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曠世之作,是杜甫寫的 《登高》。千百年來無人能超越!
金貝殼bf6un0sx
閱5249轉(zhuǎn)02018-08-17分享收藏
唐代宗大歷二年(公元767年)秋,安史之亂已經(jīng)結(jié)束四年,但地方軍閥相互爭奪地盤,紛爭不斷,百姓不勝其擾。杜甫打算去嚴武那里充當幕僚,依托嚴武,暫且容身。
可惜沒多久嚴武就病逝了,杜甫只好離開經(jīng)營五六年的成都草堂,從水路南下去夔門,可卻因病纏身,在云安耽誤了幾個月后才到夔州。當時,要不是當?shù)毓賳T照顧,杜甫在云安都很難久留。這幾年,他身體非常不好,生活非常困苦。
時事苦難,家道艱辛,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個人又壯志未酬,垂垂老矣,體弱多病,一切都像濃云似的壓在心頭。
為了排遣心中郁悶,那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憑欄遠望,百感交集,平生種種映入眼前,隨著滾滾江水激蕩奔涌。無邊落木猶如往事畫面沙沙飄落,一瞬即是一生。蕭瑟的秋江景色,觸發(fā)了身世飄零的萬千感慨,滲入了老病孤愁的感傷。
就是在這樣的感傷中,杜甫寫下了這首被譽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曠世之作——《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亭濁酒杯。
這首詩就是五十六歲的老人在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秋江景色傾訴著老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催人淚下,動人心弦。
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盁o邊”、“不盡”再加上落葉的“蕭蕭”之聲,長江的“滾滾”之勢,其狀物之功,出神入化。
更重要的是,詩人激蕩不已的心情和無邊惆悵隨著落葉和江水一發(fā)不可收拾。葉落意味著一年將盡,容易引起人們韶光易逝的感覺。或許,這又加重了詩人的愁思,多年飄泊無依的生涯何時才是盡頭……
此詩八句皆對。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嘗有對”,胸腹好象“無意于對”。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決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曠代之作”的盛譽,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天下第一關(guān)即山海關(guān),山海關(guān)古稱榆關(guān)、渝關(guān)、臨渝關(guān)、臨閭關(guān),關(guān)于山海關(guān)的詩句如下:
1、《出榆關(guān)》宋代:劉著
原文:
羽檄中原滿,萍流四海間。
少時過桂嶺,壯歲出榆關(guān)。
譯文:軍事文書傳到中原,在天下間處世圓滑。少年時過桂嶺,壯年時出榆關(guān)。
2、《風流子·出關(guān)見桃花》清代:張惠言
原文:
海風吹瘦骨,單衣冷、四月出榆關(guān)。
看地盡塞垣,驚沙北走;山侵溟渤,疊障東還。
譯文:海風吹著我的痩骨,我衣裳單薄,有些寒冷。四月初,我離開京都,到了山海關(guān)。望見到處都是關(guān)塞的墻垣,飛沙北走;山勢向渤海延伸,層巒向東方展開。
3、《塞上曲四首送元美 其一》明代:李攀龍
原文:
燕山寒影落高秋,北折榆關(guān)大海流。
馬上白云隨漢使,不知何處不堪愁。
譯文:秋天的燕山晚上寒冷寂靜,向北返回榆關(guān)看大海。馬上的白云隨這漢使到來,不知何處不堪愁。
4、《宿山海關(guān)》明代:釋函可
原文:
重關(guān)猶未度,破衲早生寒。
大海依然險,危巒空自攢。
譯文:又來到了山海關(guān),破舊的衣服抵不住寒冷。大海依然兇險,山峰依然高聳。
5、《出榆關(guān)》明代:戚繼光
原文:
前驅(qū)皆大將,列陣盡元戎。
夜出榆關(guān)外,朝看朔漠空。
譯文:我們的先鋒部隊都是大將軍,列陣要殺盡敵人。晚上出到山海關(guān)外,早上看到沙漠的天空。
01.《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洞阂瓜灿辍肥翘圃娭械拿?,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時所作,創(chuàng)作于公元761年。
在這首詩中,詩人懷著喜悅的心情描寫了春夜喜雨的美妙情景,是寫雨詩中難得的佳作,被譽為描摩精工、獨具風采、通體精妙的一首五言律詩。全詩對春雨的描寫,體物精微,繪聲繪形,是一首入化傳神,別具風韻的詠雨詩,為千古傳誦的佳作。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xiàn)出顯著的創(chuàng)造性,積累了關(guān)于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shù)經(jīng)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什么是中國詩歌?這就是)02.《春望》·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具有愛國愛民的胸襟,博大精深的知識,以及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所以他的詩歌境界是雄渾壯闊的,可是這種雄渾壯闊的境界往往是通過刻畫眼前具體細致的景物和表現(xiàn)內(nèi)心情感的細微波動來達到的。
這首詩全篇先感時,后念家,再及己,顯示詩人憂國憂民的胸懷,這正是本詩沉郁悲壯、動慨千古的內(nèi)在原因。本詩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nèi)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寫得鏗然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余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不衰。
(五律第一?)03.《登岳陽樓》·杜甫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
詩圣杜甫創(chuàng)作的五言律詩《登岳陽樓》被譽為古今“登樓第一詩”,頷聯(lián)是洞庭的浩瀚無邊。頸聯(lián)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
尾聯(lián)寫眼望國家動蕩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寫景雖只二句,卻顯技巧精湛,抒情雖暗淡落寞,卻吞吐自然,毫不費力。
全詩對仗工整用韻謹嚴,前后映襯,渾然一體。 這首詩意境開闊宏偉,風格雄渾淵深,是杜甫詩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稱之為盛唐五律第一。
(盛唐五律第一)04.《山居秋暝》·王維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王維描繪自然風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詩壇獨樹一幟,成為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此詩為王維一“流”,可謂意態(tài)橫生,妙趣無窮!像這樣又動人又自然的寫景,達到了藝術(shù)上爐火純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學到。
《山居秋暝》是山水詩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隱居者的戀歌。(山水詩的代表作)0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端投派俑问裰荨肥恰俺跆扑慕堋敝淄醪獎?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律詩,該詩堪稱送別詩中的不世經(jīng)典,全詩僅僅四十個字,卻縱橫捭闔,變化無窮,仿佛在一張小小的畫幅上,包容著無數(shù)的丘壑,有看不盡的風光,至今廣泛流傳。
該詩是送別詩的名作,千古傳誦,有口皆碑。從文學史的角度欣賞這首詩,不難感到它有一股新鮮的氣息。
王勃詩文俱佳,不愧為四杰之首,有“詩杰”之稱。(不世經(jīng)典)06.《次北固山下》·王灣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洞伪惫躺较隆肥乔Ч艂黜灥拿渲小俺逼絻砂堕?,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是備受稱贊的名句。
全詩意境優(yōu)美,情景交融,抒發(fā)了詩人旅居外地時深切的思鄉(xiāng)之情?!昂H丈鷼堃梗喝肱f年”兩句,得到當時的宰相張說的極度贊賞,并親自書寫懸掛于宰相政事堂上,讓文人學士作為學習的典范。
由此,這兩句詩中表現(xiàn)的那種壯闊高朗的境象便對盛唐詩壇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直到唐末詩人鄭谷還說“何如海日生殘夜,一句能令萬古傳”,表達出極度欽羨之情。
07.《望月懷遠》·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張九齡(678-740)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guān)市)人,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詩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懷遠》等更為千古傳頌之詩。這首詩是月夜懷人之作,情深意永,細膩入微。
起句高華渾融,歷來被人傳誦。詩的意境幽靜秀麗,情感真摯。
層層深入不紊,語言明快鏗鏘,細細品味,如嘗橄欖,余甘無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為千古佳句,意境雄渾豁達。
(查了資料,有人將其歸進五律,有人將其歸進“五言古詩”)08.《送友人》·李白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李白這首詩,歷來被詩家推為五言律詩的代表作。這是一首充滿詩情畫意的送別詩,詩人與友人策馬辭行,情意綿綿,動人肺腑。
李白的送友詩,除絕句《贈汪倫》之外,以這首五言律詩最為有名。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別致,不落俗套。
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云,相互映襯,色彩璀璨。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
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李白名律)09。
你說的是【擊壤歌】
〖《禮記經(jīng)解正義》引《尚書傳》曰:民擊壤而歌。鑿井而飲。畊田而食。帝力何有。《類聚》引《帝王世紀》曰:天下大和。百姓無事。有五十老人擊壤於道。觀者嘆曰:大哉。帝之德也。老人曰云云。於是景星曜於天。甘露降於地?!?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類聚》作帝何力於我哉。樂府、《詩紀》同?!冻鯇W記》作帝力何有於我哉?!队[》或作帝何德於我哉?!稹额惥邸肥??!队[》五百六引《高士傳》。又五百七十二、七百五十五引《逸士傳》?!稑犯娂钒耸??!对娂o前集》一。)
但是這首【彈歌】:“斷竹續(xù)竹。飛土逐宍?!?
可能更早一點
〖《吳越春秋》曰:越王欲謀復吳。范蠡進善射者陳音。音。楚人也。越王請音而問曰:孤聞子善射。道何所生。音曰:臣聞弩生于弓。弓生于彈。彈起于古之孝子。不忍見父母為禽獸所食。故作彈以守之。歌曰:○《詩紀》注。劉勰云。黃歌斷竹。質(zhì)之至也。又曰斷竹黃歌。乃二言之始。又注。黃。黃帝也?!疱职浮!秴窃酱呵铩匪d越歌。率類漢篇。惟此歌質(zhì)樸。殆是古代逸文。劉勰謂為黃歌。當別有據(jù)。今仍照《詩紀》列此?!?
斷竹續(xù)竹。飛土逐宍。
(《書鈔》作肉?!栋滋?、《御覽》同?!秴窃酱呵铩氛`作害。《類聚》同?!对娂o》云。宍,古肉字。今《吳越春秋》作害。非。○《吳越春秋》九。《書鈔》百二十四?!额惥邸妨??!栋滋肺??!队[》三百五十?!对娂o前集》一。)
遠古時期的歌謠和神話傳說,在古籍中時有記載。據(jù)說是神農(nóng)時代出現(xiàn)的《 蠟辭》云:“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本,歸其澤!”(《禮 記·郊特牲》)這大約是一首農(nóng)事祭歌。至于傳說為堯舜時期的《擊壤歌》、《 康衢謠》、《卿云歌》、《堯戒》、《賡歌》、《南風歌》等,從其思想內(nèi)容和 語詞來看,顯然都是后人的偽托。倒是有些簡單質(zhì)樸的韻語,可能是原始歌謠的 遺留。如《吳越春秋》卷九所載的《彈歌》:“斷竹,續(xù)竹,飛土,逐宍。 (宍古肉字)”反映的是原始人制造彈弓和狩獵的過程,語言古樸,但已經(jīng) 具有韻律,顯然是一首十分古老的歌謠。《呂氏春秋·音初篇》所載禹時涂山氏 之女所歌的“候人兮猗”,雖只有一句,卻是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比較可信的夏 代詩歌的遺文。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