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環(huán)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
2、有相對穩(wěn)定的繁殖途徑。
3、常見植物之間生長可能互相促進也互相制約。
4、他們都能夠很好地適應城市/農田生態(tài)系統(或特定生態(tài)系統)。
5、絕大部分常見植物主要靠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
6、它們的鮮重中,水占據很大比例。
7、它們大多處于生產者的地位。
8、它們一般都經歷了較長時間的進化(不適應的物種會被淘汰,有利的進化使得物種延續(xù))。
常見植物
紫花酢漿草
大花六道木
金邊六月雪
黃花酢漿草
韭蘭
1. 以植物的形態(tài)來分類 :木本植物(喬木、灌木、亞灌木、),草本植物,藤本植物;
2. 以植物的生態(tài)習性來分類:陸生植物、水生植物、附生植物、腐生植物;
3. 以植物的生活周期來分類:一、二年生植物、多年生植物;
4. 以植物根莖類型分:球根植物、宿根植物等;
各自有什么特點:
木本植物:根和莖因增粗生長形成大量的木質部,而細胞壁也多數木質化的堅固的植物;
草本植物:莖為“草質莖”,莖中密布很多相對細小的維管束,充斥維管束之間的是大量的薄壁細胞,在莖的最外層是堅韌的機械組織。草本植物的維管束也與木本植物不同,維管束中的木質部分布在外側而韌皮部則分布在內側,這是與木本植物完全相反的,另外草本植物的維管束不具有形成層,不能不斷生長,因而樹會逐年變粗而草就沒有這樣的本領;
藤本植物:植物體細長,不能直立,只能依附別地植物或支持物,纏繞或攀援向上生長地植物,以攀援為主;
陸生植物:即陸地上生長植物的統稱,主要生長在陸地上;
水生植物:葉片通常較薄,有的葉片細裂如絲或是呈線狀;有的呈帶狀;有的葉子寬大呈透明狀,根一般不發(fā)達,葉表面沒有角質層加厚、蠟質或栓質 ;
附生植物:只是附著在其他植物上,只利用附生部位的自然貯存水分而不吸收養(yǎng)分,對被附著的植物應該是沒有損害的,適應能力強,一方面水肥要求不高,另一方面一旦環(huán)境適宜就馬上迅速成長、繁殖;
腐生植物:主要為細菌和真菌,它們以死亡的或正在分解的生物或在附近生長植物的死亡部分作為養(yǎng)分來源,水晶蘭就是很少幾種開花的腐生植物之一;
一年生植物:在一年內完成其生命周期(發(fā)芽、生長、開花、結果、死亡)的非木本植物。在幾個星期、或者幾個月的迅速生長期間,它貯藏大量養(yǎng)分以維持其開花結果的生育期之需;
二年生植物:在兩個生長季節(jié)內完成其生命周期(發(fā)芽、生長、開花、結果、死亡)的任何非木本植物。在第一個生長季節(jié)里,二年生植物長根、莖和葉;在第二個生長季節(jié)里開花、結果和結籽,然后死亡;
多年生植物:能生活二年以上的植物,地上部分每年死亡,待第二年春又從地下部分長出新枝,開花結實;
宿根植物:具有多年存活的地下部分,一次種植多年觀賞,多原產溫帶的耐寒、半耐寒的宿根花卉具有休眠性,常用分株繁殖;
球根植物:地下器官(包括根和地下莖)膨大成塊狀、根狀、球狀的一類。都具有地下貯存器官,這些器官可以存活多年。
多樣性。包括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生態(tài)多樣性3個層次的意義。
1、種類繁多,50萬種,類群。
2、形態(tài),結構各式各樣,大小懸殊。
3、壽命長短不一 。
4、營養(yǎng)方式和生態(tài)習性多種多樣 。
5、分布廣泛。
據估計,現存大約有350000個植物物種,被分類為種子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擬蕨類植物。直至2004年,其中的287655個物種已被確認,有258650種開花植物、16000種苔蘚植物、11000種蕨類植物和8000種綠藻。
月季科屬:薔薇科
分布:原產湖北、四川、云南、湖南、江蘇、廣東等省,現各地普遍栽培,其中尤以原種及月月紅為多。原種及多數變種早在18世紀初傳至國外,成為近代月季雜交育種的重要原始材料。
形態(tài)特征:常綠或半常綠直立灌木,通常鉤狀皮刺。小葉3-5,廣卵至卵狀橢圓形,長2.5-6cm,先端尖,緣有銳鋸齒,兩面無毛,表面有光澤;葉柄和葉軸散生皮刺和短腺毛,托葉大部附生在葉柄上,邊緣有具腺纖毛,花常數朵簇生,罕單生,徑約5cm,深紅、粉紅、至近白色,微香;萼片常羽裂,緣有腺毛;花梗多細長,有腺毛。果卵形至球形,長1.5-2cm,紅色?;ㄆ?月下旬-10月;果熟期9-11月。
觀賞特性及園林用途:月季花色艷麗,花期長,是園林布置的好材料。宜作花壇、花境及基礎栽植用,在草坪、園路角隅、庭院、假山等處配植也很合適,又可作盆栽及切花用。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到:“月季花處處人家多栽插之,氣味甘溫,無毒。主治活血、消腫、解毒”。
夏、秋季采摘半開放的花朵,曬干,陰干或烘干。葉、根全年可采?;ê瑩]發(fā)油、槲皮素、鞣質、沒食子酸、色素等。具有活血調經,散毒消腫之功效。其葉搗爛外敷,可治跌打損傷;其根性溫味澀,專治遺精、帶下等癥。
【教學目標】科學概念:植物按生存的環(huán)境不同,可以分為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陽光、空氣和營養(yǎng)。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種植物都有一定的壽命。
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長在一定的環(huán)境里,都需要水分、陽光、空氣和營養(yǎng),都會生長發(fā)育,都會繁殖后代,都有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過程與方法:運用比較的方法獲得有關共同特征的認識。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對植物壽命的認識,懂得生命的可貴,也體會生死的自然規(guī)律?!窘虒W重點】了解植物的一些共同特點。
【教學難點】通過閱讀資料來總結植物的一些特征?!窘虒W準備】教師: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的圖片,植物一生的圖片;學生: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的比較記錄紙。
【教學過程】一、比較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1、回憶:我們的周圍生長著許多植物,我們已經認識了大樹、狗尾草、水葫蘆和金魚藻。我們還知道哪些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記錄在下面的記錄單里。
陸生植物 水生植物 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長?請交流。請補充閱讀P21的“植物需要陽光”。
陸生植物的生長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生植物的生長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用唯恩圖記錄下它們生存需要的共同點嗎?二、了解植物的一生思考:植物的一生經歷了哪些變化?請看圖:向日葵的一生,我們能找出向日葵一生的幾個典型生長階段嗎?種子、發(fā)芽、幼苗、開花、結果,這是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長階段。看圖:一棵大樹的一生,你們能找出與向日葵一生的相同和不同嗎?對了,主要不同是壽命的長短不同。
請看資料庫:“植物的壽命有長有短”,你們有什么體會?是呀,無論是百年老樹,還是一年草本植物,它們都會死亡,這是自然規(guī)律,也是生命的特征。交流:從這些植物的一生中,我們明白了什么?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點思考:在我們對植物進行了這些觀察和研究之后,我們能夠說出植物的哪些共同特點?我們是怎么知道的?整理:翻看前幾課的唯恩圖記錄,比較各共同點,然后整理記錄于紙上。
植物的共同特點 交流:我們認為,植物都生長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都需要水分、陽光、空氣等;都會生長發(fā)育、都會繁殖后代,都有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都有相同的基本結構特征: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總結:植物作為生命體有許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的生長需要量,有生長發(fā)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還有適應環(huán)境(水葫蘆)的結構特征等。
(這樣的歸納總結一定要基于學生的發(fā)展基礎上,學生能總結幾條算幾條,不要強求,也不能死記硬背!)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
生物分類是研究生物的一種基本方法。
生物分類主要是根據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功能等),把生物劃分為種和屬等不同的等級,并對每一類群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功能等特征進行科學的描述,以弄清不同類群之間的親緣關系和進化關系。分類的依據是生物在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
分類的基本單位是種。分類等級越高,所包含的生物共同點越多;分類等級越低,所包含的生物共同點越少。
了解生物的多樣性,保護生物的多樣性,都需要對生物進行分類。 分類系統是階元系統,通常包括七個主要級別:種、屬、科、分類階段舉例 目、綱、門、界。
種(物種)是基本單元,近緣的種歸合為屬,近緣的屬歸合為科,科隸于目,目隸于綱,綱隸于門,門隸于界。 隨著研究的進展,分類層次不斷增加,單元上下可以附加次生單元,如總綱(超綱)、亞綱、次綱、總目(超目)、亞目、次目、總科(超科)、亞科等等。
此外,還可增設新的單元,如股、群、族、組等等,其中最常設的是族,介于亞科和屬之間。 人為分類法 主要是憑借對生物的某些形態(tài)結構、功能、習性、生態(tài)或經濟用途的認識將生物進行分類,而不考慮生物親緣關系的遠近和演化發(fā)展的本質聯系,因此所建立的分類體系大都屬于人為分類體系。
例如,將生物分為陸生生物、水生生物;草本植物、木本植物;糧食作物、油料作物等。 另外,18世紀瑞典植物學家林奈(1707—1778)以生物能否運動為標準,將生物劃分為動物界和植物界的兩界系統。
他還根據雄蕊的有無、數目,把植物界分為一雄蕊綱、二雄蕊綱等24個綱。16世紀我國李時珍(1518—1593)在他的《本草綱目》一書中將植物分為五部,即草部、谷部、菜部、果部和木部;將動物也分為五部,即蟲部、鱗部、介部、禽部和獸部;人另屬一部,即人部。
又如,亞里士多德根據血液的有無,把動物區(qū)分為有血液的動物和無血液的動物兩大類,等等。 自然分類法 1859年達爾文出版了《物種起源》一書,進化論的確立及生物科學的發(fā)展 生物分類 ,使人們逐漸認識到現存的生物種類和類群的多樣性乃是由古代的生物經過幾十億年的長期進化而形成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親緣關系。
分類學應該反映這種親緣關系,反映生物進化的脈絡。 現代生物分類學研究生物的系統發(fā)育,特別強調分類和系統發(fā)育的關系。
在研究分類的過程中,分類學家追求的是劃分的分類單元應是“自然”的類群,提出的分類系統力求反映客觀實際,也就是說要符合系統發(fā)育的原則。 因為系統發(fā)育的親緣關系是生物進化過程的實際反映。
因此,研究各生物類群的分類學家,都把組建該類群的系統發(fā)育作為主要目標,以便在此基礎上按照生物系統發(fā)育的歷史,編制生物的多層次分類系統,即自然分類系統。 植物的自然分類法是以植物的形態(tài)結構作為分類依據,以植物之間的親緣關系作為分類標準的分類方法。
從生物進化的理論得知,種類繁多的植物,實際上是大致同源的。物種之間相似程度的差別,能夠顯示出它們之間親緣關系上的遠近。
判斷植物之間的親緣關系的方法,是根據植物之間相同點的多少。例如,菊花和向日葵在形態(tài)結構等方面有許多相同點,如它們都具有頭狀花序,花序下有總苞,雄蕊5枚,花藥合生。
于是就認為它們的親緣關系比較接近;而菊花與大豆相同的地方就比較少,如大豆花是大小和形狀都不相同的蝶形花瓣,二體雄蕊(花絲9枚合生,一枚離生),于是就認為它們的親緣關系比較疏遠。 近年來,隨著科學的發(fā)展,植物的分類已經不僅以形態(tài)結構為依據,而且得到了生理學、生物化學、遺傳學和古植物學等學科的密切配合。
各國植物學家正在這方面繼續(xù)展開深入的研究,以便使植物分類的方法更加完善。 動物的自然分類方法更加復雜,主要是根據同源性進行分類。
分類學家必須考慮多種多樣的特征,這些特征包括:結構、功能、生物化學、行為、營養(yǎng)、胚胎發(fā)育、遺傳、細胞和分子組成、進化歷史及生態(tài)上的相互作用。 特征越穩(wěn)定,在確定分類時就越有價值。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97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