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詩按音律分,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
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 (1)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
“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
古體詩的發(fā)展軌跡:《詩經(jīng)》→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①楚辭體:是戰(zhàn)國時期楚國屈原所創(chuàng)的一種詩歌形式,其特點是運用楚地方言、聲韻,具有濃厚的楚地色彩。
東漢劉向編輯的《楚辭》,全書十七篇,以屈原作品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離騷》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稱“楚辭體”為“騷體”。 ②樂府:樂府是自秦代以來朝廷設立的管理音樂機構,漢武帝時期大規(guī)模擴建,從民間搜集了大量的詩歌,后人統(tǒng)稱為漢樂府。
后來樂府成為了一種詩歌體裁。(1976年在秦始皇陵區(qū)出土了一件鈕鐘,上書錯金銘文:“樂府”,2000年在西安秦遺址出土“樂府承印”封泥一枚,進一步肯定了這一史實,而非始于漢武帝時期。)
(2)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一種格律體詩,分為兩種,其字數(shù)、句數(shù)、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guī)定。 ①一種稱“絕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簡稱五絕,七言的簡稱七絕。
②一種稱“律詩”,每首八句,五言的簡稱五律,七言的簡稱七律,超過八句的稱為排律(或長律)。 律詩格律極嚴,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韻有定位(押韻位置固定),字有定聲(詩中各字的平仄聲調(diào)固定),聯(lián)有定對(律詩中間兩聯(lián)必須對仗)。
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詩,每首四聯(lián)八句,每句字數(shù)必須相同,可四韻或五韻,中間兩聯(lián)必須對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詩定格基礎上加以鋪排延續(xù)到十句以上,則稱排律,除首末兩聯(lián)外,上下句都需對仗,也有隔句相對的,稱為“扇對”。
再如,絕句僅為四句兩聯(lián),又稱絕詩、截句、斷句,平仄、押韻、對偶都有一定要求。 從上到下,分為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
(3)詞:又稱為詩余、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diào)有定格,句有定數(shù),字有定聲。
字數(shù)不同可分為長調(diào)(91字以上)、中調(diào)(59~90字)、小令(58字以內(nèi))。詞有單調(diào)和雙調(diào)之分,雙調(diào)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shù)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diào)只有一段。
詞的一段叫一闋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闋、上闋、上片,第二段叫后闋、下闋、下片。 (4)曲:又稱為詞余、樂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于金,興盛于元,體式與詞相近。
特點:可以在字數(shù)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shù)(套曲)兩種。
套數(shù)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shù)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diào)。
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 2.按內(nèi)容來分類: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悼亡詩、諷喻詩。
(1)懷古詩。 一般是懷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跡。
詠史懷古詩往往將史實與現(xiàn)實扭結到一起,或感慨個人遭遇,或抨擊社會現(xiàn)實。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感慨個人遭遇,理想和現(xiàn)實的矛盾,年過半百,功業(yè)無成。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表達對朝廷茍且偷生的不滿,抨擊社會現(xiàn)實。也有的詠史懷古詩只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與評價,或僅是客觀的敘述,詩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詩人的感慨只是畫外之音而已。
如,劉禹錫的《烏衣巷》,今昔對比,表達了詩人的歷史滄桑之感。 (2)詠物詩。
詠物詩的特點:內(nèi)容上以某一物為描寫對象,抓住其某些特征著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擬人、對比等表現(xiàn)手法。
(3)山水田園詩。 曹操開山水詩先河,東晉陶淵明開田園詩先河,發(fā)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是王維、孟浩然。
山水田園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nóng)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yōu)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 (4)戰(zhàn)爭詩。
從先秦就有了以邊塞、戰(zhàn)爭為題材的詩,發(fā)展到唐代,由于戰(zhàn)爭仍頻,統(tǒng)治者重武輕文,士人邀功邊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舉進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種積極用世、昂揚奮進的時代氣氛,于是奇情壯麗的邊塞詩便大大發(fā)展起來了,形成一個新的詩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適、岑參、王昌齡。 (5)行旅詩和閨怨詩。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長期流離漂泊,或久戍邊關,總會引起濃濃的思鄉(xiāng)懷人之情,所以這類詩文就特別多,它們或?qū)懥b旅之思,或?qū)懰寄钣H友,或?qū)懻魅怂监l(xiāng),或?qū)戦|中懷人。寫作上或觸景傷情,或感時生情,或托物傳情,或因夢寄情,或妙喻傳情。
(6)送別詩。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訊極不發(fā)達,親人朋友之間往往一別數(shù)載難以相見,故古人特別看重離別。
離別之際,人們往往設酒餞別,折柳相送,有時還要吟詩話別,因此離情別緒就成為古代文人一個永恒的主題。因各人的情況不同,故送別詩所寫的具體內(nèi)容及思想傾向往往有別。
有的直接抒寫離別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積憤。
《 唐詩三百首 》的編者把詩分為古詩、律詩、絕句三類,又在這三類中都附有樂府一類;古詩、律詩、絕句又各分為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
這是一種分法。沈德潛所編的《唐詩別裁》的分類稍有不同:他不把樂府獨立起來,但是他增加了五言長律一類。
宋郭知達所編的《杜甫詩集》就只簡單地分為古詩和近體詩兩類。從格律上看,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從字數(shù)上看,有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
唐代以后,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一般詩集只分為五言、七言兩類。 ⑴古體詩 古體詩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
近體詩形成以前,除“楚辭”外的各種詩歌體裁,統(tǒng)稱“古體詩”。亦稱“古詩”、“古風”。
古體詩中,五言七言詩作較多,簡稱“五古”、“七古”。古體詩每篇句數(shù)可多可少,每句字數(shù)不拘。
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各體,后世使用五、七言的較多。用字沒有一定的平仄要求,押韻比較自由,可以句句押韻,可以隔句押韻,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幾句一換韻,從用對仗說,可以全句用,可以半句用,也可以全不用。
古體詩這一名稱,最早出現(xiàn)于唐代。唐人把產(chǎn)生于唐以前較少格律限制的詩稱為古體詩,這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
后人沿襲唐人的說法,把唐以前的樂府民歌、文人詩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們的體式而寫的詩歌,統(tǒng)稱為古體詩。 (2)近體詩 又稱“今體詩”,是唐代出現(xiàn)的新詩體,唐人為了與以前的古體詩相區(qū)別,故名之為近體濤,是同不受格律限制的古體詩相對而言的。
近體詩格律極嚴,篇有定句(除排格律外,每首詩句數(shù)固定),句有定字(每句詩的宇數(shù)固定),韻有定位(押韻位置固定),字有定聲(詩句中各字的平仄聲調(diào)固定),聯(lián)有定對(律詩中間各聯(lián)必須對仗)。與古體詩相比,形式更為整齊,節(jié)奏更為和諧,但限制也更多。
近體詩分律詩和絕句兩種。絕句每首四句,律詩每首八句,十句以上的稱排律或長律。
——平仄:指平聲和仄聲。古人把漢字聲調(diào)分為四類,即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后三種聲調(diào)合稱仄聲。
普通話中,已沒有入聲字,古入聲字被分別讀成陰平(如“屋”、“出”)、陽平(如“國”、“直”)、上聲(如“鐵”、“北”)、去聲(如“客”、“綠”)。 (3)律詩 近體詩的一種,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因格律嚴明而得名。
每首八句。按字數(shù)可分為五言律詩、七言律詩,簡稱五律、七律。
此外,還有排律。律詩的聲韻規(guī)定,不論五律、七律,還是排律,都必須一韻到底,通常押平聲韻,而且不許領韻通押。
押韻的位置是固定的,即二、四、六、八句押韻。第一句是否押韻是自由的。
五律第一句不押韻的居多,相反,七律第一句押韻的居多。同時,律詩平仄聲的排列也有嚴格規(guī)定,還要求對仗。
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詩,每兩句成一聯(lián),計四聯(lián)。習慣上稱第一聯(lián)為首聯(lián),第二聯(lián)為頷聯(lián),第三聯(lián)為頸聯(lián),第四聯(lián)為尾聯(lián)。
其中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要求必須對仗。對仗就是對偶,如名詞對名詞,代詞對代詞,動詞對動詞,數(shù)詞對數(shù)詞,方位詞對方位詞等。
對仗的基本要求是律詩的頷聯(lián)、頸聯(lián)兩句之間,對應的詞語要求詞性相同,平仄相反。如李商隱《晚晴》,詩中的頷聯(lián)“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從詞性看,分別為:天意(名詞)憐(動詞)幽草(名詞),人間(名詞)重(動詞)晚晴(名詞),前后句對應的詞,詞性相同。
從平仄看,分別為:天意(仄仄)憐(平)幽草(仄仄),人間(平平)重(仄)晚晴(平平)。前后句對應的詞,平仄相反。
其中,句中的“天”“幽”“晚”處,可平可仄。懂得對仗的大致含義,可以據(jù)此區(qū)分由八句結構的詩歌是古體還是近體。
(4)絕句 絕句,近體詩的一種,唐以后盛行的一種詩體。每首四句,等于律詩的減半,所以也叫“截句”、“斷句”。
產(chǎn)生于南北朝,興盛于唐代,常見的為五言、七言,簡稱五絕、七絕,分為古絕句和近體絕句兩種。古絕句是古體詩的一種,不講究平仄、粘對,押韻可平可仄。
這種絕句出現(xiàn)較早,南朝陳徐陵編的《玉臺新詠》里,就收有《古絕句四首》。后來也有人寫作,如李白的《靜夜思》、《山中問答》等。
近體絕句是近體詩的一種,通常稱律絕,要求按格律規(guī)定運用平仄、粘對,并限押平聲韻。至于對仗,律絕不像律詩那樣嚴格,用與否,部分用還是全首用,都是自由的。
這種絕句是律詩興起后才有的?如王之渙的《登顴雀樓》、賀知章的《回鄉(xiāng)偶書》。絕句作為一種詩體,靈活輕便,適宜于表現(xiàn)生活中一瞬即逝的感受,因而為詩人普遍采用,創(chuàng)作之繁榮超過了其他各種詩體。
(5)排律 律詩的一種。它是按照一般律詩的格式加以鋪排延長而成,故稱排律,又叫長律。
排律和—般律詩一樣,要嚴格遵守平仄、對仗、押韻等規(guī)則,但它不限于四韻,每首最短五韻十句,多的長達五十韻(一百句)甚至一百韻(二百句)以上.除首尾兩聯(lián)外,中間各聯(lián)都用對仗;各句間也都要遵守平仄粘對的格式。由于限制過多,容易顯得堆砌死板,歷來極少名篇。
排律一般是五言,七言極少。五言排律由漢魏六朝五言古詩演化而來。
南宋時謝靈運的《湖中瞻眺》、梁代瘐信的《奉和山池》巳具排律雛形,但體制較短,限于五韻十韻。杜甫以后。
1、描寫春天景色的佳句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唐)孟浩然《春曉》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宋)葉紹翁《游園不值》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宋)朱熹《春日》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宋)蘇軾《惠崇》 春雨斷橋人不渡,小船撐出綠蔭來。
——(宋)徐俯《春游湖》 2、描寫夏天景色的佳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宋)楊萬里《小池》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
——(宋)晏殊《寓意》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宋)楊萬里《曉處凈慈寺送林子方》 水光漣漪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宋)蘇軾《望湖樓醉書》 3、描寫秋天景色的佳句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唐)白居易《暮江吟》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唐)王勃《滕王閣序》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唐)劉禹錫《望洞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唐)王維《闕題二首·山中》 4、描寫冬天景色的佳句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唐)高適《別董大》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唐)柳宗元《江雪》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唐)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
——(宋)王安石《梅花》 5、描寫月亮的詩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唐)李白《靜夜思》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維《山居秋暝》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唐)李白《古朗月行》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唐)李白《月下獨酌》 6、含有各種顏色的佳句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 ——(唐)王維《相思》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唐)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風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天成一行。
——(唐)白居易《寄水部張籍員外》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宋)蘇軾《贈劉景文》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宋)宋祁《玉樓春》 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 ——(宋)王安石《詠石榴花》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 ——毛澤東《菩薩蠻·大柏地》 7、描寫風霜雨雪的詩句 水光漣漪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宋)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唐)孟浩然《春曉》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唐)王之渙《涼州詞》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宋)志南《絕句》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唐)張繼《楓橋夜泊》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唐)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宋)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唐)杜甫《絕句》 不知近水花先發(fā),疑是經(jīng)冬雪未消。
——(唐)張謂《早梅》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唐)韓愈《春雪》 8、描寫山水風光的佳句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唐)劉禹錫《西塞山懷古》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唐)王維《漢江臨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唐)白居易《憶江南》 閑上山來看野水,忽于水底見青山。 ——(宋)翁卷《野望》 9、描寫七彩云霞的佳句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唐)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 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 ——(唐)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唐)李賀《雁門太守行》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來花弄影。 ——(宋)張先《天仙子》 10、描寫四季花卉的佳句 荷花:唯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
——(唐)李商隱《贈荷花》 菊花: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唐)元稹《菊花》 榴花: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
——(唐)李商隱《題榴花》 梨花: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唐)劉方平《春怨》 麥花: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宋)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 蘆花:白鳥一雙臨水立,見人驚起入蘆花。 ——(宋)戴復古《江村晚眺》 水仙:凌波仙子生塵襪,水上盈盈步微月。
——(宋)黃庭堅《水仙花》 菜花:兒童疾走追黃碟,飛入菜花無處尋。 ——(宋)楊萬里《宿新書徐公店》 杜鵑:杜鵑花時夭艷然,所恨帝城人不識。
——(唐)施肩吾《杜鵑花詞》 稻花: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宋)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桃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唐)李白《贈汪倫》 葵花:更無柳絮因風起,唯有葵花向日傾。 ——(宋)司馬光《客中初夏》 桂花: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 蘭花:惟有蘭花香正好,一時名貴五羊。
古代詩歌的分類
古代詩歌包括詩、詞、曲。
1. 從詩歌的形式可分為:
① 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fā)展軌跡:《詩經(jīng)》→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② 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
③ 詞,又稱為詩余、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diào)有定格,句有定數(shù),字有定聲。字數(shù)不同可分為長調(diào)(91字以上)、中調(diào)(59-90字)、小令(58字以內(nèi))。詞有單調(diào)和雙調(diào)之分,雙調(diào)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shù)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diào)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闕、上闕、上片,第二段叫后闕、下闕、下片。
④ 曲,又稱為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于金,興盛于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shù)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shù)(套曲)兩種。套數(shù)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shù)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diào)。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
2. 從詩歌的題材可分為:
① 寫景抒情詩,歌詠山水名勝、描寫自然景色的抒情詩歌。古代有些詩人由于不滿現(xiàn)實,常寄情于山水,通過描繪江湖風光、自然風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這類詩常將要抒發(fā)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寫的景物之中,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寓情于景。其風格清新自然。
② 詠物言志詩,詩人對所詠之物的外形、特點、神韻、品格進行描摹,以寄托詩人自己的感情,表達詩人的精神、品質(zhì)或理想。
③ 即事感懷詩,因一事由而引發(fā)詩人的感慨,如懷親、思鄉(xiāng)、念友等。
④ 懷古詠史詩,以歷史典故為題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諷今,或抒發(fā)滄桑變化的感慨。
⑤邊塞征戰(zhàn)詩,描寫邊塞風光和戍邊將士的軍旅生活,或抒發(fā)們樂觀豪邁或相思離愁的情感,風格悲壯宏渾,筆勢豪放。
古代詩歌的分類
古代詩歌包括詩、詞、曲。
1. 從詩歌的形式可分為:
① 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fā)展軌跡:《詩經(jīng)》→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② 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
③ 詞,又稱為詩余、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diào)有定格,句有定數(shù),字有定聲。字數(shù)不同可分為長調(diào)(91字以上)、中調(diào)(59-90字)、小令(58字以內(nèi))。詞有單調(diào)和雙調(diào)之分,雙調(diào)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shù)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diào)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闕、上闕、上片,第二段叫后闕、下闕、下片。
④ 曲,又稱為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于金,興盛于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shù)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shù)(套曲)兩種。套數(shù)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shù)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diào)。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
2. 從詩歌的題材可分為:
① 寫景抒情詩,歌詠山水名勝、描寫自然景色的抒情詩歌。古代有些詩人由于不滿現(xiàn)實,常寄情于山水,通過描繪江湖風光、自然風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這類詩常將要抒發(fā)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寫的景物之中,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寓情于景。其風格清新自然。
② 詠物言志詩,詩人對所詠之物的外形、特點、神韻、品格進行描摹,以寄托詩人自己的感情,表達詩人的精神、品質(zhì)或理想。
③ 即事感懷詩,因一事由而引發(fā)詩人的感慨,如懷親、思鄉(xiāng)、念友等。
④ 懷古詠史詩,以歷史典故為題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諷今,或抒發(fā)滄桑變化的感慨。
⑤邊塞征戰(zhàn)詩,描寫邊塞風光和戍邊將士的軍旅生活,或抒發(fā)們樂觀豪邁或相思離愁的情感,風格悲壯宏渾,筆勢豪放
從類型上看.從開始就百詩分為"古詩""律詩"和"絕句"三大類.從格律上看.詩可以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從字數(shù)上看.古詩.律詩.絕句又都各自分為"五言詩"和"七言詩". 古體詩和近體詩: 古體詩是依照古代的詩體寫的.在唐人看來,從到南北朝的詩.都算是古體詩.因此古體詩也就沒有一定的標準.可以說凡不受近體詩格律束縛的,都是古體詩. 近體詩以律詩為代表.律詩的用韻.平仄,對仗都有許多講究.由于格律很嚴,所以稱為"律詩"或"格律詩".格律詩主要有四個特點:(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個字:(2)押平聲韻;(3)每句的平仄都有規(guī)定;(4)每首在規(guī)定的位置要有對仗.有一種超過八句的律詩叫"長律",除了尾聯(lián)(或首尾兩聯(lián))外一律都用對仗,所以又叫"排律" 絕句和律詩: 絕句的第一句可押韻可不押韻,以押韻的居多.第二句個第四句則一定要押韻,而且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中間不能換韻.第三句的最后一個字限用仄聲字. 律詩的第一句可押韻可不押韻:若押韻可押鄰韻;若不押韻時,限用仄聲字.詩的偶數(shù)句一定要押韻,而且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不能換韻.除首句外的奇數(shù)句,最后一字限用仄聲字.用韻的字在詩中不能重復出現(xiàn) 一) 古詩的主要類別 1. 送別詩:或表達依依不舍之情,或敘寫別后的思念 2. 懷古詩:或表達對古人的緬懷之情,或表達昔盛今衰的感嘆 3. 戰(zhàn)爭詩:或表達對戰(zhàn)爭的厭惡,或表達對和平的向往 4. 思鄉(xiāng)詩:或表達對家鄉(xiāng)的思念,或表達對親人的牽掛 5.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詩:或表達報國無門、懷才不遇的傷感,或體現(xiàn)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質(zhì),或借景表達自己的美好志向,或托物表達自己的高潔品質(zhì) (二)古詩常用的一些技法 1. 比喻:用某物比喻美好的品質(zhì)和情操,或崇高的理想和追求,或小人的丑行 2. 對比:有今昔對比、遠近對比、是非對比、善惡對比、精神與物質(zhì)的對比 3. 襯托:有以動襯靜、以暗襯明、以悲襯喜、以虛襯實 4. 比擬:或擬人、或擬物 (三) 賞析古詩常用的詞語 1.反映古詩總體表現(xiàn)手法的詞語: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即事抒懷)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2.反映詩人感情的詞語:愉悅、歡快、激動、沉痛、悲憤、哀傷、贊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別之情、依戀之情、閑適恬淡之情 3. 反映古詩語言特色的詞語:凝煉、簡潔、幽默、詼諧、質(zhì)樸自然、清新秀麗、生動形象、有節(jié)奏感、有音樂美、有藝術感染力 4.反映古詩結構特點的詞語:對仗工整、逐層拓展、環(huán)環(huán)相扣、前后呼應 5. 反映古詩總體風格的詞語:剛健、雄奇、悲壯、曠達、灑脫、蒼涼、沉郁、飄逸、委婉、含蓄、纏綿、清新、明麗、秀美、恬淡等 6.反映古詩表達效果的詞語:真摯感人、意境高遠、情景交融、耐人尋味、言近旨遠 練習 詩歌內(nèi)容分類 贈友送別詩、借景抒情詩、思婦閨情詩、托物言志詩、詠史懷古詩 羈旅行役詩、邊塞征戰(zhàn)詩、即景抒懷詩、山水田園詩 送別詩多是叮嚀對方,贊頌對方。
或訴依依別情或言別后的思念。 詠古詩多是對古代人或事的憑吊。
或為緬懷先賢,追慕古人,或表達自己建功立業(yè)的愿望,或訴自己生不逢時的感慨,或感嘆昔盛今衰,借古諷今。 戰(zhàn)爭詩要么表現(xiàn)保家衛(wèi)國的豪情,要么表現(xiàn)舍身殺敵的壯烈,要么表現(xiàn)戰(zhàn)士凱旋的豪邁,要么表現(xiàn)對戰(zhàn)爭的厭惡,揭露戰(zhàn)爭帶給親人、家鄉(xiāng)、人民的苦難,控訴封建統(tǒng)治者發(fā)動戰(zhàn)爭的罪惡。
邊塞詩則為對邊塞軍旅生活的描寫,或表現(xiàn)邊塞苦寒的生活環(huán)境,或表現(xiàn)壯麗的邊塞風光。 思鄉(xiāng)詩、閨怨詩及羈旅行役詩則重在表現(xiàn)對親人的思念,或表達婦女的柔情別緒、憂愁傷感。
或表現(xiàn)游子異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之情。 寫景抒情詩和詠物言志詩(包括山水田園詩,隱逸詩等),往往表現(xiàn)詩人自己與眾不同、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質(zhì),或者表達自己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傷感,或者表現(xiàn)其他或喜或悲或憂的復雜懷感,或者表現(xiàn)祖國山河的壯麗,表達對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
有的則借景(物)來表達自己遠大的志向和自己高尚的本質(zhì)。 關于詩的各類,問題是相當復雜的。
《唐詩三百首》的編者把詩分為古詩、律詩、絕句三類,又在這三類中都附有樂府一類;古詩、律詩、絕句又各分為五言、七言。這是一種分法。
沈德潛所編的《唐詩別裁》的分類稍有不同:他不把樂府獨立起來,但是增加了五言長律一類。宋郭知達所編的杜甫詩集就只簡單地分為古詩和近體詩兩類。
現(xiàn)在我們試就上述三種分類再參照別的分類法加以討論。 從格律上看,詩可分為古體詩的近體詩。
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從字數(shù)上看,有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還有很少見的六言詩。
唐代以后,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一般詩集只分為五言、七言兩類。一古體和近體 古體詩是依照古代的詩體來寫的。
在唐人看來,從《詩經(jīng)》到南北朝的庚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謂仿照古代的詩體,也就沒有一定的標準。但是,詩人們所寫的古體詩,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體詩的格律的束縛。
我們可以說,凡不受近體詩格律。
山水田園詩派、邊塞詩派、浪漫詩派、現(xiàn)實詩派等。
1、山水田園詩
代表人物:王維、孟浩然、
特點: 題材多青山白云、幽人隱士;風格多恬靜雅淡,富于陰柔之美;形式多五言古詩 、五絕、五律。
2、邊塞詩派
代表人物:高適、岑參、王昌齡、李益、王之渙、李頎。
特點: 描寫戰(zhàn)爭與戰(zhàn)場,表現(xiàn)保家衛(wèi)國的英勇精神,或描寫雄渾壯美的邊塞風光,奇異的風土人情,又或描寫戰(zhàn)爭的殘酷,軍中的黑暗,征戍的艱辛,表達民族和睦的向往與情懷。
3、浪漫詩派
代表人物:李白。
特點: 以抒發(fā)個人情懷為中心,詠唱對自由人生個人價值的渴望與追求。詩詞自由、奔放、順暢、想象豐富、氣勢宏大。語言主張自然,反對雕琢。
4、現(xiàn)實詩派
代表人物:杜甫。
特點: 詩歌藝術風格沉郁頓挫,多表現(xiàn)憂時傷世,悲天憫人的情懷。自中唐到宋代以來都繼承了杜甫的寫實風格。
擴展資料:
山水田園詩的代表詩:
王維:《山居秋暝》、《西施詠》、《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
孟浩然:《過故人莊》等
1、《山居秋暝》--王維(唐代)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譯文:
空曠的群山沐浴了一場新雨,夜晚降臨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從松隙間灑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響知是洗衣姑娘歸來,蓮葉輕搖想是上游蕩下輕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隨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孫自可以久留。
2、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譯文:
老朋友預備豐盛的飯菜,要請我到他好客的農(nóng)家。翠綠的樹林圍繞著村落,蒼青的山巒在城外橫臥。
推開窗戶面對谷場菜園,手舉酒杯閑談莊稼情況。等到九九重陽節(jié)到來時,再請君來這里觀賞菊花。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唐詩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5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