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4.渭城朝雨悒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矫魉涂统焦?。(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6.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8.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9.輪臺東門送君去,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0.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李叔同:《送別》)
東漢王充講過:“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唐代大詩人李白有“海岳尚可傾,口諾終不移”的詩句。
近代魯迅先生說過:“誠信為人之本?!?弘一大師說過:“內(nèi)不欺已,外不欺人”。
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孟子曰:“誠,乃立于天人合一與性善論之上,無道乃誠也?!?/p>
西方人說:誠信是最好的競爭手段。 中國人說:無信不立。
但見丹誠赤如血,誰知偽言巧似簧。 ——唐·白居易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樂府詩集》 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秱b客行》 海岳尚可傾,口諾終不移.-----李白 凡作人貴直,而作文貴曲。
——明·袁枚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這首詩借用樂府舊題“從軍行”,描寫一個讀書士子從軍邊塞、參加戰(zhàn)斗的全過程.僅僅四十個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又渲染了環(huán)境氣氛,筆力極其雄勁. 前兩句寫邊報傳來,激起了志士的愛國熱情.詩人并不直接說明軍情緊急,卻說“烽火照西京”,通過“烽火”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軍情的緊急表現(xiàn)出來了.一個“照”字渲染了緊張氣氛.用夸張的手法寫外患嚴重,情勢危急,生動傳神的把戰(zhàn)事緊急的軍情傳遞給讀者,并引出下文.“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不愿再把青春年華消磨在筆硯之間.一個“自”字,表現(xiàn)了書生那種由衷的愛國激情,寫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個事件展開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辭鳳闕”,描寫軍隊辭京出師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調(diào)兵的符信,分凹凸兩塊,分別掌握在皇帝和主將手中.“鳳闕”是皇宮的代稱.這里,詩人用“牙璋”、“鳳闕”兩詞,顯得典雅、穩(wěn)重,既說明出征將士懷有崇高的使命,又顯示出師場面的隆重和莊嚴.第四句“鐵騎繞龍城”,顯然唐軍已經(jīng)神速地到達前線,并把敵方城堡包圍得水泄不通.“鐵騎”、“龍城”相對,渲染出龍爭虎斗的戰(zhàn)爭氣氛.一個“繞”字,又形象地寫出了唐軍包圍敵人的軍事態(tài)勢.五六兩句開始寫戰(zhàn)斗,詩人卻沒有從正面著筆,而是通過景物描寫進行烘托.“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前句從人的視覺出發(fā):大雪彌漫,遮天蔽日,使軍旗上的彩畫都顯得黯然失色;后句從人的聽覺出發(fā):狂風呼嘯,與雄壯的進軍鼓聲交織在一起.兩句詩,有聲有色,各臻其妙.詩人別具機抒,以象征軍隊的“旗”和“鼓”,表現(xiàn)出征將士冒雪同敵人搏斗的堅強無畏精神和在戰(zhàn)鼓聲激勵下奮勇殺敵的悲壯激烈場面.詩的最后兩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直接抒發(fā)從戎書生保邊衛(wèi)國的壯志豪情.艱苦激烈的戰(zhàn)斗,更增添了他對這種不平凡的生活的熱愛,寧愿做個下級軍官馳騁沙場,為保衛(wèi)邊疆而戰(zhàn),也不愿作置身書齋的書生.表達了詩人忠貞的報國之心. 這首短詩,寫出書生投筆從戎,出塞參戰(zhàn)的全過程.能把如此豐富的內(nèi)容,濃縮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見詩人的藝術(shù)功力.首先詩人抓住整個過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斷,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寫,至于書生是怎樣投筆從戎的,他又是怎樣告別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軍的情況怎樣,……詩人一概略去不寫其次,詩采取了跳躍式的結(jié)構(gòu),從一個典型場景跳到另一個典型場景,跳躍式地發(fā)展前進.如第三句剛寫了辭京,第四句就已經(jīng)包圍了敵人,接著又展示了激烈戰(zhàn)斗的場面.然而這種跳躍是十分自然的,每一個跨度之間又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余地.同時,這種跳躍式的結(jié)構(gòu),使詩歌具有明快的節(jié)奏,如山崖上飛流驚湍,給人一種一氣直下、一往無前的氣勢,有力地突現(xiàn)出書生強烈的愛國激情和唐軍將士氣壯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杰很不滿當時纖麗綺靡的詩風,他們曾在詩歌的內(nèi)容和形式上作過頗有成效的開拓和創(chuàng)新,楊炯此詩的風格就很雄渾剛健,慷慨激昂.尤其是這樣一首描寫金鼓殺伐之事的詩篇,卻用具有嚴格規(guī)矩的律詩形式來寫,很不簡單.律詩一般只要求中間兩聯(lián)對仗,這首詩除第一聯(lián)外,三聯(lián)皆對.不僅句與句對,而且同一句中也對,如“牙璋”對“鳳闕”,“鐵騎”對“龍城”.整齊的對仗,使詩更有節(jié)奏和氣勢,這在詩風綺靡的初唐詩壇上是很難能可貴的.是唐詩的亮點. 關(guān)于此詩的主題思想,有兩種看法:唐汝詢在《唐詩解》中以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輕文,只有武官得寵,心中有所不平,故作詩以發(fā)泄牢騷.吳昌祺在《刪訂唐詩解》中以為作者看到敵人逼近西京,奮其不平之氣,拜命赴邊,觸雪犯風,以消滅敵人,建功立業(yè),不象書生那樣無用.前者以為這是一首諷刺詩,后者以為這是一首愛國主義的述志詩.這樣,從第二聯(lián)以下,二人的體會都不同了.我以為吳昌祺的理解比較可取,因為第一聯(lián)已說明作者心中的不平是為了“烽火照西京”,如果說他是為了武人顯赫而心有不平,這一句就不應該緊接在“烽火”句下了.
1.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翟,戰(zhàn)國思想家
2.內(nèi)外相應,言行相稱。
--韓非,戰(zhàn)國哲學家、教育家
3.善不由外來兮,名不可以虛作。
--屈原,戰(zhàn)國人
4.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莊周,戰(zhàn)國哲學家
5.人背信則名不達。
--劉向,漢朝經(jīng)學家
6.偽欺不可長,空虛不可久,朽木不可雕,情亡不可久。
--韓嬰,漢朝詩論家
7.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
--暢泉,晉朝隱士
8.人無忠信,不可立于世。
--程頤,宋朝哲學家
9.多虛不如少實。
--陳甫,宋朝哲學家
10.以實待人,非唯益人,益己尤大。
--楊簡,宋朝學者
11.誠實是人生的命脈,是一切價值的根基。
--德萊賽,英國作家
12.言忠信,行篤敬。
--論語
13.欺人只能一時,而誠實卻是長久之策。
--約翰雷,英國學者
14.生命不能從謊言之中開出燦爛的鮮花。
--海涅,德國詩人
15.老老實實最能打動人心。
16.對己能真,對人就能去偽,就像黑夜接著白天,影子隨著身形。
--莎士比亞,英國戲劇家
17.沒有誠實何來尊嚴?
--西賽羅,古羅馬政治家
18.人如失去了誠實,也就失去了一切。
--黎里,英國散文家
19.誠實最好的政策。
--弗蘭克林
20.人若能摒棄虛偽則會獲得極大的心靈平靜。
--馬克吐溫
1. 東漢王充講過:“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譯文:人誠心所到,能感動天地,使金石為之開裂。比喻只要專心誠意去做,什么疑難問題都能解決。
2. 唐代大詩人李白有“海岳尚可傾,口諾終不移”的詩句。譯文:大??梢愿煽?,山岳可以倒塌,許下的諾言始 終不可改變。
3. 弘一大師說過:“內(nèi)不欺已,外不欺人”。 譯文:君子不做違心之事,不做欺騙之事,不做傷害傷天害理之事,所以君子要真誠面對自己。
4. 孟子曰:“誠,乃立于天人合一與性善論之上,無道乃誠也。”譯文:誠實,是在天人合一及性情溫和善良之上的。天道就是誠實。
5. 但見丹誠赤如血,誰知偽言巧似簧。 ——唐·白居易 譯文:但是看上去是一副赤血忠心的樣子,誰能想得到其實全都是騙人的假話。
6.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樂府詩集》 譯文:經(jīng)過瓜田,不可彎腰提鞋;經(jīng)過李樹下不要舉起手來整理帽子,比喻避免招惹無端的懷疑。
7. 凡作人貴直,而作文貴曲。 ——明·袁枚 譯文:做人必須要正直,才能寫出好作文。
8.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 譯文:君子心胸開闊,神定氣安。小人則是斤斤計較。
9. 不遷怒,不貳過?!墩撜Z·雍也》譯文: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10.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墩撜Z·為政》譯文:一個人不講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
詩經(jīng)?東山》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蒙。我東曰歸,我心西悲。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燭,烝斷桑野,敦彼獨宿,亦在車下。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蒙。果嬴之實,亦施于宇。
伊威在室,蟏蛸在戶。町種鹿場,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懷也!
我徂東山,慆叨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蒙。鸛鳴于垤,婦嘆于室。
灑掃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見,于今三年。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蒙。倉庚于飛,熠耀其羽。
之子于歸,皇駁其馬。親結(jié)其縭,九十其儀。其新孔嘉,其舊如之何?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5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