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油性簽字筆在載玻片之背面畫個圈 并寫上所要鑒定之細菌的名稱。
,
(2) 在圓圈正面滴上一滴水,水滴越小滴越好,如有需要,可將多馀的水
擦去。
(3) 用牙簽沾取一點菌落涂于載玻片正面的圓圈中(勿沾取太多的細菌)。
(4) 待涂布的菌液完全風乾后(切記不可用火燒乾,以免破壞細菌細胞壁的
結構),讓載玻片在火上來回數(shù)次,使細菌固定(每次通過火焰后均需
稍冷卻,載玻片之溫度以不燙手為原則)。
一)正置顯微鏡
1、安放
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托住鏡座,使鏡體保持直立。桌面要清潔、平穩(wěn),要選擇臨窗或光線充足的地方。單筒的一般放在左側,距離桌邊3~4厘米處。
2、清潔
檢查顯微鏡是否有毛病,是否清潔,鏡身機械部分可用干凈軟布擦拭。透鏡要用擦鏡紙擦拭,如有膠或粘污,可用少量二甲苯清潔之。
3、對光
鏡筒升至距載物臺1~2厘米處,低倍鏡對準通光孔。調節(jié)光圈和反光鏡,光線強時用平面鏡,光線弱時用凹面鏡,反光鏡要用雙手轉動。
若使用的為帶有光源的顯微鏡,可省去次步驟,但需要調節(jié)光亮度的旋鈕。
4、安裝標本
將玻片放在載物臺上,注意有蓋玻片的一面一定朝上。用彈簧夾將玻片固定,轉動平臺移動器的旋鈕,使要觀察的材料對準通光孔中央。
5、調焦
調焦時,先旋轉粗調焦旋鈕慢慢降低鏡筒,并從側面仔細觀察,直到物鏡貼近玻片標本,然后左眼自目鏡觀察,左手旋轉粗調焦旋鈕抬升鏡筒,直到看清標本物像時停止,再用細調焦旋鈕回調清晰。
操作注意:不應在高倍鏡下直接調焦;鏡筒下降時,應從側面觀察鏡筒和標本間的間距;要了解物距的臨界值。
若使用雙筒顯微鏡,如觀察者雙眼視度有差異,可靠視度調節(jié)圈調節(jié)。另外雙筒可相對平移以適應操作者兩眼間距。
6、觀察
若使用單筒顯微鏡,兩眼自然張開,左眼觀察標本,右眼觀察記錄及繪圖,同時左手調節(jié)焦距,使物象清晰并移動標本視野。右手記錄、繪圖。
鏡檢時應將標本按一定方向移動視野,直至整個標本觀察完畢,以便不漏檢,不重復。
光強的調節(jié):一般情況下,染色標本光線宜強,無色或未染色標本光線宜弱;低倍鏡觀察光線宜弱,高倍鏡觀察光線宜強。除調節(jié)反光鏡或光源燈以外,虹彩光圈的調節(jié)也十分重要。
(1)低倍鏡觀察
觀察任何標本時,都必須先使用低倍鏡,因為其視野大,易發(fā)現(xiàn)目標和確定要觀察的部位。
(2)高倍鏡觀察
從低倍鏡轉至高倍時,只需略微調動細調焦旋鈕,即可使物像清晰。
使用高倍鏡時切勿使用粗調焦旋鈕,否則易壓碎蓋玻片并損傷鏡頭。
轉動物鏡轉換器時,不可用手指直接推轉物鏡,這樣容易使物鏡的光軸發(fā)生偏斜,轉換器螺紋受力不均勻而破壞,最后導致轉換器就會報廢。
(3)油鏡的觀察
先用低倍鏡及高倍鏡將被檢物體移至視野中央后,再換油鏡觀察。油鏡觀察前,應將顯微鏡亮度調整至最亮,光圈完全打開。
使用油鏡時,先在蓋玻片上滴加一滴香柏油(鏡油),然后降低鏡筒并從側面仔細觀察,直到油鏡浸入香柏油并貼近玻片標本,然后用目鏡觀察,并用細調焦旋鈕抬升鏡筒,直到看清標本的焦段時停止并調節(jié)清晰。
香柏油滴加要適量。油鏡使用完畢后一定要用擦鏡紙沾取二甲苯擦去香柏油,并再用干的擦鏡紙擦去多余二甲苯。
7、結束操作
觀察完畢,移去樣品,扭轉轉換器,使鏡頭V字型偏于兩旁,反光鏡要豎立,降下鏡筒,擦抹干凈,并套上鏡套。
若使用的是帶有光源的顯微鏡,需要調節(jié)亮度旋鈕將光亮度調至最暗,再關閉電源按鈕,以防止下次開機時瞬間過強電流燒壞光源燈
一、細菌制片及簡單染色:
1、涂片
取潔凈的載玻片1張,將其在火焰上微微加熱,除去上面的油脂,冷卻,在中央部位滴加一滴無菌水,用接種環(huán)在火焰旁從培養(yǎng)基上挑取少量菌體與水混合。用接種環(huán)將菌體涂成直徑約1cm的均勻薄層。注意,取菌量不宜過大,一面造成軍體重疊。
2、干燥
放在桌面上,待其自然干燥。
3、固定
將已干燥的涂片標本向上,在火焰上通過3-4次固定。其目的是殺死細菌;使菌體蛋白質凝固,菌體牢固粘附于載玻片上,染色時不被染液或水沖掉;增加菌體對染料的結合力,使圖片易著色。
4、染色
在涂片上滴加染料1-2滴,使其布滿涂菌部分,染色1分鐘。
5、沖洗
斜置玻片,傾去染液。用水輕輕沖去染液,至流水變清。注意水流不能直接沖洗涂菌處,以免將涂菌沖洗掉。
6、吸干
用吸水紙輕輕吸去玻片上的水分,干燥后鏡檢。
二、酵母菌制片及簡單染色。
水—碘液浸片法。將革蘭氏染色用碘液用水稀釋4倍后,滴加一滴于載破片中央,無菌操
作取少許菌體置于染色中混勻,蓋上破片后鏡劍。
三、放線菌制片方法(插片法)
1、在馬鈴薯浸汁瓊脂培養(yǎng)基平板上,劃線接入少量放線菌的孢子,在接種線旁傾斜地插入無菌蓋玻片,于28-30℃培養(yǎng)。
2、培養(yǎng)3~4天后,菌絲沿著蓋玻片向上生長,待菌絲長好后,取出蓋玻片放在干凈的載玻片上,置于顯微鏡下觀察。
四、霉菌制片法
水浸制片法:
1、在載玻片上滴加一滴乳酸石炭酸棉藍染色液或蒸餾水。
2、用解剖針從生長有霉菌的斜面挑取少量帶有孢子的霉菌菌絲,用50%的乙醇浸潤,再用蒸餾水將浸過的菌絲洗一下,然后放入載玻片上的液滴中,仔細地用解剖針將菌絲分散開來。(也可省略酒精和水浸潤,洗滌)
3、注意取菌時,毛霉和根霉用解剖針挑取少量菌絲即可,青霉和黑曲霉和培養(yǎng)基結合緊密,不易挑取,可連培養(yǎng)基一起挑取,再在染液中分離菌絲。青霉和曲霉的培養(yǎng)時間不宜過長,一般為2-2.5天,以免菌絲與培養(yǎng)基不好剝離。
4、蓋上蓋玻片(勿使產生氣泡,且不要再移動蓋玻片)。(黑曲霉不易觀察到足細胞)
5、鏡檢:先用低倍鏡,必要時轉換高倍鏡鏡檢并記錄觀察結果。
一、安放 1.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托住鏡座。
2.把顯微鏡放在實驗臺上,略偏左(顯微鏡放在距實驗臺邊緣7厘米左右處)。安裝好目鏡和物鏡。
二、對光 3.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物鏡的前端與載物臺要保持2厘 米的距離)。 4.把一個較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
左眼注視目鏡內(右眼睜開,同時畫圖)。轉動反光鏡,使光線通過通光孔反射到鏡筒內。
通過目鏡,可以看到白亮的視野。 三、觀察 5.把所要觀察的玻片標本放在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壓住,標本要正對通光孔的中心。
6.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直到物鏡接近玻片標本為止(眼睛看著物鏡,以免物鏡碰到玻片標本)。 7.左眼向目鏡內看,同時逆時針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為止。
再略微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四、清潔收鏡 把顯微鏡的外表擦拭干凈。
轉動轉換器,把兩個物鏡偏到兩旁,并將鏡筒緩緩下降到最低處。最后把顯微鏡放進鏡箱里,送回原處。
ok了吧。
一、用臟手上的細菌制裝片:
1、收集手上細菌,用少量無菌水(可用冷開水代替)沖洗臟手,讓洗手的水流到培養(yǎng)皿中。這些臟水就是細菌培養(yǎng)液。
2、制取細菌裝片,取甲、乙兩塊潔凈的載玻片,分別在兩玻片的中央各滴一小滴細菌培養(yǎng)液;然后在甲片上蓋好蓋玻片后直接用600倍的顯微鏡觀察。
(用稍偏暗的視野,調節(jié)到位可以看到多種細菌和其它微生物。很容易看到活動的微生物,這樣對兒童更有吸引力和教育意義。)如果你想進一步放大并會操作,選定觀察的物象后,可把此物象移到視野正中央,再轉換更高倍數(shù)的鏡頭觀察即可。
3、在乙片的細菌培養(yǎng)液滴上滴一小滴龍膽紫染色液,用牙簽將細菌培養(yǎng)液和龍膽紫液攪勻、并將液滴推開,再用酒精燈加熱液滴(約5秒鐘)后讓它自然晾干(約5分鐘)。
再用600倍的顯微鏡直接觀察,既可以看到染成深藍色的多種細菌和其它微生物。不過此時看到的微生物都已死亡、并被固定,因此看不到它們的活動狀態(tài)。
二、制取洗手后的對照裝片。
1、洗手-----將手用香皂洗干凈,用潔凈的干毛巾揩干手;
2、收集細菌培養(yǎng)液-------用少量無菌水沖洗雙手,讓洗手液流入潔凈的培養(yǎng)皿中;
3、制細菌裝片-----制片過程與以上裝片過程相同,參照制片即可。
擴展資料:
細菌的基本形態(tài)與大小
(1)球菌:
球菌是外形呈圓球形或橢圓形的細菌,直徑0.5~1微米,有以下幾種類型:
①單球菌:單獨存在,如尿素小球菌;②雙球菌:如肺炎雙球菌;
③鏈球菌:如乳酸鏈球菌;④四聯(lián)球菌:形成的4個細胞排列在一起,成田字,如四聯(lián)球菌;
⑤八疊球菌:如尿素生孢八疊球菌;⑥葡萄球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
(2)桿菌:
外形為桿狀的細菌稱桿菌,常有長寬接近的短桿或球桿狀菌,如甲烷短桿菌屬(Methano—brevibacter);
長寬相差較大的棒桿狀或長桿狀菌,如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subtilis)、梭狀桿菌(Bacteriumfusiformis);
分枝狀或叉狀菌,如雙歧桿菌屬(Bifidobacterium);竹節(jié)狀(兩端平截),如炭疽芽孢桿菌(Bacillusanthracis)等。
按桿菌細胞的排列方式不同則有成對的雙桿菌、呈鏈狀的鏈桿菌,另外,常有柵狀、“八”字狀以及由鞘衣包裹在一起的絲狀等多種。典型的桿菌有大腸桿菌、枯草桿菌、鏈桿菌、變形桿菌[2]。
(3)螺旋狀:
螺旋狀的細菌稱螺旋菌,一般長5~50微米,寬0.5~5微米,根據(jù)菌體的彎曲可分為:
①弧菌(Vibrio):螺旋不足一環(huán)者呈香蕉狀或逗點狀,如霍亂弧菌(Vibriocholerae);②螺菌(Spirillum):滿2~6環(huán)的小型、堅硬的螺旋狀細菌,如小螺菌(Spirillumminor);
③螺旋體(Spirochaeta):旋轉周數(shù)多(通常超過6環(huán))、體長而柔軟的螺旋狀細菌,如梅毒螺旋體(TreponemaPallidum)。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細菌
制作微生物玻片標本通常采用涂片法,微生物包括細菌和真菌(或包括病毒),細菌個體小,通常用涂片法制作玻片標本。涂片法是裝片法制作玻片標本的一種方法。制作方法是,細菌可以用細菌液直接涂布在載玻片上,蓋上蓋片直接觀察或干燥后染色觀察,染色觀察通常需要洗去染色液后觀察。制作真菌標本可以采用涂片法、撕片法、貼片法和切片法,單細胞或孢子或菌絲采用涂片法,大型真菌有較大的組織塊,可以采用撕片法(如撕取一部分蘑菇絲)、貼片法(將蘑菇的菌褶貼到載片上)和切片法(切片的方式觀察蘑菇的結構)。
制作植物玻片標本方法很多,根據(jù)材料不同和觀察目的不同采用不同方法。涂片法(觀察果實營養(yǎng)組織,如西瓜瓤)、撕片法(觀察洋蔥表皮、觀察導管)、切片法(觀察組織、器官結構)、磨片法(堅硬的果核磨成薄片觀察)。
切片法分為徒手切片、冰凍切片和石蠟切片等方法。
一.相差鏡檢法(Phasecontrast) 在光學顯微鏡的發(fā)展過程中,相差鏡檢術的發(fā)明成功,是近代顯微鏡技術中的重要成就.我們知道,人眼只能區(qū)分光波的波長(顏色)和振幅(亮度),對于無色通明的生物標本,當光線通過時,波長和振幅變化不大,在明場觀察時很難觀察到標本. 相差顯微鏡利用被檢物體的光程之差進行鏡檢,也就是有效地利用光的干涉現(xiàn)象,將人眼不可分辨的相位差變?yōu)榭煞直娴恼穹?,即使是無色透明的物質也可成為清晰可見.這大大便利了活體細胞的觀察,因此相差鏡檢法廣泛應用于倒置顯微鏡. 相差顯微鏡的基本原理是,把透過標本的可見光的光程差變成振幅差,從而提高了各種結構間的對比度,使各種結構變得清晰可見.光線透過標本后發(fā)生折射,偏離了原來的光路,同時被延遲了1/4λ(波長),如果再增加或減少1/4λ,則光程差變?yōu)?/2λ,兩束光合軸后干涉加強,振幅增大或減下,提高反差.在構造上,相差顯微鏡有不同于普通光學顯微鏡兩個特殊之處: 1.環(huán)形光闌(annulardiaphragm)位于光源與聚光器之間,作用是使透過聚光器的光線形成空心光錐,焦聚到標本上. 2.相位板(annularphaseplate)在物鏡中加了涂有氟化鎂的相位板,可將直射光或衍射光的相位推遲1/4λ.分為兩種: 1.A+相板:將直射光推遲1/4λ,兩組光波合軸后光波相加,振幅加大,標本結構比周圍介質更加變亮,形成亮反差(或稱負反差). 2.B+相板:將衍射光推遲1/4λ,兩組光線合軸后光波相減,振幅變小,形成暗反差(或稱正反差),結構比周圍介質更加變暗 二.暗視野觀察(Darkfield) 暗視野實際是暗場照明發(fā).它的特點和明視野不同,不直接觀察到照明的光線,而觀察到的是被檢物體反射或衍射的光線.因此,視場成為黑暗的背景,而被檢物體則呈現(xiàn)明亮的象. 暗視野的原理是根據(jù)光學上的丁道爾現(xiàn)象,微塵在強光直射通過的情況下,人眼不能觀察,這是因為強光繞射造成的.若把光線斜射它,由于光的反射,微粒似乎增大了體積,為人眼可見. m..m暗視野觀察所需要的特殊附件是暗視野聚光鏡.它的特點是不讓光束由下至上的通過被檢物體,而是將光線改變途徑,使其斜射向被檢物體,使照明光線不直接進入物鏡,利用被檢物體表面反射或衍射光形成的明亮圖象.暗視野觀察的分辨率遠高于明視野觀察,最高達0.02—0.004 三.明視野觀察(Brightfield) 明視野鏡檢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一種鏡檢方式,廣泛應用于病理、檢驗,用于觀察被染色的切片,所有顯微鏡均能完成此功能. 四.偏光顯微鏡(Polarizingmicroscope) 偏光顯微鏡的特點 偏光顯微鏡是鑒定物質細微結構光學性質的一種顯微鏡.凡具有雙折射的物質,在偏光顯微鏡下就能分辨的清楚,當然這些物質也可用染色發(fā)來進行觀察,但有些則不可能,而必須利用偏光顯微鏡. 偏光顯微鏡的特點,就是將普通改變?yōu)槠膺M行鏡檢的方法,以鑒別某一物質是單折射(各向同行)或雙折射性(各向異性). 雙折射性是晶體的基本特性.因此,偏光顯微鏡被廣泛地應用在礦物,化學等領域.在生物學和植物學也有應用. 五.微分干涉稱鏡檢術() 微分干涉鏡檢術出現(xiàn)于60年代,它不僅能觀察無色透明的物體,而且圖象呈現(xiàn)出浮雕壯的立體感,并具有相襯鏡檢術所不能達到的某些優(yōu)點,觀察效果更為逼真. 原理; 微分干涉稱鏡檢術是利用特制的渥拉斯頓棱鏡來分解光束.分裂出來的光束的振動方向相互垂直且強度相等,光束分別在距離很近的兩點上通過被檢物體,在相位上略有差別.由于兩光束的裂距極小,而不出現(xiàn)重影現(xiàn)象,使圖象呈現(xiàn)出立體的三維感覺. DIC顯微鏡的物理原理完全不同于相差顯微鏡,技術設計要復雜得多.DIC利用的是偏振光,有四個特殊的光學組件:偏振器(polarizer)、DIC棱鏡、DIC滑行器和檢偏器(analyzer).偏振器直接裝在聚光系統(tǒng)的前面,使光線發(fā)生線性偏振.在聚光器中則安裝了偌瑪斯斯棱鏡,即DIC棱鏡,此棱鏡可將一束光分解成偏振方向不同的兩束光(x和y),二者成一小夾角.聚光器將兩束光調整成與顯微鏡光軸平行的方向.最初兩束光相位一致,在穿過標本相鄰的區(qū)域后,由于標本的厚度和折射率不同,引起了兩束光發(fā)生了光程差.在物鏡的后焦面處安裝了第二個偌瑪斯斯棱鏡,即DIC滑行器,它把兩束光波合并成一束. 這時兩束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91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