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蓮說》北宋學(xué)者周敦頤作品,是一篇議論散文。北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周敦頤與沈希顏、錢拓共游雩都(今江西省于都縣)羅巖,有詩刻石。后來沈希顏在雩都善山與建濂溪閣,請周敦頤題詞,周敦頤作〈愛蓮說〉相贈,表明了他對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贊賞。
朗讀如下: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世間花葉不相倫,花入金盆葉作塵。
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
此花此葉常相映,翠減紅衰愁殺人。
──李商隱《贈荷花》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fēng)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我們中國人對花是情有獨鐘的,所謂“花開富貴”、“花好月圓”、“如花似玉”、“姑娘好像花一樣”,都是基于對花的熱愛而產(chǎn)生的感嘆。先看李商隱的《贈荷花》。李商隱是唐代著名的詩人,他的詩以工麗綺美見稱,常通過運用典故或意境迷離的詩歌語言,表達自己的獨特見解和深邃意念,其詩給人隱晦曲折、撲朔迷離之感,特別是他的《無題》詩。不過,他的《贈荷花》卻絕不這樣。詩人以清淺明晰的語言,描繪出花、葉相映的絢麗,給人以美的印跡。《贈荷花》一上來,就擺出一種世俗的現(xiàn)象:講到花和葉,人們一般總把它們分別看待,對花,欣賞不已、關(guān)懷備至,而對葉,則嗤之以鼻、不屑一顧,于是,花入金盆,精心呵護,澆水浴日,不厭其繁,葉呢,則不聞不問,任其凋落,萎而入土,化作塵埃。由此,再隆重推出荷葉荷花的孿生情誼、手足之親:碧綠的荷葉,由剛剛露出尖尖角,慢慢地卷舒伸展;而粉紅的荷花,則由似箭的花苞漸漸地綻開、怒放,它們開合伸卷,出于自然,搖曳多姿,盡態(tài)極妍,葉映花紅,花襯葉綠,其景其境,美不勝收。詩人由衷地贊嘆:“此花此葉常相映,翠減紅衰愁殺人?!彼嗝聪M?,花紅葉翠,久盛不衰,直到翠減紅退,依然光彩照人。通過這樣的描繪,我們看到,荷花真的不同一般,它們互為佐佑、互相輝映,于眾花中獨樹一幟,表現(xiàn)出自己的獨特風(fēng)韻。
荷花的文化內(nèi)涵 荷花是圣潔的代表,更是佛教神圣凈潔的象征。
荷花出塵離染,清潔無瑕,故而中國人民和廣大佛教信稈都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品質(zhì)作為激勵自已潔身自好的座右銘。荷花是友誼的象征和使者。
中國古代民間就有春天折梅贈遠,秋天采蓮懷人(蓮,戀,諧音,有留戀之意)的傳統(tǒng)。 荷花的象征意義:荷花象征君子、潔凈無染(高潔);象征友誼和使者;象征吉祥如意。
荷花又稱“花中仙子”、清純高潔。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荷花代表吉祥如意的寓意,佛教中很多地方都用到荷花作為吉祥的象征。
荷花象征清白。荷花花朵艷麗,清香遠溢,碧葉翠蓋,十分高雅。
周敦頤之名篇《愛蓮說》稱其“出污泥而不染”,贊美荷花的高貴品格,將其視為清白、高潔的象征。 荷花的花語:清白、堅貞、純潔 梅:處士(孤傲堅貞) 荷:君子(潔凈無染) 菊:隱士(淡泊無爭) 松:斗士(堅韌不屈)中國古代的文學(xué)家認為荷花圣潔高雅,所以在古代詩詞歌賦,經(jīng)常會有歌頌荷花的篇章。
比如曹植在《芙蓉賦》中說“覽百卉之英茂,無斯華之獨靈”,把荷花比喻為水中的靈芝;周敦頤的《愛蓮說》寫到“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是對荷花最出名的贊譽。荷花的別稱 出于對荷花的喜愛,文人給荷花取了很多不同的名字:蓮花、芙蕖、水芝、芙蓉、水華、水芙、水旦、水芙蓉、澤芝、玉環(huán)、草芙蓉、六月春、中國蓮等。
依照外形,起名荷花,取“蓮莖上負荷葉,葉上負荷花”(《本草綱目》)之意;另外還有,“未發(fā)為菡萏(hàn dàn),已發(fā)為芙蓉”(《說文解字》)。依照親水的生長習(xí)性,取名水芝、水花、水蕓、水旦、水目、澤芝等。
依照圣潔高雅的氣質(zhì),取名君子花、凌波仙子、水宮仙子、玉環(huán)等。荷花的莖一般稱為藕,但也有玉節(jié)、玉玲瓏、玉臂龍等名稱。
荷花的果實蓮子又稱玉蛹、湖目。關(guān)于荷花的詩詞賞析青陽渡(樂府詩)青荷蓋綠水,芙蓉披紅鮮。
下有并根藕,上有并頭蓮。采蓮曲 (南朝樂府詩)晚日照空磯,采蓮承晚暉。
風(fēng)起湖難度,蓮多采未稀。棹動芙蓉落,船移白鷺飛。
荷絲傍繞腕,菱角遠牽衣。賞析 《采蓮曲》是樂府詩舊題,內(nèi)容多描寫江南一帶水國風(fēng)光,采蓮女勞動生活情態(tài),以及她們對純潔愛情的追求等。
此詩的起首二句中,用了兩個“晚”字,強調(diào)了一種特定時間背景:籠罩著軟和恬靜夕陽余輝的傍晚——一個最能引起人的情思,讓人沉浸的時刻。“風(fēng)起”二句轉(zhuǎn)入采蓮的描寫,從“難度”中透露出采蓮女柔弱纖細的形象。
“棹動”二名描繪的采蓮場面只有兩筆寫實的白描:采蓮的小船在荷叢中穿過,槳兒不時碰落盛開的蓮花,一瓣瓣地飛落湖中,驚起了安詳?shù)貤⒅闹恢话?,打破了它們的寧靜世界。末二句借物寫情,別有一種趣味:采蓮人欲歸了,可是荷絲纏繞著她的柔腕,菱角又牽拽著她的衣裙。
擬人手法運用十分巧妙,全詩情韻頓生。江南 (漢樂府)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注釋 田田:荷葉茂盛的樣子。 可:在這里有“適宜” 、“ 正好”的意思。
漢樂府:原是漢初采制樂的官署,后來又專指漢代的樂府詩。漢惠帝時,有樂府令一官,可能當(dāng)時已設(shè)有樂府。
武帝時樂府規(guī)模擴大,成為一個專設(shè)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會、宴饗時的音樂,兼管采集民間歌謠,以供統(tǒng)治者觀風(fēng)察俗,了解民情厚薄。這些采集來的歌謠和其他經(jīng)樂府配曲入樂的詩歌即被后人稱為樂府詩。
《江南》賞析 這是一首采蓮歌,反映了采蓮時的光景和采蓮人歡樂的心情。在漢樂府民歌中具有獨特的風(fēng)味。
民歌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回旋反復(fù)的音調(diào),優(yōu)美雋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調(diào),勾勒了一幅明麗美妙的圖畫。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荷葉,蓮葉下自由自在、歡快戲耍的魚兒,還有那水上劃破荷塘的小船上采蓮的壯男俊女的歡聲笑語,悅耳的歌喉,多么秀麗的江南風(fēng)光!多么寧靜而又生動的場景! 詩中沒有一字是寫人的,但是我們又仿佛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感受到了一股勃勃生機的青春與活力,領(lǐng)略到了采蓮人內(nèi)心的歡樂和甜蜜。
這就是這首民歌不朽的魅力所在?!恫缮徢罚ㄌ?王昌齡)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恫缮徢焚p析 作者為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因擅長寫七言絕句,因而被稱為“七絕圣手”。
這首詩與南朝樂府《采蓮曲》中的少女的描寫,手法不同,性格有異.手法的差別是南朝手法采用白描,王詩用映襯手法。性格差別是王詩更加精巧活潑。
這首像一幅美妙的采蓮圖,描寫了江南采蓮少女的勞動生活和青春的歡樂。采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相互映照,人花難辨。
混入蓮池中不見了蹤影,聽到歌聲四起才覺察到有人。 這首詩寫的是采蓮少女,但詩中并不正面描寫,而是用荷葉與羅裙一樣綠、荷花與臉龐一樣紅、不見人影聞歌聲等手法加以襯托描寫,巧妙地將。
采蓮曲 [唐]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 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 聞歌始覺有人來。 古風(fēng) [唐]李白 碧荷生幽泉, 朝日艷且鮮。
秋花冒綠水, 密葉羅青煙。 秀色粉絕世, 馨香誰為傳? 坐看飛霜滿, 凋此紅芳年。
結(jié)根未得所, 愿托華池邊。 夏日南亭懷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 池月漸東上。
散發(fā)乘夕涼, 開軒臥閑敞。 荷風(fēng)送香氣, 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 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 中宵勞夢想。
《無題·其二》 [唐]李商隱 颯颯東風(fēng)細雨來, 芙蓉塘外有輕雷。 金蟾嚙鎖燒香入, 玉虎牽絲汲井回。
賈氏窺簾韓掾少, 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爭發(fā), 一寸相思一寸灰。
蓮 花 唐 溫庭筠 綠塘搖滟接星津, 軋軋?zhí)m橈入白草。 應(yīng)為洛神波上襪, 至今蓮蕊有香塵。
蓮 唐 唐彥謙 新蓮映多浦, 迢遞綠塘東。 靜影搖波月, 寒香映水風(fēng)。
金塵飄落蕊, 玉露洗殘紅。 看著余芳少, 無人問的中。
詠雙開蓮花 唐·劉商 菡萏新花曉并開, 濃妝美笑面相隈。 西方采畫迦陵鳥, 早晚雙飛池上來。
芙 蓉 唐 溫庭筠 刺莖澹蕩碧, 花片參差紅。 吳歌秋水冷, 湘廟夜云空。
濃艷香露里, 美人清鏡中。 南樓未歸容, 一夕練塘東。
獨芙蓉 唐 王貞白 方塘清曉鏡, 獨照玉容秋。 蠹芰不相采, 斂蘋空自愁。
日斜還顧影, 風(fēng)起強垂頭。 芳意羨何物, 雙雙鸂鳥游。
夏日南亭懷辛大蓉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 池月漸東上。 散發(fā)乘夕涼, 開軒臥閑敞。
荷風(fēng)送香氣, 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 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 中宵勞夢想。 采蓮曲 隋殷英童 蕩舟無數(shù)伴, 解纜自相催。
汗粉無庸拭, 風(fēng)裙隨意開。 棹移浮荇亂, 船進倚荷來。
藕絲牽作縷, 蓮葉捧成杯。 折荷有贈 唐李白 涉江玩秋水, 愛此紅蕖鮮。
攀荷弄其珠, 蕩漾不成圓。 佳人彩云里, 欲贈隔遠天。
相思無因見, 悵望涼風(fēng)前。 采蓮 南朝梁吳均 錦帶雜花鈿, 羅衣垂綠川。
問子今何去, 出采江南蓮。 遼西三千里, 欲寄無因緣。
愿君早旋返, 及此荷花鮮。 詠荷詩 江洪 澤陂有微草, 能花復(fù)能實。
碧葉喜翻風(fēng), 紅英宜照日。 移居玉池上, 托根庶非失。
如何霜露交, 應(yīng)與飛蓬匹。 荷花 李商隱 都無色可并, 不奈此香何。
瑤席乘涼設(shè), 金羈落晚過。 回衾燈照綺, 渡襪水沾羅。
預(yù)想前秋別, 離居夢棹歌。 無題其二 李商隱 颯颯東風(fēng)細雨來, 芙蓉塘外有輕雷。
金蟾嚙鎖燒香入, 玉虎牽絲汲井回。 賈氏窺簾韓掾少, 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爭發(fā), 一寸相思一寸灰。 浣溪沙 薛昭蘊 傾國傾城恨有馀, 幾多紅淚泣姑蘇, 倚風(fēng)凝睇雪肌膚。
吳主山河空落日, 越王宮殿半平蕪, 藕花菱蔓滿重湖。 采蓮曲 唐·李康成 采蓮去, 月沒春江曙。
翠細紅袖水中央, 青荷蓮子雜衣香。 云起風(fēng)生歸路長。
歸路長,那得久, 各回船,兩搖手。 芙蓉花 隋·辛德源 洛神挺凝素, 文君拂艷紅。
麗質(zhì)徒相比, 鮮彩兩難同。 光臨照波日, 香隨出岸風(fēng)。
涉江良自遠, ?意在無窮。 荷 唐·李嶠 新溜滿澄陂, 圓荷影若規(guī)。
風(fēng)來香氣遠, 日落蓋陰移。 魚戲排緗葉, 龜浮見綠池。
魏朝難接采, 楚服但同披。 芙蓉 唐·柳宗元 有美不自蔽, 安能守孤根。
盈盈湘西岸, 秋至風(fēng)露繁。 麗景別寒水, 濃芳委前軒。
芰荷料難比, 反此生高原。 高荷 唐·元稹 種藕百余根, 高荷才四葉。
颭閃碧云扇, 團圓青玉疊。 亭亭自抬舉, 鼎鼎難藏? 。
不學(xué)著水荃, 一生長?G?G。 黃子陂 荷花 唐·唐彥謙 十頃狂風(fēng)撼麴塵, 緣堤照水露紅新。
世間花氣皆愁絕, 恰是蓮香更惱人。 2 荷花古詩詞。
殘蓮花 唐·崔櫓 倚風(fēng)無力減香時, 涵露如啼臥翠池。 金谷樓前馬嵬下, 世間殊色一般悲。
七律 蓮花 唐·崔櫓 影??繢聳??蹋? 恨態(tài)緘言日抵年。 輕霧曉和香積飯, 片紅時墮化人船。
人間有筆應(yīng)難畫, 雨后無塵更好憐。 何限斷腸名不得, 倚風(fēng)嬌情醉腰偏。
七律 惜蓮花 唐·崔櫓 半塘前日染來紅, 瘦盡金方昨日風(fēng)。 留樣最嗟無巧筆, 護香誰為惜熏籠。
緣停翠棹沉吟看, 忍使良被積漸空。 魂斷舊溪憔悴態(tài), 冷煙殘粉楚臺東。
新荷 唐·李群玉 田田八九葉, 散點綠池初。 嫩碧才平水, 圓陰已蔽魚。
浮萍遮不合, 弱荇繞猶疏。 半在春波底, 芳心卷未舒。
芙蓉 唐·溫庭筠 刺莖澹蕩碧, 花片參差紅。 吳歌秋水冷, 湘廟夜云空。
濃艷香露里, 美人清鏡中。 南樓未歸容, 一夕練塘東。
贈荷花 唐·李商隱 世間花葉不相倫, 花入金盆葉作塵。 惟有綠荷紅菡萏, 卷舒開合任天真。
此荷此葉常相映, 翠減紅衰愁殺人。 秋池一枝蓮 唐·郭恭 秋至皆零落, 凌波獨吐紅。
托根方得所, 未肯即隨風(fēng)。 張靜婉采蓮曲 唐·溫庭筠 蘭膏墜發(fā)紅玉春, 燕釵拖頸拋盤云。
城西楊柳向橋晚, 門前溝水波粼粼。 麒麟公子朝天客, 珂馬??度春陌。
掌中無力舞衣輕, 剪斷鮫綃破春碧。 抱月飄煙一尺腰, 麝臍龍髓憐嬌嬈。
秋羅拂水碎光動, 露重花多香不銷。 鸂?交交塘水滿, 綠萍如粟蓮莖短。
一夜西風(fēng)送雨來, 粉痕零落愁紅淺。 船頭折藕絲暗牽, 藕根蓮子相留連。
郎心似月月易缺, 十五十六清光圓。 重臺蓮 唐·皮日休 欹紅?s?窳δ訝危? 每葉頭邊半米金。
可得教他水妃見, 兩重元是一重心。 蓮花 唐·郭震 臉膩香熏似有情, 世間何物比輕盈。
湘妃雨后來池看, 碧玉盤中弄水晶。
贈荷花
李商隱
世間花葉不相倫,花入金盆葉作塵。
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
此花此葉長相映,翠減紅衰愁殺人
解釋:
人間世的花和葉都是不能相比的,花被供入金盆,葉卻歸于塵土.
只有綠色的荷色襯著紅色的荷花,不管是卷是舒都隨性自然.
這花和葉長久的互相映,等到翠色減少紅色調(diào)凌時,真讓人愁殺心肝.
賞析:
這也是一篇有深刻思想內(nèi)容的詩。我國民間長期流傳著這樣的諺語:“荷花雖好,也要綠葉扶持?!崩钌屉[的這首七言古詩,形象地表現(xiàn)了和這諺語相似的可貴思想。作者說,一般人總是重視花,不重視葉?;ㄔ栽诮鹋枥?,葉子卻讓它落地成為塵土。但荷花的紅花綠葉,卻配合得很好,它們長期互相照映,一直到綠葉減少,紅花謝落,使人覺得很愁悵的時候。這樣就寫出了荷花荷葉的共同命運,而且寫得很有感情。
1、荷香銷晚夏,菊氣入新秋?!啤ゑ樫e王《晚泊》
2、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啤ね蹙S《山居即事》
3、當(dāng)軒對尊酒,四面芙蓉開。芙蓉:荷花?!啤ね蹙S《臨湖亭》
4、荷風(fēng)送香氣,竹露滴清響?!啤っ虾迫弧断娜漳贤研寥恕?/p>
5、從來不著水,清凈本因心。不著水:不沾水,指荷葉不沒于水。 ——唐·李頎《粲公院各賦一物得初荷》
6、竹色溪下綠,荷花鏡里香?!啤だ畎住秳e儲邕之剡中》
7、圓荷浮小葉,細麥落輕花。 ——唐·杜甫《為農(nóng)》
8、風(fēng)含翠筱娟娟凈,雨裛紅蕖冉冉香。翠筱:小竹。娟娟:美好貌。凈:光潔。雨裛:濕透。紅?。汉苫?。冉冉:柔弱貌?!啤ざ鸥Α犊穹颉?/p>
9、沙上草閣柳新暗,城邊野池蓮欲紅。唐·杜甫《暮春》
10、荷香隨坐臥,湖色映晨昏。 ——唐·劉長卿《留題李明府霅溪水堂》
11、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東風(fēng)怨未開。芙蓉:荷的別名東風(fēng):春風(fēng)?!啤じ唧浮渡仙淌汤伞?/p>
12、荷深水風(fēng)闊,雨過清香發(fā)。 ——宋·歐陽修《和圣俞百花洲》
13、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fēng)荷舉。宿雨:指荷葉上隔夜的雨水珠。清回:形容荷葉清凈圓潤。風(fēng)荷舉:晨風(fēng)吹動著荷葉在水面上舒展開來?!巍ぶ馨顝短K幕遮》
14、溪上新荷初出水,花房半弄微紅。 ——宋·米友仁《臨江仙》
15、荷葉似云香不斷,小船搖曳入西陵。西陵:西興鎮(zhèn),在今浙江蕭山?!巍そ纭逗显⒕与s詠》:苑墻曲曲柳冥冥,人靜山空見一燈。荷葉似云香不斷,小船搖曳入西陵。
16、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宋·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fēng)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17胭脂雪瘦薰沉水,翡翠盤高走夜光。胭脂雪瘦:形容紅中稍透白色的荷花顏色。沉水:沉香,閨房熏用。走夜光:反射月光的露珠在荷葉上滾動。指荷葉上滾動的水珠?!稹げ趟赡辍耳p鴣天·賞荷》
(宋)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①,可愛者甚蕃②。
晉陶淵明獨愛菊③。自李唐來④,世人甚愛牡丹。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⑤,濯清漣而不妖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⑦,香遠益清⑧,亭亭⑨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①①也;牡丹 ①②,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①③者也。
噫①④!菊之愛①⑤,陶后鮮有聞①⑥。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①⑦眾矣。
注釋 ①愛蓮說:選自《周元公集》。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說”,是古代論說文的一種體裁,可以說明事物,也可以論述道理。
②蕃(fán):多。 ③晉陶淵明獨愛菊: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東晉潯陽(現(xiàn)在江西省九江縣)人,東晉著名詩人。
他獨愛菊花,常在詩里詠菊,如《飲酒》詩里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向來稱為名句。 ④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唐朝以來,人們很愛牡丹。
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
世人,社會上的一般人。唐人愛牡丹,古書里有不少記載,如唐朝李肇的《唐國史補》里說:“京城貴游,尚牡丹……每春暮,車馬若狂……種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數(shù)萬(指錢)者?!?/p>
⑤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單單喜歡蓮花,喜歡它從污泥里生出卻不被沾染。予,我。
淤泥,池塘里積存的污泥。 ⑥濯(zhuó)清漣而不妖:經(jīng)過水播的。
濯,洗滌。清漣,水清而有微波的樣子,這里指清水。
妖,美麗而不端莊。 ⑦不蔓不枝:不牽牽連連的,不枝枝節(jié)節(jié)的。
⑧香遠益清:香氣越遠越清。益,更,越。
⑨亭亭:聳立的樣子。亭亭凈植,筆直的潔凈的立在那里。
⑩褻(xiè)玩:近前把玩。褻,褻瀆不尊重. ①①隱逸者:隱居的人。
封建社會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便隱居避世。 ①②牡丹,花之富貴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①③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①④噫(yī):嘆詞,相當(dāng)于“唉”。
①⑤菊之愛:對于菊花的愛好。 ①⑥鮮(xiǎn)有聞:很少聽到。
鮮,少。 ①⑦宜乎:宜,應(yīng)當(dāng),這里和“乎”連用,有“當(dāng)然”的意思。
譯文 水上、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可愛的很多。晉朝的陶淵明唯獨喜歡菊花。
自唐朝以來,世人很喜歡牡丹。我則惟獨喜愛蓮——蓮從淤泥里生長出來,卻不受泥的沾染;它經(jīng)過清水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內(nèi)空外直,沒有(纏繞的)蔓,(也)沒有(旁逸的)枝;香氣遠播,更顯得清芬;它筆直地潔凈地立在水中,(只)可以從遠處觀賞,卻不能貼近去玩弄啊。
我認為,菊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是花中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后很少聽到了。
對于蓮的愛好,像我一樣的還有誰呢?對于牡丹的愛,那當(dāng)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說”,古代文體之一,它往往借描繪事物以抒情言志。
周敦頤的《愛蓮說》正是這種托物言志的文體中一篇不可多得的傳世佳作。 賞析 蓮花,是古往今來文人筆下高歌詠嘆的對象,但大多數(shù)文人都是驚嘆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將其形諸筆端;而這筆散文精品卻獨辟蹊徑,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zhì)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堅貞的品格,從而也表現(xiàn)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和灑落的胸襟。
從內(nèi)容上看,這篇文章可明顯分為二部分:前一部分對蓮花高潔的形象極盡鋪排描繪之能事;第二部分則揭示了蓮花的比喻義,分評三花,并以蓮自況,抒發(fā)了作者內(nèi)心深沉的慨嘆。 文章的前一部分,寫出了蓮花之美就在于其一個“潔”字。
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寫出了蓮花身處污泥之中,卻纖塵不染,不隨世俗、潔身自愛和天真自然不顯媚態(tài)的可貴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寫出了它里外貫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牽扯攀附的高尚品質(zhì);再次“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寫出了蓮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樣,決不被俗人們輕慢玩弄。 前文所說的一切,事實上是作者人格的寫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關(guān)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證。
正如作者所說:“蓮之愛,同予者何人?”其間的潛臺詞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樣具有蓮花之潔的人實在太少了。 在寫法上,《愛蓮說》具有“說”這一文體的共同特點,即托物言志。
文章從“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濃墨重彩描繪了蓮的氣度、蓮的風(fēng)節(jié),寄予了作者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棄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世態(tài)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潔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時,文章還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在文中幾次以菊、牡丹反襯蓮之美;還把菊花的隱逸,牡丹的富貴和蓮花的高潔相對比,使“愛蓮”之一主題得以加深,沒有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三種形象的對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謂高明之極。
而且,文章以一個“愛”字貫通全文,使得文章結(jié)構(gòu)謹嚴。在文章結(jié)尾,作者一嘆真正隱逸的高士極少,二嘆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見,三嘆貪慕富貴的俗人很多,耐人尋味,發(fā)人深省。
這首詩在語言上也同樣富有特色,那就是優(yōu)美簡練,的確是如蓮之美——“不枝不蔓”,沒有多余的無用之語 其重點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這是全文的中心題意。 古人寫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懷。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2.83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