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科主要業(yè)務:采用神經阻滯療法、小針刀療法,配合藥物、超激光照射等治療以下疾病:
1. 頭痛:偏頭痛,頸源性頭痛、肌緊張性頭痛、外傷后頭痛和腰穿后頭痛等。
2. 神經痛:三叉神經痛、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急性帶狀皰疹、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神經病理性疼痛、神經損傷后疼痛、中樞性疼痛、患肢痛、殘端痛、糖尿病性神經痛、交感神經相關性疼痛、復雜的局部疼痛綜合征等。
3. 骨關節(jié)痛:腰腿痛、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膝關節(jié)炎、足跟痛、顳下頜關節(jié)功能紊亂綜合征、退行性骨關節(jié)炎等。
4. 組織疼痛:急慢性腰扭傷、腰肌勞損、棘上棘間韌帶炎、腰背肌筋膜炎、梨狀肌綜合征、纖維肌痛綜合征、腱鞘炎、肩周炎、網(wǎng)球肘、軟組織損傷。
5. 癌性疼痛:晚期癌癥疼痛、骨轉移性疼痛等。河南疼痛科黃慶茁專家醫(yī)術精湛,經驗豐富。
北中醫(yī)學院學報 1999年第3期第1卷 經驗薈萃 中國圖書分類號 R274.2 跟痛證是指跟骨跖面疼痛的慢性骨內科疾患。
足跟疼痛不是一個單獨的疾病,它是指各種足跟部疾病引起的一種癥狀,由骨本身及周圍軟組織疾患所產生。常見有五種類型:①足跟脂肪墊炎:跟墊發(fā)炎,跟骨跖面疼痛、腫脹,足跟負重區(qū)內側壓痛,部分高齡患者局部可觸及纖維索塊;②跟部滑囊炎:跟骨下、跟骨后、跟腱后滑囊發(fā)炎,局部疼痛、腫脹、壓痛、感染,可引起紅腫;③跟腱周圍炎:跟腱區(qū)疼痛腫脹、壓痛、摩擦感,炎癥波及腱鞘可出現(xiàn)轢軋音,踝關節(jié)背屈,跖屈可加重疼痛;④跖腱膜炎:跟下或足疼痛,足底緊張感,跟骨關節(jié)前緣壓痛,牽扯跖腱膜,可使疼痛加重;⑤跟骨刺:跟骨剌是x線片象,足跟痛的原因不一定是骨刺本身引起,而是以跖腱膜與跟腱附著處的慢性炎癥為病理基礎,以晨起疼痛較重,稍活動后疼痛減輕,行走過久疼痛加重,跟骨跖面跟骨結節(jié)處有壓痛的特征。
跟痛證的發(fā)病部位不同,足跟疼痛的癥狀具有共性。 《諸病源侯論》稱足跟痛為“腳根頹”。
書云:“腳根頹者腳跟忽痛,不得著也,世俗呼為腳根頹。”《丹溪心法》及后世醫(yī)家都稱為“足跟痛”。
足跟部為腎經之所主,足少陰腎經起于足下趾,斜行足心,至內踝后,下入足跟。足跟處乃陰陽二蹺發(fā)源之所,陽蹺脈、陰蹺脈均起于足跟,陽蹺脈、陰蹺脈各主人體左右之陰陽,腎為人體陰陽之根本,藏精主骨生髓,因此足跟痛與人體腎陰、腎陽的虛損密切相關,是跟痛證多發(fā)于中、老年人的原因所在。
在腎虛的基礎上可挾有寒濕或濕熱。足居下,而多受濕,腎虛正氣不足,寒濕之邪,乘虛外侵,凝滯于下,濕郁成熱,濕熱相搏,致經脈郁滯,瘀血內阻,其痛作矣或足部有所損傷,亦可致瘀血內阻。
故跟痛癥其病,以腎虛為本,瘀滯為標,外邪多為寒濕凝聚。 對于跟痛癥的治療,筆者采取益腎活血法,并施行全身用藥與局部用藥相結合的方法。
跟痛癥患者以腎虛為多,所以全身用藥重在益腎。《張氏醫(yī)通》云:“腎藏精陰虛者,則足脛熱而足跟痛,六味丸加龜板、肉桂,陽虛者,則不能久立,而足跟痛八味丸,挾濕者,必重著而腫,肥人,濕痰流注。
凡下部痛,多用藥酒,殊不知病甚于冬者,為寒濕,故宜用藥,若春夏甚而秋冬減者,此屬濕熱,若用藥酒,是反助其濕也?!备窗Y中足跟墊脂肪炎,以高齡患者居多,多以腎陽不足為特征。
患者足跟冷痛,自覺無足墊,猶如骨頭直接踏地,不能久站、久蹲,此乃老年人跟墊萎縮、變薄所致。臨床用右歸丸治療,治療宜溫補腎陽,填精補血,以收培補腎中之陽之效,兼寒濕者加桂心,以溫通血脈祛寒,加獨活、木瓜,以除下部寒濕。
跟部滑囊炎、跖腱膜炎、跟腱周圍炎及跟骨刺,可表現(xiàn)為偏腎陰虛或腎陽虛,偏陰虛者用六味丸加龜板、肉桂、黃柏,偏陽虛者用八味丸。治療中必須陰陽互補,陰中求陽,陽中求陰。
跟痛證的五個類型均以足跟痛為共性,其特點為痛有定處,固定不移,病因為足部經脈和瘀血阻滯,不通則痛所致。臨證筆者以活血通絡為法,采用本院研制的消瘀膏外敷治療跟痛癥。
消瘀膏由赤芍、澤蘭、紫荊皮等藥組成,用其外敷,可取消瘀止痛、直達病所之效。寒濕偏重者用酒調消瘀膏;濕熱偏盛者用醋調消瘀膏。
這種內服外敷相結合的治療方法,有利于培補腎陰腎陽,消瘀止痛,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 作者簡介:張方建,男,1953年生,副主任醫(yī)師。
物理治療是關鍵。最關鍵的方法是在膝關節(jié)伸直的情況下讓腓腸肌伸展,以及在膝關節(jié)略彎曲的情況下讓比目魚肌伸展。力量加強訓練、超聲療法以及電刺激療法也都可以被應用于物理治療之中。消炎藥物可以加速痊愈。用一個腳跟抬高器來對局部進行矯形有時可以幫助跟腱的放松。將踝關節(jié)固定在自然狀態(tài)(90度)的夜間夾板可以幫助你防止小腿肌肉的緊繃。在一些嚴重的情況下,行走時可能需要借助一些器械的幫助來減少跟腱上的張力。
運動員應停止跑步,墊高鞋跟減少跟腱張力,只要不引起疼痛即應加強腘繩肌彈性練習,穿軟底鞋以保證第1跖趾關節(jié)的屈曲,但鞋跟要堅硬,若跟腱無疼痛,可做足趾抬高練習以增加跟腱肌力,跟腱愈合前應避免快速上下坡跑步。
*熱身運動--在運動之前用低強度的有氧運動進行熱身。
*加強力量--重負荷小腿運動能夠讓跟腱承受更大的力量。
*身體強化--增強式訓練可以提高小腿和踝關節(jié)處的肌肉、肌腱和韌帶的運動水平。
*伸展運動---小腿伸展運動可以提高肌腱的柔韌性。
*平衡能力--進行一些提高你身體平衡能力的運動,鍛煉你的身體感受能力。
萬一不小心患了跟腱炎如何恢復:
患者通??梢詮母煅字械玫酵耆幕謴?,但是這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因為跟腱在每一步的行走中都會受到牽拉,活動狀態(tài)的改變非常重要,雖然大多數(shù)的病例不需要通過手術解決,但是這可能是患者重新回到他或者她的普通生活狀態(tài)中來終極選擇。
跟腱炎的治療方法:
1.內服:消炎痛25mg 1天2次,強的松5mg 1天3次,維生素B6片20mg 1天3次。
2.中藥內服:夏枯草20g,當歸10g,川芎10g,黃筋藤15g鹿筋30g,銀花20g,一枝黃花10g,茯苓20g,生米仁、獨活、川牛膝各10g,生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劑。
3.外洗或浸泡及按摩:上方藥渣加蔥白10枚、松針1把,桔葉10張,煎湯外洗并同時按摩患處,1天2次。
治療7天,觀察療效,治療期間避風、寒、濕、忌辛辣厚味,盡量減少行走,穿軟底鞋
最后要說的是:跟腱會斷裂嗎?
在最嚴重的情況下(當跟腱受到非常嚴重的損傷時),可能出現(xiàn)跟腱斷裂,那就需要通過手術才能解決了。
跟腱斷裂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自發(fā)性斷裂,常見于運動員和演員;一類是外傷,通常伴有皮膚的損傷或骨折。
足跟痛是一種常見病。以足跟腫脹、麻木疼痛、局部壓痛、行走困難為特征。足跟痛又稱跟骨骨刺或跟骨骨質增生。在中醫(yī)學屬于“骨痹”范疇,發(fā)病原因多與老年腎虧勞損,外傷和感受寒濕有關。
舒筋按摩,可在足跟痛點及其周圍作按摩推揉,以松解肌肉痙攣,調理氣血流行,減輕患部疼痛。
中醫(yī)藥治療。以肝腎不足,筋脈失養(yǎng)為主, 外用嗎,足跟骨仿世一貼。
封閉療法。疼痛較重者,可用強的松龍混懸液0.5毫升,加1%普魯卡因3毫升,在無菌操作下作痛點局封,局封后應休息1~2天。
手術治療。個別癥狀較重,經各種保守治療無效者,可行跟骨骨刺及滑囊切除術。
足跟痛的治療方法1、推拿方法
推拿術可以起到提高痛閾,改善骨刺與軟組織的關系,疏通經絡,活血散瘀,松解粘連的作用,有利于改善局部血循,加快新陳代謝,促進炎癥,水腫的吸收,對緩解或消除臨床癥狀也起到積極作
用。
足跟痛的治療方法2、針灸療法
中醫(yī)學認為足跟痛的病因之一跟骨刺,多因老年肝腎虛損,筋骨失養(yǎng),感受風寒濕邪,或因損傷筋骨,導致氣血瘀滯,痰瘀內阻所致。針灸有舒筋通絡、疏通經脈、溫經散寒和通暢氣血之功
因而達到治療目的。
足跟痛的治療方法足跟痛的治療方法3、中藥熏洗、外敷療法
中藥的外敷對局部起到活血化瘀、溫經通絡、散寒止痛之功,因此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增加血液供應,促進炎癥、水腫吸收而達到治療本病的目的。
推薦用藥:遠洋足跟痛貼組合
遠洋足跟痛貼組合()為中藥制劑,主治各種原因引發(fā)的足跟痛、足跟骨刺引發(fā)的各種酸麻腫痛不適。
所謂足跟痛屬于中醫(yī)“痹癥”范疇,多為風、寒、濕等外邪入侵人體,閉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據(jù)此足跟痛的治療方法4、小針刀療法
跟痛癥不一定都是骨質增生所引起,相當一部分病者是由于長期負重行走,跟骨下的跖長韌帶和跖筋膜受到長期持續(xù)的牽拉、擠壓,使筋膜韌帶勞損或形成滑囊炎變,從而導致局部肌腱痙攣
張力升高而產生疼痛的癥狀的。小針刀療法原理為削去跟骨刺或將跟骨結節(jié)下滑囊處粘連的肌腱切開剝離、松解,以消除肌痙攣,降低局部軟組織的張力,從而達到“松則不痛”的目的。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02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