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子快兩歲了,可還不怎么說話,只會叫媽媽,而且是讓他叫時才不情愿地叫,真是急死了,怎么辦???”據(jù)記者了解,這樣的情況并不少見。
原北京市兒童保健所所長劉蘭香教授說,一般情況下,孩子在10至15個月之間就會開始說話,如果超過這個時間還不會說話,就應該引起重視了。據(jù)劉教授介紹,通常影響孩子說話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生理原因、心理原因和家庭原因。
從生理上講,如果孩子的聽力本身有問題或發(fā)音器官不正常,會導致無法正常發(fā)音。而智能上有所欠缺的孩子也可能不會說話。
不過,大多數(shù)孩子不肯說話是由家庭環(huán)境造成的。有些父母經(jīng)常把孩子不會說的話掛在嘴邊,久而久之,孩子習慣了聽,就不愿開口了;也有極少數(shù)家長,強迫孩子說話或把孩子發(fā)音不準當笑料,不經(jīng)意間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于是變得不肯開口。
另外,父母少言寡語,或對孩子有求必應,以及監(jiān)護人變化太快等都可能導致孩子不說話。所以,劉教授提醒家長,正確的做法應該是:1、父母要有意識地對孩子多說話,多模仿。
比如,讓孩子坐在腿上,媽媽指著蘋果發(fā)音,讓孩子摸媽媽的嘴唇和鼻子,然后說“蘋果”。孩子說對了,就給些小獎勵。
2、對孩子的要求要延遲滿足,盡量讓他說出來,再把東西給他。3、把孩子說話與游戲結合在一起,如“寶寶接球”;每天穿衣服時說“寶寶伸胳膊”、“腳丫出來了嗎”,以便孩子把腳丫、胳膊、腿聯(lián)系起來。
4、創(chuàng)造與小朋友社交的環(huán)境。大小差不多的孩子經(jīng)常在一起玩耍,既快樂,又能在交流中相互學習。
5、可給孩子上早教班,系統(tǒng)地開發(fā)、訓練孩子的各種能力。劉教授指出,家長要鼓勵孩子說話,設法讓他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下自然地說,因材施教,耐心引導,持之以恒。
如果孩子2歲了還不說話,就應該去看醫(yī)生。
家長您好,孩子說話是語言學習中最基礎的部分,而孩子語言的學習最初來源于模仿,他們模仿身邊的人說話,因此家長對于孩子語言的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建議家長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吵,為孩子營造一個寬松愉快的家庭環(huán)境,讓孩子想說,敢說,其次家長需要多帶孩子與同伴交往,雖然孩子現(xiàn)在不會說話,但是孩子同樣可以與同伴正常的交往,家長需要鼓勵孩子多說,大膽地說,家長可以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盡量讓孩子單獨與同伴相處,這樣孩子就可以學著自己與同伴相處,不僅可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也會提高。
父母應明確孩子說話晚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是生理原因,比如智力、聽力障礙,應迅速帶孩子去醫(yī)院進行針對治療,如果是其他原因,父母應科學的引導孩子,方法如下:
1、創(chuàng)造優(yōu)良的語言環(huán)境
孩子學習說話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它是一個不間斷的持續(xù)的積累的過程,所以父母營造一個優(yōu)秀的語言環(huán)境很重要。父母和孩子交流越頻繁,小朋友的說話能力就會越強,孩子也會模仿父母說話的動作、神情,父母要親力親為,也應該慢慢來,不能過于心急,要有耐心。
2、激發(fā)孩子說話的欲望
當孩子發(fā)出需求的信號時,不是已經(jīng)猜到孩子想要什么,然后馬上去做,這樣孩子就沒有了說話的機會,欲望也慢慢的下降。應誘導孩子用語言表達出來,鼓勵孩子說話。
3、鼓勵孩子與比自己年紀大的孩子玩耍
年紀稍大的孩子,其語言能力更強,鼓勵自己的孩子與他們玩耍,可以向他們學習表達的過程,而且孩子相互之間的學習更自然,效果也更好。在玩的時候,也學到了該學的東西,一舉兩得。
嬰幼兒是語言發(fā)展的重要時期,這個階段孩子的語言能力不斷發(fā)展,父母應該把握住這個機會,科學地引導和訓練孩子,為以后的發(fā)展奠定基礎。父母應依據(jù)寶寶的年齡的差別,做出相對應的指導。
· 0-1歲
1、孩子雖然不會說話,但是可以通過耳朵獲取聲音。平時,父母可以在一些小事上與孩子交流,比如穿衣服、洗澡等,通過生動形象和夸張的語言可以引起孩子的注意,引導他們表達,父母的語言也盡可能做到標準,不要用方言。
2、當孩子發(fā)出需求的信號時,父母可以把握機會把簡單的詞語說給孩子聽,孩子會有回應,如此重復,他們的腦海里就會記住這些詞語所代表的意思,孩子的語言能力就會提高。
· 1-2歲
1、多刺激孩子講話。在日常的生活過程中,父母可以告訴孩子一些簡單的生活用品,說說它們的名稱、顏色、外形等,然后讓孩子自己說說看,能否正確說出來。父母也可以和孩子玩游戲,在游戲中引導孩子說話,激發(fā)他們說話的欲望。
2、當孩子發(fā)出需求的信號時,父母不是已經(jīng)猜到孩子想要什么,然后馬上去做,而是應該鼓勵孩子說出自己想要什么,可以先自己說,讓孩子模仿,最后才把東西給孩子,這樣循循善誘的方法很有效果。
3、重復說過的內(nèi)容。父母可以借助簡單的圖書,訓練孩子的說話能力,先自己讀一遍,再讓孩子重復。在外面也可以進行,首先自己說一遍,再讓孩子重復。內(nèi)容可以從簡單到復雜,句子從短到長。
寶寶語言發(fā)育遲緩的生理原因主要有遺傳因素,此外,通常還有以下生理因素 1、聽力障礙:因為聽不到周圍的聲音,寶寶不具備學習發(fā)音的生理條件,也就不可能理解特定聲音所代表的意義,因而無法用語言交流。
如果寶寶聽力異常發(fā)現(xiàn)臺灣,就會對寶寶智力,情緒能力的發(fā)展造成嚴重影響。 2、智力發(fā)育障礙:智力發(fā)育有障礙的寶寶語言發(fā)展也比同齡人差。
3、發(fā)音器官發(fā)育異常:在確認寶寶聽力完全正常之外,還需要進一步檢查寶寶的發(fā)音器官是否正常,以確定是否需要對其進行專門的發(fā)音與說話訓練。 除生理原因之外,寶寶說話晚還可能存在以下心理或教養(yǎng)環(huán)境方面的原因 1、父母少言寡語,寶寶缺乏學習與模仿語言的環(huán)境。
2、父母對寶寶說話的要求高,一旦寶寶出現(xiàn)錯誤,父母總是急于糾正他的發(fā)音,或催促寶寶趕緊改正,父母的這種行為導致適得其反的結果,無形中抑制了寶寶的表達欲望。 3、父母說話速度偏快、偏長、偏于復雜,以致寶寶模仿困難。
4、父母喜歡包辦寶寶的一切,對寶寶照顧極為細致,常常在寶寶發(fā)出需求信號之前就已經(jīng)滿足了寶寶的需求,或者習慣替寶寶表達需要,因此,寶寶無需通過語言來表達自己,他學說話的動機受到抑制。
每個人由于成長環(huán)境的不同,遺傳因素及父母教育的不同,而影響著一個人的發(fā)育,也影響著孩子開口的遲早。
孩子一歲多還沒有開口,對于父母應注意區(qū)別:孩子是否有說話的能力,或者只是說話的能力還沒有顯露,或者是否有其他原因導致孩子不說話。 如果孩子過了一歲還不能理解父母的話,應該去醫(yī)院,如做—個語言發(fā)育評估檢查,是否有聽力障礙。
如果聽力正常,只是開口晚,那父母完全不用擔心,只要平時多與他交談,看到什么就教孩子說什么,即使他不說,父母也要說,不能嚇唬嘲笑孩子,否則孩子會變得不肯說話,嚴重的可因緊張而口吃。 兒童不會說話有這么幾種情況: 1、聽力問題,聽不清別人講話,或根本聽不見聲音,都會影響說話。
2、缺乏語言環(huán)境。家里人人都很忙,沒有時間教他說話,而且家里人很少互相交談,以致他生活在一個語言貧乏的環(huán)境中,也就不會說話了。
3、屬于:“語遲”這一類,就是開口晚。 4、智力落后,這是比較常見的情況。
語言是人類所特有的交流方式。當人們考查一個嬰兒的智力情況時,語言能力是其中五大領域之一。
所以,語言和智力有關系。但是是否說話晚的孩子智力就差呢?這個問題就不能簡單地下結論了。
在通常情況下,小孩子到八九個月時,就能叫“爸”、“媽”,到1.5歲左右,就可以說簡短的話了,可是有些孩子一直到2、3歲才開始呀呀學語,家長的心里很煩悶,這是什么原因呢?孩子會不會是啞巴》是不是說話遲的孩子智力差? 有些老人可能說這樣大智若愚或包公再世,傳說包公5歲才開口說話。對于包公幾歲會說話無可考證,但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說話遲的孩子原因很多: 有些是和家族的遺傳有關,上輩人說話遲,他們的孩子有的也學話遲。他們雖然一時還不會說話,可是心里明白,智力發(fā)育也并不差。
有些孩子性格羞怯沉靜,常常由于害羞或害怕及其他特殊的心理羞于啟齒,懶于開口,這樣學說話自然也比較遲了。 有的孩子由于父母工作較忙,照料孩子的成人缺乏教養(yǎng)孩子的知識,只是一味地對孩子生活上照料,很少和他們說話交流,造成說話遲。
聽力障礙。如果孩子存在較嚴重的聽力障礙,那么孩子就難以同一般孩子一樣發(fā)展語言能力,因為他們聽不清周圍的語言世界中的一切聲音。
對這種孩子,如果父母忽視了孩子可能存在的聽力缺陷,那么由于與外界不能互相溝通,語言發(fā)展遲,智力也受到嚴重影響;但如果及早地發(fā)現(xiàn)了孩子聽力存在的問題,給孩子戴上合適的助聽器,那么孩子的語言能力就能同其他孩子一樣得到發(fā)展。 還有較少數(shù)的孩子曾經(jīng)受到腦傷,患有腦病的他們不僅說話遲,智力水平也很差,有的孩子耳朵患有疾病,尤其是對高音聽不清楚,醫(yī)學上叫高音性耳聾,他們開始說話較遲,而且說起話來,好象唱歌吟詩似的,以上情況父母應及時帶孩子去醫(yī)院檢查治療。
前三種情況,小孩子智力發(fā)育并不差,家長不必著急,可采取多創(chuàng)造條件和他交談方法來促進孩子語言的發(fā)展。但兒童語言能力的發(fā)展畢竟是智力的一個飛躍,因此提前教孩子說話好。
那么怎樣進行這一工作呢? 孩子一出生就應當有計劃的對他進行語言教育。多讓孩子聽錄音帶,與孩子經(jīng)常說話是非常重要的。
嬰兒2個月會發(fā)出咿咿呀呀的聲音,并開始記憶周圍存在的所有物和發(fā)生的一切事情。因為他們會在不知不覺是記住母親平時言談舉止,所以,在這個時期母親是否同嬰兒說話,將直接影響到嬰兒言語發(fā)生早晚,甚至其智力的發(fā)育。
如:一對年青夫婦在狹小的屋子生下了長子,所以,無論母親干什么事情都可以聽到嬰兒的聲音。這位母親經(jīng)常和嬰兒說話。
不久,他們搬進了居室的住宅。由于住房多了,他們雙生了一個女孩,而且單獨給她布置了一個房間。
結果,哥哥七、八個月時就會說話了,而妹妹1歲多還幾乎不會說話,并且沉默寡言。 我們知道,嬰兒比成人獲得語言能力強。
那是因為他們不是靠理性去學習一種語言,而是憑一種感覺。當他們在聽成人講話時,盡管語言本身是不懂的,但他們有一種感覺,憑著對方的神態(tài)及動作等方面信息,使他們能領會其中的含意。
這種奇妙的感覺,是建立在互相學習的基礎上的。當母親向嬰兒說話,嬰兒以微笑回報;當嬰兒咿咿呀呀學語,母親回報他以微笑與語言鼓勵,這種交流會引發(fā)其用語言交流的興趣,進而激發(fā)他早日開口說話。
此外,對0-3歲左右的孩子講話沒必要使用兒語,如果周圍的大人們總是認為嬰兒只能聽兒語,而用兒語對孩子講話的話,那么,孩子就很難掌握規(guī)范的語言,進一步說,嬰兒之所以能夠掌握規(guī)范的語言,并不完全是在父母同自己講話的過程中掌握的,而是經(jīng)常聽父母與周圍人們交談的結果,如果孩子接受能力很強,那么,幾個月后,即使不用兒語對孩子講話,孩子也應該能理解一般的話。 因此,我們要在孩子嬰兒期就用規(guī)范的語言對他們講話。
如果等孩子上幼兒園以后再去糾正他們說兒語的毛病,則會加重幼兒的負擔,不利于幼兒身心的發(fā)育。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23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