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幾道
蝶戀花 醉別西樓醒不記
醉別西樓醒不記,春夢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還少睡,畫屏閑展吳山翠。
衣上酒痕詩里字,點點行行,總是凄涼意。紅燭自憐無好計,夜寒空替人垂淚。
“春夢秋云”是引用白居吻《花非花》詩:“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
另外晏幾道的父親晏殊也有:“長于春夢幾多時,散似秋云無覓處?!?這個更加貼切符合作者的本意。用春夢,秋云作比喻,抒發(fā)聚散離合的感受。
1、《聽蜀僧浚彈琴》
唐代:李白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響入霜鐘。
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譯文:蜀僧濬懷抱一張綠綺琴,他是來自西面的峨眉峰。 他為我揮手彈奏了名曲,我好像聽到萬壑松濤風。 我的心靈像被流水洗滌,余音繚繞和著秋天霜鐘。 不知不覺青山已披暮色,秋云也似乎暗淡了幾重。
2、《蝶戀花·醉別西樓醒不記》
宋代:晏幾道
醉別西樓醒不記。春夢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還少睡。畫屏閑展吳山翠。
衣上酒痕詩里字。點點行行,總是凄涼意。紅燭自憐無好計。夜寒空替人垂淚。
譯文:醉中告別西樓,醒后全無記憶。猶如春夢秋云,人生聚散實在太容易。半窗斜月微明,我還是缺少睡意,彩畫屏風空展出吳山碧翠。 衣上有宴酒的痕跡,聚會所賦的句,點點行行,總喚起一番凄涼意緒。紅燭自悲自憐也無計解脫凄哀,寒夜里空替人流下傷心淚。
3、《西江月·世事短如春夢》
宋代:朱敦儒
世事短如春夢,人情薄似秋云。不須計較苦勞心。萬事原來有命。
幸遇三杯酒好,況逢一朵花新。片時歡笑且相親。明日陰晴未定。
譯文:世事短暫,如春夢一般轉眼即逝。人情淡薄,就如秋天朗空上的薄云。不要計較自己的辛勤勞苦,萬事本來已經在命中注定的。今天幸好遇到三杯好酒,又看見一朵新開的鮮花。短暫的歡樂相聚是如此的親切,至于明天會怎么樣誰也不知道了。
4、《木蘭花·燕鴻過后鶯歸去》
宋代:晏殊
燕鴻過后鶯歸去。細算浮生千萬緒。長于春夢幾多時,散似秋云無覓處。
聞琴解佩神仙侶。挽斷羅衣留不住。勸君莫作獨醒人,爛醉花間應有數(shù)。
譯文:鴻鵠春燕已飛走,黃鶯隨后也歸去。這些可愛的鳥兒,一個個與我分離。仔細尋思起來,人生漂浮不定,千頭萬緒。鶯歌燕舞的春景,像夢幻般沒有幾時,便如同秋云那樣散去,再也難以尋覓她的影蹤。
像卓文君那樣聞琴而知音,像漢水江妃那樣溫柔多情,遇到鄭交甫解佩相贈,這樣的神仙般的伴侶早已離我而去,即使挽斷她們綾羅的衣裙,也不能留住她們的倩影。勸君莫要作舉世昏醉,唯我獨醒的人,不如到花間去盡情狂飲,讓酒來麻醉我這顆受傷的心靈。
5、《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軍》
唐代:李白
九日天氣清,登高無秋云。
造化辟川岳,了然楚漢分。
長風鼓橫波,合沓蹙龍文。
憶昔傳游豫,樓船壯橫汾。
今茲討鯨鯢,旌旆何繽紛。
白羽落酒樽,洞庭羅三軍。
黃花不掇手,戰(zhàn)鼓遙相聞。
劍舞轉頹陽,當時日停曛。
酣歌激壯士,可以摧妖氛。
齷齪東籬下,淵明不足群。
譯文:九月九日又重陽,登高望遠,天空萬里無云。神工鬼斧,山川形成,長江把楚漢,界限分明。狂風鼓動著江水,形成了一波波龍形的浪濤。傳說中,漢武帝在高大的樓船橫渡游覽汾河的時候曾經大發(fā)感慨:氣勢何雄壯!
如今的討伐悖逆的軍隊樓船氣勢更為壯觀,旌旗飄揚。洞庭湖上水步騎三軍羅列,白羽箭影映射在酒杯中間。戰(zhàn)鼓隆隆震天響,那有心情去采擷黃菊花。舞動的劍氣要把落山的紅日重新托起,讓太陽重新發(fā)出燦爛的光芒。
漢武帝說我給大家高歌一曲,可以鼓舞大家的斗志,有助于壓制暴徒氣勢。值此戰(zhàn)亂時期,我們可不能以陶淵明為榜樣,去東籬下采擷菊花。
1. 《蝶戀花·醉別西樓醒不記》
年代: 宋 作者: 晏幾道
醉別西樓醒不記,
春夢秋云,聚散真容易。
斜月半窗還少睡,畫屏閑展吳山翠。
衣上酒痕詩里字,
點點行行,總是凄涼意。
紅燭自憐無好計,夜寒空替人垂淚。
2. 《點絳唇·山暗秋云》
年代: 宋 作者: 張元干
山暗秋云,暝鴉接翅啼榕樹。故人何處。一夜溪亭雨。夢入新涼,只道消殘暑。還知否。燕將雛去。又是流年度。
3. 《秋晨同淄川毛司馬秋九詠·秋云》
年代: 唐 作者: 駱賓王
南陸銅渾改,西郊玉葉輕。泛斗瑤光動,臨陽瑞色明。
蓋陰連鳳闕,陣影翼龍城。詎知時不遇,空傷流滯情。
4. 《木蘭花慢·送秋云萬里》
年代: 宋 作者: 吳文英
送秋云萬里,算舒卷、總何心。嘆路轉羊腸,人營燕壘,霜滿蓬簪。愁侵。庾塵滿袖,便封侯、那羨漢淮陰。一醉莼絲膾玉,忍教菊老松深。離音。又聽西風,金井樹、動秋吟。向暮江目斷,鴻飛渺渺,天色沈沈。沾襟。四弦夜語,問楊瓊、往事到寒砧。爭似湖山歲晚,靜梅香底同斟。
5. 《聽蜀僧浚彈琴》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響入霜鐘。
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作品名稱《花非花》
創(chuàng)作年代 中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雜言古詩
作 者 白居易
花非花,霧非霧,
譯文:像花而不是花,似霧而不是霧。
夜半來,天明去。
譯文:像花而不是花,似霧而不是霧。
來如春夢幾多時?
譯文:來時像春夢一樣能有多少時間?
去似朝云無覓處。
譯文:去時又好似朝云散盡沒有覓處。
擴展資料:
《白氏長慶集》中有《真娘墓》以及《簡簡吟》二詩,且二詩均為悼亡之作。此《花非花》詩與以上二詩同卷,編次其后。《花非花》詩大約與《簡簡吟》同時為同一目所作。據(jù)詩意,亦屬往事雖美,卻如夢如云,不復可得之嘆。
文學賞析
白居易詩不僅以語言淺近著稱,其意境亦多顯露。這首“花非花”卻頗有些“朦朧”味兒,在白詩中確乎是一個特例。
詩取前三字為題,近乎“無題”。首二句應讀作“花──非花,霧──非霧”,先就給人一種捉摸不定的感覺?!胺腔ā?、“非霧”均系否定,卻包含一個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霧。因此可以說,這是兩個靈巧的比喻。
蘇東坡似從這里獲得一絲靈感,寫出了“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的名句。
蘇詞所詠為楊花柳絮,而白詩所詠何物未嘗顯言。但是,從“夜半來,天明去”的敘寫,可知這里取喻于花與霧,在于比方所詠之物的短暫易逝,難持長久。
單看“夜半來,天明去”,頗使讀者疑心是在說夢。但從下句“來如春夢”四字,可見又不然了?!皦簟痹瓉硪彩且槐?。這里“來”、“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啟下作用,由此生發(fā)出兩個新鮮比喻。
“夜半來”者春夢也,春夢雖美卻短暫,于是引出一問:“來如春夢幾多時?”“天明”見者朝霞也,云霞雖美卻易幻滅,于是引出一嘆:“去似朝云無覓處”。
詩由一連串比喻構成,這叫博喻。它們環(huán)環(huán)緊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復以鮮明的形象突出一個未曾說明的喻意。
詩詞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牽牛不負軛”,賀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的“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但這些博喻都不過是詩詞中一個組成部分,象此詩通篇用博喻構成則甚罕見。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牽牛等星象作比,喻在“虛名復何益”。
后一例用煙草、風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問閑悉都幾許”,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確的。而此詩只見喻體(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像一個耐人尋思的謎。從而詩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層“朦朧”的色彩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花非花
據(jù)我所知道,你給出這兩句詩不是出自一首,不過也可能是我才學疏淺.后半句詩來自姜夔詞--暗香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
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
江國,正寂寂。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
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
這是給出的翻譯
明月呵,你為什么總是清輝依舊?
誰能計算出,你幾次幾番--
映著我在梅花旁把玉笛吹奏!
那時,笛聲把美人從夢中喚醒,
她為我摘取枝頭的梅花,
竟不管清寒在嚙噬她纖纖玉手。
當年,我何遜一般滿腹詩情,
如今,時光拋卻,年邁老朽,
詩筆呵,全不象當年那般風流俊秀。
但是,你為什么仍對我無限鐘情?
竹林外,稀疏的點點梅花--
用冷清的幽香暗暗把我周圍浸透。
獨處江南水鄉(xiāng),正寂寞難以消受,
我多么想折幾枝紅梅寄你,
可嘆水遠山遙,風雪之夜難以行走。
面對這翠綠的酒杯,淚濕春衫衣袖,
面對窗外紅艷的花萼,相對無言,
回憶起幸福時刻,又都無從啟口。
最難使我忘懷的是你我曾攜手共游,
那時候呵,千樹萬樹紅梅盛開--
鋪天蓋地竟迫使西湖的寒光碧水都頓見消瘦。
呵,眼看著這梅花又片片零落調殘,
仿佛按著我凄怨的笛聲在勻稱地伴奏。
我期待能再度相逢,呵,那將是什么時候?!
詠梅憶人,主要是紅
小題1:“閑”是悠閑的意思。在心情不靜、輾轉難寐的人看來,那畫屏上的景色似乎顯得特別平靜悠閑,這“閑”字正從反面透露了他的郁悶傷感?!伴e”字有怨物無情的意思卻含而不露。(5分)
小題2:比喻,詞中用“春夢”、“秋云”作比喻,抒發(fā)了聚散離合不常之感;擬人,詞人從紅燭無法留人,為惜別而流淚,反映出自己別后的凄涼心情;化用,結尾兩句化用杜牧《贈別》中“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渲染了人的凄涼,似乎還感染了紅燭。(6分,答出前兩點即可。)
試題分析:
小題1:上片最后兩句,轉寫眼前實境。斜月已低至半窗,夜已經深了,由于追憶前塵,感嘆聚散,卻仍然不能入睡,而床前的畫屏卻燭光照映下悠閑平靜的展示著吳山的青翠之色。這一句似閑實質,正是傳達心境的妙筆。心情不靜、輾轉難寐的人看來,那畫屏上的景色似乎顯得特別平靜悠閑,這“閑”字正從反面透露了他的郁悶傷感。
小題2:此詞為離別感憶之作,但卻更廣泛地慨嘆于過去歡情之易逝,此時孤懷之難遣,將來重會之無期,所以情調比其他一些傷別之作,更加低徊往復,沉郁悲涼。詞境含蓄蘊藉,情意深長。全詞充滿無可排遣的惆悵和悲涼心緒。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從紅燭無法留人、為惜別而流淚,反映出自己別后的凄涼心境,結構新穎,詞情感人,很能代表小山詞的風格。
點評:第一個小題是煉字題,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要把這個字得放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本題型的答題思路為:①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②展開聯(lián)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表現(xiàn)技巧是詩人用來抒發(fā)情感、表達題旨的一種手段方法,要準確回答就要熟悉古詩中常用的一些表現(xiàn)方法。①修辭手法:比喻、對偶、夸張、對比、擬人、雙關等。②描寫手法:A.襯托手法,又分正襯和反襯,反襯又有動靜襯、聲寂襯、樂哀襯等;B.側面描寫;C.虛實結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種。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2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