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就想不到了,但是平沙落雁有配詞的 ~
第一段
平沙水云,似輕煙慘澹斜曛。秋戽冬臨,蘆花亂紛紛,孤雁離群。
第二段
飛落江東,近西洲蓼花正紅。問取恁孤鴻,寄音書,可也千時能通。那時節(jié),與他相會書中。
第三段
煙水蒙蒙,一天瀟灑西風(fēng)。游子飄蓬,瘦減好形容。聽疏鐘也聽疏鐘,咽寒蛩,鐵馬風(fēng),擾得人心忡意忡耳邊忡。奈何奈何也,目斷飛鴻。憶云山,陰隔千里,寄音書,卻也難通。
第四段
音信難通,音信也難通。遠隔湘江,悵秋容楓葉紅。送舟風(fēng),浪跡萍蹤,人未逢。怕看那云重,說什么歸鴻。相逢夢中,相思無窮。到如今,淚灑寒江西風(fēng)。
第五段
帶月也披星,南往悲鳴。千萬里衡陽,銜蘆花,宿柳岸,異國飄零。向蒹葭水汀,漢孤伶。飲也啄也呵,前生定,望寒北,又各一方淚淋。
第六段
冒云衡云,排空陣紛紛。憶別時,見花飛暮春。到如今,雨雪音信無憑,有恨難伸。
尾聲
落平沙水云。
《平沙落雁》是一首古琴曲,有多種流派傳譜,其意在借大雁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
最早刊于明代《古音正宗》(1634),又名《雁落平沙》。自其問世以來,刊載的譜集達五十多種,有多種流派傳譜,僅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一集收入了六位琴家的演奏譜,關(guān)于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陳立昂之說,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說,又有說是明代朱權(quán)所作。
因無可靠史料,很難證實究竟出自誰人之手。 我不太清楚詩歌,但查到以下段落。
逸士胸懷,鴻鵠之志――《平沙落雁》 據(jù)說《平沙落雁》是近三百年來流傳最廣的古琴曲,現(xiàn)存的琴譜就達五十余種。與其他名曲不同,《平沙落雁》的背后,并無膾炙人口的掌故。
《平沙落雁》最早的版本載于明代崇禎七年(1634)刊印的《古音正宗》?!豆乓粽凇愤@樣解題《平沙落雁》: “蓋取其秋高氣爽,風(fēng)靜沙平,云程萬里,天際飛鳴。
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也?!w節(jié)奏凡三起三落。
初彈似鴻雁來賓,極云霄之縹緲,序雁行以和鳴,倏隱倏顯,若往若來。其欲落也,回環(huán)顧盼,空際盤旋;其將落也。
息聲斜掠,繞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應(yīng),三五成群,飛鳴宿食,得所適情:子母隨而雌雄讓,亦能品焉?!?按說崇禎七年的時候,正是明朝飽受內(nèi)憂外患困擾的時代。
朱明王朝王祚將盡,天下有識之士無不憂心忡忡。此時刊印《古音正宗》,也許作者另有深意。
上面的解題文字意趣昂然,并無半點憂天憫地的情緒在內(nèi)。也許“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也”兩句,正是中心點題之句,以示儒家倡導(dǎo)的“貧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
逸士即隱士,指隱居山林的讀書人??鬃釉?,“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易》曰:“天地閉,賢人隱?!睆默F(xiàn)實急流中退卻下來的文人,在山林、田園中找到了最后的棲身之所。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大隱隱于朝,中隱隱于市,小隱隱于野”的說法。中國歷代文人及其作品,受中國隱逸文化影響甚深。
逸士雖“處江湖之遠”,但社會影響力有時并不弱于“居廟堂之高”者。 最早的隱士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商朝的伊尹曾隱于市肆,周朝的姜尚曾隱于山野。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隱士層出不窮。漢代以后,隱士的身份已經(jīng)有了明確的定義,一般指那些不與朝廷合作而又具有一定文化影響力的人。
三國魏晉時代是隱逸最盛行的時代,士人“以高隱為貴”,諸葛亮、陸機、王猛、謝安等歷史名臣都曾有過隱逸的經(jīng)歷。 真正的隱士應(yīng)該“只釣鱸魚不釣名”,但是,漸漸地,自魏晉以降,隱逸卻有極端化、世俗化的傾向。
隱士中的一些人,他們不但“釣名”,而且“釣利”。他們把隱逸做為獲取名譽和功利的手段。
也有的當(dāng)權(quán)者,為獲得禮賢下士的名聲,刻意逢迎隱逸山林的士人,有的甚至不惜以“假隱”充“高隱”。 《晉書?列傳第六十九》記載,隆安二年(399年),東晉權(quán)臣桓玄(桓溫之子)發(fā)動叛亂,把持了東晉朝政。
自魏晉以來歷代都有隱士,偏偏當(dāng)時卻一個也沒有?;感X得很沒面子。
為獲得禮賢下士的名聲,他趕緊派人找來了西晉著名隱士皇甫謐的六世孫皇甫希之。先讓皇甫希之隱居山林,由桓玄資助各種費用。
然后桓玄下召將皇甫希之征為著作郎,但又指使皇甫希之故意推辭不接受,然后桓玄下召封皇甫希之為“高士”。此事傳為舉世笑談,時人戲稱這種隱士為“充隱”。
另一個極端的例子,見于唐代劉肅編的《大唐新語?隱逸》。唐時的盧藏用考中進士后,特地隱居終南山中,但他身在山林,心在朝堂。
與當(dāng)時的朝士交往密切,后果以高士名被召入仕,授官左拾遺,時人稱之為“隨駕隱士”。另一個隱士司馬承禎嘗被召,將還山,盧藏用指著終南山曰:“此中大有嘉處。”
司馬承禎慢慢道:“以在下看,這是仕官的捷徑啊?!边@就是人們所稱的“終南捷徑”。
此時隱逸已成為一條做官捷徑了。 士人的隱逸,根據(jù)其價值取向,大致可分為儒之隱和道之隱。
前者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天下有治則進,天下無道則隱。儒之隱者大都抱有“兼濟天下”的抱負。
而道之隱則無任何功利目的,通過遁世來使心靈獲得最徹底的明澈和寧靜。對于那些既有從政經(jīng)歷又有隱逸經(jīng)歷的人來說,其隱逸分為仕前隱和仕后隱,即先隱后仕和先仕后隱。
《平沙落雁》所表現(xiàn)的“逸士心胸”中的逸士,雖身處隱逸之地,猶胸懷“鴻鵠之志”,應(yīng)屬于儒之隱和仕前隱。 真正做到徹底的隱逸,談何容易。
自古以來,象陶淵明、謝靈運一樣純正的逸士少之又少。古代大多數(shù)的逸士,或為世情所困,或因言獲罪,最終歸隱山林,潛居幽廬,也許不過是為世人做出的一種姿態(tài)而已。
他們表面上超脫,但內(nèi)心里也許從未平靜過。 從這個角度來看,《平沙落雁》的曲中之音和曲外之意,包涵了對懷才不遇而欲取功名者的勵志,和對因言獲罪而退隱山林者的慰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2.91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