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量時間的有:表、日晷、漏刻、機械計時器等測量長度的最初是以人的手、足等作為長度的單位,后來有元前2400年出現(xiàn) 的古埃及腕尺,中國商朝出現(xiàn)的象牙尺和公元九年制造的新莽銅卡尺,目前, 世界上主要用各種量尺來測量長度.常見的量尺有直尺,卷尺游標卡尺和測量器等.游標卡尺適合測量 測量質(zhì)量:我國古代人民最早是使用天平來測量質(zhì)量的。天平的本質(zhì)是等臂杠桿(古稱衡),支點在中間,兩端分別掛上待測物體與砝碼(古稱權),西漢后,權衡器逐漸轉(zhuǎn)化為不等臂的桿秤、秤砣,其實古代,人們只能憑借感覺定量物體的多少,如以“手捧為升”量糧食.我國直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測量糧食的多少仍是用升、斗、合等來測量其容量,再逐步過渡到用石、鈞、斤、兩等測量其質(zhì)量.
我國古代,人們發(fā)明了很多計時的方法或工具。
圭(讀作guī)表是一種既簡單又重要的測天儀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組成。它利用了立竿見影的道理來測量日影長度。
主要功能是測定冬至日所在,并進而確定回歸年長度。此外,通過觀測表影的變化可確定方向和節(jié)氣。
日晷(讀作guǐ)又稱“日規(guī)”,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
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 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使用時,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
日晷的計時精度能準確到刻(15分鐘)。 銅壺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壺”。
即用一個在壺底或靠近底部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銅壺的水位變化來計算時間。 我國發(fā)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制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應用也普遍,成為歷代計時的重要工具。
除了以上的計時方法之外,我國古代人們還用“沙漏”、“火計時”、“燭光計時”等方法來計時。 主要是想知道西方的,只知道好像有個是神廟前的柱子。
1、漏壺、漏刻
一只裝滿水的陶壺,底部流失的水就像流逝的時間,漏的水越多,代表流逝的時間越長。公元前1千多年,古埃及人就會用漏水的容器計量時間。
中國古代則用漏刻來測量時間,漏刻是由漏壺箭刻組成,漏壺里頭盛水,箭刻上的刻度用來表示時間。但漏壺漏水的速度并不穩(wěn)定,滿水時,漏水較快,水快流盡時,漏水較慢。為了穩(wěn)定水流速度,得多加漏壺,讓原先漏壺的水位固定。
于是東漢出現(xiàn)了二級漏壺,晉代出現(xiàn)了三級漏壺,唐代出現(xiàn)了四級漏壺。
2、日晷
日晷則是白天記錄時間的工具,用的是立竿見影的原理。太陽隨著時間在天空中運行,不同時間會有不同的日影,利用日影位置的變化,就可以來測量當下的時刻。
日晷又稱“日規(guī)”,是最早的計時工具之一,日晷本意是指太陽的影子,故而它的計時原理也和太陽有關,通過太陽投影的移動方向來確定并劃分時刻,由晷面和晷針組成,晷面上刻有刻度。日晷上面的刻度并不是都相同的,因為不同的緯度太陽光的照射時長不同。
因此,日晷有水平式日晷、赤道式日晷、子午式日晷以及卯酉式日晷等等。
3、月晷
是與日晷相似,用來指示時間的工具。最基本的月晷是與日晷相同的,但只有在滿月的夜晚才能正確的顯示時間。而因為月出時間平均每天延遲48分鐘,因此假設有足夠的月光能讀出時間,滿月之后指示的時間每天平均會快48分鐘。
因此,在滿月前或后一個星期,月晷指示的時間會與實際的相差5小時又36分鐘。 比較高級的月晷會包括一張圖表,顯示如何計算以得到正確的時間,并且有轉(zhuǎn)盤可以調(diào)整經(jīng)度和緯度。
4、圭表
圭表是另一種利用日影的計時工具,它被用來記錄一年的日變化。圭表是由兩根互相垂直、呈L形的石柱所構成,以正南正北方向平放在地面的稱做圭,垂直地面的稱做表。
當正午時分,太陽經(jīng)過子午線的時候,會落影在圭上,日影的長短隨著一年四季有所變化,北半球夏至的時候,日影最短,冬至最長,南半球正好相反。圭表不僅可以用來制定節(jié)令,而且還可以用來在歷書中排出未來的節(jié)令,作為指導農(nóng)事活動的重要依據(jù)。
擴展資料:
其他測量時間的方法
1、火計時 古代中國人通過燃燒一根以固定間隔打結的濕繩子來計時。后來,人們記下了燃燒一根蠟燭或一盞油燈里的油所需的時間。
2、沙漏 沙子以均勻的速率從一個玻璃球流到另一個玻璃球。許多年來,水手們攜帶這些計時工具出海航行。
3、機械鐘(1世紀) 第一臺機械鐘通過使用重物驅(qū)動轉(zhuǎn)輪,帶動指針計時。
4、鐘擺(17世紀末) 一個名叫克里斯蒂安·于讓的荷蘭人,最早發(fā)明了走時準確的鐘。這些鐘由一個鐘擺控制。相同長度的鐘擺完成每次擺動花去相同的時間。這是意大利著名科學家伽利略1637年發(fā)現(xiàn)的 。
5、航海鐘(1世紀)一個英國鐘表匠約翰·哈里森在1735年發(fā)明了第一臺"航海天文鐘",即在海上工作的時鐘。
6、電子鐘(19世紀初)電池被用來給最早的電子鐘提供動力。今天,我們通常把這種鐘的插頭插入我們家中的電源插座。
7、石英鐘(1929年)石英是一種礦物,當電流通過它時,它每秒鐘振動32768次。今天,大多數(shù)的鐘表都有一塊石英晶體。許多鐘表使用數(shù)字代替了鐘面。
8、原子鐘(1949年)原子鐘是最精確的。這種時鐘在37萬年里快慢誤差不會超過1秒。原子鐘以銫原子的振動為基礎,銫原子的振動速率是每秒9192631770次。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數(shù)字科學館-古代測量時間的方法
中世紀歐洲人的計時工具較為原始的有日晷,特別是赤道式日晷的使用大大推廣,這比原來的地平式日晷精度好得多。
另外貴族們一般使用蠟燭作為室內(nèi)計時方式,在蠟燭上用黑色顏料畫上均勻的時刻線和符號,蠟燭點燃后觀察燃燒的刻度(在中國人們用焚香的方式,不過要到明清時期才盛行)。有人試圖用恒星作為夜間計時手段,后來發(fā)現(xiàn)誤差無法接受,不如回屋里繼續(xù)點蠟燭,而行星就更不靠譜了,例如火星的神出鬼沒那是出了名的,直到后來日心說被人們接受,才能初步解釋這種現(xiàn)象。
伽利略發(fā)現(xiàn)擺的奧秘之后,立即就有人試圖制造鐘表,于是精確計時的時代慢慢拉開帷幕。當然,海上無法依靠擺鐘,人們白天利用六分儀觀察太陽高度,然后對照羅盤,甚至一段時間里試圖采用“卡西尼木衛(wèi)法”來計時,后來英國人解決了海上鐘表計時的關鍵技術瓶頸,然后就沒什么太大的難題了。
至于沙漏,那是一種時效較短、誤差極大的手段,用于案頭玩賞還可以,拿它當真就杯具了。
用沙漏看時間。
西方沙漏由兩個玻璃球和一個狹窄的連接管道組成的。通過充滿了沙子的玻璃球從上面穿過狹窄的管道流入底部玻璃球所需要的時間來對時間進行測量。
一旦所有的沙子都已流到的底部玻璃球,該沙漏可以被顛倒以測量時間了,一般的沙漏有一個名義上的運行時間1分鐘。
擴展資料
歷史上,中國古人的記時方法,主要有十六時辰制、十時辰制、百刻制、十二時辰制、以及隨佛教傳入的六十點法等。這里說的“時辰”,指的是時段。
記時方法包括日期規(guī)劃和時間規(guī)劃。日期規(guī)劃,就是編制行事歷明確日期;時間規(guī)劃,就是明確日內(nèi)時間的描述方法。
明確日內(nèi)時間的描述方法,是編制行事歷的基石;同時編織行事歷的方式,同樣反作用于時間的規(guī)劃。
據(jù)《隋書.天文志》,白天的五個時間節(jié)點為:朝、禺、中、晡、夕;夜晚的五個時間節(jié)點為:甲、乙、丙、丁、戊。夜晚的五個時間節(jié)點,逐漸轉(zhuǎn)變?yōu)橐归g安全巡邏時的附加授時節(jié)點,稱為五鼓、五更,一直延續(xù)到清末。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沙漏
在歷史進程中,我們的祖先在不同的時期發(fā)明和制造了各種適應當時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和人們生活需求的計時器。其中主要有圭表、日晷、漏刻(見圖)、機械計時器等。
圭表
圭表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古代典籍《周禮》中就有關于使用土圭的記載,可見圭表的歷史相當久遠。圭表是利用太陽射影的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桿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那么光陰之“陰”,及時間的長短,,用“分”、“寸”表達就順理成章了。
日晷
日晷也是通過觀測日影計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jù)日影的位置以確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shù)。從出土文物來看,漢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機械鐘表傳入中國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計時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針和刻有刻線的晷面組成,隨著太陽在天空運行,晷針的投影像鐘表的指針一樣在晷面上移動,就可以指示時辰。
漏刻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陽的影子計算時間的,然而遇到了陰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于是一種白天黑夜都能計時的水鐘便應運而生,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數(shù)據(jù)來計算時間。作為計時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為普遍。我國古代諸多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有關漏刻的富有詩情畫意的章句。如唐代詩人李賀:“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彼未K軾:“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痹跈C械鐘表傳入中國之前,漏刻是我國使用最普遍的一種計時器。
機械計時器
單純利用水的流動來計時有許多不便,人們逐漸發(fā)明了利用水做動力,以驅(qū)動機械結構來計時。公元前117年,東漢的張衡制造了大型天文計時儀器——水運渾天儀,初步具備了機械性計時器的作用。隨后歷代都相繼制作了附設有計時裝置的儀器,其中宋代蘇頌制造的水運儀象臺,把機械計時裝置的發(fā)展推倒了一個新的高峰,水運儀象臺的計時機械部分可以按時刻使木偶出來擊鼓報刻,搖鈴報時,示牌報告子、丑、寅、卯十二個時辰等。
這類計時器尚不能算是獨立的計時器,還是天文儀器與計時儀器的混合體,至十四世紀六十年代,我國的機械計時器已脫離了天文儀器而獨立,不但具有傳動系統(tǒng)-齒輪系,而且還有擒縱器,如果再進一步,就可能出現(xiàn)完全現(xiàn)代意義上的鐘表。但遺憾的是,功虧一簣,中國沒能做到這一點,最終機械鐘表還是從西方引進。
除上述幾種主要的計時器外,還有其他一些計時方法。如,香篆、沙鐘、油燈鐘、蠟燭鐘等。
考察古人的時間觀念,可以從兩個方面加以觀查:一是古人對時間科學劃分后制定的計時制;二是古人把時間、計時儀器和國家法制、政權興衰相聯(lián)系。
我國古代制定、沿用自成體系的計時法。百刻計時法最古老,使用的時間也最長。大約西周之前(公元前十一世紀),古人就把一晝夜均分為一百刻(一刻等于14.4分)。漢代(前206-公元220)除使用百克制外,還應用以太陽方位計時的方法,到隋唐(公元581-907)時,太陽方位計時衍生為十二時辰計時,百克制與十二時辰計時法并用。直到明末清初(十七世紀),西方機械鐘表傳入后,我國才改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計時法,但十二時辰仍沿用,每個時辰兩小時。為和二十四小時計時法相一致,我國古老的百克制演變?yōu)榫攀酥疲粋€時辰內(nèi)分為八刻、一小時內(nèi)分為四刻,這樣一晝夜就為九十六刻,與世界通用的計時法相一致。
此外,我國古代還使用獨特的夜間計時方法,這就是“更”?!案笔怯嫊r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時間長短依夜的長短而定。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38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