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 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這首詞是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作者避難浙江金華時所作。
當年她是五十三歲。那時,她已處于國破家亡之中,親愛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離異鄉(xiāng),無依無靠,所以詞情極其悲苦。
首句寫當前所見,本是風狂花盡,一片凄清,但卻避免了從正面描寫風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風住塵香”四字來表明這一場小小災難的后果,則狂風摧花,落紅滿地,均在其中,出筆極為蘊藉。而且在風沒有停息之時,花片紛飛,落紅如雨,雖極不堪,尚有殘花可見;風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踐馬踏,化為塵土,所余痕跡,但有塵香,則春光竟一掃而空,更無所有,就更為不堪了。
所以,“風住塵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擴大了容量,使人從中體會到更為豐富的感情。次句寫由于所見如彼,故所為如此。
日色已高,頭猶未梳,雖與《鳳凰臺上憶吹簫》中“起來慵自梳頭”語意全同,但那是生離之愁,這是死別之恨,深淺自別。 三、四兩句,由含蓄而轉為縱筆直寫,點明一切悲苦,由來都是“物是人非”。
而這種“物是人非”,又決不是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變化,而是一種極為廣泛的、劇烈的、帶有根本性的、重大的變化,無窮的事情、無盡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這,真是“一部十七史,從何說起”?所以正要想說,眼淚已經(jīng)直流了。
前兩句,含蓄;后兩句,真率。含蓄,是由于此情無處可訴;真率,則由于雖明知無處可訴,而仍然不得不訴。
故似若相反,而實則相成。 上片既極言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凄楚,所以下片便宕開,從遠處談起。
這位女詞人是最喜愛游山玩水的。據(jù)周輝《清波雜志》所載,她在南京的時候,“每值天大雪,即頂笠、披蓑,循城遠覽以尋詩”。
冬天都如此,春天就可想而知了。她既然有游覽的愛好,又有需要借游覽以排遣的凄楚心情,而雙溪則是金華的風景區(qū),因此自然而然有泛舟雙溪的想法,這也就是《念奴嬌》中所說的“多少游春意”。
但事實上,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豈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釋?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又已經(jīng)預料到愁重舟輕,不能承載了。設想既極新穎,而又真切。
下片共四句,前兩句開,一轉;后兩句合,又一轉;而以“聞說”、“也擬”、“只恐”六個虛字轉折傳神。雙溪春好,只不過是“聞說”;泛舟出游,也只不過是“也擬”,下面又忽出“只恐”,抹殺了上面的“也擬”。
聽說了,也動念了,結果呢,還是一個人坐在家里發(fā)愁罷了。 王士稹《花草蒙拾》云:“‘載不動許多愁’與‘載取暮愁歸去’、‘只載一船離恨向兩州’,正可互觀。
‘雙槳別離船,駕起一天煩惱’,不免徑露矣?!边@一評論告訴我們,文思新穎,也要有個限度。
正確的東西,跨越一步,就變成錯誤的了;美的東西,跨越一步,就變成丑的了。象“雙槳”兩句,又是“別離船”,又是“一天煩惱”,惟恐說得不清楚,矯揉造作,很不自然,因此反而難于被人接受。
所以《文心雕龍·定勢篇》說:“密會者以意新得巧,茍異者以失體成怪?!薄扒伞敝c“怪”,相差也不過是一步而已。
李后主《虞美人》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敝皇且猿钪啾人喽选?/p>
秦觀《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眲t愁已經(jīng)物質化,變?yōu)榭梢苑旁诮?,隨水流盡的東西了。
李清照等又進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隨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來載。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中的《仙呂·點絳唇纏令·尾》云:“休問離愁輕重,向個馬兒上馱也馱不動?!?/p>
則把愁從船上卸下,馱在馬背上。王實甫《西廂記》雜劇《正宮·端正好·收尾》云:“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又把愁從馬背上卸下,裝在車子上。從這些小例子也可以看出文藝必須有所繼承,同時必須有所發(fā)展的基本道理來。
這首詞的整個布局也有值得注意之處。歐陽修《采桑子》云:“群芳過后西湖好,狼藉殘紅,飛絮蒙蒙,垂柳欄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敝馨顝锻稀吩疲骸坝渭松?,獨自繞回堤。
芳草懷煙迷水曲,密云銜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桃李下,春晚未成蹊。
墻外見花尋路轉,柳陰行馬過鶯啼,無處不凄凄?!弊鞣ㄏ嗤?,可以類比。
譚獻《復堂詞話》批歐詞首句說:“掃處即生?!边@就是這三首詞在布局上的共有特點。
掃即掃除之掃,生即發(fā)生之生。從這三首的第一句看,都是在說以前一階段情景的結束,歐、李兩詞是說春光已盡,周詞是說佳人已散。
在未盡、未散之時,芳菲滿眼,花艷掠目,當然有許多動人的情景可寫,可是在已盡、已散之后,還有什么可寫的呢?這樣開頭,豈不是把可以寫的東西都掃除了嗎?及至讀下去,才知道下面又發(fā)生了另外一番情景。歐詞則寫暮春時節(jié)的閑淡愁懷,周詞則寫獨步回堤直至歸去的凄涼意緒,李詞則寫由風住塵香而觸發(fā)的物是人非的深沉痛苦。
而這些,才是作家所要表現(xiàn)的,也是最動人的。
桃花源記_古詩文網(wǎng)
作者:陶淵明 (魏晉)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
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
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
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
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
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
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
后遂無問津者。
泰山的zhidao:
泰山--張岱
正氣蒼茫在,敢為山水觀?
陽明無洞壑,深厚去峰巒。
牛喘四十里,蟹行十八盤。
危襟坐輿筍,知怖不知歡。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衡山的詩句
勝跡冠吳中,有梅村內詩句,衡山畫圖,坐對茶花思往事;
名流來日下,是豐沛故家,金張貴姓,好憑酒盞話升平。
華山題王母祠
年代:【唐】 作者:【李商隱】 體裁:【七絕】
蓮華峰下鎖雕梁,此去瑤池地共長。
好為麻姑到東海,勸栽黃竹莫栽桑。
登恒山
金·元好問
大茂維岳古帝孫,太樸未散真巧存
乾坤自有靈境在,奠位豈合他山尊
椒原旌旗白日躍,山界樓觀蒼煙屯
誰能借我兩黃鵠,長袖一拂元都容門
歸嵩山作
(王維·五言)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
送朱大入秦
游人五陵去,寶劍值千金。
分手脫相贈,平生一片心.
作品鑒賞
這是一首送別詩,朱大名去非。
首句“游人五陵去”“游人”,強調其浪游者的身份?!拔辶辍北緸闈h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都在長安,詩中用作長安的代稱。京華之地,是游俠云集之處?!皩殑χ登Ы稹?,惜別贈別乃知之所為這句詩本為曹植《名都篇》詩句,這里信手拈來,不僅強調寶劍本身的價值,而且有身無長物的意味。這樣的贈品,將是無比珍貴,不可等閑視之。詩中寫贈劍,有一個誰贈誰受的問題。從詩題看,本可順理成章地理解為作者送朱大以劍。而從“寶劍”句緊接“游人”言之,似乎還可理解為朱大臨行對作者留贈以劍。在送別時,雖然只能發(fā)生其中一種情況;但入詩時,詩人的著意唯在贈劍事本身,似乎已不太注重表明孰失孰得。這反而耐人尋想。
千金之劍,分手脫贈,大有疏財重義的慷慨之風。不禁令人聯(lián)想到一個著名的故事,那便是“延陵許劍”?!妒酚洝翘兰摇份d,受封延陵的吳國公子“季札之初使,北過徐君。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季札掛劍,其節(jié)義之心固然可敬,但畢竟已成一種遺憾?!胺质置撓噘洝保纯炝芾?。最后的“平生一片心”,語淺情深,似是贈劍時的贈言,又似贈劍本身的含義——即不贈言的贈言。只說“一片心”而不說一片什么心,妙在含渾。卻更能激發(fā)人海闊天空的聯(lián)想。那或是一片仗義之心,或是一片報國熱情??偠灾憩F(xiàn)了雙方平素的仗義相期,令人咀嚼,轉覺其味深長。浩然性格中也有豪放的一面。唐人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稱他“救患釋紛,以立義表”,“交游之中,通脫傾蓋,機警無匿”,《新唐書·文藝傳》謂其“少好節(jié)義,喜振人患難?!蹦敲矗@首小詩所表現(xiàn)的慷慨激昂,也就不是偶然的了。[3]
1、秣陵懷古
清代:納蘭性德
山色江聲共寂寥,十三陵樹晚蕭蕭。
中原事業(yè)如江左,芳草何須怨六朝。
譯文:山的景色同江水的聲音都已寂寥,十三陵中樹木在晚風中蕭蕭作響。
中原的事業(yè)與江左政權一樣腐朽,芳草何必為六朝的舊事而感傷呢?
2、好事近·馬首望青山
清代:納蘭性德
馬首望青山,零落繁華如此。再向斷煙衰草,認蘚碑題字。
休尋折戟話當年,只灑悲秋淚。斜日十三陵下,過新豐獵騎。
譯文:
從馬頭上望去,是一片連綿不斷的青山,昔日的繁華,想不到零落凋殘到這個地步。年深日久,碑石上已長滿了蘚苔,題字什么都要仔細地辨認。
不要去尋找折斷的劍戟去說當年的事,只不過泛起一點人皆有的悲秋情緒而已。西斜的太陽照在十三陵下,誰敢說清王朝的新豐獵騎,隨著歲月的流逝,不也要零落殆盡的么。
3、來青軒
清代:朱彝尊
天書稠疊此山亭,往事猶傳翠輦經(jīng)。
莫倚危欄頻北望,十三陵樹幾曾青?
譯文:
寺中軒亭有很多皇帝的題字,明朝皇帝曾經(jīng)多次乘車來游此地。
不要再夸香山寺可以看到多少青翠山色了,倚欄北望,十三陵那片大山就沒有多少青松翠柏的顏色浮現(xiàn)了。
4、
哭華姜一百首 其十
清代: 屈大均
八月風高放角鷹,行行游獵十三陵。隨夫北岳攀陰雪,抱子桑乾履薄冰。
譯文:
秋高氣爽的八月取放角鷹,一行游獵到了十三陵。隨著大人去往北岳岳攀陰雪,抱著孩子在桑乾如履薄冰。
5、北歸草七絕廿五首選十五 其四
近現(xiàn)代: 黃松鶴
誰憐高冢臥麒麟,閱歷風霜委棘榛?;厥资晗侣?,兩排翁仲送行人。
譯文:
誰人憐惜雄偉壯觀的墳冢旁臥坐的麒麟,它們閱盡風霜,身上堆滿了荊棘?;厥卓词辏瑑膳鸥吒叩纳裣袼托腥?。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8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