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頭鳽:別名麻鷺_栗頭夜鳽_栗頭虎斑鳽,為鸛形目、鷺科、夜鳽屬鳥類,原產于亞洲,繁殖于日本本州、九州和伊豆群島,越冬于中國臺灣、琉球群島、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的西里伯斯等地。遷徙時途徑我國上海、香港、福建等地。野生于沿海附近濃密森林或林緣地帶之溪流中,也見于低山森林中的沼澤、河谷或溪流。1835年命名。2016年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將其列為瀕危物種。2021年被列為我國2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遷徙性鳥類,分布區(qū)域狹窄、數(shù)量稀少的瀕危鳥類,在我國是極為稀有冬候鳥和旅鳥。體型矮扁,似黑冠鳽,但區(qū)別在嘴及頭頂冠形小,頸背灰褐色至栗色而非黑色,翼尖非白色。繁殖期及遷徙時發(fā)出深沉而帶回音的似鸮類呼呼叫聲。
栗頭鳽形態(tài)特征 >
體長43-49cm,單翅26-29cm。頭頂、冠羽和后頸暗栗色,頸側、肩和背栗紅色,具細而不明顯的褐色蟲蠹狀班。腰和尾上覆羽深栗褐色,尾羽也為深栗榴色而綴有石板色或暗榴色端斑。大翅覆羽鮮栗色,飛羽黑色,具栗色瑞斑。胸部中央延長的羽毛栗色而雜有黑色,其余下體羽毛皮黃白色,具有黑褐色條紋和斑點。虹膜黃色,眼先裸露皮膚黃綠色,嘴黑色,下嘴和口角黃色,脛裸出部、跗蹠和趾綠黑色。
栗頭鳽生活習性 >
夜行性鳥類,性膽小而機警,性隱秘很強,常單獨或成對在夜間活動和覓食,白天也常活動和覓食,在密林中活動于隱蔽的陰暗地方。當夜幕降臨時它們就離開隱居的森林飛往遠處的覓食地,多在蘆葦叢中通過,或在蘆葦上行走。通常很少飛行.飛行時兩翅鼓動緩慢,頸縮成S形,腳朝后面伸直,突出于尾外。休息時??s頸佇立不動,夜受驚時一跳而起,飛行低,振翼緩慢有力。受驚擾時常向上伸直長頸觀望凝視,行走時也常縮著頸。
栗頭鳽飼養(yǎng)方法 >
主要在夜間活動覓食,有時白天也在密林中陰暗的地方覓食。主要以小型魚類、甲殼類、黃鱔、蛙、小螃蟹、水蜘蛛、昆蟲、環(huán)節(jié)動物和水生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有時也吃少量植物性物質。
栗頭鳽雌雄分辨 >
幼鳥羽色相似于成鳥,但頭頂黑褐色,頭的兩側和頸其黑色斑點。翅覆羽較淡。
栗頭鳽繁殖方式 >
繁殖期為5-7月。營巢于山地密林中,巢多筑于樹冠枝叉上。巢的結構較為簡單,主要由樹枝筑成,內墊有苔蘚。巢的形狀為皿形。每窩產卵4-5枚,偶爾有多至6枚和少至3枚的。卵為白色,光滑無斑。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5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