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lián)理論(Dan Sperber & Deirdre Wilson 1995)起源于認知科學,它的初始目的不是為了研究翻譯,但對于“宇宙進化歷史上這一最為復雜的現象”(Richards 1953)具有極強的解釋力。格特(Ernst-August Gutt)根據這一理論對翻譯進行了研究,于1991年出版了他的博士論文《翻譯與關聯(lián):認知與語境》(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書中,格特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關聯(lián)翻譯理論,為翻譯的本體論和方法論研究提供了一套有機連貫的理論框架,在翻譯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格特于2000年再次出版了此書,并對某些問題作了進一步的闡述。遺憾的是,在我國關聯(lián)理論的翻譯研究卻廖若晨星。
本文通過對商標詞翻譯中文化意象的靈活移植這一個案進行研究,一方面旨在證明關聯(lián)理論對翻譯理論和實踐的解釋力,另一方面為商標詞翻譯提供新的視角。商標詞因其意義的多重性、功能的特殊性、以及文化的依賴性,其翻譯是傳統(tǒng)翻譯理論很難解釋的復雜問題,因此,選擇這一解釋力極強的關聯(lián)理論對其進行解釋和指導,不僅可以從理論上加深對關聯(lián)翻譯理論的認識,同時也可以為商標翻譯實踐提供更新的方法
Relevance Theory, as a communication theory proposed by Sperber and Wilson, is viewed as an 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 According to Relevance Theory, the context of an utterance is “the set of premises in interpreting, a psychological construct, and a subset of the hearer's assumptions about the world”. During translation, adaptation is needed to be made when demanded to avoid the word for word translation, which is the main idea of Relevance–Adaptation Theory. Relevance Theory and Relevance-Adaptation Theory have great explanatory power over translation.
關聯(lián)理論中的語境:
Sperber和Wilson(2001)的關聯(lián)理論把語言交際看作是一個明示——推理過程,并從認知的角度提出語言交際是按一定的推理規(guī)律進行的認知活動。這樣,我們應該從關聯(lián)的角度去研究翻譯。在關聯(lián)理論中,交際受體在交際者明說(explicitness)的基礎上憑借認知語境中的三種信息:邏輯信息(logical information)、百科知識(encyclopaedic information)和詞匯信息(lexicalinformation),做出語境假設。語境是交際雙方在互動過程中為了正確理解話語而存在于人們大腦中的一系列假設。由于人們的認知環(huán)境和認知結構不同,話語理解可能會得出不同的隱含結論。從認知的角度看,語境是在動態(tài)的推理過程中產生的認識。
其實論文寫翻譯是最好寫的,我畢業(yè)的時候也寫的是港口航道專業(yè)術語翻譯技巧,同學中也有寫各種專業(yè)領域內的翻譯,比如什么廣告語翻譯啊、網絡用語翻譯啊
翻譯技巧,其實都差不多,不外乎哪幾種,音譯,意譯,音形結合,外來詞等等,這些資料無論網上還是圖書館都很多的,你找起來非常容易,你就闡述一下各種翻譯技巧,然后再舉一個那個領域內的例子,就可以。
字幕翻譯,也差不多,無非是要多強調一些前后劇情的銜接、注重口語化表達使其更容易理解、俗語諺語的翻譯等。
望采納,謝謝你!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4.76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