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餃子打油詩(一)
案板方方刀光寒,或菜或肉剁成餡。
面團圓圓杖下扁,筷子取餡面中填。
巧手捏出玲瓏褶,皮薄餡大鍋不沾。
山西陳醋山東蒜,餃子浮沉幾人饞?
冬至餃子打油詩(二)
動凍纖指玲瓏褶,或蒸或煮誘人涎
溫暖鄉(xiāng)屋香飄遠,再蘸陳醋不一般
冬至餃子打油詩(三)
北方冬至包餃忙,冬至南方熬高湯
若要一年不生病,快找名醫(yī)下膏方
冬令進補是時尚,別忘祖宗燒點香
陰陽調和很重要,闔家幸福都無恙
冬至餃子打油詩(四)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紀念醫(yī)圣張仲景,千年習俗又流傳。
冬至(Winter Solstice),又稱為“冬節(jié)”、“長至節(jié)”、“亞歲”等,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節(jié)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冬至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起源于春秋時期;中國古代使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時間在每年公歷的12月21日至23日之間。冬至日時,太陽直射地面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南緯23°26');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50%;北半球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
宋·陸游《立冬日作》
室小財容膝,墻低僅及肩。方過授衣月,又遇始裘天。寸積篝爐炭,銖稱布被綿。平生師陋巷,隨處一欣然。
宋·仇遠《立冬即事二首》
奇峰浩蕩散茶煙,小雨霏微濕座氈??闲沤衲旰旁?,老夫布褐未裝棉。
明·王稚登《立冬》
秋風吹盡舊庭柯,黃葉丹楓客里過。一點禪燈半輪月,今宵寒較昨宵多。
宋·釋文珦《立冬日野外行吟》
吟行不憚遙,風景盡堪抄。天水清相入,秋冬氣始交。飲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歸去須乘月,松門許夜敲。
唐·盧照鄰《釋疾文·悲夫》
春也萬物熙熙焉,感其生而悼其死;夏也百草榛榛焉,見其盛而知其闌;秋也嚴霜降兮,殷憂者為之不樂;冬也陰氣積兮,愁顏者為之鮮歡。
唐·李白《立冬》
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滿前村。
1、清清白白成一統(tǒng)
包包容容納萬般
2、白面白嫩白水煮
可蒸可炸可生煎
3、饒他禽獸花與葉
攘括其中嘗人間
4、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無所不包
凡間有之人間存之仙界尋之盡情攘括
5、有才何須多開口, 萬般滋味肚中藏。
有緣伴君三杯酒, 相逢一笑齒留香。
6、俗客常笑撐船肚, 知己方知腹中珍。
牢騷太盛難容物, 我輩豈是蓬蒿人。
7、相隔千里終團圓、共坐檀桌前。
舉筷入口皆思念、同襯此時意。
8、莫道離別愁幾許、一餃此中攬。
來年早歸喜幾多、吃餃話團圓。
9 春日當頭微風吹,
閑時想起水餃味 。 獨自一人獨自包,
韭餡香味滿屋繞。
耳邊音樂何其妙,
邊包邊聽樂悠悠。
吃餃子的傳說:
東漢時候,南陽有個張仲景,是個名醫(yī)。他醫(yī)術很高,不管什么疑難病癥,都能手到病除,人們稱贊他是妙手回春的醫(yī)圣。
張仲景在長沙做官,那年告老還鄉(xiāng),正是冬天,寒風刺骨,雪花飄飄。他走到白河岸邊,看到那些為生活東奔西走的窮鄉(xiāng)親們,面黃肌瘦,衣不遮體,有好些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他心里很難受。
張仲景一到家,登門求醫(yī)的人很多,他雖然很忙,可是心里總掛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鄉(xiāng)親。他叫他的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個棚子,盤上大鍋,在冬至的那天開了張,給窮人舍藥治凍傷。舍的藥叫"祛寒嬌耳湯"。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放在鍋里煮熬,等煮好后,把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的"嬌耳"下鍋。然后分給來討藥的人們,每人給一大碗湯,兩只嬌耳。人們吃下嬌耳,喝了祛寒湯,只覺渾身發(fā)暖,兩耳生熱。
再說,張仲景在長沙做官的時候,經(jīng)常為當?shù)匕傩罩尾?,受到那里百姓的愛戴。他告老還鄉(xiāng)后,長沙的百姓想念他,每年推選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帶著鄉(xiāng)親們的心意來看望他。那年,張仲景身患重病,長沙老人說:長沙有一穴好地,想叫他壽終時葬在長沙。南陽的人哪里肯依?兩下里就為這事爭吵起來了。張仲景說:"我吃過長沙水,不忘長沙父老情;我生于南陽地,不忘家鄉(xiāng)養(yǎng)育恩。我死了,你們抬著我的棺材,向長沙方向走,靈繩在哪里斷了,就把我葬在哪里算了。"眾人一聽,也不再爭論了。
那年冬至那天,張仲景離開了人世。長沙來了許多人吊喪,并要把他的尸體運到長沙去。遵照他的遺囑,南陽和長沙的人抬著棺材上路了,走到當年舍"祛寒嬌耳湯"的地方,靈繩忽然斷了。眾百姓忙打墓,下棺,填墳。你一挑,我一擔,川流不息,晝夜不停,把張仲景的墳壘得很大。又在張仲景的墳前修了一座廟,這就是現(xiàn)在的醫(yī)圣祠。
張仲景是冬至這天壽終的,又是冬至這天開張舍"祛寒嬌耳湯"的,為了紀念這一天,每年冬至家家戶戶都包餃子吃,并說冬至吃了餃子,耳朵就不會凍掉了。
1、《水餃》
作者:何耳
時代:清代
詩句:略同湯餅賽新年,薺菜中含著齒鮮。最是上春三五日,盤餐到處定居先。
釋義:水餃和面條競爭著新年的喜氣,薺菜的鮮味留在筷子和牙齒上。特別是立春后的三五天,餐盤里最常見的食物就是水餃了。
2、《聊齋志異》
作者:蒲松齡
時代:清朝
詩句:扁食捏似月牙彎
釋義:把扁食(水餃古稱)捏成好像月牙那樣彎彎的樣子。
3、《宛署染記·民風土俗》
作者:沈榜
時代:明朝
詩句:時元旦,作扁食,奉長上為壽。
釋義:在元旦這天,制作扁食(水餃古稱),奉獻給年長和上位的人,用來祝賀長壽。
4、《餃子》
作者:胡秉言
時代:現(xiàn)代
詩句:素衣臺案前,巧手賽天工。雪花紛飛舞,皎月平空現(xiàn)。清水飄芙蓉,元寶落玉盤。饕餮世間味,最是此物鮮。
釋義:穿白色衣服站在臺案前面,一雙巧手賽過天上的工匠。面粉如雪花飛舞,皎潔的月牙在空中出現(xiàn)。清水里飄著芙蓉一樣的菜葉,餃子像元寶落入了白玉盤子。吃貨們吃遍天下美味,餃子是最鮮美的。
5、《對食戲作》
作者:陸游
時代:宋朝
詩句:春前臘后物華催,時伴兒曹把酒杯。
蒸餅猶能十字裂,餛飩那得五般來。
釋義:春季之前臘月之后正是萬物蘇醒的時節(jié),當時陪伴著孩子們把酒言歡。大家搶著吃東西,平常的蒸餅都能搶成十字裂開,更好吃的餛飩(水餃古稱)還不得搶的分成五塊???
1、冬至到,吃水餃。
說明:在冬至這天,吃餃子成為一種習俗,以紀念張仲景的“餃子”。
2、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
說明:公歷10月1日是冬至到來的日子。在這一天,每個家庭都會包餃子吃。
3、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說明:東漢時張仲景辭官回國后,發(fā)現(xiàn)白河兩岸的人都凍壞了耳朵。他命令他的門徒煮一些羊肉,辣椒和草藥來驅寒。然后他把這些東西煮熟,切碎。然后他用面包做了“漂亮的耳朵”,讓每個人都吃面條和湯。
人們感謝張仲景的善良,并從他的外表學會了用“嬌兒”來治病。漸漸地,同音字變成了“餃子”,然后流傳了“冬至不吃餃子,耳朵會凍掉,沒人會照顧它”的諺語。
冬至吃餃子,夏至吃面條。
說明:在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qū),人們在冬至這天吃餃子。在夏至,人們會選擇吃面條,這意味著好天氣。
有關冬至的詩句詩詞:
1、小至(唐)杜甫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云物不殊鄉(xiāng)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2、辛酉冬至(宋)陸游
今日日南至,吾門方寂然。家貧輕過節(jié),身老怯增年。畢祭皆扶拜,分盤獨早眠。惟應探春夢,已繞鏡湖邊。
冬至,又稱冬節(jié)、亞歲、長至節(jié)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一個重要的節(jié)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冬至,斗指子,太陽黃經(jīng)達270°,于每年公歷12月21-23日交節(jié)。冬至是時年八節(jié)之一,古時民間有在“八節(jié)”拜神祭祖的習俗。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65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