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李白關于日本人的古詩是:《哭晁卿衡》,原文如下: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
譯文:
日本友人晁衡卿,辭別長安回家鄉(xiāng),乘坐帆船遠去東方回蓬萊群島。晁卿如同明月沉大海一去不返,思念你的心情如同蒼白的云彩籠罩著云臺山。
擴展資料:
此詩當作于唐玄宗天寶十二載(753年)或十三載(754年)。詹福瑞等《李白詩全譯》:“此詩作于天寶十二載?!庇糍t皓《李白選集》:“此詩乃天寶十三載春夏間在廣陵(今江蘇揚州)遇見魏顥,聞晁衡歸國時遇暴風失事的消息后所作?!?/p>
中日兩國早在西漢時期就有交往,到唐代形成了文化交流的高潮。據(jù)史書記載,日本派來中國的遣唐使不下十三次,每次都隨帶遣唐學生(留學生)多人來中國學習。晁衡就是隨第九次遣唐使來中國的日本學生。
晁衡于唐玄宗開元五年(717年)來到中國求學,改姓名為晁衡。卒業(yè)后長期留居中國,歷任司經(jīng)局校書、左拾遺、左補闕、左散騎常侍、安南都護等職。在此期間,他與當時著名的文士廣泛交往,與李白、王維、儲光羲等都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天寶十二載(753年)冬,任秘書監(jiān)兼衛(wèi)尉卿,以唐朝使者的身份隨日本訪華的使者藤原清河等人分乘四船回國,在琉球附近遇風暴,與其他船只失去聯(lián)系。當時誤傳晁衡遇難,其實他漂流到安南驩州(治所在今越南榮市)一帶,遇海盜。
同船死者一百七十余人,獨晁衡與藤原于天寶十四載(755年)輾轉回到長安。當時誤傳晁衡已溺死,李白便寫下這首詩來悼念他?!犊揸饲浜狻肥翘拼笤娙死畎椎寐勅毡居讶岁撕饣刈鎳胶M局谐链⒄`傳已溺死后而寫下的一首詩。
此詩雖因誤傳噩耗而作,但真實深摯地表達了詩人失去好友的悲痛,表現(xiàn)了兩人超越國籍的真摯感情。全詩通過幾個短促的鏡頭來寄托哀思,言辭頗多象征、隱喻,哀其人而不忍書其事,沉痛而不呆滯,結句尤其余韻悠長。
參考資料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哭晁卿衡
1、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東更東。
出自唐代詩人韋莊的《送日本國僧敬龍歸》
原詩
《送日本國僧敬龍歸》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東更東。
此去與師誰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風。
譯文
遙遠的扶桑已在渺茫之中,您家在扶桑東面還要往東。此去誰能與你一起到家鄉(xiāng)?唯有一船明月和滿帆清風。
2、上國隨緣住,來途若夢行。
出自唐代詩人錢起的《送僧歸日本》
原詩
《送僧歸日本》
上國隨緣住,來途若夢行。
浮天滄海遠,去世法舟輕。
水月通禪寂,魚龍聽梵聲。
惟憐一燈影,萬里眼中明。
譯文
只要有機緣,隨時都可以到中國來;一路霧靄茫茫,船只象在夢中航行。天海浮沉,小船駛去那遙遠的邊際;超脫世俗,自然會感受到法舟輕盈。心境凝定清寂,一切都如水月虛幻;海內(nèi)魚龍,也會出來聽你誦經(jīng)之聲。最可愛的是,有盞照亮心田的佛燈;航行萬里,眼中永遠都是燦爛光明。
3、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哭晁卿衡》
原詩
《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
譯文
日本友人晁衡卿,辭別長安回家鄉(xiāng),乘坐帆船遠去東方回蓬萊群島。 晁卿如同明月沉大海一去不返,思念你的心情如同蒼白的云彩籠罩著云臺山。
4、東風日本至,白雉越裳來。
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放后遇恩不沾》
原詩
《放后遇恩不沾》
天作云與雷,霈然德澤開。
東風日本至,白雉越裳來。
獨棄長沙國,三年未許回。
何時入宣室,更問洛陽才。
譯文
天上雷鳴電閃,風起云涌,原來是皇上春霖密布,皇恩大開。東至日本,南到曾經(jīng)貢獻白羽雉雞的越南都享受到這次皇恩。可是我卻像漢朝的賈誼,流放在南方,已經(jīng)三年了,還不赦回。。什么時候再把我招入皇宮,問我天下大計,讓我能夠施展才華呢?
5、春江好景依然在,遠國征人此際行。
出自近現(xiàn)代詩人魯迅的《贈日本歌人》
原詩
《贈日本歌人》
春江好景依然在,遠國征人此際行。
莫向遙天望歌舞,西游演了是封神。
譯文
煙花三月依然柳綠桃紅,遠方客人此時登上歸程。請莫回想這里的歌舞演出,演來演去盡是些牛鬼蛇神。
李白——《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
【賞析】:
晁衡,又作朝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呂。唐開元五年(717),隨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團來中國求學,學成后留在唐朝廷內(nèi)作官,歷任左補闕、左散騎常侍、鎮(zhèn)南都護等職。與當時著名詩人李白、王維等友誼深厚,曾有詩篇唱和。天寶十二載,晁衡以唐朝使者身份,隨同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團返回日本,途中遇大風,傳說被溺死。李白這首詩就是在這時寫下的。
晁衡和日本使團離開長安一同歸國。唐玄宗還寫了一首《送日本使》的五言律詩,以表達熱情歡送,全詩為:日下非殊俗,天中嘉會朝。念余懷義遠,矜爾畏途遙。漲海寬秋月,歸帆駛夕飆。因驚彼君子,王化遠昭昭。
晁衡,又作朝衡,字巨卿,還入了唐朝的國籍。他在中國一直生活了三十余年,歷仕玄宗、肅宗、代宗三朝。他長期旅居中國,也常常懷念故國,他在一首題為《長安望月》的詩中寫道:
遼闊長天玉鏡升,仰首遙望動鄉(xiāng)情。猶是當年春日月,曾在三笠山頂明
晁衡在長安遇見了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他就急欲隨藤原回國探親。他的要求得到了玄宗的準許。他寫了《銜命還國作》一詩:
銜命將辭國,非才忝侍臣。天中戀明主,海外憶慈親。
伏奏違金闕,騑驂去玉津。蓬萊鄉(xiāng)路遠,若木故園林。
西望懷恩日,東歸感義辰。平生一寶劍,留贈結交人。
這首詩抒寫了晁衡既懷念故園,又流連大唐的矛盾心理。
晁衡臨行時,長安的友人紛紛為他送行。玄宗、王維、包佶等人還作詩贈別。王維寫了《送秘書晁監(jiān)還日本國》的詩相贈,詩曰:
積水不可極,安知滄海東。九州島何處遠?萬里若乘空。
向國唯看日,歸帆但信風。鰲身映天黑,魚眼射波紅。
鄉(xiāng)樹扶桑外,主人孤島中。別離方異域,音信若為通。
在當時的科學水平和技術條件下,橫渡大海去到日本,是一件生死難以預料的冒險行為,王維在詩中就寫出了他的迷茫和擔憂,字里行間漾溢著他對晁衡深厚誠摯的友情。
在《全唐詩》里,我還查到了詩人包佶的一首送別詩《送日本國聘賀使晁巨卿東歸》:
上才生下國,東海是西鄰。九譯蕃君使,千年圣主臣。
野情偏得禮,木性本含仁。錦帆乘風轉,金裝照地新。
孤城開蜃閣,曉日上朱輪。早識來朝歲,涂山玉帛均。
包佶在詩中對晁衡的才學、人品稱贊有加,對他渡海一事,包佶要比王維樂觀一些,色彩也較為明麗,還希望晁衡探親后,早日回到唐朝。
藤原與晁衡先由陸路從長安到蘇州,然后在蘇州乘船出發(fā)回日本。不幸船至琉球,海上忽遇風暴惡浪,船舶漂流到了越南。公元753年,在長安誤傳出他們所乘舟船傾覆遇難的消息。李白等朋友們聽到晁衡遇難的噩耗后,十分悲痛,李白寫了一首《哭晁衡》的詩,詩云: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悟。
.cn/culture/txt/2007-04/07/content_8080448.htm
1.《送僧歸日本》
朝代:唐代|作者:錢起
上國隨緣住,來途若夢行。
浮天滄海遠,去世法舟輕。
水月通禪寂,魚龍聽梵聲。
惟憐一燈影,萬里眼中明。
2.《送僧歸日本》
朝代:唐代|作者:貫休
焚香祝海靈,開眼夢中行。
得達即便是,無生可作輕。
流黃山火著,碇石索雷鳴。
想到夷王禮,還為上寺迎。
3.《楊主簿日本扇》
朝代:宋代|作者:蘇轍
扇從日本來,風非日本風,風非扇中出,問風本何從。
風亦不自知,當復問太空。
空若是風穴,既自與物同。
同物豈空性,是物非風宗。
但執(zhí)日本扇,風來自無窮。
4.《贈日本歌人》
朝代:近代|作者:魯迅
春江好景依然在,遠國征人此際行。
莫向遙天望歌舞,西游演了是封神。
5.《同崔載華贈日本聘使》
朝代:唐代|作者:劉長卿
憐君異域朝周遠,積水連天何處通。
遙指來從初日外,始知更有扶桑東。
《沙揚娜拉》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象一朵水蓮花 。
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作者:徐志摩《沙揚娜拉》 寫于1924年5月陪泰戈爾訪日期間。這是長詩《沙揚娜拉十八首》中的最后一首。
《沙揚娜拉十八首》收入1925年8月版《志摩的詩》,再版時刪去前十七首(見《集外詩集》),僅留這一首題獻為“贈日本女郎”的最后一個小節(jié),便是我們看到的這首玲瓏之作了。沙揚娜拉,日語“再見”的音譯。
也許是受泰戈爾耳提面命之故吧,《沙揚娜拉》這組詩無論在情趣和文體上,都明顯受泰翁田園小詩的影響,所短的只是長者的睿智和徹悟,所長的卻是浪漫詩人的靈動和風流情懷。誠如徐志摩后來在《猛虎集·序文》里所說的:“在這集子里(指《志摩的詩》)初期的洶涌性雖已消減,但大部分還是情感的無關攔的泛濫,……”不過這情實在是“濫”得可以,“濫”得美麗,特別是“贈日本女郎”這一節(jié),那萍水相逢、執(zhí)手相看的朦朧情意,被詩人淋漓盡致地發(fā)揮出來。
詩的伊始,以一個構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嬌羞之態(tài)?!暗皖^的溫柔”與“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兩個并列的意象妥貼地重疊在一起,人耶?花耶?抑或花亦人,人亦花?我們已分辨不清了,但感到一股朦朧的美感透徹肺腑,象吸進了水仙花的香氣一樣。
接下來,是陽關三疊式的互道珍重,情透紙背,濃得化不開?!懊厶鸬膽n愁”當是全詩的詩眼,使用矛盾修辭法,不僅拉大了情感之間的張力,而且使其更趨于飽滿。
“沙揚娜拉”是迄今為止對日語“再見”一詞最美麗的移譯,既是楊柳依依的揮手作別,又仿佛在呼喚那女郎溫柔的名字。悠悠離愁,千種風情,盡在不言之中!這詩是簡單的,也是美麗的;其美麗也許正因為其簡單。
詩人僅以廖廖數(shù)語,便構建起一座審美的舞臺,將司空見慣的人生戲劇搬演上去,讓人們品味其中亙古不變的世道人情!這一份駕詩馭詞的功力,即使在現(xiàn)代詩人中也是罕有其匹的。而隱在詩后面的態(tài)度則無疑是:既然歲月荏苒,光陰似箭,我們更應該以審美的態(tài)度,對待每一寸人生。
《沙揚娜拉》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象一朵水蓮花 。
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作者:徐志摩
《沙揚娜拉》 寫于1924年5月陪泰戈爾訪日期間。這是長詩《沙揚娜拉十八首》中的最后一首。《沙揚娜拉十八首》收入1925年8月版《志摩的詩》,再版時刪去前十七首(見《集外詩集》),僅留這一首題獻為“贈日本女郎”的最后一個小節(jié),便是我們看到的這首玲瓏之作了。沙揚娜拉,日語“再見”的音譯。
也許是受泰戈爾耳提面命之故吧,《沙揚娜拉》這組詩無論在情趣和文體上,都明顯受泰翁田園小詩的影響,所短的只是長者的睿智和徹悟,所長的卻是浪漫詩人的靈動和風流情懷。誠如徐志摩后來在《猛虎集·序文》里所說的:“在這集子里(指《志摩的詩》)初期的洶涌性雖已消減,但大部分還是情感的無關攔的泛濫,……”不過這情實在是“濫”得可以,“濫”得美麗,特別是“贈日本女郎”這一節(jié),那萍水相逢、執(zhí)手相看的朦朧情意,被詩人淋漓盡致地發(fā)揮出來。
詩的伊始,以一個構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嬌羞之態(tài)。“低頭的溫柔”與“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兩個并列的意象妥貼地重疊在一起,人耶?花耶?抑或花亦人,人亦花?我們已分辨不清了,但感到一股朦朧的美感透徹肺腑,象吸進了水仙花的香氣一樣。接下來,是陽關三疊式的互道珍重,情透紙背,濃得化不開?!懊厶鸬膽n愁”當是全詩的詩眼,使用矛盾修辭法,不僅拉大了情感之間的張力,而且使其更趨于飽滿。“沙揚娜拉”是迄今為止對日語“再見”一詞最美麗的移譯,既是楊柳依依的揮手作別,又仿佛在呼喚那女郎溫柔的名字。悠悠離愁,千種風情,盡在不言之中!
這詩是簡單的,也是美麗的;其美麗也許正因為其簡單。詩人僅以廖廖數(shù)語,便構建起一座審美的舞臺,將司空見慣的人生戲劇搬演上去,讓人們品味其中亙古不變的世道人情!這一份駕詩馭詞的功力,即使在現(xiàn)代詩人中也是罕有其匹的。而隱在詩后面的態(tài)度則無疑是:既然歲月荏苒,光陰似箭,我們更應該以審美的態(tài)度,對待每一寸人生!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7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