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提高自律性?有以下一些建議,樓主可以參考:
1加強思想修養(yǎng)。人的自制力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他們的思想素質。一般來說,具有崇高理想抱負的人決不會為區(qū)區(qū)小事而感情沖動產生不良行為。因此,要提高自制力最根本的方法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保持樂觀向上的健康情緒。
2提高文化素養(yǎng)。一般來說,一個人的文化素養(yǎng)同其承受能力和自控能力成正比。文化素質比較高的人往往能夠比較全面正確認識事物,認識自我和他人的關系,自覺地進行自我控制、自我完善。
3穩(wěn)定情緒。用合理發(fā)泄、注意力轉移、遷移環(huán)境等方法,把將要引發(fā)沖動的情緒宣泄和釋放出來,保持情緒穩(wěn)定,避免沖動。
4要強化自我意識。遇事要沉著冷靜,自己開動腦筋,排除外界干擾或暗示,學會自主決斷。要徹底擺脫那種依賴別人的心理,克服自卑,培養(yǎng)自信心和獨立性。
5要強化實踐鍛煉。一方面要加強學習,積累知識,開闊視野,用知識來武裝和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水平,并通過學習別人經驗來擴展自己決斷事情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積極投身到部隊生活實踐中去,刻苦鍛煉,不斷豐富經驗,提高自己的適應能力。
6要強化意志力量。要培養(yǎng)自己性格中意志獨立性的良好品質。對自己奮斗的目標要有高度的自覺。只要你經過自己的實踐認準的事,就應義無反顧地走下去,想方設法達到預期目的。不必追求任何事情都做得十全十美,不必苛求自己沒有一點失敗,不必過多地注意別人怎樣議論你。
7調整好需要結構。當需要不能同時兼顧時,抑制一些不可能實現(xiàn)的需要。如古人所云:"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兩者不能兼得,舍魚而取熊掌也。"
8要強化積極思維。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平時注意經常思考問題,增強預見性,關鍵時刻才能及時、果斷、準確地做出選擇。
修養(yǎng)是個人魅力的基礎,其它一切吸引人的長處均來源與此. 修養(yǎng)指的是一個人理論,知識,藝術,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通常也是一人綜合能力與素質的體現(xiàn). 假如說,個人禮儀的形成和培養(yǎng)需要靠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實現(xiàn)的話,那么個人修養(yǎng)的提高則要靠自己. 良好的修養(yǎng)最能體現(xiàn)一個人的品位與價值,一個有很高個人修養(yǎng)的人,才具最具有個性和人格魅力,當今,市場經濟把每個人都推向市場,利益驅動越來越影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雖然如此,非功利因素在建立健康,和諧的人際關系中依然顯得非常重要.一個人面對挫折的樂觀程度,情緒控制能力,認識他人情感能力以及交往能力等,都是自身修養(yǎng)的重要內容.它對加深溝通交流,提高人格魅力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或許還有人不懂得什么是修養(yǎng),修養(yǎng)是文化,智慧,善良和知識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美德,是崇高人生的一種內在力量.講究情操修養(yǎng),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好傳統(tǒng).我國古代就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說法. 要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就必須從塑造自身的形象開始. 為什么有些人在說話,舉手投足,甚至微笑或者問候,甚至是接聽電話時都會給人一種很美妙的感覺,而有些人則恰恰相反?這里面關系到一個人的修養(yǎng)問題.從內心深處,我們每一個人都很欣賞這樣的美.這種美,并不一定外表長的很好看;并不一定擁有一塊名牌手表,或者一副很好的嗓子.金玉其外而敗絮其中"終歸是不行的.但是,有很高修養(yǎng)的人最容易在普通人中脫穎而出,這就是個人的魅力所在之處. 一個要想加深自己的修養(yǎng),首先要從"改"做起,從"受"做起,從自我要求做起.那么究竟要怎么"改",怎么"受"呢? 1,應該改言,改性,改心: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最基本的就是語言,如果我們說話沒有藝術,或是說話不得當,就很難得到別人對自己的好感.在性格上假如習氣很重,惡性不改,壞心不改,心里面的邪見,嫉妒,愚癡,傲慢不改,就很難在道德,修養(yǎng)上有所提高.所以應該學會不斷的改進,要改言,改性,改心,這樣才能得到不斷地進步. 2,應該受教,受苦,受氣:在人生的道路上,有的人為何能不斷的進步,而有的人則不進反退呢?問題就是他不能"受".和學習讀書是同樣的道理,有的人容易進步,因為他樂于接受;有的人容易退步,因為他納不進去.我們在加深修養(yǎng)的過程中首先要學會受教,受教就是把東西吸收到自己心中,然后把它消化成為自己的思想. 我們不僅僅要受教,并且還要受氣.如果一個人只能接受人家的贊美,是不能永遠和完全給自己增加力量的,還應該學會接受別人的批評,指導,乃至傷害.從一定意義上說,能受苦,受氣,才會得以進步. 3,應該思考,思想,思慮:不管什么事情都必須三思而后行.思想是智能,任何事在經過深思熟慮后再去做,必定能事半功倍. 4,應該敢說,敢做,敢當:有些人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有意見的時候不敢在大眾面前發(fā)表,只會在私底下議論紛紛;遇事也不敢當,不敢做.不敢擔當就不會負責,不會負責就無法獲取別人對自己的信任,修養(yǎng)也不會提高.因此只要是好事,善事,我們就要學會敢說,敢做,敢當. 因此,我們想要加深修養(yǎng),就應該要: 1.要改言,改性,改心. 2.要受教,受苦,受氣. 3.要思考,思想,思慮. 4.要敢說,敢做.敢當. 一個人的魅力體現(xiàn)在修養(yǎng)上,而修養(yǎng)通常來自細節(jié).行為養(yǎng)成習慣,習慣形成品質,品質決定魅力.從身邊的事做起,從細微處著手,學會識大體,拘小節(jié),從自己的一言一行開始,努力提高個人綜合素質,以營造和諧環(huán)境,從而成就自己的魅力人生.。
基本來說,就是不害別人,可是以菩薩的標準來說,不害人只算得上斷惡,還沒有修善,但是做不做菩薩,又是各人的原則,有的人不信佛,不過真的是菩薩。
我今天做了一個夢,夢見有個人差我?guī)讐K錢,有個美女,好像叫馮君如,還給我的錢居然給我按到電話那里寄給別人,讓我難以要回,然后我卻一直想著回到哪里去,結果這讓我很不安樂,這里的人不給我錢,結果我還強暴一個女的,那純粹是無聊,但是也要懺悔吧,因為既然學佛的話,這類型的行為還是要遠離,因為是邪淫。還有一點這是夢里,面對的是一個很漂亮的女生,一個很無聊的環(huán)境,所以激發(fā)了我那時候夢中的心理。
譬如信佛的,一般都會求生極樂世界,可是好像沒那么急,心不急不慢,所以念佛也懈怠,然后在娑婆世界,為了一些事情生氣,喜怒哀樂,還好心里記得自己是要去極樂世界的,我就想到一個問題:一個人,果然有家嗎?為什么,要求生極樂,與上善人,聚會一處呢?
我想這大概是因為,眾生需要在這個人世中,急著尋找一份解脫,譬如佛法中說:三界苦滿,甚可怖畏、三界苦滿,猶如火宅,在這當中求安樂,可以說是比較愚蠢的,如果安樂求不到,或者說這輩子把福報享盡了,來生可能就會墮落的,可是不信佛的,你跟他說這些嗎?
所以說,念佛,還是應該勤懇,可能是因為我不知道念佛的重要性,有這么一個夢,此外吧,這個夢給我也有一種啟發(fā),那就是有的人可并不是真心幫你,表面上在幫你,如果問為什么,大概就是人性自私的問題,畢竟他不是菩薩。
所以我建議,能夠有這個機會,大家立一個念佛功課,由簡入繁,或者說直接搞久一點,因為你不知道急的話我覺得比較不好,因為好像經典也沒有逼著大家念佛急功近利的,還有發(fā)愿求生的原文,這里復制一下《無量壽經》發(fā)愿求生原文: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fā)愿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xiàn)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系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簡而言之,發(fā)愿了,就當往生的,不過我從三年前,我十八歲的時候開始念佛,至今有大約三年,從中感應好像沒有哪次佛來告訴我說我可以走了,這就有兩種想法,第一個,我太年輕,不用執(zhí)著呀,第二個,我念佛還不到位,其實可以說我有念,也可以說沒有,因為我只是發(fā)愿求生,念的很少的。
總而言之,精進學佛的話,還是建議在一段時間內一門深入,簡而言之,閉關,也沒必要這么叫,因為不是所有人都有閉關的資格
任伺性格特征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兒童出生后就不斷接受社會環(huán)境的各種影響,并在一定的教育下和自身的實演活動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性格。因此,兒童良好的性格,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經過長期磨練,是培養(yǎng)、教育的結果。
(一)家庭是兒童性格形成的搖籃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社會中各種道德觀念的集中點。因此,社會對兒童的影響,首先是通過家庭發(fā)生作用的。這種作J”主要是通過家庭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兒童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家庭成員(主要是父母)的實際行動對兒童的影響來實現(xiàn)的。
幼兒時期,家庭教育對兒竟性格的形成十分重要。父母過分溺愛、嬌縱,兒童往往驕傲、任性;過分嚴厲、經常打罵,容易使兒童性格執(zhí)拗,產生對抗情緒或者變得膽怯、冷漠。
一般來說,家庭氣氛和家長的言行舉止,對兒童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生活在和睦美滿的家庭中,兒童性格活潑開朗, 友愛合群;生活在有文化教養(yǎng)的家庭中,兒童有禮貌,舉止文 雅,興趣廣泛。父母去世或者離婚、家庭不合等,會使兒童變。 得孤僻、抑郁、自卑,但也堅強、能獨立自制;家庭意見分歧,父 母態(tài)度不一致,容易養(yǎng)成兒童兩面討好、投機取巧、好說謊的 習慣。母親愛打扮,女兒也愛打扮;父親粗魯,罵人,孩子也野 蠻,說臟話。人們常說“有其父必有其子"、“孩子身上有父母的 影子”,這就是說,父母在長期的生活中,對兒童產生的不知不 覺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這種關系(見下表)值得我們重視。
(二)集體是冶煉兒童性格的熔爐
兒童集體中的生活制度和風氣,以及教師和小朋友之間 的關系等,對兒童性格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響。在集體中 得到肯定、尊重、溫暖和平等相待,兒童往往積極樂觀、充滿信心、熱愛集體、有集體觀念。相反,在集體中受到否定、排斥、冷漠和不平等待遇,就會產生敵對情緒,有自卑感,形成壓抑和憂郁等不良性格。因此,教師必須善于組織兒童集體,健全集體制度,豐富集體生活,引導兒童發(fā)揚團結友愛的精神,特別是對全體兒童要一視同仁,平等相待,有民主作風。
(三)美對性格的陶冶
大自然以及文學藝術的美,最能激起兒童豐富的情感和想象力,引起兒童模仿、創(chuàng)造的意向。大自然的美,使兒童心曠神怡、精神振奮,從而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文學藝術的美好形象,常??梢詥酒饍和瘍刃牡南蛲蛯W習的愿望,激起意志上的努力。這種自然美、藝術美,陶冶、塑造著兒童的心靈。成人應充分利用音樂、美術、文學、戲劇以及詩歌、童話等,陶冶兒童真善美的良好性格。
(四)實踐活動是兒童性格形成的必由之路
兒童的性格是在游戲、學習、勞動以及日常生活中表現(xiàn)出來的,也是在這些活動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例如,做游戲需要友愛互助、齊心協(xié)力、克服困難、堅持執(zhí)行規(guī)則等,兒童在游戲中積極活動,不僅得到滿足,感到歡樂,而且意志、性格也得到反復鍛煉和鞏固。又例如,體育和勞動活動有利于兒童增強耐力,加強責任感、紀律性,養(yǎng)成勇敢、頑強、樂觀、團結互助等良好性格,利用勞動成果,還可以強化兒童勞動的積極性,讓他體驗到勞動的光榮、幸福和自豪。
教師應該注意在各項活動中培養(yǎng)兒童良好的性格,并注意個別教育,因材施教。例如,對于自尊心強、缺乏勇氣的兒童,適宜于冷處理,事后單獨做工作;對于固執(zhí)、不愛說話的兒童,要多用事實、榜樣或后果來教育,讓他自己接受教訓;對于活潑、好講話、自以為是、好做主張的兒童,可以當面批評.但要堅持以理服人;對于頭腦靈活、容易驕傲、批評就哭的兒童,可以多問幾個為什么,啟發(fā)他們思考得同到些,要求他們拿出行動。只有“量體裁衣”,因材施教,才能有效地培養(yǎng)兒童良好的性格。
古代教育家提出了許多德育方法。
這些方法和技巧至今仍閃耀著生命的光彩。概括起來,這些德育方法包括以下幾種: 1.啟發(fā)誘導法 孔子說:“不憤不言,不悱不發(fā),舉~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就是善于抓住“憤”、“悱”的時機來進行啟發(fā)。
啟發(fā)誘導的一個最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循循善誘”。孔子的得意門生顏淵根據(jù)自己的切身體會這樣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即要逐漸形成道德認識,培養(yǎng)道德情感。堅定道德信念,并付諸道德實踐,從而養(yǎng)成道德習慣。
2.因材施教法 對不同的個體.先哲們很善于運用表揚和批評的手段對其進行示同方式的德育。例如在《論語》中。
孔子這樣表揚顏淵道:“回也好學”,“回也不愚”“賢哉.回也”;而對于子路。由于其秉性亢直.又驕傲自大.很容易輕舉妄動,所以孔子就采用批評的方式教導他。
3.以身作則法 孔子在德育中不僅重視“言教”。更重視“身教”。
他在長期的德育實踐中,以身垂范,時時處處以自己高尚的德性品行向學生們示范,以自己真誠坦蕩的人格魅力熏染學生。深受其弟子及后人的崇敬和膜拜。
子路問君子。子臼:“修己以敬?!?/p>
曰:“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人。”日:“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百姓”。
4.修心德育法 根據(jù)儒家的道德觀點.德育的最終目的是開啟善的心靈和德性。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通過心靈的道德修養(yǎng)。
“行道而有得于心之謂德。得為心得.則修亦修之于心?!?/p>
在具體方法上,古代學者先后提出了諸如寡欲法、喚醒良知的自我育德法、培育羞恥感法、慎獨法、誠敬存心法和返璞歸真法等,其目的是要求人們通過修心育德達到至善的境界。
明辨是非的能力崖城中心學校林娟如何在新形勢下加強思想品德教育,尋求思想品德教育的新途徑、新方法,是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項新課題。
以明辨是非為切入點,在營造團結、活潑、友愛、團隊意識的氛圍中,培養(yǎng)學生自覺辨識、自覺醒悟、自覺抵制是非的能力,是一條加強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徑。
由于學生的社會閱歷淺,經驗不足,單純幼稚,不僅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更不能以正確的價值向踐行明辨是非。
因此思想品德課教學如何起到培養(yǎng)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教會學生抗拒誘惑的方法。
下面是幾點做法:一、培養(yǎng)少年兒童具有一定的道德判斷能力,是小學思想品德教育課的一個重要任務在講到有關明辨是非的教學內容時,就在想教學目標就是要讓學生通過學習,認識體會到社會生活的復雜性,知道明辨是非善惡觀念是人的最基本品質;
學會正確地辨別身邊的是與非、善惡、對錯、美丑的能力。
同時通過分析學生身邊的一些不良誘惑,使學生認識到好奇心、沖動、經驗的缺乏等,都會使人拒絕不了不良誘惑。
所以人需要冷靜地對待誘惑,自覺抵抗不良誘惑,就要從小事做起,從一滴一點做起,培養(yǎng)自己的行為習慣,杜絕不良嗜好。
對于這些觀點,學生在道理上都能夠認同,能夠明白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什么是不良誘惑及其危害。
但是青少年學生正處于身體和心理的半成熟期,盡管有了認識,但當行動的時候,換句話說,當他們在是與非和不良誘惑的面前,要做出正確的選擇,還有一定的困難。
因此,在品德課上教師要善于培養(yǎng)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上課時,把吸毒、吸煙、賭博、沉迷電腦游戲等不良誘惑給學生列舉出來,然后依據(jù)學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重點地進行討論。
如沉迷網絡和游戲的問題,關鍵在于在沉迷的含義上給予有效的講解。
同時在課上,還給學生講了一些方法。
面對不良誘惑時,除了講解拒絕的方法內容外,更重要的是通過有效講解使學生明確方法后面的優(yōu)秀品質才是拒絕誘惑的最好方法,即有了良好的道德的品質、是非情趣,就能從根本上拒絕。
在教明辨是非的內容時,就針對學生的實際,特別注意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如學生的好奇、成人感等。
三、針對學生可能出現(xiàn)在思想上的迷糊認識,善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判斷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學過的道德觀點,分析他們中間出現(xiàn)的一些現(xiàn)象:同學們外出野炊,貝貝同學的媽媽為她準備了足夠的食物,還給了些零花錢。
貝貝同學把錢花光了,有些同學批評她,她說:錢是媽媽給,花了有什么不對。
針對這一問題,同學們討論,最后,由老師總結:能夠增長知識、愉悅身心的錢是應該花的,但媽媽已經為她準備了足夠的食物,再買其他的零食就沒有必要了,這是浪費,學生們一致認識到:錢是可以花的,關鍵是不能亂花錢。
因此,通過討論后,大家都明白了,什么時候該花錢,什么是不該花錢。
四、能把課堂與社會融為一體,使小課堂作用于社會這個大環(huán)境一節(jié)成功的思想品德課,應該是行為和思想相結合的活動實踐課,它不僅能使教材走向學生,走向生活,還能使課堂在時間和空間上得以擴展,給教材與學生之間搭建起實踐這一橋梁,使學生在愉快的、動態(tài)的、開放的教學環(huán)境中,學習道德知識,培養(yǎng)道德行為,陶冶道德情操,學生的被動參與轉為主動參與,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中的主體。
從學生的自主學習入手,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明辨是非,領悟道理,最終促進道德情感和信念的形成。
這樣的思想是符合人的認知規(guī)律的,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成為了自主學習的主人,他們能自覺地、有選擇地去認識事物,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能在各方面和諧發(fā)展,能逐步適應社會大環(huán)境,正確辨析事物的善惡美丑,處理好是非關系,進而通過他們的言行來優(yōu)化社會這個大環(huán)境。
少年兒童身心都處在認識事物、感知事物的成長階段,他們在成長過程中不斷改正缺點,端正品行,樹立正確思想,學會明辨是非,學會判斷美丑。
他們像一棵棵小樹苗,不僅需要老師和家長們?yōu)樗麄儩菜┓?,更需要為他們修枝剪葉,引領他們向著太陽、健康成長。
小學思想品德課作為專門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道德品質的平臺,只要操作得當,就一定能在教育少年兒童健康成長中起到舉足輕重的點撥和指導作用。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21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