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陸游《游山西村》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fēng)。 —— 志南《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 杜甫《絕句》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 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 —— 王之渙《涼州詞二首·其一》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 賀知章《詠柳 》
不知細(xì)葉誰裁出,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 —— 賀知章《詠柳 》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shù)。 —— 歐陽修《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
西風(fēng)多少恨,吹不散眉彎。 —— 納蘭性德《臨江仙·寒柳》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 高鼎《村居》
黃昏庭院柳啼鴉,記得那人,和月折梨花。 —— 陳亮《虞美人·東風(fēng)蕩飏輕云縷》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fēng)御柳斜。 —— 韓翃《寒食 》
桃紅復(fù)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 —— 王維《田園樂七首·其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 王維《渭城曲 》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
此夜曲中聞?wù)哿稳瞬黄鸸蕡@情。 ——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
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fēng)。 —— 晏幾道《鷓鴣天·彩袖殷勤捧玉鐘》
1、詩句:柳條百尺拂銀塘,且莫深青只淺黃。
出自:——宋代·楊萬里《新柳》
釋義:百尺長的柳條輕拂過閃耀著銀光的水塘,柳色尚且還不是深青的,只是淺淺的黃。
2、詩句:未必柳條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長。
出自:——宋代·楊萬里《新柳》
釋義:未必柳條能蘸到水,那是因為水中的柳影將它拉長了。
3、詩句:柳外輕雷池上雨,雨聲滴碎荷聲。
出自:——宋代·歐陽修《臨江仙·柳外輕雷池上雨》
釋義:林外傳來輕輕的雷鳴,池上細(xì)雨蒙蒙;雨聲浙淅瀝瀝,滴在荷葉上發(fā)出細(xì)碎之聲。
4、詩句:江南臘盡,早梅花開后,分付新春與垂柳。
出自:宋代·蘇軾《洞仙歌·詠柳》
釋義:江南的臘月將盡了,早梅的花瓣已然凋落,剛剛到來的春天,只能寄托到垂柳的身上。
5、詩句:小桃灼灼柳鬖鬖,春色滿江南。
出自:宋代·黃庭堅《訴衷情·小桃灼灼柳鬖鬖》
釋義:桃花盛開,垂柳依依,江南的春色很美。
一、“折柳”之深情 古人分別時要折柳相送,這是當(dāng)時一種很流行的民間習(xí)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為一種時尚。
張籍《薊北旅思》:“客亭門外柳,折盡向南枝?!敝馨顝短m陵王》:“柳蔭直,煙里絲絲弄碧。
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L亭路,年去歲來,應(yīng)折柔條過千尺?!?/p>
從“折盡向南枝”和“柔條過千尺”這樣的詞句中,我們就可以看出這種習(xí)俗、時尚存在的普遍性。送別的地點多在長亭、橋頭或大堤,如周邦彥詞中提到的“隋堤”,還有下文的“霸陵”(附近有霸橋)即是。
送別時不僅折柳相送,餞行飲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時還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現(xiàn)成的,幾乎當(dāng)時有點文化的人都可隨口唱出;詩人們當(dāng)然更要吟詩賦詞以相贈。在古代詩詞中,我們可以讀到許多與“折柳送別”這種文化習(xí)俗相關(guān)的作品,可以說這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觀。
如: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fēng)滿洛城。此夜曲中聞?wù)哿稳瞬黄鸸蕡@情。”
(2003年高考古詩詞鑒賞題出的就是這首詩。) 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李白《金陵酒肆留別》:“風(fēng)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鄭谷《淮上與友人別》:“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shù)聲風(fēng)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保ā皸罨ā本褪橇?。
蘇軾有《楊花詞》) 吳文英《風(fēng)入松》:“樓前暗綠分?jǐn)y路,一絲柳、一寸柔情?!?詩詞中不僅寫“折柳送別”這種行動,而且,凡是與柳相關(guān)的詞語都要拿來抒發(fā)分別時的離愁別恨,朋友間的厚意深情。
如“柳絲”、“柳枝”、“柳陰”、“柳色”、“煙柳”“柳綿”(又可說成是“柳花”、“楊花”、“柳絮”)、“楊柳”、“折楊柳”、“楊柳春”、“楊柳依依”等等?!罢哿痹娫~中,還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
宋朝禮部屬官李之問,愛上了都城名妓聶勝瓊。李將回原籍時,聶勝瓊為之送別,飲于蓮花樓,唱了一首詞,末一句是:“無計留春住,奈何無計隨君去。”
為這,李之問又留下來住了一個多月。后來因為妻子催促太緊,李不得不悵然離去。
不到十天,聶勝瓊寫了一首《鷓鴣天》,寄給李之問。李中途得之,藏在箱子里,回家后被妻子發(fā)現(xiàn)。
李只得以實相告。李夫人讀了《鷓鴣天》,見其語句清健,非常高興。
不但沒有阻止李聶的這段情緣,反而拿出私房錢讓李之問去都城迎娶聶勝瓊。聶勝瓊《鷓鴣天》:玉慘花愁出鳳城,蓮花樓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陽關(guān)后,別個人人第五程。
尋好夢,夢難成,有誰知我此時情。枕前淚共簾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
二、“折柳”之緣由 分別時為什么要折柳相送呢?常見的解釋是,“柳”諧“留”音,贈柳表示留念,一為不忍分別,二為永不忘懷。但是,這種解釋我們感到很單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
折柳送別作為一種非常普遍的文化習(xí)俗,恐怕不是一個“諧音”就能解釋清楚的。因此,古代就有人從另外的角度探求這其中的緣由。
如清朝褚人獲在《堅瓠廣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豈無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謂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鄉(xiāng)正如木之離土,望其隨處皆安,一如柳之隨地可活,為之祝愿耳?!边@種解釋是很合理的。
柳樹和其他樹木相比,其特點是“隨地可活”,這正可以拿來祝愿遠(yuǎn)別的人,到了異地后,隨遇而安,能夠很快地融入當(dāng)?shù)氐娜巳褐校磺许標(biāo)?。這一說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但是,我以為,這還不是“折柳送別”這種文化習(xí)俗的最初緣由。最早的淵源應(yīng)該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幾句古詩。
理由有三:一是這詩句來自《詩經(jīng)》,而且是名句,讀書人人人熟悉;二是“楊柳依依”表達(dá)了戰(zhàn)士出征前懷家戀土的離情別緒,為后來的的送別詩奠定了文化基調(diào);三是《詩經(jīng)》作為五經(jīng)之一,其深廣的文化傳承作用是不容懷疑的,古人作詩講究“無一字無來處”,當(dāng)然來自經(jīng)典。從這個意義上說,有人把《渭城曲》中“客舍依依楊柳春”改為“客舍青青柳色新”,我以為不妥。
總之,“折柳送別”應(yīng)該有“諧音感懷”、“哲理啟迪”、“文化傳承”這樣三個緣由。三、“折柳”之樂曲 “折柳送別”時,要吹笛,有時還要放聲歌唱,所以,古詩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聯(lián)系在一起,來表達(dá)依依惜別的深情。
與之相關(guān)的樂曲有這樣三首:一是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中的《折楊柳枝》。有一首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
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李白《塞下曲》:“笛中聞?wù)哿?,春色未曾看?!?/p>
還有前面提到的《春夜洛城聞笛》,這兩首詩中所言“聞?wù)哿?,都?yīng)該是《折楊柳枝》這支曲子。二是唐朝的《渭城曲》,又稱《陽關(guān)三疊》。
其實原來并不是一首歌曲,只是王維寫的一首詩《送阮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
后來由樂人譜入樂府,當(dāng)作送別曲,并把末句“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反復(fù)重疊歌唱,所以稱為《陽關(guān)三疊》。這在唐朝是一首非常流行的送別曲。
三是唐朝的《楊柳枝詞》。是唐教坊曲名,作者多以此題詠柳,以。
采 薇 《詩經(jīng)·小雅》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注]《詩經(jīng)·小雅·采薇》寫的是出征士兵保家衛(wèi)國懷念親人和鄉(xiāng)土的情思,這是我國古代詩歌中以楊柳作為意象的最早的一首詩。其大意是:當(dāng)初我們出征啊,楊柳飄拂依依;如今我們歸來啊,卻是雨雪漫天紛飛。
詠 柳 [宋]曾 鞏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fēng)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這首詩題為“詠柳”,實際上托物寓意。通過對柳樹“倚得東風(fēng)勢便狂”“飛花蒙日月”的描摹,寫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有清霜”警告他們必?zé)o好下場,難逃滅亡的命運。
如夢令 《紅樓夢》
豈是繡絨殘吐,卷起半簾香霧,纖手自拈來,空使鵑啼燕妒。
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別去。
此詞是曹雪芹所著《紅樓夢》中人物史湘云所寫的“詠柳”詞,讀來別有生趣。
鷓鴣天 詠柳
意在閑閑
雨過新晴五月天,一時光景盡清妍。
籠煙流翠添嬌態(tài),間有蝴蝶舞蹁躚。
柳腰瘦,葉眉?xì)g。也挽人臂也拂肩。
前人慣作離情訴,我今翻成嫵媚篇。
[注]這是一位網(wǎng)友所寫的“詠柳”詞,有古人遺風(fēng),更具時代新意。
帶柳的古詩句: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fēng)御柳斜。
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陸游]
不知細(xì)葉誰裁出,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
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墻頭。 陸游《馬上作》
柳帶東風(fēng)一向斜,春陰澹澹蔽人家。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萬井樓臺疑繡畫,九原珠翠似煙霞。年年今日誰相問,獨臥長安泣歲華。
詠柳 / 柳枝詞
唐代: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xì)葉誰裁出,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
新柳
宋代:楊萬里
柳條百尺拂銀塘,且莫深青只淺黃。
未必柳條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長。
詠柳
宋代:曾鞏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fēng)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蘭陵王·柳
宋代:周邦彥
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yīng)折柔條過千尺。
閑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風(fēng)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shù)驛,望人在天北。
凄惻,恨堆積!漸別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
青門柳
唐代:白居易
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
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fēng)。
柳
唐代:李商隱
曾逐東風(fēng)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柳
宋代:寇準(zhǔn)
曉帶輕煙間杏花,晚凝深翠拂平沙。
長條別有風(fēng)流處,密映錢塘蘇小家。
金明池·詠寒柳
明代:柳如是
有悵寒潮,無情殘照,正是蕭蕭南浦。更吹起,霜條孤影,還記得,舊時飛絮。況晚來,煙浪斜陽,見行客,特地瘦腰如舞??傄环N凄涼,十分憔悴,尚有燕臺佳句。
春日釀成秋日雨。念疇昔風(fēng)流,暗傷如許。縱饒有,繞堤畫舸,冷落盡,水云猶故。憶從前,一點東風(fēng),幾隔著重簾,眉兒愁苦。待約個梅魂,黃昏月淡,與伊深憐低語。
臨江仙·柳外輕雷池上雨
宋代:歐陽修
柳外輕雷池上雨,雨聲滴碎荷聲。小樓西角斷虹明。闌干倚處,待得月華生。
燕子飛來窺畫棟,玉鉤垂下簾旌。涼波不動簟紋平。水精雙枕,傍有墮釵橫。
一剪梅·詠柳
明代:夏完淳
無限傷心夕照中,故國凄涼,剩粉余紅。金溝御水自西東,昨歲陳宮,今歲隋宮。
往事思量一晌空,飛絮無情,依舊煙籠。長條短葉翠濛濛,才過西風(fēng),又過東風(fēng)。
題柳
唐代:溫庭筠
楊柳千條拂面絲,綠煙金穗不勝吹。
香隨靜婉歌塵起,影伴嬌嬈舞袖垂。
羌管一聲何處曲,流鶯百囀最高枝。
千門九陌花如雪,飛過宮墻兩自知。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20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