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沙雀:別名,為雀形目、雀科、沙雀屬鳥類,原產(chǎn)于亞洲中部,中國、蒙古、阿富汗、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印度、伊朗、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尼泊爾、俄羅斯、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和烏茲別克斯坦。野生于海拔500-4000m的荒漠、半荒漠等開闊地區(qū),及裸露的巖石山坡、懸崖、有零星草叢和灌木生長的巖石平原,尤以山邊懸崖和巖石坡以及鋪滿礫石的寬闊的溝谷和洼地較為常見。1870年命名。鳴聲為緩慢的Do-Mi-Sol-Mi,多帶重復(fù)的短句和唧唧聲。
性較溫順,不甚怕人,有時人可以靠的很近。不甚愛叫,冬天也很安靜,即使大群活動也很少出聲,僅飛翔時發(fā)出“嗞-嗞”的叫聲。群體彼此保持的很緊,成緊密的一團飛翔。繁殖期雄鳥粉紅色較深,大覆羽多緋紅,腰、胸及眼周沾粉紅。
蒙古沙雀形態(tài)特征 >
體長11-15cm,重15-23g。雄鳥上體沙褐色或皮黃褐色,頭頂、背、肩具暗色縱紋,其中頭頂縱紋較窄,有一窄的粉紅色眉紋,亦沾玫瑰紅色,腰和尾上覆羽玫瑰紅色尾黑褐色或黑色。翅上小覆羽和和中覆羽同背,大覆羽黑色,基部白色,羽緣淡玫瑰紅色,初級覆羽淡褐色。頦、喉、胸和上腹灰粉紅色,兩脅淡黃褐色,腹至尾下覆羽白色。冬羽上體概為沙褐色,上下體粉紅色較淡,頰亦無紅色沾染。虹膜暗褐色或茶褐色,嘴黃褐色或肉黃色,腳黃褐色或肉色。
蒙古沙雀生活習性 >
留鳥,秋冬季游蕩。成群活動,通常成幾只或十幾只的小群,有時也見有數(shù)十只的大群。主要在地上生活。即使附近有樹和灌木,也不在樹上或灌木上棲息,有時雖然降落到灌木上,但很快就下到地上覓食,決不長時間的停留在灌木上。當它站在巖石或地上無論休息還是覓食時,都蹲著腳,這或許是為了降低身體高度以適應(yīng)荒漠風的吹打和減少被天敵發(fā)現(xiàn)的機會。
蒙古沙雀飼養(yǎng)方法 >
有時也進到零星的農(nóng)田地區(qū),不喜歡森林要、茂密的灌叢和荒漠。主要以各種野生植物的種子為食,也吃嫩葉、芽苞、花蕾和果實,還吃麥粒等農(nóng)作物。
蒙古沙雀雌雄分辨 >
雌鳥和雄鳥冬羽相似。額至頭頂、后頸、眼先、耳羽和頭側(cè)沙棕色具棕褐色羽干紋,其余上體沙褐色。背、肩具不甚顯著的褐色羽干紋,尾上覆羽淡沙褐色沾玫瑰紅色,翅上無玫瑰紅色,僅大覆羽羽緣棕紅色。下體頦至上腹和兩脅淡棕色微沾褐色并綴有玫瑰紅色,其余同雄鳥。
蒙古沙雀繁殖方式 >
繁殖期5-6月。5月雄鳥開始求偶鳴叫,同群的其他雄鳥在叫聲的刺激下,也一邊尋食一邊跟著鳴叫。營巢在石頭和巖壁縫隙中或洞中,也常在土崖上或石頭與灌木旁地上自己用嘴掘洞作巢。巢用細枝、草葉、草莖等材料構(gòu)成,內(nèi)墊有羊毛、馬毛或鳥類羽毛。巢呈杯狀,每窩產(chǎn)卵3-5枚。卵淡藍色或綠白色,鈍端有少許黑色斑紋,雛鳥晚成性。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寫作基礎(chǔ) | 作文指導(dǎo) |
寫作經(jīng)驗 | 寫作方法 |
文學常識 |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2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