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地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樹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蕭;
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在劍橋的國王學院里,品一杯香郁的清茶,細味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欣賞一簾美景,這是我美麗的夢。
碧波蕩漾的康河,橫貫典雅的劍橋,兩岸學院林立。泛舟在康河上,劃破河水的平靜,蕩漾歡悅的心情,揚波逐夢。徜徉在數(shù)影婆娑的小路上,與牛頓穿越時空的邂逅,感受康橋的書卷氣息。在蘋果樹下琢磨,夢想有一個蘋果掉在我頭上,發(fā)掘我的靈感源泉,讓我發(fā)現(xiàn)萬有引力。以努力拼搏的優(yōu)異成績,到當年牛頓的房間住宿學習??障緯r,倚坐在康河邊,用最優(yōu)美的文字把《再別康橋》續(xù)寫成美麗的故事。這是我兒時就許下的愿望。
太陽在康橋的藍天里燦爛,月亮在康河的清水中倒映;透明的歲月在康河的漣漪上泛過,塵封的往事在河底的水藻間穿梭。這里,浪漫得讓陽光眷戀,讓云彩徘徊,讓詩人詠嘆。這里是旅行家的旅游勝地,是蕓蕓學子的夢想殿堂,是眾多偉大名人的母校。我踏著輕盈的步子,在橫跨康河的數(shù)學橋上悠閑地散步;張開雙臂,在樹上嘶啞的蟬叫聲中飛躍;扭動柔軟的身體,在康河清澈的河水上輕輕起舞;在古老的劍橋鎮(zhèn)上騎自行車,領略康橋的文化,感受康橋的風情。
因為康橋,我才有動力奮斗;因為康橋,我才取得今天的成績;因為康橋,我才擁有美麗的夢;因為康橋,我才將網(wǎng)名改作“康橋之夢”;因為康橋,才使我的人生充滿希望!
康橋——我的求學夢!
從我讀書以來,我們從小學到現(xiàn)在學過不計其數(shù)的古詩,但是我最喜歡的一首詩是孟郊的《游子呤》。
以為他體現(xiàn)了一位慈愛,樸素,偉大的母親對孩子的無限的愛。
當今的生活已經(jīng)不像以前那樣貧困了,而現(xiàn)在的孩子也無法體會到母親對孩子們的愛,但作為母親的她們仍然默默關心,愛護自己的孩子.
例如南京發(fā)生的7.31空難,在清理現(xiàn)場時,人們發(fā)現(xiàn)有位叫貢紅梅年輕的媽媽雙手抱著一個九個月的嬰兒,在二十多個幸存著中,嬰兒傷勢最輕?!爱斈陦灤ù蟮卣?,人們在清理時,發(fā)現(xiàn)一位母親割破自己的血管用熱血哺育懷抱中的嬰兒?!?
讀這樣的問字,我的心為之震撼。在危險關頭,母親唯一的念頭就是保護自己的孩子,連熱血和生命都能獻出她還有什么值得保留的呢!在著蒙受這偉大的母愛的感化后,我禁不住想問問世人,我們都想歸回報母親嗎?
不望養(yǎng)育之恩,感恩圖報,著才是合天理順人情的,可與之相反,我從報子上看到:
某留學生,不愿回國而滯留他鄉(xiāng),因為祖國沒有西方富有,我想問問這樣的人,你吃過西方富人的乳汁嗎?難道你心中就沒有一點對艱辛而堅定的母親的記憶嗎?就沒有一點黃河長城的印象嗎?
當今,確有一些人缺少起碼的良知,小側不承擔贍養(yǎng)責任,大側數(shù)典望祖,他們放縱了人欲的膨脹而遠離了人生的真諦。但是這樣的人畢竟為眾人所不齒孝順父母,熱愛祖國的傳統(tǒng)美得仍在中華民族的謳歌中發(fā)揚光大。我也在報上見到一篇題為《回報母親》的短論,讓孩子們從小做起,從我做起,給母親以關愛我覺得這是非常不要的,這是“愛”的基礎工程。試想,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母親都不愛,那他 還能愛人民祖國嗎?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執(zhí)著的社會自然感是以“愛”開始的,“愛”永遠是“我----母親-----祖國 ”之間 揮不去,剪不斷的精神紐帶。“鴉反哺羊跪乳”。讓我們在享受母愛的溫暖中,學會回報母親,扶平母親心靈的創(chuàng)傷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出自宋朝詩人
蘇軾
《
水調歌頭
》。
全詞是: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
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
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但愿
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此處的意思是
“
只愿互相思念的人能夠天長地久,
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過月光來傳遞思念(或者共享這美麗的月光)。
在詞中
,
這句詞是對他弟弟蘇轍說的
,
后來被人們廣泛引用
,
表達了男女
之間的相思。中心思想:本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
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美人千里、孤
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
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
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李白的《贈汪倫》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贈別詩。
前兩句正面敘事,后兩句即物起興,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習作教學要“激發(fā)學生展開想象和幻想,鼓勵寫想象中的事物?!?/p>
這首詩為學生想象的自由馳騁提供了依據(jù)。我們不妨指導學生把這首古詩改寫成現(xiàn)代文,學生根據(jù)古詩的內容動用自己的生活體驗,想象李白與汪倫依依惜別的場景,透過字里行間品味詩人的情感,學生寫出的習作定會別有情趣。
本次課外習作設計適用于小學5、6年級的學生。 導寫過程: 一、進入詩境,品味誦讀 1、同學們,你們一定積累了很多的古詩文,能吟誦一首你最欣賞的古詩嗎?能談談你最崇拜的詩人嗎? 2、有崇拜李白的嗎?能吟誦幾首他的詩嗎?據(jù)說李白有一首詩是因為他愛飲酒愛游玩而被人“騙”了一次才寫出來的,知道是哪首詩嗎? 3、欣賞《贈汪倫》的配樂動畫,教師激情旁白關于這首詩的傳說。
4、欣賞了這感人的場面,聆聽了這美麗的傳說,你想說點什么嗎?能帶著這種感受誦讀這首詩嗎?引導學生誦讀詩文,感受詩情。 二、設身處地,想象體驗 1、“李白乘舟將欲行” (1)播放《贈汪倫》配樂動畫,并讓畫面定格。
教師引導: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個春天,安徽涇縣,桃花潭邊,桃紅柳綠,桃花渡口,桃花灼灼,詩人李白就要登上小船離開這里了。你就是李白,此時此刻,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學生可能會說到的景物有小草、桃花、潭水、魚兒、青山等。
教師通過比較學生的語言,指導學生把話說得具體些、生動些。教師相機點撥提升:看到這些,詩人觸景生情,那拂堤楊柳仿佛在喃喃自語、依依不舍。
這些景物在詩人的眼里帶著一種怎樣的情感??!能說說嗎? (3)播放“飲酒賞月”的動畫,教師深情訴說:看到這些,李白心潮澎湃,思緒萬千,眼前又浮現(xiàn)出那一幕幕與汪倫相處的情景: 飲酒——引導學生想象兩人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教師相機介紹下面情況,以供學生展開想象:在李白的眼中,汪倫是個機智風趣、好學上進的年輕人,志趣相投、相見恨晚,兩人可稱忘年交;在汪倫的眼中,李白雖然詩名滿天下,卻從無狂妄自大之態(tài),是一位風度翩翩、學識淵博的學者,又是一位和藹可親的長者。
賞月——李白對月亮極偏愛,寫了許多有關月的美妙詩句,如《靜夜思》、《古朗月行》、《峨眉山月歌》等。可引導學生將它們應用到這一情境中,汪倫吟誦這些詩句并表達自己的贊嘆之情。
游玩、下棋、垂釣、吟詩、登山…… 2、“忽聞岸上踏歌聲” (1)這時,船夫催詩人李白上船,李白會怎么說、怎么做? (2)汪倫不見了李白,心情怎樣?會怎么做?此時此刻,你就是汪倫,會唱些什么呢?能寫幾句歌詞嗎?請你用腳踏著節(jié)拍,唱一唱,唱出汪倫那盛情的挽留和美好的祝福吧! (3)聽著這動人的歌聲,李白激動萬分,不能自已。他跳下船頭,快步迎上前去,緊緊地握住汪倫的手……他們會怎么說?怎么做? (4)自古以來,許多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感人肺腑的送別詩句。
(出示送別詩句)在這分別的時刻,李白和汪倫也會有這樣的心情吧?如果你是李白,你會怎么說?如果你是汪倫,會怎么說?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薄醪?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p>
——王維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李白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 “楊柳東門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王之渙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相見時難別亦難,送君千里,終有一別,李白上了船,船漸漸地遠去了,淚水迷糊了眼睛,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一首詩——師生齊聲吟誦《贈汪倫》。 三、激發(fā)表達,改寫古詩 1、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到桃花潭邊,一起經(jīng)歷那情深意切的送別場景,難道我們還能無動于衷嗎?那就讓我們拿起筆,把這感人的一幕寫下來吧! 2、今天,我們就來改寫《贈汪倫》這首詩。
你打算怎么寫?教師相機指導學生以哪個角度來寫,采用什么樣的表達方式等。 3、你打算給自己的習作擬一個什么樣題目?教師相機引導學生進行點評。
4、用我手寫我口,用我手寫我心,把我們剛才所說的、所體驗到的、所感受到的一切寫下來,讓這深厚的友情在我們的筆尖流淌、傾泄。有信心嗎? 5、學生改寫古詩,教師進行個別指導。
四、展示作品,交流評析 1、誰愿意把自己寫的作文讀給大家聽?教師相機點評。 2、欣賞了這個同學的作文,可以說說你最欣賞或最感動的地方,也可以說說你個人的看法或建議。
3、教師總結:同學們,今天我們跨越時空的界限,與古人對話,與詩人暢談,獲得的是語言的滋養(yǎng)、情感的熏陶、友情的珍愛。能用一句話來談談你這節(jié)課感受嗎? 設計點評: 我認為學生改寫古詩就是一個“言意轉換”的過程,我們試以本次習作設計為例加以闡述。
一、由“言”到“意”的轉換 作為古詩的“言”如何轉化為學生心中的“意”?我認為,教師主要引導學生穿透“兩層”,即語表層與內蘊層。從操作層面來看,一是“對話”,讓學生動用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知識儲備,與詩。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4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