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成本函數(shù)的估計
企業(yè)在進行長短期決策時,要作定量分 析, 成本函數(shù)是十分重要的,成本數(shù)據(jù) 的收集是最重要的基礎性工作。 由于估計成本主要是為了未來的決策, 需 要考慮機會成本,但可收集的數(shù)據(jù)往 往是會計成本。
長期成本函數(shù)的估計
數(shù)據(jù)集的選擇
截面序列 對一組廠商的產量與投入要素進行衡量 對一組工廠的產量與投入要素進行衡量 時間序列 對不同時間內同一廠商的產量與投入要 素的衡量
線性成本函數(shù)
TVC=a0 + a1Q ? AVC=a0 /Q+ a1 ? MC= a1
二次成本函數(shù)
TVC=a0 + a1Q + a2Q2 ? AVC=a0 /Q+ a1+ a2Q ? MC= a1+ 2a2Q
三次成本函數(shù)
TVC=a0 + a1Q + a2Q2 + a3Q3 ? AVC=a0 /Q+ a1+ a2Q + a3Q2 ? MC= a1+ 2a2Q + 3a3Q2
長期成本函數(shù)估計
1.回歸分析法 2.工程技術法 3.適者生存法 4.長期成本函數(shù)的經驗估計
工程技術法
工程技術法是成本函數(shù)的另一種統(tǒng)計方 法。它利用有關生產設施和技術方面的 知識(如機器速度,工人生產率和實物 的投入- 產出轉換關系),力求確定生 產不同產量水平所需要的勞動力、資本 設備和原材料的最有效率的(最低平均 成本)組合。
工程技術法的優(yōu)缺點
工程法的優(yōu)點: 首先,采用工程法一般能更容易地使諸如投入要素價 格,產品組合和產品效率保持不變,使人們分離出產 量變化對成本的影響。第二,通過工程法獲得的長期 函數(shù)是以當期得到的生產技術為基礎,而由統(tǒng)計方法 得到的函數(shù)把原先的和當期的生產技術混合在一起。 最后,采用工程法可避免一些采用統(tǒng)計方法估計長期 成本函數(shù)時遇到的一些會計成本-分攤和資源評估問 題。 工程法的主要缺點: 就是只研究生產過程或工廠的技術方面,在分析中沒 有包括管理和企業(yè)家才能方面的因素,如招聘和培訓 員工,產品營銷,經濟資金籌措和組織管理等。
適者生存法
適者生存法是由斯蒂格勒作為一種確定一個 行業(yè)內廠商最優(yōu)規(guī) 模(或規(guī)模)的另一種方 法而首先提出的, 此法包括按照規(guī)模對 行業(yè) 內的廠商進行分類,然后對一定時間內每一 類規(guī)模的廠 商所占行業(yè)產量的份額進行計算。 如果某一類廠商的行業(yè)產 量份額在一定時間 內下降,那么就認為這類規(guī)模廠商的效率相 對較低,平均成本較高。相反,行業(yè)產量份 額在一定時間內提高就表明這類規(guī)模的廠商 效率相對較高,而且具有較低的平均成本。
這種方法的合理性在于競爭將趨向于清 除那些規(guī)模效率相對較低的廠 商,只留下那些具有較低的平均成本,從而在一 定時間內生存下來的那類規(guī)模的廠商, 根據(jù)斯蒂格勒的看法,“一個個有高效 率規(guī)模的廠商…… 就是能解決企業(yè)家實 際面對的全部問題的廠商:緊張的勞資 關系,飛速 的革新,政府控制,不穩(wěn)定 的外國市場等等”。
短期成本函數(shù)的估計 企業(yè)在進行長短期決策時,要作定量分 析, 成本函數(shù)是十分重要的,成本數(shù)據(jù) 的收集是最重要的基礎性工作。
由于估計成本主要是為了未來的決策, 需 要考慮機會成本,但可收集的數(shù)據(jù)往 往是會計成本。長期成本函數(shù)的估計數(shù)據(jù)集的選擇截面序列 對一組廠商的產量與投入要素進行衡量 對一組工廠的產量與投入要素進行衡量 時間序列 對不同時間內同一廠商的產量與投入要 素的衡量線性成本函數(shù)TVC=a0 + a1Q ? AVC=a0 /Q+ a1 ? MC= a1二次成本函數(shù)TVC=a0 + a1Q + a2Q2 ? AVC=a0 /Q+ a1+ a2Q ? MC= a1+ 2a2Q三次成本函數(shù)TVC=a0 + a1Q + a2Q2 + a3Q3 ? AVC=a0 /Q+ a1+ a2Q + a3Q2 ? MC= a1+ 2a2Q + 3a3Q2長期成本函數(shù)估計 1.回歸分析法 2.工程技術法 3.適者生存法 4.長期成本函數(shù)的經驗估計工程技術法工程技術法是成本函數(shù)的另一種統(tǒng)計方 法。
它利用有關生產設施和技術方面的 知識(如機器速度,工人生產率和實物 的投入- 產出轉換關系),力求確定生 產不同產量水平所需要的勞動力、資本 設備和原材料的最有效率的(最低平均 成本)組合。工程技術法的優(yōu)缺點工程法的優(yōu)點: 首先,采用工程法一般能更容易地使諸如投入要素價 格,產品組合和產品效率保持不變,使人們分離出產 量變化對成本的影響。
第二,通過工程法獲得的長期 函數(shù)是以當期得到的生產技術為基礎,而由統(tǒng)計方法 得到的函數(shù)把原先的和當期的生產技術混合在一起。 最后,采用工程法可避免一些采用統(tǒng)計方法估計長期 成本函數(shù)時遇到的一些會計成本-分攤和資源評估問 題。
工程法的主要缺點: 就是只研究生產過程或工廠的技術方面,在分析中沒 有包括管理和企業(yè)家才能方面的因素,如招聘和培訓 員工,產品營銷,經濟資金籌措和組織管理等。適者生存法適者生存法是由斯蒂格勒作為一種確定一個 行業(yè)內廠商最優(yōu)規(guī) 模(或規(guī)模)的另一種方 法而首先提出的, 此法包括按照規(guī)模對 行業(yè) 內的廠商進行分類,然后對一定時間內每一 類規(guī)模的廠 商所占行業(yè)產量的份額進行計算。
如果某一類廠商的行業(yè)產 量份額在一定時間 內下降,那么就認為這類規(guī)模廠商的效率相 對較低,平均成本較高。相反,行業(yè)產量份 額在一定時間內提高就表明這類規(guī)模的廠商 效率相對較高,而且具有較低的平均成本。
這種方法的合理性在于競爭將趨向于清 除那些規(guī)模效率相對較低的廠 商,只留下那些具有較低的平均成本,從而在一 定時間內生存下來的那類規(guī)模的廠商, 根據(jù)斯蒂格勒的看法,“一個個有高效 率規(guī)模的廠商…… 就是能解決企業(yè)家實 際面對的全部問題的廠商:緊張的勞資 關系,飛速 的革新,政府控制,不穩(wěn)定 的外國市場等等”。
確定目標成本的方法通常有:
①選擇某一先進成本作為目標成本。它可以是國內外同種產品的先進成本,也可是本企業(yè)歷史最好的成本水平,還可以是按平均先進水平制定的定額成本或標準成本。
②根據(jù)企業(yè)的歷史成本結合未來的成本降低措施和上級下達的成本降低任務進行綜合測算確定。
③先制定目標利潤,從產品銷售收入中減去目標利潤,就是要努力實現(xiàn)的目標成本。
解釋:
目標成本是指企業(yè)在一定時期內為保證目標利潤實現(xiàn),并作為合成中心全體職工奮斗目標而設定的一種預計成本,它是成本預測與目標管理方法相結合的產物。在這里引用“合成”概念,意在說明預算要經多部門、眾多員工的追求。也就是將成本水平控制作為工作的目標,目標成本的表現(xiàn)形式很多,如計劃成本、標準成本或定額成本等,一般情況下要比實際成本更加合理和科學
1.最常用的就是現(xiàn)值估價法 1.類比估計 類比估計是用先前類似項目的實際數(shù)據(jù)作為估計現(xiàn)在項目的基礎。
這種估計法適用于早期的成本估計,因為此時有關項目僅有少量消息可供利用。類比估計是專家判斷的一種形式,類比估計是化費較少的一種方法,但精確性也較差。
以下情況下類比估計是可靠的: (1先前的項目不僅在表面上且在實質上和當前項目是類同的; (2作估計的個人或小組具有必要經驗。 2.參數(shù)建模 參數(shù)建模是把項目的些特征作為參數(shù),通過建立一個數(shù)學模型預測項目成本。
模型可簡單(居民住房成本是以每平方尺的居住面積的成本作為參數(shù))也可復雜(軟件研制的模型涉及13個獨立參數(shù)因子,每個因子有5~7子因子)。 參數(shù)建模的成本和可靠性各不相同,參數(shù)建模法在下列情況下是可靠的: (1) 用來建模的歷史數(shù)據(jù)是精確的; (2) 用來建模的參數(shù)容易定量化; (3) 模型對大型項目適用,也對小型項目適用。
3.累加估計 技巧涉及單個工作的逐個估計,然后累加得到項目成本的總計。 累加估計的成本和精度取決于單個工作的大?。汗ぷ鲃澋眯?,則成本增加,精確性也增加。
項目管理隊伍必須在精確性和成本間做權衡。 4.計算工具 有一些項目管理軟件被廣泛利用于成本控制。
這些軟件可簡化上述幾種方法,便于對許多成本方案的迅速考慮。
按一定的成本對象歸集生產費用,以便計算出各種產品總成本和單位成本的方法。最基本的成本計算方法有:品種法、分批法、分步法。成本計算方法的確定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yè)生產的特點和成本管理的要求。例如,在大量大批單步驟生產的情況下,只要求按產品的品種計算成本,這種成本計算方法就穩(wěn)定之為品種法。又如,在單件小批多步驟的生產情況下,由于生產是按照客戶的訂單以及企業(yè)組織的生產批別組織生產,因此,產品成本就應該按照訂單或生產批別進行計算,這種成本計算方法就稱之為分批法。而在大量大批多步驟生產的情況下,往往不僅要求按產品品種計算方法稱之為分步法。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可與基本方法結合使用的成本計算方法,例如,采用品種法計算成本,在產品品種規(guī)格繁多的情況下,為了簡化成本計算工作,可以先將產品劃分為若干類別,分別計算各類別產品成本,然后在各個類別內部采用一定的分配標準,計算出各個規(guī)模產品的成本,這種方法稱之為分類法。在定額管理制度比較健全的企業(yè)中,為了加強成本的定額控制,還可以以定額成本為基礎,計算產品的實際成本,這種方法就稱之為定額法。
成本分析概述 利用成本核算及其他有關資料,分析成本水平與構成的變動情況,研究影響成本升降的各種因素及其變動原因,尋找降低成本的途徑。
成本分析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是正確評價企業(yè)成本計劃的執(zhí)行結果,揭示成本升降變動的原因,為編制成本計劃和制定經營決策提供重要依據(jù)。 [編輯本段]成本分析的主要內容 包括:成本計劃完成情況的分析、技術經濟指標變動對成本影響的分析、主要產品單位成本分析等。
方法主要有:對比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趨勢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 [編輯本段]成本分析的方法 在進行成本分析中可供選擇的技術方法(也稱數(shù)量分析方法)很多,企業(yè)應根據(jù)分析的目的,分析對象的特點,掌握的資料等情況確定應采用那種方法進行成本分析。
在實際工作中,通常采用的技術分析方法有對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相關分析法等三種。 1、對比分析法 對比分析法是根據(jù)實際成本指標與不同時期的指標進行對比,來揭示差異,分析差異產生原因的一種方法。
在對比分析中,可采取實際指標與計劃指標對比,本期實際與上期(或上年同期,歷史最好水平)實際指標對比,本期實際指標與國內外同類型企業(yè)的先進指標對比等形式。通過對比分析,可一般地了解企業(yè)成本的升降情況及其發(fā)展趨勢,查明原因,找出差距,提出進一步改進的措施。
在采用對比分析時,應注意本期實際指標與對比指標的可比性,以使比較的結果更能說明問題,揭示的差異才能符合實際。若不可比,則可能使分析的結果不準確,甚至可能得出與實際情況完全不同的相反的結論。
在采用對比分析法時,可采取絕對數(shù)對比,增減差額對比或相對數(shù)對比等多種形式。 比較分析法按比較內容(比什么)分為: (1)比較會計要素的總量 (2)比較結構百分比 (3)比較財務比率 2、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將某一綜合性指標分解為各個相互關聯(lián)的因素,通過測定這些因素對綜合性指標差異額的影響程度的一種分析方法。
在成本分析中采用因素分析法,就是將構成成本的各種因素進行分解,測定各個因素變動對成本計劃完成情況的影響程度,并據(jù)此對企業(yè)的成本計劃執(zhí)行情況進行評價,并提出進一步的改進措施。 采用因素分析法的程序如下: (1)將要分析的某項經濟指標分解為若干個因素的乘積。
在分解時應注意經濟指標的組成因素應能夠反映形成該項指標差異的內在構成原因,否則,計算的結果就不準確。如材料費用指標可分解為產品產量,單位消耗量與單價的乘積。
但它不能分解為生產該產品的天數(shù),每天用料量與產品產量的乘積。因為這種構成方式不能全面反映產品材料費用的構成情況。
(2)計算經濟指標的實際數(shù)與基期數(shù)(如計劃數(shù),上期數(shù)等),從而形成了兩個指標體系。這兩個指標的差額,即實際指標減基期指標的差額,就是所要分析的對象。
各因素變動對所要分析的經濟指標完成情況影響合計數(shù),應與該分析對象相等。 (3)確定各因素的替代順序。
在確定經濟指標因素的組成時,其先后順序就是分析時的替代順序。在確定替代順序時,應從各個因素相互依存的關系出發(fā),使分析的結果有助于分清經濟責任。
替代的順序一般是先替代數(shù)量指標,后替代質量指標;先替代實物量指標,后替代貨幣量指標;先替代主要指標,后替代次要指標。 (4)計算替代指標。
其方法是以基期數(shù)為基礎,用實際指標體系中的各個因素,逐步順序地替換。每次用實際數(shù)替換基數(shù)指標中的一個因素,就可以計算出一個指標。
每次替換后,實際數(shù)保留下來,有幾個因素就替換幾次,就可以得出幾個指標。在替換時要注意替換順序,應采取連環(huán)的方式,不能間斷,否則,計算出來的各因素的影響程度之和,就不能與經濟指標實際數(shù)與基期數(shù)的差異額(即分析對象)相等。
(5)計算各因素變動對經濟指標的影響程度。其方法是將每次替代所得到的結果與這一因素替代前的結果進行比較,其差額就是這一因素變動對經濟指標的影響程度。
(6)將各因素變動對經濟指標影響程度的數(shù)額相加,應與該項經濟指標實際數(shù)與基期數(shù)的差額(即分析對象)相等。 上述因素分析法的計算過程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設某項經濟指標N是由A,B,C三個因素組成的。
在分析時,若是用實際指標與計劃指標進行對比,則計劃指標與實際指標的計算公式如下: 計劃指標N0=A0*B0*C0 實際指標N1=A1*B1*C1 分析對象為N1-N0的差額。 采用因素分析法測定各因素變動對指標N的影響程度時,各項計劃指標,實際指標及替代指標的計算公式如下: 計劃指標 N0=A0*B0*C0-----------(1) 第一次替代N2=A1*B0*C0-----------(2) 第二次替代N3=A1*B1*C0-----------(3) 實際指標 N1=A1*B1*C1-----------(4) 各因素變動對指標N的影響數(shù)額按下式計算: 由于A因素變動的影響=(2)-(1)=N2-N0 由于B因素變動的影響=(3)-(2)=N3-N2 由于C因素變動的影響=(4)-(3)=N1-N3 將上述三個項目相加,即為各因素變動對指標N的影響程度,它與分析對象應相等。
根據(jù)因素分析法的替代原則,材料費用三個因素的替代順序為產量,單耗,單價。各因素變動對甲產品材料費用實際比計劃降低8 000的測定。
下面是一個具體的例子。
設:生產函數(shù):
約束函數(shù):
要素價格:
則要素邊際產量:
最低成本的要素投入組合的必要條件:
由此得到要素最佳投入比例:
分別將(3)、(4)代人生產函數(shù)(1)得:
將(5)代人約束函數(shù)(2)得:
就是(6)
(6)就是得到的成本函數(shù)。該成本函數(shù)的邊際成本和平均成本都是常數(shù),不具有典型形態(tài)。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94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