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龍門山色
劈破層巒一水來,儼然雙闕向城開。
千龕佛像唐雕鑿,萬世神功禹削裁。
[作者]呂維祺,明河南新安人,字介孺,號豫石,萬歷進士,曾任吏部主事,后退居洛陽。
[注釋]禹削裁:相傳 “伊闕”、“龍門”是大禹治水時所鑿,故稱萬世神功。唐雕鑿:此系比喻之辭,因龍門石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493年) 前后,以后魏、北齊、隋、唐、北宋等各代均繼續(xù)有營造,非唐朝一代之功。
2、無題
崢嶸兩山門,共挹一水秀。
灘聲千鼓輦,石壁萬龕竇。
金銀佛寺古,夜籟笙竽奏。
惟當(dāng)效樂天,早晚棄冠綬。
[作者] 蘇過,北宋文學(xué)家,字叔黨,蘇軾幼子,時人稱小坡。蘇軾連年遭貶,蘇過均隨行,蘇軾死后,他定居于潁昌 (今河南許昌) 斜川,自號斜川居士。
[注釋] 崢嶸:山勢高峻。挹:拱衛(wèi)的意思。鼓輦:軍隊的鼓樂儀仗?!抖Y》:“君子聽鼓輦之聲,則思將帥之臣?!备]:孔穴,指佛龕洞穴。樂天:即白居易,樂天為其字。冠綬:作官人的帽和印紐絲帶。棄冠綬,即棄官歸隱。
3、龍門游眺
鑿山導(dǎo)伊流,中斷若天辟。
都門遙相望,佳氣生朝夕。
精舍繞層阿,千龕鄰峭壁。
日落望都城,人間何役役。
[作者] 韋應(yīng)物,中國唐代詩人,漢族,長安(今陜西西安)人。文昌右相韋待價曾孫,出身京兆韋氏逍遙公房。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因出任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詩風(fēng)恬淡高遠,善于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
[注釋] 鑿山二句:寫龍門兩山隔伊水雄峙的情景,想起了它的悠久歷史和古老傳說:《水經(jīng)注》云,“昔大禹疏以通水,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歷其間北流,故謂之伊闕矣”,并說兩山中斷就像天斧辟開一樣。
都門二句:寫隋唐時洛陽城正南的定鼎門和龍門山遙遙相望,而龍門一帶朝夕彌散著佳氣云霧。精舍二句:描寫龍門的寺廟和石窟,佛寺依山而建,樓層相疊,佛龕因壁而鑿,數(shù)以千計。人間句:為人們終日為生活而奔忙發(fā)出感嘆。
4、游龍門奉先寺
已從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陰壑生虛籟,月林散清影。
天闕象緯逼,云臥衣裳冷。
欲覺聞晨鐘,令人發(fā)深省。
[作者] 杜甫,唐開元二十四年 (735年)舉進士,不第,離開長安,游齊趙,路過洛陽時題詠。
[注釋] 奉先寺:唐代龍門著名的十寺之一。為唐高宗時雕鑿,武則天曾資助脂粉錢2萬貫,是龍門石窟中規(guī)模最大,藝術(shù)最精妙的洞窟,其中主佛盧舍那佛像高17.
4米,頭高4米,耳長1.
8米,是迄今保存的龍門佛像中最大的一尊。
招提:首句“招提”,指寺僧,言自己與他一起游覽,后句“招提”,是指佛教寺院,為佛教用語,此處指奉先寺。虛籟:
籟,泛指聲音;
虛籟,就是風(fēng)。
天闕句:指兩山對峙的龍門,高聳得好似逼近了天上的星辰。象緯,星象經(jīng)緯,指日月星辰。云臥句:寫奉先寺的高寒,宿奉先寺如宿云中,故說:“衣裳冷”。
5、龍門懷古
元魏史余遺萬佛,龍門壁上歷千秋。
環(huán)屏洛邑連峰抱,遙指黃河入海流。
人佇碧空風(fēng)瑟瑟,夢回幽窟思悠悠。
緬懷無限蒼茫意,清濁傾壺醉倚樓。
[作者] 愛新覺羅·溥杰,作于1964年秋。愛新覺羅·溥杰(1907年4月16日—1994年2月28日),乳名譽格,字俊之,號秉藩,滿族,清朝宗室,是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同母弟。溥杰生于北京醇親王府,是家中的次男,父親是第二代醇親王愛新覺羅·載灃,母親瓜爾佳氏·幼蘭。
[注釋] 元魏:龍門石窟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開始營造;孝文帝姓元,故稱元魏。佇:佇立,長時站立。
1、龍門石窟 作者:江蘇啞石 現(xiàn)代 兩千三百余尊石佛,止步于崖壁上的窟龕。
佛的智慧在于,給人空出段自行化解的距離。跪拜和祈禱依然擁擠,佛的悲苦在于,用于點化的手指消失于,光陰的黑洞,另有一些石質(zhì)的頭顱和胳臂下落不明。
肢體完整的佛,也有解不開的困局,正以緘默守住時間的秘密。眾神殘缺的部分,并不為人關(guān)注。
人的虔誠在于,堅信從佛的慈悲中,領(lǐng)回的自己都是嶄新如初的。2、龍門石窟 作者:蜀乾爾 現(xiàn)代 龍門石窟,你也鑿一窟,他也鑿一窟,兩山對峙,無奈伊水中流。
東山千瘡百孔,西山愛莫能助。寒儒問,貧道說,到底誰升仙成佛。
連跳過龍門的鯉魚,都一哭二哭三哭,一步三回頭,是誰還在寄魂于物,夢想千秋不朽。3、龍門石窟 作者:趙仙泉 現(xiàn)代 戰(zhàn)爭的風(fēng)云在這里消隱,佛的安詳點化出山水的清靜,帝王們在爭奪天下的緊張中,靈魂卻從龍庭飄到龍門,尋找通向來世的途徑。
五百年的堅韌,歷代王朝的接力,創(chuàng)造了令世人驚嘆的傳奇。世代恩怨都在佛的微笑中化解,滾滾紅塵依然生生不息。
當(dāng)如潮的游人涌向石窟,探詢一尊尊石像的秘密,有誰想起那些能工巧匠,或許當(dāng)年只是在雕刻一種愿望,為辛苦的百姓祈禱幸福吉祥!4、洛陽龍門石窟 作者:習(xí)吉 現(xiàn)代 彈盡身上千里流沙,恭敬地站在龍門石雕佛像前,擦干滿臉的汗水,悄悄地問蒼茫大地,問千年青史,這是文明世界,人間虔誠祈禱福祉的圣地嗎?翻開歲月的煙雨風(fēng)云,浩瀚的典籍托出唐皇則天神影,絢麗絲綢彩帶精雕美玉如意,昭示神靈佛窟的文化薈萃。輕輕的腳步把洛陽踏響,聚集的文人騷客驚訝地解讀,千年壯舉,千年輝煌,太陽瞬間把石佛照的很亮,陽光也來歡樂的閱讀佛的詩章。
神圣的殿堂,典雅端莊慈眉善目的佛,雄踞中原神奇的土壤,佛光普照古國東方。外國游客蜂擁參禪敬仰,千山歡呼,萬水歌唱,泱泱華夏,幸福吉祥。
擴展資料 龍門石窟始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3年)前后,后來,歷經(jīng)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xù)大規(guī)模營造達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
龍門夜景 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時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個。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燒洞、慈香窯、路洞等,為北魏時期的代表洞窟。
潛溪寺、賓陽南洞、賓陽北洞(以上兩洞的洞窟及窟頂裝飾完成于北魏,佛像完成于隋和初唐)、敬善寺、摩崖三佛龕、萬佛洞、惠簡洞、奉先寺、凈土堂、龍花寺、極南洞等為唐代代表洞窟。東山全是唐代的窟龕,其中大、中型洞窟有20個,如二蓮花洞、看經(jīng)寺洞、大萬伍佛洞(又名擂鼓臺三洞)、高平郡王洞等。
龍門石窟開鑿于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后歷經(jīng)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xù)大規(guī)模營造達400余年之久,南北長達1公里,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2800余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shù)的典范。
龍門石窟延續(xù)時間長,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cè)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jīng)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lǐng)域的發(fā)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shù)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2000年被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
龍門石窟自建造以來受到的人為的盜鑿破壞十分嚴重。唐武宗時期的滅佛運動、使石窟蒙難。
清末和民國初年的游記史料記載了當(dāng)時石窟造像被盜嚴重。此外,民國政府為從南京遷都洛陽,修建龍門西山下道路時也炸毀了大量的山麓佛龕。
由于戰(zhàn)亂管理空虛,1930年代到1940年代龍門石窟造像受到了瘋狂的盜鑿,許多頭像、碑刻、浮雕被日本、美國的文物商人收購。龍門石窟也是書法藝術(shù)史是寶藏。
著名的書法精品龍門二十品,是后代碑拓鑒賞家從龍門石窟眾多的石刻造像題記中精選出來的書法極品。這些碑刻不僅記錄了發(fā)愿人造像的動機、目的,還為石窟考古分期斷代提供了依據(jù)。
清代學(xué)者康有為曾大力提倡整個社會書寫要用魏碑體,還稱贊魏碑有十美,如:筆法跳躍,結(jié)構(gòu)天成,血肉豐美等。時值今日,魏碑體還作為標(biāo)語、裝潢用字廣泛使用。
由此可見,二十品在書法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參考資料:搜狗百科——龍門石窟。
形容龍門石窟的詩句有: 瑰寶珍窟百丈巖,神工鬼斧歷千年。
豐肥秀瘦佛卓逸,唐楷魏碑書玉篇。滿城國色佳麗眾,半壁佛緣游人稠。
遍尋王都少子建,一線洛水默默流。四百余年鬼斧多,神光奕奕兩山阿。
魏碑唐楷今猶在,伊水悠悠幾爛柯?此地龍門向日開,西山異景入簾來。石窟造就千佛是,峭壁高添萬圣臺。
佛傳千載瑞,岸帶萬枝香。更覓白公韻,吟詩憶大唐。
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shù)寶庫之一,現(xiàn)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qū)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龍門石窟與莫高窟、云岡石窟、麥積山石窟并稱中國四大石窟。
奉先寺是龍門石窟規(guī)模最大、藝術(shù)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因為它隸屬于當(dāng)時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稱“奉先寺”。此窟建開鑿于唐高宗初,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則天贊助脂粉錢兩萬貫,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畢,長寬各30余米,洞中佛像明顯體現(xiàn)了唐代佛像藝術(shù)特點,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tài)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
以上詩詞全文如下:(1)“瑰寶珍窟百丈巖,神工鬼斧歷千年”出自《七律·龍門石窟觀后》:瑰寶珍窟百丈巖,神工鬼斧歷千年。豐肥秀瘦佛卓逸,唐楷魏碑書玉篇。
遙想舊時宏盛貌,堪憐今日朽殘顏。何當(dāng)運用高科技,一舉整容同復(fù)原?(2)“滿城國色佳麗眾,半壁佛緣游人稠。
遍尋王都少子建,一線洛水默默流。”出自《五古·憶甲申年牡丹時節(jié)謁龍門石窟》:滿城國色佳麗眾,半壁佛緣游人稠。
遍尋王都少子建,一線洛水默默流。(3)“四百余年鬼斧多,神光奕奕兩山阿。
魏碑唐楷今猶在,伊水悠悠幾爛柯?”出自《七絕·觀龍門石窟》:四百余年鬼斧多,神光奕奕兩山阿。魏碑唐楷今猶在,伊水悠悠幾爛柯?(4)“此地龍門向日開,西山異景入簾來。
石窟造就千佛是,峭壁高添萬圣臺?!背鲎浴镀呗伞び锡堥T石窟有感》:此地龍門向日開,西山異景入簾來。
石窟造就千佛是,峭壁高添萬圣臺。獨運匠心書絕唱,巧奪神韻化青齋。
中華文化承千古,世界珍稀興未衰。(5)“佛傳千載瑞,岸帶萬枝香。
更覓白公韻,吟詩憶大唐?!背鲎浴段迓伞ぴ価堥T石窟》:洛陽名勝地,伊闕好風(fēng)光。
照影青山俊,牽思碧水長。佛傳千載瑞,岸帶萬枝香。
更覓白公韻,吟詩憶大唐。參考資料:。
游龍門詩十二首
宋.韓維
潛溪
李公舊林壑,及此與幾授。
清泉流不竭,密竹老逾秀。
我慚疏野人,來值溪花后。
圣善寺
陟逕凡幾盤,坐堂聊一息。
龍去空舊巖,崖崩有遺石。
不見林下僧,鳥啼山寂寂。
石樓
索回陟云根,結(jié)構(gòu)出石面。
河傾八灘惡,野豁兩崖斷。
曠然懷抱開,舉酒臨壯觀。
西溪
我從南嶺來,引轡下云木。
不知溪流處,但見翠滿谷。
涼葉覆山泉,修篁醫(yī)茅屋。
香山上方
貪奇忘我勞,上上不復(fù)省。
窮游盡人跡,卻立看佛頂。
日暮不忘歸,青山滿煙景。
白傅影堂
遠人乘化往,生死不為累。
肖象即當(dāng)年,忘言非翼世。
一奠祠下觴,清風(fēng)肅然至。
寶應(yīng)寺
林巒若無路,鐘磬時出谷。
鑿石排僧龕,研金畫佛屋。
日沒上方夕,明燈滿云木。
廣化寺
日照香剎端,風(fēng)生石門下。
精誠或有禱,嘉況如可把。
安得飛片云,坐看靈澤灑。
利涉塔院
許公讀書地,塵像一來拂。
門掩僧不歸,檐低燕飛出。
高人不可見,石塔鎮(zhèn)寒骨。
盧溪
伊人沒已久,溪溜亦如線。
淳風(fēng)揖老僧,清陰坐春院。
始晤入山深,幽林鳥聲變。
菩提院望雒亭
茲亭何岧峣,下瞰伊與洛。
惟昔定鼎地,絕云飛觀閣。
姬公安在哉,氣象空回薄。
乾元寺
林深寺獨在,谷轉(zhuǎn)路猶邈。
徐行出萬木,斗起造雙閣。
一踐清涼境,始知人世濁。
白馬寺詩
宋.李廌
湠漫漢江皋,迤邐楚山岫。
衡門掩半麓,飛甍聳層構(gòu)。
高林敞華榱,雙泉逼瑤甃。
龜魚水中坻,牛馬飲殘溜。
我卜關(guān)外居,此計春可就。
參差菱荇香,猗儺參術(shù)秀。
行吟池上篇,來倒壺中酎。
游龍門詩十二首
宋.韓維
潛溪
李公舊林壑,及此與幾授。
清泉流不竭,密竹老逾秀。
我慚疏野人,來值溪花后。
圣善寺
陟逕凡幾盤,坐堂聊一息。
龍去空舊巖,崖崩有遺石。
不見林下僧,鳥啼山寂寂。
石樓
索回陟云根,結(jié)構(gòu)出石面。
河傾八灘惡,野豁兩崖斷。
曠然懷抱開,舉酒臨壯觀。
西溪
我從南嶺來,引轡下云木。
不知溪流處,但見翠滿谷。
涼葉覆山泉,修篁醫(yī)茅屋。
香山上方
貪奇忘我勞,上上不復(fù)省。
窮游盡人跡,卻立看佛頂。
日暮不忘歸,青山滿煙景。
白傅影堂
遠人乘化往,生死不為累。
肖象即當(dāng)年,忘言非翼世。
一奠祠下觴,清風(fēng)肅然至。
寶應(yīng)寺
林巒若無路,鐘磬時出谷。
鑿石排僧龕,研金畫佛屋。
日沒上方夕,明燈滿云木。
廣化寺
日照香剎端,風(fēng)生石門下。
精誠或有禱,嘉況如可把。
安得飛片云,坐看靈澤灑。
利涉塔院
許公讀書地,塵像一來拂。
門掩僧不歸,檐低燕飛出。
高人不可見,石塔鎮(zhèn)寒骨。
盧溪
伊人沒已久,溪溜亦如線。
淳風(fēng)揖老僧,清陰坐春院。
始晤入山深,幽林鳥聲變。
菩提院望雒亭
茲亭何岧峣,下瞰伊與洛。
惟昔定鼎地,絕云飛觀閣。
姬公安在哉,氣象空回薄。
乾元寺
林深寺獨在,谷轉(zhuǎn)路猶邈。
徐行出萬木,斗起造雙閣。
一踐清涼境,始知人世濁。
白馬寺詩
宋.李廌
湠漫漢江皋,迤邐楚山岫。
衡門掩半麓,飛甍聳層構(gòu)。
高林敞華榱,雙泉逼瑤甃。
龜魚水中坻,牛馬飲殘溜。
我卜關(guān)外居,此計春可就。
參差菱荇香,猗儺參術(shù)秀。
行吟池上篇,來倒壺中酎。
★七律·龍門石窟觀后(新韻)
瑰寶珍窟百丈巖,神工鬼斧歷千年。
豐肥秀瘦佛卓逸,唐楷魏碑書玉篇。
遙想舊時宏盛貌,堪憐今日朽殘顏。
何當(dāng)運用高科技,一舉整容同復(fù)原?
★五古·憶甲申年牡丹時節(jié)謁龍門石窟
滿城國色佳麗眾,
半壁佛緣游人稠。
遍尋王都少子建,
一線洛水默默流。
★七絕·觀龍門石窟
四百余年鬼斧多,
神光奕奕兩山阿。
魏碑唐楷今猶在,
伊水悠悠幾爛柯?
★七律·游龍門石窟有感(新韻)
此地龍門向日開,
西山異景入簾來。
石窟造就千佛是,,
峭壁高添萬圣臺。
獨運匠心書絕唱,
巧奪神韻化青齋。
中華文化承千古,
世界珍稀興未衰。
★五律·詠龍門石窟
洛陽名勝地,伊闕好風(fēng)光。
照影青山俊,牽思碧水長。
佛傳千載瑞,岸帶萬枝香。
更覓白公韻,吟詩憶大唐。
游龍門詩十二首宋.韓維潛溪李公舊林壑,及此與幾授。
清泉流不竭,密竹老逾秀。我慚疏野人,來值溪花后。
圣善寺陟逕凡幾盤,坐堂聊一息。龍去空舊巖,崖崩有遺石。
不見林下僧,鳥啼山寂寂。石樓索回陟云根,結(jié)構(gòu)出石面。
河傾八灘惡,野豁兩崖斷。曠然懷抱開,舉酒臨壯觀。
西溪我從南嶺來,引轡下云木。不知溪流處,但見翠滿谷。
涼葉覆山泉,修篁醫(yī)茅屋。香山上方貪奇忘我勞,上上不復(fù)省。
窮游盡人跡,卻立看佛頂。日暮不忘歸,青山滿煙景。
白傅影堂遠人乘化往,生死不為累。肖象即當(dāng)年,忘言非翼世。
一奠祠下觴,清風(fēng)肅然至。寶應(yīng)寺林巒若無路,鐘磬時出谷。
鑿石排僧龕,研金畫佛屋。日沒上方夕,明燈滿云木。
廣化寺日照香剎端,風(fēng)生石門下。精誠或有禱,嘉況如可把。
安得飛片云,坐看靈澤灑。利涉塔院許公讀書地,塵像一來拂。
門掩僧不歸,檐低燕飛出。高人不可見,石塔鎮(zhèn)寒骨。
盧溪伊人沒已久,溪溜亦如線。淳風(fēng)揖老僧,清陰坐春院。
始晤入山深,幽林鳥聲變。菩提院望雒亭茲亭何岧峣,下瞰伊與洛。
惟昔定鼎地,絕云飛觀閣。姬公安在哉,氣象空回薄。
乾元寺林深寺獨在,谷轉(zhuǎn)路猶邈。徐行出萬木,斗起造雙閣。
一踐清涼境,始知人世濁。白馬寺詩宋.李廌湠漫漢江皋,迤邐楚山岫。
衡門掩半麓,飛甍聳層構(gòu)。高林敞華榱,雙泉逼瑤甃。
龜魚水中坻,牛馬飲殘溜。我卜關(guān)外居,此計春可就。
參差菱荇香,猗儺參術(shù)秀。行吟池上篇,來倒壺中酎。
描寫龍門石窟的句子
1、龍門石窟距離洛陽市區(qū)大約十二公里,此處東邊是香山,西邊是龍門山,兩山對峙,一水中流,清澈的伊河緩緩地流向遠方。此處古稱"伊闕",后來隋煬帝楊廣游覽到邙山,登高望遠,看到伊闕,以為是真龍?zhí)熳拥幕蕦m大門,從此此處被稱為"龍門"。龍門石窟是我國三大石窟之一,這里不僅山清水秀,環(huán)境清幽,而且有北魏到唐朝所雕刻的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的近十萬座佛像,堪稱萬象生輝,佛教寶庫。
2、游覽龍門石窟,你首先會驚嘆古人的智慧和毅力。如果沒有鬼斧神工的技藝,沒有胸有成竹的構(gòu)思,沒有堅定不移的信念,沒有普救眾生的氣魄,十萬座巨大的洞窟,十萬個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的佛像,而且要還歷經(jīng)四百多年的滄桑歲月的磨礪,是不可能完成這樣偉大而艱巨的宏偉工程的。無論是奉先寺還是古陽洞無論是萬佛洞還是蓮花洞,無論是潛溪寺還是賓陽洞,無論是看經(jīng)寺還是摩崖佛龕,每一座佛雕都包含著無限的激情,每一座佛像都浸透著能工巧匠們的青春和生命。特別是奉先寺里留下的巨大的唐代佛家菩薩雕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1.9米,體態(tài)豐腴,面相慈祥,雍容華貴,氣勢恢弘,既體現(xiàn)了救苦救難、普渡眾生的博大胸懷和崇高品德,又展現(xiàn)了唐代物質(zhì)發(fā)達文化燦爛的大國風(fēng)姿。有人評價說:這尊菩薩造像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jié)合在了一起。這里是游人最為敬仰的地方,也是佛家經(jīng)典性的標(biāo)志性石刻,既具有深厚的宗教研究價值,又具有永久的文化藝術(shù)魅力。
游龍門詩十二首宋.韓維潛溪李公舊林壑,及此與幾授。
清泉流不竭,密竹老逾秀。我慚疏野人,來值溪花后。
圣善寺陟逕凡幾盤,坐堂聊一息。龍去空舊巖,崖崩有遺石。
不見林下僧,鳥啼山寂寂。石樓索回陟云根,結(jié)構(gòu)出石面。
河傾八灘惡,野豁兩崖斷。曠然懷抱開,舉酒臨壯觀。
西溪我從南嶺來,引轡下云木。不知溪流處,但見翠滿谷。
涼葉覆山泉,修篁醫(yī)茅屋。香山上方貪奇忘我勞,上上不復(fù)省。
窮游盡人跡,卻立看佛頂。日暮不忘歸,青山滿煙景。
白傅影堂遠人乘化往,生死不為累。肖象即當(dāng)年,忘言非翼世。
一奠祠下觴,清風(fēng)肅然至。寶應(yīng)寺林巒若無路,鐘磬時出谷。
鑿石排僧龕,研金畫佛屋。日沒上方夕,明燈滿云木。
廣化寺日照香剎端,風(fēng)生石門下。精誠或有禱,嘉況如可把。
安得飛片云,坐看靈澤灑。利涉塔院許公讀書地,塵像一來拂。
門掩僧不歸,檐低燕飛出。高人不可見,石塔鎮(zhèn)寒骨。
盧溪伊人沒已久,溪溜亦如線。淳風(fēng)揖老僧,清陰坐春院。
始晤入山深,幽林鳥聲變。菩提院望雒亭茲亭何岧峣,下瞰伊與洛。
惟昔定鼎地,絕云飛觀閣。姬公安在哉,氣象空回薄。
乾元寺林深寺獨在,谷轉(zhuǎn)路猶邈。徐行出萬木,斗起造雙閣。
一踐清涼境,始知人世濁。白馬寺詩宋.李廌湠漫漢江皋,迤邐楚山岫。
衡門掩半麓,飛甍聳層構(gòu)。高林敞華榱,雙泉逼瑤甃。
龜魚水中坻,牛馬飲殘溜。我卜關(guān)外居,此計春可就。
參差菱荇香,猗儺參術(shù)秀。行吟池上篇,來倒壺中酎。
游龍門詩十二首宋.韓維潛溪李公舊林壑,及此與幾授。
清泉流不竭,密竹老逾秀。我慚疏野人,來值溪花后。
圣善寺陟逕凡幾盤,坐堂聊一息。龍去空舊巖,崖崩有遺石。
不見林下僧,鳥啼山寂寂。石樓索回陟云根,結(jié)構(gòu)出石面。
河傾八灘惡,野豁兩崖斷。曠然懷抱開,舉酒臨壯觀。
西溪我從南嶺來,引轡下云木。不知溪流處,但見翠滿谷。
涼葉覆山泉,修篁醫(yī)茅屋。香山上方貪奇忘我勞,上上不復(fù)省。
窮游盡人跡,卻立看佛頂。日暮不忘歸,青山滿煙景。
白傅影堂遠人乘化往,生死不為累。肖象即當(dāng)年,忘言非翼世。
一奠祠下觴,清風(fēng)肅然至。寶應(yīng)寺林巒若無路,鐘磬時出谷。
鑿石排僧龕,研金畫佛屋。日沒上方夕,明燈滿云木。
廣化寺日照香剎端,風(fēng)生石門下。精誠或有禱,嘉況如可把。
安得飛片云,坐看靈澤灑。利涉塔院許公讀書地,塵像一來拂。
門掩僧不歸,檐低燕飛出。高人不可見,石塔鎮(zhèn)寒骨。
盧溪伊人沒已久,溪溜亦如線。淳風(fēng)揖老僧,清陰坐春院。
始晤入山深,幽林鳥聲變。菩提院望雒亭茲亭何岧峣,下瞰伊與洛。
惟昔定鼎地,絕云飛觀閣。姬公安在哉,氣象空回薄。
乾元寺林深寺獨在,谷轉(zhuǎn)路猶邈。徐行出萬木,斗起造雙閣。
一踐清涼境,始知人世濁。白馬寺詩宋.李廌湠漫漢江皋,迤邐楚山岫。
衡門掩半麓,飛甍聳層構(gòu)。高林敞華榱,雙泉逼瑤甃。
龜魚水中坻,牛馬飲殘溜。我卜關(guān)外居,此計春可就。
參差菱荇香,猗儺參術(shù)秀。行吟池上篇,來倒壺中酎。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16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