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抑郁癥
抑郁癥正被廣泛地受到關注,這反應出社會生活逐漸加大的壓力對人的心理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心情不好,對任何事物缺乏興趣,病人常常說高興不起來,終日愁眉苦臉,思維緩慢,反應遲鈍,話少,精力疲乏,不愛活動,失眠、食欲下降、體重減輕,嚴重的有自責自罪感,甚至出現(xiàn)自殺行為。
二、強迫癥
強迫癥是以刻板形式反復出現(xiàn)在患者的頭腦中的想法、觀念或沖動,反復想一些無意義的事情,如反復想自己是不是說錯了話而反復詢問他人自己說了什么;
反復想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事而反復檢查其正確性;反復回憶以前發(fā)生的一些事;反復擔心自己會受到某種細菌和毒物的感染而反復洗手、洗澡、洗衣服。
患者的這些想法來源于自己的內心,但是,患者為此感到痛苦,卻又控制不住。
三、恐懼癥
恐懼癥是對特殊的物體、活動或情境產(chǎn)生強烈的懼怕,且伴有頭暈、心悸、出汗、顫栗,好像隨時要暈倒,例如害怕空曠、幽閉、高處等場所,害怕社交場合,怕貓、狗、打針等,患者明知這種恐懼是過分的、不必要的,但卻不能控制地極力回避。
四、精神分裂癥
此病的不同類型表現(xiàn)多種多樣,偏執(zhí)型表現(xiàn)為憑空聽到有人說話的聲音,敏感多疑,逐漸發(fā)展為夸大、被害等多種妄想,多數(shù)病人沉湎于幻覺或妄想之中,不與周圍人接觸。青春型表現(xiàn)為言語增多,情感喜怒無常,行為紊亂,幼稚、奇特。緊張型主要表現(xiàn)為動作緩慢,少語少動,長時間保持某一姿勢不動或者正好相反,行為沖動,不可理解,砸東西,傷人毀物等。單純型表現(xiàn)為孤僻、被動、活動減少、生活懶散、情感逐漸淡漠,日益脫離現(xiàn)實生活。
五、自閉癥
又稱孤獨癥,在現(xiàn)代社會中發(fā)病率越來越高,也越來越為人所重視。起病于嬰幼兒期,是一種廣泛性發(fā)展障礙,癥狀表現(xiàn)多種多樣。孩子常與人缺乏眼神交流,也不會用面部表情,手勢、姿勢與他人交流;言語的聲調、重音、速度、節(jié)奏異常,時常發(fā)出怪聲,不會使用語言表達,也不會用手勢、模仿等與他人溝通;常聽不懂指令,不會表達自己的需要和痛苦,很少提問,對別人的話也缺乏反應,僅以拉人、推人、摟抱作為與同伴的交往方式。人情冷漠,對集體游戲缺乏興趣,孤獨,自娛自樂,興趣局限,行為上常自尋刺激、自我傷害,或者刻板、古怪。
六、癡呆癥
癡呆癥反應出我國老齡化進程對精神疾病的深刻影響,分為血管性癡呆和老年性癡呆兩種。前者為長期腦血管性疾病的結果,后者則又分為早老性癡呆和老年性癡呆。它們的共同表現(xiàn)都是日益加重的很難逆轉的智力、記憶力減退,嚴重者不認家門、不認家人,為此經(jīng)常走失,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無法控制。
六、焦慮癥
焦慮癥主要表現(xiàn)有兩種,一種是正常的活動時突然發(fā)作的極度緊張、恐懼,心悸、窒息感,害怕自己會發(fā)瘋或死去,瀕死感,以致驚呼、求救;另一種則是經(jīng)常的、持續(xù)的、無原因,也不知道針對什么的緊張、擔心,搓手頓足、來回走動等。
七、多動癥
多動癥主要表現(xiàn)在幼兒早期,孩子格外活潑,活動過度,很難安靜地做事。上課時不停扭動,注意力不集中,做作業(yè)拖拉,粗心大意,學習困難,心不在焉,做事難于持久。話多,好插嘴,情緒不穩(wěn),沖動任性,招惹別人,常與其他孩子爭吵。好冒險,易出事故。
八、失眠癥
失眠癥是對睡眠質和量長時間的不滿意狀況,可以出現(xiàn)難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夢、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適感、疲乏,或白天困倦。失眠可引起病人焦慮、抑郁,或恐懼心理,并導致精神活動效率下降,妨礙社會功能。
一、抑郁癥抑郁癥正被廣泛地受到關注,這反應出社會生活逐漸加大的壓力對人的心理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
主要表現(xiàn)為心情不好,對任何事物缺乏興趣,病人常常說高興不起來,終日愁眉苦臉,思維緩慢,反應遲鈍,話少,精力疲乏,不愛活動,失眠、食欲下降、體重減輕,嚴重的有自責自罪感,甚至出現(xiàn)自殺行為。二、強迫癥強迫癥是以刻板形式反復出現(xiàn)在患者的頭腦中的想法、觀念或沖動,反復想一些無意義的事情,如反復想自己是不是說錯了話而反復詢問他人自己說了什么;反復想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事而反復檢查其正確性;反復回憶以前發(fā)生的一些事;反復擔心自己會受到某種細菌和毒物的感染而反復洗手、洗澡、洗衣服。
患者的這些想法來源于自己的內心,但是,患者為此感到痛苦,卻又控制不住。三、恐懼癥恐懼癥是對特殊的物體、活動或情境產(chǎn)生強烈的懼怕,且伴有頭暈、心悸、出汗、顫栗,好像隨時要暈倒,例如害怕空曠、幽閉、高處等場所,害怕社交場合,怕貓、狗、打針等,患者明知這種恐懼是過分的、不必要的,但卻不能控制地極力回避。
四、精神分裂癥此病的不同類型表現(xiàn)多種多樣,偏執(zhí)型表現(xiàn)為憑空聽到有人說話的聲音,敏感多疑,逐漸發(fā)展為夸大、被害等多種妄想,多數(shù)病人沉湎于幻覺或妄想之中,不與周圍人接觸。青春型表現(xiàn)為言語增多,情感喜怒無常,行為紊亂,幼稚、奇特。
緊張型主要表現(xiàn)為動作緩慢,少語少動,長時間保持某一姿勢不動或者正好相反,行為沖動,不可理解,砸東西,傷人毀物等。單純型表現(xiàn)為孤僻、被動、活動減少、生活懶散、情感逐漸淡漠,日益脫離現(xiàn)實生活。
五、自閉癥又稱孤獨癥,在現(xiàn)代社會中發(fā)病率越來越高,也越來越為人所重視。起病于嬰幼兒期,是一種廣泛性發(fā)展障礙,癥狀表現(xiàn)多種多樣。
孩子常與人缺乏眼神交流,也不會用面部表情,手勢、姿勢與他人交流;言語的聲調、重音、速度、節(jié)奏異常,時常發(fā)出怪聲,不會使用語言表達,也不會用手勢、模仿等與他人溝通;常聽不懂指令,不會表達自己的需要和痛苦,很少提問,對別人的話也缺乏反應,僅以拉人、推人、摟抱作為與同伴的交往方式。人情冷漠,對集體游戲缺乏興趣,孤獨,自娛自樂,興趣局限,行為上常自尋刺激、自我傷害,或者刻板、古怪。
六、癡呆癥癡呆癥反應出我國老齡化進程對精神疾病的深刻影響,分為血管性癡呆和老年性癡呆兩種。前者為長期腦血管性疾病的結果,后者則又分為早老性癡呆和老年性癡呆。
它們的共同表現(xiàn)都是日益加重的很難逆轉的智力、記憶力減退,嚴重者不認家門、不認家人,為此經(jīng)常走失,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無法控制。六、焦慮癥焦慮癥主要表現(xiàn)有兩種,一種是正常的活動時突然發(fā)作的極度緊張、恐懼,心悸、窒息感,害怕自己會發(fā)瘋或死去,瀕死感,以致驚呼、求救;另一種則是經(jīng)常的、持續(xù)的、無原因,也不知道針對什么的緊張、擔心,搓手頓足、來回走動等。
七、多動癥多動癥主要表現(xiàn)在幼兒早期,孩子格外活潑,活動過度,很難安靜地做事。上課時不停扭動,注意力不集中,做作業(yè)拖拉,粗心大意,學習困難,心不在焉,做事難于持久。
話多,好插嘴,情緒不穩(wěn),沖動任性,招惹別人,常與其他孩子爭吵。好冒險,易出事故。
八、失眠癥失眠癥是對睡眠質和量長時間的不滿意狀況,可以出現(xiàn)難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夢、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適感、疲乏,或白天困倦。失眠可引起病人焦慮、抑郁,或恐懼心理,并導致精神活動效率下降,妨礙社會功能。
心理健康評估的指標
1、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生活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后,仍能隨遇而安。情緒穩(wěn)定,不受天氣、地理條件影響,也很少受人際關系變化的影響。
2、心理強度。情緒變化不強烈,能冷靜地尋找原因,抗精神壓力的能力強,屬心理健康水平較高的一類。
3、心理耐受力。有些精神壓力不是突然而來,迅速而去的,它們纏纏綿綿,伴隨著人的工作與生活長時間存在。能坦然面對這種境況的人,心理耐受力較好。
4、心理自控能力。人對自己的情緒、情感和思維活動,對自己的言行舉止都具有自我控制能力,只是這種能力有個體差異。一個心理比較健康的人,自控力是較強的。
5、自信心。自信心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支柱。當一個人面臨生活事件和工作任務時,首先要估計一下自己的能力,想一想自己有無足夠的能力去應付客觀要求。真正的自信心有賴于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
6、心理活動的節(jié)律性。人的心理活動有自身的節(jié)律。比如意識狀態(tài)便有明顯的節(jié)律,覺醒--睡眠周期便是意識的節(jié)律性表現(xiàn)。這種周期被破壞,便會產(chǎn)生所謂的失眠。
7、意識水平的高低。指觀察水平而言,觀察力中,自我觀察是對自己的情緒、思緒、個性特點及行為表現(xiàn)的體驗及時察覺,通常也稱為自覺性。對環(huán)境的觀察力包括對客觀事物的存在、發(fā)展以及細小差異的察覺。政黨的意識活動是保證心理健康的敏感指標。
8、社會交往狀況。正常的社會交往,是符合人情事理的人際交往,它可以增強人的生活情趣,增進社會適應能力,在生活事件發(fā)生時,能及時獲得社會支持。所以社會交往既可作為心理健康的指標,又是增進心理健康的途徑。
9、思維的品質。思維品質依其現(xiàn)實性和邏輯性為標志。不良的思維品質,多表現(xiàn)為空泛性和反邏輯性。如果一個人的思維活動不具備現(xiàn)實性,不合邏輯性,那么在現(xiàn)實生活中必然處處碰壁,并由此造成種種不愉快的情緒,影響身心健康。
10、心理受創(chuàng)傷后的康復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在蒙受精神創(chuàng)傷后,可以很快恢復常態(tài),不留嚴重后遺癥。
心理健康評估的指標1、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
生活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后,仍能隨遇而安。情緒穩(wěn)定,不受天氣、地理條件影響,也很少受人際關系變化的影響。
2、心理強度。情緒變化不強烈,能冷靜地尋找原因,抗精神壓力的能力強,屬心理健康水平較高的一類。
3、心理耐受力。有些精神壓力不是突然而來,迅速而去的,它們纏纏綿綿,伴隨著人的工作與生活長時間存在。
能坦然面對這種境況的人,心理耐受力較好。 4、心理自控能力。
人對自己的情緒、情感和思維活動,對自己的言行舉止都具有自我控制能力,只是這種能力有個體差異。一個心理比較健康的人,自控力是較強的。
5、自信心。自信心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支柱。
當一個人面臨生活事件和工作任務時,首先要估計一下自己的能力,想一想自己有無足夠的能力去應付客觀要求。真正的自信心有賴于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
6、心理活動的節(jié)律性。人的心理活動有自身的節(jié)律。
比如意識狀態(tài)便有明顯的節(jié)律,覺醒--睡眠周期便是意識的節(jié)律性表現(xiàn)。這種周期被破壞,便會產(chǎn)生所謂的失眠。
7、意識水平的高低。指觀察水平而言,觀察力中,自我觀察是對自己的情緒、思緒、個性特點及行為表現(xiàn)的體驗及時察覺,通常也稱為自覺性。
對環(huán)境的觀察力包括對客觀事物的存在、發(fā)展以及細小差異的察覺。政黨的意識活動是保證心理健康的敏感指標。
8、社會交往狀況。正常的社會交往,是符合人情事理的人際交往,它可以增強人的生活情趣,增進社會適應能力,在生活事件發(fā)生時,能及時獲得社會支持。
所以社會交往既可作為心理健康的指標,又是增進心理健康的途徑。 9、思維的品質。
思維品質依其現(xiàn)實性和邏輯性為標志。不良的思維品質,多表現(xiàn)為空泛性和反邏輯性。
如果一個人的思維活動不具備現(xiàn)實性,不合邏輯性,那么在現(xiàn)實生活中必然處處碰壁,并由此造成種種不愉快的情緒,影響身心健康。 10、心理受創(chuàng)傷后的康復能力。
心理健康的人在蒙受精神創(chuàng)傷后,可以很快恢復常態(tài),不留嚴重后遺癥。
健康評價是指通過疾病危險性評價模型分析計算,得出按病種的疾病危險性評價報告。
健康管理者及個人能夠清楚地了解個人患慢性病的危險性。健康評價的新思考作者:李 瓏發(fā)表于《中國醫(yī)學倫理學》2002.6 早在古希臘的許癸厄亞哲學時代,健康就被認為是世間萬物中人們最有權享有的一種東西。
隨這人類的發(fā)展和認識的不斷深化,健康的概念已經(jīng)越來越清晰,健康已經(jīng)成為世人為之而不懈努力的運動,成為貫穿其生命始終的重要內容。然而,如何評價健康,如何全面、準確、客觀地反映個體(或群體)的健康水平,卻顯得仍有些模糊或不夠成熟。
本文就此略談一點淺見。1 關于健商的認識 健康是一個整體的、復合的概念,其內涵包括諸多方面,判定一個個體(或群體)的健康水平本身就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
近年來,一些學者提出了“健康商數(shù)”(Health Quotient, 簡稱健商,HQ)的概念,引起了同道的普遍關注,并得到較多學者的認同。人們寄希望以此作為健康水平評價的科學新方法。
有學者提出,HQ=對健康有利的因素/對健康不利的因素。注重了環(huán)境及個人行為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對提醒人們趨利除弊,增進健康無疑起到了引導作用。
但是,如何確定對健康有利或無利的因素,如何給這些因素評分,如何利用這一公式準確地評價個體(或群體)的健康狀況等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1〕。筆者認為,健康評價旨在根據(jù)個體(或群體)健康諸方面的現(xiàn)時狀況評定其健康水平。
應依據(jù)健康的內涵來建立評價體系,在具體評價指標中應容納健康概念的各組成部分,以保持其結構的完整性,才能實現(xiàn)整體性的水平評價。而并非僅限于影響因素。
關于HQ,李恩昌曾較早提出過一公式:HQ=已有的健康意識、健康知識、健康能力/應有的健康意識、健康知識、健康能力,并提出了以量化的形式編制“應有”是確立HQ的第一步。建議在充分調查論證的基礎上,制定不同人群的HQ標準系統(tǒng)〔2〕。
對此,筆者認為較為合理,且有一定的可操作性。首先,這個公式提出的健康意識、健康知識和健康能力,體現(xiàn)了對個體(群體)健康的心理需要、認知程度及活動過程的測試評價,從內容上具有一定的涵蓋面;其次,這個公式把“已有”與“應有”之比作為健康評價的商數(shù),符合人們已經(jīng)習慣了的、并且是較為科學的數(shù)學邏輯,因為任何一個個體(或群體)的健康水平都需要通過與整體的比較而鑒別得出的;第三,李恩昌先生提出的制定“應有”項、建立不同人群的HQ標準系統(tǒng),則使該公式成為評價工具有了可操作性的可能。
在冷靜思考之后,我認為上述公式還應該補充“健康狀況”這一內容,將已有的健康意識、健康知識、健康能力和健康狀況之比作為HQ,可能更為全面、準確。這一補充,看似累贅,其實不然。
所謂健康評價,正是要對個體(或群體)的現(xiàn)時健康水平作一客觀、準確的評估,而現(xiàn)時的健康狀況與應有的健康狀況之比較,是不能被忽略的。健康狀況是指在具有一定的健康意識、健康知識、健康能力基礎上,通過個體(或群體)的健康實踐而達到的情形。
個體(或群體)已有的健康狀況可能與應有的健康狀況是吻合的,也可能是有差異的,因而這兩者之比較,就應該成為HQ評定的重要內容,而且是最易于量化測評的內容。2 健商評定的內容與方法 HQ評定的內容與方法,已有多種不同的設想提出,筆者僅作幾點補充;2.1 HQ評定內容的規(guī)范性與簡潔性 健康的概念已經(jīng)很明了,1948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提出“不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現(xiàn)象,而是身體上、心理上、社會上的完滿狀態(tài)”;1989年WHO又提出“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四項健康標準。
這就十分顯然地要求我們必須從生理、心理、道德和社會適應四個方面來考慮HQ的評定內容,而這四個方面又都是要通過個體(或群體)的意識、知識、能力和現(xiàn)時狀況具體體現(xiàn)出來的。因此,如何將這種具體體現(xiàn)標準化,就成為HQ評定的內容了。
在身體健康方面,應該包括經(jīng)過臨床全面系統(tǒng)檢查、醫(yī)生的診斷證實有無疾病,肌體各組成部分的功能狀況及抗病能力等;心理健康方面,是指知、情、意的統(tǒng)一,人格的完善,以及心理調控能力是否健全等;道德健康是較高層次的內容,是建立在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基礎之上的,包含著一個人的人生目標及價值標準;而社會適應良好則更多地側重于自知與他知的協(xié)調、個體與環(huán)境(自然與社會)的協(xié)調,以及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等方面。這四個方面的健康標準,在內容上是相當龐大的,它們既有區(qū)別,又相互關聯(lián)、相互影響。
再這樣龐大的內容面前,要建立起科學的健康評價體系,其內容的規(guī)范性就不能不成為首要問題了。社會上的不同個體(或群體)在對健康四項標準的意識、知識、能力及狀況方面,無疑是存在相當大的差異的。
將哪些具體內容列入評價的規(guī)范體系,既要考慮整體的自然、經(jīng)濟、政治、社會等背景,又要兼顧到不同個體(或群體)的認知水平、生活狀態(tài)、價值取向及其與整體的關系等方面,這就為評價內容的規(guī)范性增加了難度。對此,筆者認為,應本著先易后難、執(zhí)簡馭繁的原則,從已經(jīng)有較為成熟的規(guī)范基礎的身。
在心理評估中,臨床心理學家需要采用多種評估方法來系統(tǒng)搜集來訪者個人各方面的信息,這些方法包括結構性或非結構性的臨床會談、行為觀察以及心理測驗等方法。評估順序通常是通過會談獲得來訪者者信息, 并與來訪者建立良好的工作關系,然后進行有針對性的各種心理測驗或心理癥狀量表的評定,在會談與測驗過程中評估人員還應注意觀察來訪者的行為表現(xiàn),并將觀察結果與會談、心理測驗結果共同分析,以得到準確的評估結果。
需要注意的是,來訪者的問題與年齡不同,評估者所采用的評估方法也應不同。就來訪者的年齡來講,成人評估般 是實施會談和測驗,而兒童的評估則往往涉及從密切相關的人(如父母、教師)那里獲得有關兒童行為的信息。例如,要對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兒童進行評估,既要與父母、兒童、教師進行會談,又要兒童的父母和教師完成系列的兒童行為問卷,還要對兒童進行智力測驗、注意力測驗及神經(jīng)心理功能測驗。此外,方法的選擇還會受到心理學家的理論取向以及心理障礙分類方法的影響。
(三)資料的分析與總結
搜集了來訪者的會談、觀察資料和進行測驗之后,要分析和總結資料,并與相關人員或部門進行信息交流和解釋這些信息,必要時進行追蹤性評估。
一步要弄清所需評估的是什么心理問題,問題的性質如何,屬于情感問題、思維問題還是行為問題,同時要了解問題產(chǎn)生的可能原因是什么,哪一種咨詢方法可能對咨詢效果取得最佳療效,以及來訪者有著怎樣的獨特優(yōu)勢及能力,這些優(yōu)勢及能力在咨詢中有什么幫助。
心理評估的方法:
1.標準化測驗
標準化測驗是一個系統(tǒng)化、科學化、規(guī)范化的施測和評定過程。主要的心理測驗主要有智力測驗和人格測驗。
智力測驗:吳天敏修訂完成的中國比內測驗,張厚粲修訂的瑞文標準推理測驗,林傳鼎、張厚粲修訂的韋氏兒童智力測驗。
2.人格測驗
(1)、客觀測驗:艾森克人格問卷、明尼蘇達多項人格調查表、16種人格因素問卷。
(2)、投射測驗:羅夏墨跡測驗、主體統(tǒng)覺測驗、房樹人測驗、句子完成法測驗。
通過觀察對某個人的某種行為或特質確定一個分數(shù)的方法,用來表達評定結果的標準化程序叫做評定量表。主要的評定量表:美國的精神病學會出版的《精神障礙診斷和統(tǒng)計手冊》和國際健康組織出版的《國際疾病分類診斷指導手冊》以及我國發(fā)展的《中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和《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
3.行為觀察
觀察法在心理咨詢中獲得信息的常用手段,觀察法有兩種:一是按觀察目的、觀察者的經(jīng)驗來組織觀察內容和程序;另一種是按照目的采用一套定型的程序進行觀察。觀察法可以在自然情況,也可以在有控制環(huán)境下進行。
4.臨床訪談
臨床訪談是通過咨詢者與來訪者之間面對面的雙向互動來評估來訪者心理功能的各個方面,并進行相關的治療計劃。在心理評估的中,臨床訪談一直有重要地位,對于獲取信息,了解并分析來訪者的故事,建立咨詢關系非常重要。
心理健康標準
1.認識自我、接納自我(自我意識)
了解自己,客觀恰當?shù)卦u價自己,有一定的自尊心。體驗自我存在的價值,接受自己。
2.自我學習、獨立生活(生活和學習能力)
具有從經(jīng)驗中學習,獲得知識與技能的能力,并能夠解決常見問題;能夠獨立處理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衣食住行活動。
3.情緒穩(wěn)定、有安全感(情緒健康)
情緒穩(wěn)定,保持以積極情緒為主導,能適度宣泄和調控自己的情緒;對人身安全,生活穩(wěn)定有基本的安全感。
4.人際關系和諧良好(人際關系)
具有基本的人際交往能力,能在人際互動中體驗到正常的情緒情感,獲得滿足感。
5.角色功能協(xié)調統(tǒng)一(角色功能)
基本能履行社會所要求的各種角色規(guī)定;心理與行為符合所處的環(huán)境;心理與行為符合年齡等特征;在社會規(guī)范許可范圍內,實現(xiàn)個人需要的適當滿足。
6.適應環(huán)境、應對挫折
保持與現(xiàn)實環(huán)境接觸;能夠面對和接受現(xiàn)實,積極應對;能夠正確面對并克服挫折、苦難。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15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