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絲的起源最早追溯到先秦時代,
但那個時候不叫葫蘆絲,大多叫葫蘆笙,葫蘆蕭,因此有關的詩歌都是有”笙“字,”蕭“字,并無確切提到葫蘆絲的詩句。
推薦樓主,看到”絲竹“”笙“”蕭“都可。
正式命名為葫蘆絲是在新中國成立后,而新中國成立后詩歌已經(jīng)不流行了,很少有人去做有關”葫蘆絲“的詩句,即便有也是無名氏,做不到著名二字。
如果樓主不嫌棄,我現(xiàn)在可以做一首,你就權當情急之用。
滇黔絲竹悅耳聽,春秋戰(zhàn)國傳至今。
葫蘆悠揚纖手彈,美人琵琶猶不及。
婉轉空靈繞窗散,幽咽低訴含情凝。
美目盼兮巧笑兮,高低回落曼妙兮。
白云弦歌浩浩天,晴空絲曲飄飄靈。
一曲絲竹動客賓,響喝樓臺十里堤。
葫蘆絲起源于云南德宏州,本屬少數(shù)民族的“小件樂器”,其分布區(qū)域也僅局限在傣族、德昂族、阿昌族等幾個少數(shù)民族集聚區(qū)。
這些地區(qū),在中國歷史上,歷來屬于經(jīng)濟落后、文化貧瘠的蠻荒之地(絕沒有污蔑之意)。所以,在這里能接受一定程度的文化藝術教育的人士,寥如晨星,想以“詩文”的形式,通過葫蘆絲來表情達意的,幾乎是不可能的。
在經(jīng)濟文化昌盛的中原地區(qū),那些文人雅士,又有誰會對遠在西南邊陲的蠻荒之地的“葫蘆絲”能有所了解,并產(chǎn)生吟詩作詞的雅興?所以,與葫蘆絲有關的古詩文,應該說是沒有的。
關于“葫蘆”的詩句有
1.《劉道士贈小葫蘆》
年代: 宋 作者: 陸游
葫蘆雖小藏天地,伴我云云萬里身。
收起鬼神窺不見,用時能與物為春。
2.《點絳唇·小小葫蘆》
年代: 宋 作者: 張繼先
小小葫蘆,生來不大身材矮。子兒在內。無口如何怪。藏得乾坤,此理誰人會。腰間帶。臣今偏愛。勝掛金魚袋。
3.《葫蘆頌》
年代: 宋 作者: 黃庭堅
大葫蘆乾枯,小葫蘆行酤。
一居金仙宅,一往黃公壚。
有此通大道,無此令人老。
不問惡與好,兩葫蘆俱倒。
4.《次韻楊宰葫蘆格》
年代: 宋 作者: 陳造
生常信流坎,老不嘆漂零。
雪后菊未死,雨馀山更青。
仍煩析塵語,遠寄打包僧。
政績隨詩價,多君日日增。
5.《禽言十詠·提葫蘆沽美酒》
年代: 宋 作者: 姚勉
晴煙如潑春光濃,萬花笑日爭嫣紅。
百金沽酒直取醉,有酒不醉孤東風。
不如遂我豐年愿,秫米價如黃土賤。
家家有酒不用沽,何用提葫苦相勸。
聽到這優(yōu)美的葫蘆絲,我整個人好像都沉醉在音樂里,吹得有感情,使人如癡如醉。
我好像身臨其境,在西雙版納的樹林里。月光、竹子相伴在我身邊,美麗的傣家姑娘在那跳著優(yōu)美的孔雀舞。是這一聲聲樂曲,把我?guī)У搅诉@境界。
葫蘆絲悅耳的聲音讓我仿佛處于無知的混沌之中。這時一縷歌聲飄來,宛如眼前拂過一絲清風,掠過一片白云,飄過一陣春雨。
葫蘆絲的音樂令人陶醉,她的音色如此優(yōu)美。
葫蘆絲發(fā)音優(yōu)美、親切,略帶鼻音,擅長表現(xiàn)溫柔細膩的感情,給人以含蓄朦朧的美感。
它發(fā)出的音猶如抖動絲綢那樣飄逸、輕柔,所以稱為葫蘆絲。
葫蘆絲看似簡單,實則味道很濃,非常具有少數(shù)民族的特色。
葫蘆絲的聲音能舒緩自己的思緒,能釋放自己的思想漂移,那說明尼有一顆柔軟的心,即使外表看起來很堅強,但心底在某個空間的某個階段,心還是想釋懷,得到一種疏松的感覺。
葫蘆絲的聲音宛如自然的清香,像一池清水漾起無數(shù)的漣漪,讓思緒在水上飄蕩。
葫蘆絲合音豐富,樂聲柔美和諧,能較好抒發(fā)演奏者的思想感情。
葫蘆絲的聲音柔美和諧,簡單味道卻足。
葫蘆絲的聲音猶如絲絲雨滴落在心上,讓人無法忘懷。
葫蘆絲的聲音低調悠揚,有著濃濃的民族特色。
葫蘆絲的聲音簡單而又動聽,余味十足,讓人舍不得。
葫蘆絲的聲音讓人難以忘懷,像優(yōu)美的小提琴,卻又比小提琴聲音更加濃厚。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8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