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2、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題西林壁》)
3、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煥《登鸛雀樓》)
4、沉舟側畔千帆過,并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5、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6、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7、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8、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等飛來峰》)
10、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
11、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
12、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
13、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離別》)
14、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15、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 《題西林壁》)
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2、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guī)熞病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孔?
6、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9、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11、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12、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發(fā)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13、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于謙
14、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劉向
15、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16、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17、發(fā)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蘇軾
18、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21、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陳壽《三國志》
22、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孫洙《唐詩三百首序》
23、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jīng)過不知難——陸游
24、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25、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26、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蒲松齡
27、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賞,疑義相如析——陶淵明
31、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33、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
四、哲理詩句
1、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2、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題西林壁》)
3、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煥《登鸛雀樓》)
4、沉舟側畔千帆過,并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5、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6、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7、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8、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等飛來峰》)
10、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
11、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
12、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
13、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離別》)
古代哲理詩: 人生哲理詩句 1.(陸游《游山西村》: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王之煥《登鸛雀樓》: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3. 蘇軾 《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4.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5.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6. 杜甫《望岳》: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7. 蘇軾《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8. 王安石《登飛來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9. 朱熹《春日》: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10.劉禹錫《烏衣巷》: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11. 王灣《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12.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離別》: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13. 蘇軾 《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 楊萬里) 莫言下嶺便無難, 賺得行人空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里, 一山放過一山攔。
【哲理】詩人借助景物描寫和生動形象的比喻,通過寫山區(qū)行路的感受,說明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深刻道理:人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作好充分的估計,不要被一時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這首詩的主題時,首先應將文體定位——哲理詩,然后就能較快地知道,此詩明寫登山的感受,實為談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績時,萬萬不可自得自滿,而應不斷進取。
《雪梅》 (宋盧梅坡) 梅雪爭春末肯降, 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 雪卻輸梅一段香。
【哲理】這的確是一首絕妙的哲理詩,無論在理致與筆趣上,都超過了前面提到的那首詩,它既有宋詩工巧細密之所長,又兼得唐人詩虛處著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評價梅雪,恰如其分。
此詩好就好在:它能寫出別人詩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寫出他人筆下所無(梅雪爭春,各具特長)。這首詠物詩,沒有寫景,沒有抒情,純屬議論,卻寫得如此生動,另具一格。
《雪梅》 盧梅坡 有梅無雪不精神, 有雪無詩俗了人。 日暮詩成天又雪, 與梅并作十分春。
【哲理】此詩深得梅與雪的天然風韻,且在吟詠之間,寄托了微妙的哲思與理趣。 《題西林壁》 (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
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局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琴詩》 (宋 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 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 何不于君指上聽? 【哲理】美妙的樂曲是一個有機整體,而整體都是由若干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部分、要素構成的。在樂曲、琴聲中指頭、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存在著緊密的聯(lián)系。
唯物辯證法認為,普遍聯(lián)系的根本內(nèi)容,就是事物內(nèi)部和事物之間的矛盾雙方的聯(lián)系。因此,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頭和琴聲三者之間的矛盾關系。
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內(nèi),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與琴、指之間的關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內(nèi)部矛盾(內(nèi)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間的關系。前者是音樂產(chǎn)生的根據(jù),后者則是音樂產(chǎn)生的條件,兩者缺一不可。
《觀書有感 》 (宋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哲理】以池塘為喻,說明了為學之道,必須不斷積累,不斷地吸收新的營養(yǎng)。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fā)展的,萬事萬物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正是這種不間斷的運動、變化和發(fā)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斷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這種運動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如果沒有知識的不斷更新,不斷積累,一個人的學問也就回變成一潭死水,毫無生氣和進展了。治學之道如此,辦其他事情也是這樣。
現(xiàn)代哲理詩: 泥土(魯藜) 老是把自己當作珍珠 就時時有被埋沒的痛苦 把自己當作泥土吧 讓眾人把你踩成一條道路 簡析這首著名的哲理詩,曾經(jīng)被多少青年人背誦,抄錄在自己的案頭作為座右銘??墒?,歷史往往會與一些人開不大不小的玩笑。
這樣一首曾經(jīng)影響和激勵過整整一代人的詩篇,在今天也會被某些時髦的人物嘲笑,認為這是一種陳腐了的過時觀念。據(jù)說,只有肯定自己的個人價值的人才是真正懂得人生意義的人。
土(林希) 附著在大地上 你是土壤 沉浮在空間里 你是塵埃 [簡析]此詩與魯藜那首《泥土》有異曲同工之妙??梢钥闯鏊芮罢叩膯⒌虾陀绊?,但絕非重版,而是寫出了新意。
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哲理,同一事物也可從不同角度發(fā)現(xiàn)其哲理蘊涵。林希筆下的泥土不僅注意到了它具有“土壤”價值的一面,而且還看到了。
1.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題》 2.一日不作詩,心源如廢井——唐.賈島《戲贈友人》 3.作詩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難摹——宋.蘇軾《臘日游孤山訪惠勒思二僧》 4.文章自得方為貴,衣缽相傳豈是真——金.王若虛《論詩詩》 5.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清.黃遵憲《雜感》 6.縱橫正有凌云筆,俯仰隨人亦可憐——金.元好問《論詩三十首》 7.須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隨人腳后行——宋.戴復古《論詩十絕》 8.天籟自鳴天趣足,好詩不過近人情——清.張問陶《論詩十二絕句》 9.春江秋月冬冰雪,不聽陳言只聽天——宋.楊萬里《讀張文潛詩》 10.莫將死句入詩中,此訣傳來自放翁——清.袁枚《仿元遺山論詩》 11.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金.元好問《論詩三十首》 12.預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覺陳——清.趙翼《論詩五絕》 13.不求好句,只求好意——宋.歐陽修《吊僧詩》 14.天機云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宋.陸游《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 15.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馳可以役萬里——唐.劉禹錫《董氏武陵集記》 16.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唐.李白《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 17.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唐.杜甫《戲為六絕句》 18.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唐.賈島《題詩后》 19.吟安一個字,拈斷數(shù)莖須——唐.盧延讓《苦吟》 20.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21.愛好由來落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清.袁枚《遣興》 22.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晉.陶淵明《移居二首》 23.論文期摘瑕,求友惟攻闕——清.黎志遠《漢陽舟次》 24.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唐.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25.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謝空山丘——唐.李白《江上吟》 26.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唐.韓愈《調張籍》 27.杜詩韓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抓——唐.杜牧《讀韓杜集》 28.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宋.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古詩名句分類二:事理哲理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jīng).鶴鳴》 2.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漢樂府民歌《君子行》 3.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漢樂府民歌《城中謠》 4.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晉.劉琨《重贈盧諶》 5.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唐.王之煥《登鸛雀樓》 6.人事有代謝,往事成古今——唐.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 7.草木本無意,榮枯自有時——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陰崔少府國輔》 8.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唐.李紳《憫農(nóng)》 9.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唐.韓愈《調張籍》 10.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唐.杜甫《前出塞九首》 11.物情無巨細,自適固其?!?杜甫《夏夜嘆》 12.春花無數(shù),畢竟何如秋實——宋.陳亮《三都樂》 13.功高成怨府,權盛是危機——宋.王邁《讀渡江諸將傳》 14.萬物興歇皆自然——唐.李白《日出行》 15.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 16.一寸光陰一寸金——唐.王貞白《白鹿洞二首》 17.人生七十古來稀——唐.杜甫《曲江》 18.山外青山樓外樓——宋.林升《題臨安邸》 19.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唐.岑參《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20.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唐.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21.寅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少年——唐.李白《上李邕》 22.假金方用真金鍍,若是真金不鍍金——唐.李紳《答章孝標》 23.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唐.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24.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唐.劉禹錫《楊柳枝詞》 25.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唐.劉禹錫《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 26.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唐.羅隱《蜂》 27.爾曹身為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唐.杜甫《戲為六絕句》 28.只看后浪催前浪,當悟新人勝舊人——宋.釋文向《過苕溪》 2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宋.王安石《登飛來峰》 30.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宋.蘇軾《題西林壁》 31.不是一番梅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元.高明《琵琶記》 32.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宋.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33.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宋.蘇麟《斷句》 34.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宋.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 35.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宋.蘇軾《水調歌頭》 36.一灣死水全無浪,也有春風擺動時——元.戴善夫《陶學士醉寫風光好雜劇》 37.從來好事天生儉,自古瓜兒苦后甜——元.白樸《陽春曲.題情》 38.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明.顧炎武《又酬傅處士次韻》 39.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清.趙翼《論詩》 古詩名句分類三:友誼愛情 1.嚶嚶鳴矣,求其友聲——《詩經(jīng).小雅.伐木》 2.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jīng).大雅.抑》 3.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詩經(jīng).衛(wèi)風.木瓜》 4.結交在相知,骨肉何必親——漢樂府民歌《箜篌謠》 5.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三國.魏.曹植《贈白馬王彪》 6.海內(nèi)存知。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5.76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