,總結學生的學習情況。而在研究性學習階段,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書寫研究報告,結合學情整理自己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加深對知識點的深入理解。例如在進行“海水是流動的”主題研究后,筆者指導每一個學生選擇一個方面并完成一份研究報告。有的學生選擇從暖流與寒流的比較出發(fā),在分析兩者區(qū)別的同時,對“暖流與寒流是否代表著絕對溫度的高低”這一論題進行了研究,并且列舉了具體的案例;有的學生選擇挪威卑爾根、索馬里半島等具體的地點為研究對象,分析了這些地點的洋流性質有什么差別,結合圖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有的學生則選擇了具體的案例進行了探討,其中較為典型的案例有“哥倫布出行路線”、“阿摩科•卡迪茲號”郵輪失事事件等,不僅研究了洋流的性質,同時還全面探究了洋流對地球環(huán)境的影響。教師應該在引導學生做好自身總結的基礎上,對研究性學習進行完善的結尾,將具體的知識點提煉為具體的問題,加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與記憶。
4.2另外,教師還應該鼓勵學生走上講臺,說說自己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感想,這樣才能提高教學的價值??偠灾?,教師要想充分調動學生對地理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必須靈活運用研究性學習這種方法,在確定研究主題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全面的互動,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同時,教師應該明確自身的角色,加強對研究性學習的規(guī)范與指導,避免教學落入俗套。
【參考文獻】
[1]沈新榮.基于項目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選題指導課例[J].教育,2016(5)
[2]麻生蒼.利用身邊案例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J].青海教育,2015(Z3)
[3]俞斌.地理研究性學習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影響研究[J].成才之路,2016(5)
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的策略論文
[摘要]研究性學習中,教師要注意重視運用以下策略:創(chuàng)設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環(huán)境,展開創(chuàng)新能力的形成過程,展示多樣化的研究性成果。
[關鍵詞]地理 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對于高中地理的研究性學習,我們首先要明確它是一種學習,是一種綜合性學習。與課堂教學等其它的學習方法相比,它更多的是強調過程而不是結果;強調的是學生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應用而不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強調的是通過親身體驗加深對學習價值的認識,從而使學生在思想意識、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華。在這種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yōu)閷W生自主學習的組織、指導、參與者;學生由單純的間接知識的接受者轉變?yōu)橹鲃犹骄?,大量獲取直接知識的學習的主體。因此,在這種研究性學習中,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在具體實施的三個階段中,注意重視運用以下策略。
一、創(chuàng)設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環(huán)境
1開放自主的環(huán)境
開放性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特點,它不僅僅表現(xiàn)在學習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上,而且還體現(xiàn)在整個實施過程的各個階段中。因此為學生提供一個開放、民主、平等、和諧的人文環(huán)境,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前提。同時,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是圍繞一個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而展開的,以經過學生直接參與研究并最終實現(xiàn)問題解決而告終。因此在這種活動中要充分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發(fā)展學生的主體能力,塑造學生的主體人格。而這也有賴于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我們承認學生存在著個體的差異性、個性化和多樣性,我們能夠充分信任、尊重和理解學生,隨時給每個學生提供思考、創(chuàng)造、表現(xiàn)及成功的機會,因此學生的個性可以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2合作互動的環(huán)境
合作教學理論告訴我們,個體認知結構的形成和發(fā)展,不能只局限于動態(tài)的個體獨立探索的范圍,而是要拓展到動態(tài)的個體探索與主體間交往相結合的范圍,只有在主體交往中,個體之間才能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從而調動個體與集體的學習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有效地促進外在的知識結構向學生內在的認知結構轉化。同時使學生在學會交往、學會合作、學會尊重、學會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識的過程中,提高創(chuàng)造性的品質。
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有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獨立研究、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三種,但是從具體的實踐情況來看,學生更多的是采用小組合作研究的'形式。因為在這種形式的活動中,學生的思維可以相互啟發(fā),同齡人之間可以更多地交流思維經驗。而且,一方面學生的表現(xiàn)欲望、探索精神、群體意識得以發(fā)展,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學生感到心理安全和自由,這樣有利于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激活。
3崇尚科學的氛圍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生自主參與類似于科學研究的學習活動。其本身就是一個科學、嚴謹、實事求是的活動。學生通過親身體驗,產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懂得科學知識對于自然、社會與人類的意義與價值。因此創(chuàng)設崇尚科學的氛圍,就是要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fā),通過認真踏實的探究,實是求事地得出結論,養(yǎng)成尊重他人成果或想法的正確態(tài)度。
4探究問題的情境
杜威曾指出,教學法的要素與思維的要素是相同的。其中首要的一條就是學生要有一個真實的經驗的情境,以此為出發(fā)點,才有可能期望獲得正確的探索理論的科學方法。
研究性學習實施的第一階段首先要求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布置研究任務。所謂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實際上就是通過呈現(xiàn)問題情境以引發(fā)學生認知沖突,使學生獨立地發(fā)現(xiàn)問題。
⑴通過社會調查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⑵通過觀察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⑶通過原有認識儲備引出新問題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⑷通過假設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二、展開創(chuàng)新能力的形成過程
創(chuàng)新能力是人們根據一定目的,運用已有知識,通過思維活動產生新知識,創(chuàng)造新事物的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是一種思維的智力活動,因此其核心為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研究性學習活動是一種全新的、學生自主參與并獲得體驗的學習方式。事實上,學生在選定了研究的課題之后,在開放的情境中主動搜集和加工處理信息,這一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它包含有兩層含義:
一是在開放的情境中主動搜集資料,這一點是創(chuàng)新的前提。我們知道,創(chuàng)新需要一定的知識厚度,即要有足夠的知識積累。雖然知識越多,并不意味著創(chuàng)新也越多,但是創(chuàng)新是對舊的水平、舊的規(guī)范、舊的框架的突破。試想,前人的知識水平尚未可及,創(chuàng)新從何而談?
那么,怎樣在開放的情境中來主動地搜集資料呢?主要依靠課本知識、上圖書館查找、登陸英特網搜索等。除此之外,搜集資料的方法還有:音像資料、社會調查、觀察、走訪、座談等等。
二是加工處理信息,這是創(chuàng)新活動的關鍵。對信息(資料)的加工處理過程,就是對知識的重新整合過程。它是將各種來源的、比較繁雜的信息(資料),整合成一個新的、較為清晰的整體。因此,這種整合是包含了明顯的創(chuàng)造性行為。當然這種創(chuàng)造性行為是在特定的問題、資料范圍內進行的,是在一定的理論或方法論的框架范圍內進行的,是學生按自己的想法對信息(資料)找出聯(lián)系、重新構造、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整合的。但是,它要求學生能夠通過對資料的分析設計出比較合理的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計劃或操作程序;能夠通過對地理現(xiàn)象或事實的研究,進行分類或重組,發(fā)現(xiàn)內在規(guī)律??梢?,學生的思維活動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顯得較為突出。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也就顯得尤為重要。
創(chuàng)造性思維具有發(fā)散性、批判性、直覺性和聯(lián)系性等特征,我們在研究性活動中要注意圍繞這些特性,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經常采用的邏輯、求同思維,重視能使學生開闊思路、促使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讓法,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三、展示多樣化的研究性成果
學生活動成果的展示,一方面是對課題研究的總結,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體驗成果展示所帶來的成功的愉悅。從而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新動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品質。
成果展示可以有多種形式,常用的是撰寫論文或調查報告,此外還有:通過主題班會展開辯論、研討,搞展板,出黑板報,辦手抄報,制作多媒體課件等等。
總之,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學習模式,需要我們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探討、不斷創(chuàng)新。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6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