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玉案·元夕》
作者:宋代辛棄疾
1、原文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2、翻譯
像東風吹散千樹繁花一樣,又吹得煙火紛紛,亂落如雨。豪華的馬車滿路芳香。悠揚的鳳簫聲四處回蕩,玉壺般的明月漸漸西斜,一夜魚龍燈飛舞笑語喧嘩。
美人頭上都戴著亮麗的飾物,笑語盈盈地隨人群走過,身上香氣飄灑。我在人群中尋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頭,不經(jīng)意間卻在燈火零落之處發(fā)現(xiàn)了她。
二、《正月十五夜》
作者:唐朝蘇味道
1、原文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伎皆秾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2、翻譯
正月十五之夜,到處燈火燦爛。城門打開鐵鎖,紅光輝映石橋。馬蹄踏過處,塵土飛揚。歌女花枝招展。邊走邊唱《梅花落》。禁衛(wèi)軍特許通宵歡慶,計時器不要緊催天亮。
擴展資料:
創(chuàng)作背景及鑒賞:
1、《青玉案·元夕》
這首詞作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或二年(1175年)。當時,強敵壓境,國勢日衰,而南宋統(tǒng)治階級卻不思恢復,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樂,以粉飾太平。
洞察形勢的辛棄疾,欲補天穹,卻恨無路請纓。他滿腹的激情、哀傷、怨恨,交織成了這幅元夕求索圖。
此詞從極力渲染元宵節(jié)絢麗多彩的熱鬧場面入手,反襯出一個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著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全詞采用對比手法,上闋極寫花燈耀眼、樂聲盈耳的元夕盛況,下闋著意描寫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尋覓一位立于燈火零落處的孤高女子,構思精妙,語言精致,含蓄婉轉,余味無窮。
2、《正月十五夜》
蘇味道武則天時居相位數(shù)年,居洛陽次北宣風坊。此詩大約作于武則天神龍元年正月(705年),描寫的即是武則天時期神都元夜的景象。也有學者認為,此詩作于武則天長安元年(也即大足元年正月,701年)。
詩中描寫了洛陽市民元宵之夜的歡樂景象。首聯(lián)寫燈火輝煌,成語“火樹銀花”即由此而來;頷聯(lián)寫人流如潮,明暗相間,縱橫交錯;
頸聯(lián)寫夜游之樂,突出歌伎艷若桃李;尾聯(lián)寫人們對良辰美景的無限留戀。全詩色彩明艷,用詞準確,反映了詩人非凡的藝術才能。
說到舞獅子,大家腦海中的形象大概就是幾個人穿著一套舞獅子的道具服裝,各個戴著厚厚的頭套,然后幾個人起勁的竄跳著,而且隨著舞獅子這個習俗的沒落,越來越多的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并未再見過真正的舞獅子是個什么情景了。
就這斑駁的記憶也還是靠電視劇才回憶起來的。今天給大家整理一些關于舞獅子的古詩詞,希望大家喜歡。
青玉案·元夕·(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舞獅子的詩詞精選 《正月十五夜》·(唐)·蘇道味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
游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舞獅子的詩詞精選 兒歌·應舞獅·1902年正月·毛澤東 獅子眼鼓鼓,擦菜子煮豆腐。 酒放熱氣燒,肉放爛些煮。
雖然關于舞獅子的古詩詞不多,但是,留下來的倒也都是精華。讀上去都有種齒頰留香的感覺,這就夠了。
七律 山村鬧春龍獅舞宋海池(湖北赤壁)鑼鼓喧天炮竹鳴,山村炫舞賀新庚。金龍扭擺眉梢喜,獅子翻騰笑浪生。
貌美姑娘多矯健,年剛少壯富豪情。鬧春直至元宵日,民族傳承有色聲。
1、鳳舞龍蟠(fèng wǔ lóng pán)
釋義:鳳凰飛舞,蛟龍盤曲。形容相配得當。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四回:“不想這一拜,恰恰的合成一個‘名花并蒂’,儼
然是金廂玉琢,鳳舞龍蟠!”
造句:街道上的舞獅可真是搭配的鳳舞龍蟠,動作協(xié)調,好看極了!
2、龍騰虎躍(lóng téng hǔ yuè)
釋義:象龍在飛騰,虎在跳躍。形容跑跳時動作矯健有力。也比喻奮起行動,有所作為。
出處:唐·嚴從《擬三國名臣贊序》:“圣人受命,賢人受任,龍騰虎躍,風流云蒸,求之精
微,其道莫不咸系乎天者也?!?/p>
造句:他的心情十分敞朗,堅信只要度過這段困難日子,局勢就會好轉,任自己龍騰虎躍。
3、龍盤虎踞(lóng pán hǔ jù)
釋義:盤:曲折環(huán)繞;踞:蹲、坐。好像盤繞的龍,蹲伏的虎。特指南京。亦形容地勢雄偉險要。
出處:晉·吳勃《吳錄》:“劉備曾使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嘆曰:‘鐘山龍盤,石頭虎
踞,此帝王之宅。’”唐·李白《永王東巡歌》:“龍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訪古丘?!?/p>
造句:南京古稱金陵,龍盤虎踞,非常險要。
4、張燈結彩(zhāng dēng jié cǎi)
釋義:掛上燈籠,系上彩綢。形容節(jié)日或有喜慶事情的景象。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九回:“告諭城內居民,盡張燈結彩,慶賞佳節(jié)。”
造句:國慶節(jié)期間,廣場上張燈結彩,好不熱鬧。
5、鑼鼓喧天(luó gǔ xuān tiān)
釋義:喧:聲音大。鑼鼓震天響。原指作戰(zhàn)時敲鑼擊鼓指揮進退。后多形容喜慶、歡樂的景象。
出處:元·尚仲賢《單鞭奪槊》第四折:“早來到北邙前面,猛聽的鑼鼓喧天,那軍不到三千,擁出個將一員,雄糾糾威風武藝顯?!?/p>
造句:周庸祐一一回發(fā),賞封五塊銀子,各人稱謝。少時,鑼鼓喧天,笙簫徹耳。
6、龍飛鳳舞(lóng fēi fèng wǔ)
釋義:原形容山勢的蜿蜒雄壯,后也形容書法筆勢有力,靈活舒展。
出處:宋·蘇軾《表忠觀碑》:“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龍飛鳳舞,萃于臨安?!?/p>
造句:抬頭看見北墻上掛著四幅大屏,草書得龍飛鳳舞,出色驚人。
以下兩首詞 詞牌名 都為雪獅兒。但與獅子無關。我想古代人 集中在平原地區(qū),見不到非洲的獅子吧,現(xiàn)在貌似也只有在動物園能見到吧。(有一點,我不清楚,為什么有舞獅子)古詩中的意象有老虎,熊之類,但獅子我確實沒見過古代人愛打獵,也沒見過打獅子的啊。武林春早,
乘興試問,
孤山枝南枝北。
見說椒紅,
初破芳苞猶綠。
羅浮夢熟。
記曾有、幽禽同宿。
依稀似、縞衣楚楚,
佳人空谷。
嬌小春意未足。
甚嬌羞,
怕入玉堂金屋。
誤學宮妝,
粉額蜂黃輕撲。
江空歲晚,
最難是、舊交松竹。
忒幽獨。
笛倚畫樓西曲。
斷云低晚,
輕煙帶暝,
風驚羅幕。
數(shù)點梅花,
香倚雪窗搖落。
紅爐對謔。
正酒面、瓊酥初削。
云屏暖,
不知門外,
月寒風惡。
迤邐慵云半掠。
笑盈盈、閑弄寶箏弦索。
暖極生春,
已向橫波先覺。
花嬌柳弱。
漸倚醉、要人摟著。
低告讠乇。
早把被香熏卻。
舞獅
獅子外形威武,動作剛勁,神態(tài)多變,民間有許多不同的傳說,一時變作神話,一時拉上歷史,為舞獅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亦令它更加深入民心。人們相信獅子是祥瑞之獸,舞獅能夠帶來好運,所以每逢春節(jié)或其它一些慶典活動,都會在陣陣鑼鼓鞭炮聲中,舞獅助慶祈求吉利。一件花團錦舞獅子,是我國優(yōu)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jié)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jù)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chǎn)生于劉宋的軍隊,后來傳人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jù),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
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于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唐段安節(jié)《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zhí)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棠緸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在一千多年的發(fā)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
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繡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獅以廣東為中心,并風行于港澳,東南亞僑鄉(xiāng)。
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彩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yōu)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南獅流派眾多,有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鶴、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等。
南獅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須獅舞法幅度不寬、花色品種不多,但沉著剛健,威嚴有力,民間稱為"劉備獅"。黑須紅面獅,人稱"關公獅",舞姿勇猛而雄偉,氣概非凡。灰白胡須獅,動作粗獷好戰(zhàn),俗稱"張飛獅"。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認為它能驅邪鎮(zhèn)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jié)時及其他重大活動里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樣如意,事事平安。簇的藝術品,加入了喜、怒、哀、樂、動、靜、驚、疑各種神態(tài),舞動起來,就變成一頭活生生的獅子,幾個大獅子歡騰跳躍,輾轉騰挪,為節(jié)日平添了許多喜慶和熱鬧。
1、鏗鏘有力、熱鬧非凡的鑼鼓陣陣響起,一條條錦色長龍在會場上翻騰起舞,帶動了會場的歡騰。
2、他們穿著艷麗的龍裝,手舞長龍、蛟龍出海、穿梭前進、龍游四海,騰飛云霄,不是真龍勝似真龍。
3、鑼愈擊愈緊,鼓愈敲愈密、人愈翻愈險、獅愈跳愈高,觀眾隨表演而起伏,踢跳翻蹬、立臥滾抖、勇猛憨厚、驚險逗趣的北獅表演,贏得滿堂喝彩。
4、在22個高低不等的金黃樁木上,耀武揚威的雄獅在奮力的采青,激揚的鼓樂陣陣響起,雄師見青、喜青、望青、探青、采青、吐青……靜如靈貓伺鼠出穴,動如猛虎擒羊敏捷。
5、獅莊重雍容、保留著唐室皇族氣派,體現(xiàn)著機智靈敏、無畏勇敢、憨厚、貪玩逗趣的形象,擅長在桌凳間施展絕技。
擴展資料
人們在喜慶日子里用舞龍來祈禱龍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舞龍的主要道具是“龍”。龍用草、竹、布等扎制而成,龍的節(jié)數(shù)以單數(shù)為吉利,多見九節(jié)龍、十一節(jié)龍、十三節(jié)龍,多者可達二十九節(jié)。
人們在喜慶日子里用舞獅龍來祈禱獅子的保佑。獅子外形威武,動作剛勁,神態(tài)多變,民間有許多不同的傳說,一時變作神話,一時拉上歷史,為舞獅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亦令它更加深入民心。人們相信獅子是祥瑞之獸,舞獅能夠帶來好運。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舞龍舞獅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6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