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語言”的詩句有:
一、好言一句三冬暖,話不投機六月寒。
出處:朝代【明】《增廣賢文》
釋義:形容一句話說得好,不但別人得幫助,自己也非常喜樂。尤其當人憂傷之時,一句良言,就會使憂慮之心轉(zhuǎn)為歡樂。適合用于議論文中論證,如:論證對話技巧時。同適合在記敘文中表達自己的感受。
二、從前多少事,過去一場空。滿懷心腹事,盡在不言中。
出處:朝代【元】作者:佚名《馬陵道》
釋義:滿腹心事,都在沒有說出來的話中。
三、有事但逢君子說,是非休聽小人言。
出處:朝代【明】《增廣賢文》
四、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出處:朝代【唐】作者:白居易《琵琶行》
釋義:我聽琵琶的悲泣早已搖頭嘆息;又聽到她這番訴說更叫我悲凄。我們倆同是天涯淪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問是否曾經(jīng)相識!
五、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zhuǎn)急。
出處:朝代【唐】作者:白居易《琵琶行》
釋義:被我的話所感動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轉(zhuǎn)緊琴弦撥出急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增廣賢文》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琵琶行》
參考文獻來源:百度百科-《滿懷心腹事,盡在不言中》
一、主觀題解題方法 主觀題包括填空、簡答、品析等子題型,在概括填空、簡答、品味分析表述時,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①關鍵詞語上著手,如抓住詩句中的主體,把握動詞、色彩詞的含義和作用,去品味賞析作答。
②從關鍵詩句(主旨句、情感句)上著手,分析概括,推斷作答的切入點。 ③從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夸張)和表達方式(白描、議論)著手,分析其含義,探究其作用。
④從作品、作家的相關背景資料入手,準確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傾向、詩句的原意。 ⑤從詩歌所寫的具體內(nèi)容入手,把握各類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如送別詩、懷古詩、愛國詩、哲理詩、詠物詩等,應依據(jù)各自的類屬,提取概括各自所表現(xiàn)的思想情感)。
⑤從作家的風格(豪放、婉約、沉郁頓挫)和語言特征(簡潔、含蓄、凝練)去領悟詩句的含義和表達的情感。 (3)詩歌賞析題整體解題方法: ①體味詩歌的遣詞,應從詩歌語言的準確性、生動性、形象性三方面來考慮用詞的精妙之處。
②體味詩歌的意象(意境)。所謂“意”,就是作者的主觀情思;所謂“象”“境”,就是詩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畫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
仔細體味詩中的意象,借助想像和聯(lián)想把握詩歌所抒寫的情懷。 ③體味詩歌所表現(xiàn)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
④體味試題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點,把握試題的側(cè)重點。 另外,要借助注釋、提示、作家的生平經(jīng)歷、自身的知識儲備和業(yè)已形成的能力,仔細誦讀,品味所給的詩詞曲,找出答題的角度,在反復比較、辨析的基礎上,推斷所求的答案。
對詩歌的體載特征也應有較為全面的了解。 二、常見題型解析: 詩詞鑒賞題,有一定的開放性,鼓勵考生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但是還要根據(jù)試題的類型及要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在考試中,常見的類型有: (一)“詩眼”型 【題目形式】 (1)對詩中某字某句,你認為寫得好不好?為什么? (2)從哪一句中可以找出最能體現(xiàn)詩人感情的一個字? (3)此詩某句中某個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覺得這兩個哪個更好,為什么? (4)某字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題目解讀】古人作詩常追求一字傳神。這種題型要求品味出詩人煉字妙在何處。
回答時不能就字論字,應放回句中,結(jié)合全詩主旨、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來分析。 【答題要點】 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個更好。
2.解釋該字的一般含義和在句中的意思。 3.展開想象和聯(lián)想,把你認為好的字還原到句中,再現(xiàn)詩人所描繪的情景。
4.說出該字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樣的意境。 【題型示例】唐朝王灣《次北固山下》的第二聯(lián)“潮平兩岸闊”,有的版本作“潮平兩岸失”,你覺得哪個字更好,為什么? 示例(一) 答:“闊”字更好。
原因: (1)“闊”是空闊、開闊之意; (2)“闊”字直抒胸臆地表達了大地春回,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變得渺遠無際,兩岸顯得格外寬闊; (3)“闊”字,直接抒發(fā)了詩人視野更加開闊的強烈感受。 (4)“闊”字讀起來與“懸”字對應,聲調(diào)似也更為響亮。
示例(二) 答:“失”字更好。原因: (1)“失”字更好地表現(xiàn)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朝把江面變得渺遠無際,兩岸都看不見了蹤影; (2)“失”字生動地描繪出江岸因春朝高漲而與水平面平齊,似乎消失了的主觀視覺形象。
(二)名句賞析型 【題目形式】 (1)描述名句所展現(xiàn)的畫面,并揭示詩句的含義。 (2))解釋某一聯(lián)的意思,并分析其情與景的關系。
(3)解釋詩詞的意思,說出它們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題目解讀】名句是整首詩(詞)精華所在。
它們往往在景、情、意(理)方面有被人們稱道的地方。根據(jù)具體的句子,可三者皆說,也可側(cè)重一個方面。
【答題要點】 1.明確詩中具體景物形象; 2.展開想象和聯(lián)想,用自己的語言再現(xiàn)景物形象。 3.概括詩人描繪景物的特點。
4.表達了詩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或給人什么樣的啟示和思考。 【題型示例】1.請描述 “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所展現(xiàn)出的畫面,并揭示詩句含義。
答:放眼望去,展現(xiàn)在眼前的是一幅這樣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畔仍有千帆競發(fā),大自然中,雖有病樹但萬木依舊爭春。它昭示我們,新事物必將代替舊事物。
2、“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直”和“圓”兩字歷來為人稱道,說說這兩個字為什么用得好。 答:“直”和“圓”準確地描寫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xiàn)了作者深切感受。
“直”字荒涼孤獨中透著挺拔雄偉,“圓”字蒼茫壯闊中顯現(xiàn)柔和溫暖。 (三)表達技巧 【題目形式】 (1)這首詩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 (2)這首詩運用了什么藝術(shù)手法(表現(xiàn)技巧)?是怎樣抒發(fā)詩人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題目解讀】古典詩歌十分講究表達技巧。
它是詩人用來抒發(fā)感情、表達主題的一種手段。常見的表達技巧有: (1)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兩種,而間接抒情又包括借景借物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
(2)表現(xiàn)手法:小中見大,化虛為實,虛實結(jié)合,托物寓理,以動寫靜,聲色結(jié)合,多角度描寫,以樂寫哀,對比映襯等。 (3)修辭手法:如對偶、比興、擬人、夸張、雙關等。
當然,分析技巧時我們要綜合分析詩中修辭手法。
(二)表達方法的抒情性。詩歌是一種抒情的文學樣式?!霸娬撸局?,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毛詩序》)詩貴真情?!皼]有感情,就沒有詩人,也沒有詩歌?!保▌e林斯基)“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白居易)“詩的創(chuàng)作貴在自然流露。詩的生成如像自然物的生存一般,不當摻以絲毫的矯揉造作。我想新體詩的生命便在這里。”(郭沫若)詩歌的抒情與其他文學樣式的抒情相比較,其表現(xiàn)特別強烈。
(三)語言形式的音樂性。詩是最富音樂性的語言藝術(shù)?!扒榘l(fā)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毛詩序),和諧的音韻,鮮明的節(jié)奏,是詩歌區(qū)別于其他文學樣式的一個基本特點。馬克思說:“既然你用韻文寫,你就應該把你的韻律安排得更藝術(shù)一些。”魯迅要求:“新詩先要有節(jié)調(diào),押大致相近的韻”??傊姷谋举|(zhì)是:通過精心制作的語言,形象地表現(xiàn)獨特的思想感情,巧妙地從特殊中顯示一般,使自我的感覺世界和情感世界達到和諧與統(tǒng)一。
1、要品讀詩詞,抓住“詩眼”,“題眼”是關鍵。
2、評價古詩詞,要學會知人論世,從整體上把握詩詞的基調(diào)和主旨,是鑒賞古詩詞的根本.
3、古詩詞常引用典故,化用詩句,以豐富的內(nèi)涵,引人聯(lián)想。鑒賞古詩詞,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詩句的來源和含義,發(fā)掘典故及詩句在古詩詞中的妙用。
古詩詞中,因形象性與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種藝術(shù)手法來表現(xiàn),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興、擬人、夸張、對偶、反復,襯托等,把握了這些手法的表達效果,就能更好地體會詩詞的形象,領悟作者的感情。
4、意境是作品達到的藝術(shù)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的和諧統(tǒng)一。領悟古詩詞的意境是鑒賞的最高層級,可使鑒賞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靈的凈化,從而主動自覺地去創(chuàng)造、拓寬古詩詞的藝術(shù)境界。領悟意境要注重比較、挖掘求新、聯(lián)想創(chuàng)新。
1、表現(xiàn)手法: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聯(lián)想、想象、渲染、對比、襯托、虛實結(jié)合、動靜結(jié)合、正側(cè)面結(jié)合、直抒胸臆、卒章顯志、借古諷今、欲揚先抑、欲抑先揚等;
2、修辭手法:
比喻、比擬、借代、對偶、夸張、象征、對比、襯托、雙關、設問、反問、反語、通感、互文、用典、化用、疊詞等;
3、表達方式:敘述、描寫、抒情、議論。
寓理于事:
詩歌分抒情詩和敘事詩兩大種,其中還有一種說理詩,雖數(shù)量不多,但影響頗大。這些詩都是通過具體事物來說理。幾大詩人如杜甫、陸游、蘇軾的作品中經(jīng)??梢钥吹缴詈砣さ木渥印?/p>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保ā额}西林壁》蘇軾)——說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來,往往被各種現(xiàn)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朱熹《觀書有感》里的“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p>
陸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p>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p>
修辭:
詩文中運用修辭手法,其作用大體和其它文體中的修辭作用一樣。要發(fā)現(xiàn)修辭,直接說明作用。
比喻——更形象生動(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擬人——把事物人格化(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反問——強調(diào)(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夸張——強調(diào)和突出(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對偶——增強詩詞的音樂美,表意凝煉,抒情酣暢,增強詩歌外在形式美(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詩句——精煉含蓄;擴展內(nèi)容;富有文采。
(這方面對課外閱讀量和歷史知識要求較高,但有時十分明顯。)
例如:姜夔《揚州慢》中杜牧的詩句;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拓跋燾的故事;
王實甫《長亭送別》中的“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明顯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修辭中有一點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襯。專用術(shù)語“以靜襯動”,“以響襯靜”。
如:“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正襯(白居易《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以美襯美。)
對比(李白《越中覽古》前三句與最后一句)
通感,感覺器官的溝通。(李白“瑤臺雪花數(shù)千點,片片吹落春風香?!贝藭r的雪花仿佛是春風中盛開的梨花,香飄萬里。視覺與嗅覺溝通,詩人的情意飽含其中。)
去百度文庫,查看完整內(nèi)容>
內(nèi)容來自用戶:泥越
詩歌鑒賞方法、技巧
一、詩歌的表達技巧(一)修辭方法:
比喻、擬人、設問、反問、借代、對偶、夸張、比擬、對比、排比、鋪陳、反復、頂針、雙關、襯托、用典、互文、通感、疊詞等。
簡析:1、借代,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爸?,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詩中用“綠”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寫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2、對偶,用結(jié)構(gòu)相同、字數(shù)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nèi)容看,意義集中含蓄?!盁o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從篇法結(jié)構(gòu)來講,這首詩四聯(lián)八句,句句皆對仗,對得圓渾自然,不見斧鑿之痕。“無邊落木”對“不盡長江”使詩的意境顯得廣闊深遠,“蕭蕭”的落葉聲對“滾滾”的水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更重要的是,從這里感受到詩人韶華易逝,壯志難酬的苦痛。
3、比擬,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或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有促使讀者產(chǎn)生聯(lián)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xiàn)的更形象、生動的作用?!八萦孪韧笛郏鄣缰蠑嗷辍保皱汀渡綀@小梅》)這一聯(lián)采用擬人的手法。6抒情: 另外,化用前人的詩文歌賦,也是用典的一種。如王勃在《藤王閣序》中幾乎句句用典,增強了文章的文化底蘊;姜夔在《揚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詩,
表達技巧
1、修辭方法:比喻、擬人、設問、反問、借代、對偶、夸張、襯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復等。
2、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描寫、抒情。
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寫:可分為動靜結(jié)合、虛實結(jié)合、點面結(jié)合、明暗結(jié)合、正側(cè)結(jié)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樂景寫哀、哀景寫樂等。
3、表現(xiàn)手法:賦、比、興;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象征、聯(lián)想、襯托、對比、想象、聯(lián)想、照應、托物言志等。
4、篇章結(jié)構(gòu):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景結(jié)情、總分得當、以小見大、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等。
5、思想感情有: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jié)操、憂國憂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yōu)美、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言近旨遠等。
要得高分就要確定詩詞的感情色彩,然后說出他的表現(xiàn)手法,意象所指等就差不多了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8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