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流露情緒。
岳曉東表示,很多人認為勸慰別人時自己必須冷靜,其實這是不對的。在目睹別人的傷痛時,一方面要允許他們發(fā)泄出來,另一方面可以陪著一起流淚。
這會讓對方感覺,你是能夠感同身受的朋友。 二、讓對方當英雄。
我們常常告訴朋友“要”怎樣、“應該”怎樣,這時你在扮演英雄的角色來指導對方,無形中給了他們壓力。此時最好這樣說:“我們知道你很堅強”、“你有能力戰(zhàn)勝軟弱”,這會讓他們感到,自己被朋友無條件地接受和肯定,還有能力走出目前的困境。
三、不急于追問。在朋友無法清晰表達時,不要急著追問。
你應該在聽完傾訴后說:“我雖然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也不知道應該怎么說,但我真的很關心你?!边@給對方傳遞了這樣的信息,即我們現(xiàn)在尊重對方的傷痛,但隨時準備幫助他們。
四、擁抱前先詢問。擁抱,本身是溫暖的動作,可人在心靈受創(chuàng)傷后,會本能逃避親密行為。
因此最好先試探性地輕輕握住他們的手,如果對方也緊緊地攥住了你,就可以輕輕抱抱他們;或試探性地問對方一句:“抱一下,你會不會舒服一些”。
多陪陪他 人生在世,命運就顯得神秘莫測、有些不如意、煩惱,甚至不幸和痛苦很多。
因此,我們時常得到別人的安慰。反過來,安慰別人也是每個人都應該做的,那么如何安慰別人呢?這里有許多策略和方法以及講究。
千萬不能莽撞,不能顯得沒有一點修養(yǎng)。 如果你的朋友生病住院,你去醫(yī)院探望.并說:“安心地休養(yǎng)一段時間吧?你不久就會康復的!從實際效果看這算不上安慰,除了醫(yī)生,病人不會從任何人那里聽到這話而感到寬心。
安慰一個死者的家屬,最好的辦法是不要提及死者,讓其家屬忘記那些不可挽回的不幸,何必為表示你的憐惜而重又提起別人的悲痛呢?減輕他們痛苦的比較好的方法,便真誠恭聽以及問問對方今后生活打算怎么辦? 面對挫折,不同人的心理是不同的,不如意的人與如意的人相比較,會產(chǎn)生自怨氣餒的復雜感覺,往往灰心、泄氣,而伴隨這件心理而來的,是人人都會尋找安慰自己的理由。于是.當她環(huán)顧四周時,發(fā)現(xiàn)有人比自己更加不如意,更會產(chǎn)生自得感,就能有效地排除人們的嫉妒,失望消極情緒,而代之以“知足”至振奮的情緒。
你的朋友失意之時,你不妨采用這種“比下有余”的方式,說說還有比你的朋友更失意的人,在沖淡他的失意感。當然.這決不是安于現(xiàn)狀,不思進取,而是讓失意者看到自己的優(yōu)勢和長處,以圖東山再起。
不憫之感,當人蒙受不平時,他的地位往往最軟弱,而心靈往往最敏感,特別是那些平時自尊心很強的人需要別人給他安慰,卻害怕別人給他憐憫。 如果你對你所要探望的病人一定要安娜幾句的話,那么第一不耍裝成你憐憫他的樣于,沒幾個人受得起別人的憐憫的。
因為你越憐憫他,越使他覺得自己的病是一種痛苦,所以你要用相反的方法,你多幸運呀,但愿我也生一點小病,好讓我也能安靜地躺在床上休息幾天,聽了這話,我想起每天繁忙的工作,不覺為自己生病能暫時擺脫一切而私自慶幸起來。 那一年上海流行“甲肝”,如果你去探望一個甲肝患者。
臨走的時候,應該對病人說,“你的危險時期已經(jīng)過去了,好了以后你將不會再害肝炎病了,你比我多了一重保障”我想這話一定會在病人的心里閃出光亮的。 不激之慰:安慰別人最容易犯的一個毛病,就是火上澆油,把人家剛平息的情緒又激發(fā)起來。
一個人失戀了,傷心不巳,希望能自拔,安慰者行之有效的做法是應該幫助人家分析分析對方的缺點,讓失戀者內(nèi)心產(chǎn)生一些平衡。但有的安慰者卻往往不分青紅皂白,故作高深地來一句:“我早就看出她不是個好東西,他這是存心騙你,當初說愛你的那些活都是假的,你不知道他這是在利用你呀”使失戀者傷心之余,又多了一份窩火和寒心。
一個人被上級批評,正確的安慰是對他表示同情與惋惜。可有的安慰者卻不分是非曲直,推波助瀾,如“經(jīng)理一定是出于打擊報復才批評你的”“一定是你辦公室里某人把你賣了?!?/p>
如果這些話是為了迫令被安慰著的情緒說的,還算有情可原,可如果是故意這樣,就只能說明是心術不正了。簡單的安慰于事無補,也肯定不會取得積極的效果 不勸之感:在日常生活里,需要安慰別人的機會很多,一個女孩受不了苦惱的折磨哭起來了,你不要立即去勸她不要哭,這是不能解除她的痛苦的。
讓她好好地哭一會兒,使她的感情得到了渲泄的出路以后,你的幾句勉勵就勝過幾百句勸她不要哭的活了。 對別人的不幸表示同情,也是給別人安慰。
這算得了什么呢,何必為此苦惱呢?如果你僅僅說這兩句話,而不能解釋這為什么算不了什么,那么你還是不說為佳。因為他心里可能會說;“你懂得什么?你只會說風涼話,難道我是為了不值得的事情自尋煩惱嗎” 所以,安慰的首要條件是同情,我明白你的痛苦,不過在人生的旅程中偶然的苦惱是難勉的,我們希望四季皆春,今天雖然下雨,明天陽光依然會降臨大地:這樣的活,不是更為得體嗎? 但是最佳的安慰方法,還是在安慰中寓以鼓勵,一位記者家里住房緊張,三代四人同居一室,房里只胳擺一張小書桌,一次他用朋友訴苦,說他干了幾十年的筆墨生涯,至今家里都放不下一張寬大的書桌,這位朋友聽了卻安慰說了句比較簡單的同情更為深摯的話。
他說“世界上偉大的杰作都是從小書桌上產(chǎn)生的,這種精神值得學習,巴爾扎克也曾豪邁地說:“我即使居住在火柴盒里,心靈也能主宰整個天空?!边@不是阿q 精神,也不是狂妄自大,而是理想的遠大、不為居室小而煩惱,從事著理想的事業(yè),目光高遠!—。
隨著年紀的增長、人世的變遷,我們經(jīng)常會碰到欲言又止、不知道該說什么的窘境。
朋友打電話告訴你,他失業(yè)了;同事的檢查報告出爐,確定他罹患癌癥;大學同學正經(jīng)歷婚變,準備離婚;好朋友的媽媽得了老年失智癥;岳父突然死亡,而老婆為來不及見最后一面而抱憾。
面對這些傷痛或難堪,能幫什么忙?應該幫忙嗎?怎樣幫忙才有效?要幫到什么樣的程度?而當朋友痛哭無語時,該如何按捺內(nèi)心的不安與疑問,傾心聆聽并安撫他的苦痛與焦慮?而當自己遭遇困難、瀕臨絕境時,該如何適時求援?我們具備坦然接受別人幫忙的能力嗎?。
. 對許多人而言,目擊別人的傷痛與不安,是件很痛苦的事,我們經(jīng)常會想快速解決它、采取某些行動,或設法提供立即的解脫。有些人則為了避免說錯話,寧愿選擇什么都不說,而錯失表達關心的時機。
我們每天都與不同的人,進行許多不同的「對話」。我們可能事先在腦海中做練習,或只是順口說說、想到什么就說什么。
當別人需要支持,或是自己需要求援時,卻往往言不由衷,或不著邊際、拐彎抹角,繞一大圈而終究無法切入重點。該如何開啟「發(fā)自內(nèi)心」的深層對話?而不是僅止于「絞盡腦汁」的表面對話?該如何整合身、心、靈,以自然之姿來做最有效的對談? 《HealingConversation》作者南絲.格爾馬丁,針對如何彌補人際溝通的鴻溝、適時適度表達關心,提供了「療效對話」的10項原則。
所謂「療效對話」,是指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對談,讓求援者獲得適度紓解,進而自然地達到「治療的效果」。當你不確定「說什么?」和「如何說?」的時候,本書可以提供許多實用的參考。
療效對話的10大原則: 1.聆聽聆聽不是保持沉默,而是仔細聽聽對方說了什么、沒說什么,以及真正的涵意。聆聽也不是指說話或發(fā)問;通常我們會急于分享自己的故事,或詢問對方問題,以為這樣就是聆聽該有的姿態(tài)。
然而,所謂的聆聽,應該是用我們的眼、耳和心去聽對方的聲音,同時不急著立刻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我們必須愿意把自己的「內(nèi)在對話」暫拋一邊。
所謂的「內(nèi)在對話」,是指聆聽的同時,在腦海中不自覺進行的對話,包括動腦筋想著該說什么、如何響應對方的話,或盤算著接下來的話題。 2. 停頓 在對話之間,有時說,有時聽;當聽到自己心里響起「我不懂。
」的聲音時,就是該暫時停頓一下問對方:「我是否錯過了什么情節(jié)?」我們還必須提醒自己,放慢不自覺產(chǎn)生的機械式反應,例如,想快速解決對方的不安,因而沒有正面思考問題,便直接跳到采取行動的階段──說些或做些我們認為對對方有益的事。
從容不迫地停頓與思考,可讓我們停止下判斷、停止反應,并且產(chǎn)生好奇心。如此,有助于在重要的剎那間,發(fā)揮同理心,如果沒有做這樣的停頓,我們可能會在剎那間,說出稍后會反悔的話。
停頓就像開車時,變換排擋時所需使用的離合器:先減速到某種程度,扣上齒輪之后,才能進行加速。 安慰的藝術,在于「在適當?shù)臅r機,說適當?shù)脑挕?,以及「不在一時沖動下,說出不該說的話」。
3. 當朋友不當英雄 幫助別人度過艱難歲月,不等同于將他們從痛苦的處境中「拯救」出來。人們有權利和責任,去承受他們行為的后果,和其所帶來的困境。
我們應該認同他們的痛苦,讓他們?nèi)ジ杏X痛苦,并且不試著快速驅(qū)散痛苦。我們僅試著提供讓他們越過「恐懼之河」的橋梁。
當朋友、家人陷于情緒或身體的痛苦之中時,支持他們的最基本方法是:允許對方哭泣。面對哭泣的人,人們最自然的反應,即是希望對方停止哭泣,并跟他說:「別哭了,事情一定可以安然解決的!」其實這并不是最適當?shù)姆磻?/p>
當對方啜泣或掉淚時,我們通常會對自己的無助而感到坐立難安。然而,哭泣是人體嘗試將情緒毒素排出體外的一種方式,而掉淚則是療傷的一種過程。
所以,請別急著拿面紙給對方,只要讓他知道你支持他的心意。 4. 給予安慰 給予安慰并不是告訴別人:「你應該覺得。
」或是「你不應該覺得。
」。
人們有權利保有其真正的感覺。安慰是指:不要對他們下判斷,不要心想他們正在受苦、需要接受幫忙;安慰是指:給予他們空間去做自己、并認同自己的感覺。
我們不需要透過「同意或反對」他們的選擇或處理困境的方法,來表達關心。 5. 感同身受 當我們忙著試圖幫助他人時,可能會忘記人們會察覺到我們內(nèi)心的波動──沒有說出來的想法和感覺。
盡管人們無法確知我們的想法,但通??梢圆煊X到我們是否驚慌、對他們下判斷,或是為他們感到難過。面對面安慰別人,和我們內(nèi)心真正的狀態(tài),有很大的關聯(lián)。
因為對他們的遭遇感同身受,我們不僅分擔對方的痛苦,也需忍受自己內(nèi)心的煎熬。不論面臨的處境如何,善意的現(xiàn)身與安慰,即是給予對方的一項禮物。
6. 長期守候 改變會帶來許多混亂。沒有人可以迅速整頓那樣的混亂。
人們需要時間去調(diào)適、檢討、改變和詢問:「假如。
會怎樣?」的問題。在「療效對話」中,我們學著接受以下事實:我們的家庭成員、同事或鄰居,有時候僅需要我們當他們的「共鳴箱」,且能不厭其煩地供其反復使用。
7. 勇敢挺身而出 不論身處任何狀況,對自己不知該說什。
電話這頭的我,也有著相同的困惑。
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人世的變遷,遇到讓人難過事的幾率越來越高——好友經(jīng)歷婚變、同事婆婆中風、岳父突然死亡、好友的年少至親得了絕癥……人生的生老病死,是我們無論如何也逃避不了的東西。我們能幫什么忙?應該幫忙嗎?怎么幫,才算有效?要幫到什么程度? 而當別人痛苦無語時,該如何壓制自我內(nèi)心的不安和疑問,耐心聆聽,安撫他的苦痛和焦慮?而當自己遭遇困難、瀕臨絕境時,該如何救援?我們具備坦然接受別人幫忙的能力嗎? 這個時代,有家庭的好處就是親情能夠緩解很多焦慮。
然而 離婚率攀升,單身族群越來越多,好友之間的互相鼓勵、安慰,變得越來越重要。怎樣安慰人,仔細想想,還真是一個問題。
對許多人而言,目擊別人的傷痛,是件煎熬的事情。人的趨吉避兇本能,會使我們想快速解決它,然后獲得解脫。
有人采取不說,害怕說錯話,有的人則是言不由衷,繞了一大圈還是沒有切入重點??傊撕ε伦约旱牟缓线m表白、不合適行為大過安慰本身。
怎樣開啟發(fā)自內(nèi)心的深層對話?而不是體面的,花心思的表面對話?該如何整合身、心、靈,以自然之姿來做最有效的對話,不妨看看專家怎么說吧? “療效對話”的6大原則: 所謂“療效對話”是由國外心理學專家提出的:針對如何彌補人際關系的鴻溝,適時地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讓受難者獲得適度的精神緩解,進而自然地達到“治療的效果”。 ● 用心聆聽 學會停頓 如果說傾訴會緩解焦慮,而聆聽是決定療效的關鍵。
聆聽,不是保持沉默,而是用心仔細聽對方說了什么,沒說什么,以及真正的涵義。聆聽不是急于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出主意,或者發(fā)問。
通常我們會急于分享自己的故事,或者詢問對方問題,獲得事情的真相,以為這樣就是聆聽該有的姿態(tài)。然而,聆聽應該是用我們的眼、耳和心,去聽對方的聲音,而不要急于了解真相,立刻對事件下結(jié)論。
這樣會造成誤會和傷害,好心辦壞事。 正確的方法是找個相對隱蔽放松的空間,準備一些緩解壓力的飲料,有些動人但不吵人的音樂很不錯。
你們坐得很舒服,開始談話的氛圍是輕松的,私密的。 在對話時,有時說,有時聽,當聽到自己內(nèi)心響起“我不懂……”時,就是應該停頓下來問對方:我是否錯過什細節(jié)了?這個問題是不是這樣子?我們必須提醒自己,放慢不自覺產(chǎn)生的機械式反應,例如,想快速解決對方的不安,因而沒有正面思考問題,便直接跳到采取行動的階段——說些或者做些我們認為對對方有益的事。
從容不迫地停頓與思考,可讓我們停止下判斷、停止反應,并產(chǎn)生好奇心。停頓就像開車時,變換排檔時,所需使用的離合器:先減速到某種程度,扣上齒輪之后,才能進行有效加速。
安慰的藝術,在于“在適當?shù)臅r候,說適當?shù)脑挕?,要避免在一時沖動下,說出不該說的話。 ●是朋友 不是救世主 幫別人度過難關,不等于將他們從痛苦處境中“拯救”出來。
你不是他的英雄,他也不是你的奴隸。人們有權利和責任,去承受他們行為的后果及其所帶來的困境。
我們認同他們的痛苦,讓他們?nèi)ジ杏X痛苦,并且不試著快速驅(qū)散痛苦。我們試著提供讓他們越過“恐懼之河”的橋梁。
當別人身陷苦痛時,支援他們最基本的法則是:允許對方哭泣??奁侨梭w嘗試將情緒毒素排出體外的一種方式,而哭泣是療傷的過程。
所以,別急著拿面紙給對方,只要讓他知道你支持他的心意就好。 ● 給予安慰 提供實際幫助 給予安慰不是告訴別人:“你應該覺得……”或是“你不應該覺得……”。
人們有權利保有其真正的感受。安慰是指:不要對他們下判斷,不要想他們正在受苦,需要接受幫忙;安慰是指:給予他們空間去恢復那種做自己、認同自己的感覺。
我們不需要透過“同意或反對”他們的選擇處理困境的方法,來表達關心。 不需要幫別人找到所有問題的解決方案,即便是親人也一樣。
我們可以盡力提供可用資源——別的朋友、專家、朋友的朋友,一切有效方式,來幫助他們找到答案,可以幫人打電話,找到專家,也可以找些書籍,或者干脆提供一個躲避的空間,讓他們平靜,自己去尋找答案。 ● 感同身受 但不等于他人 面對別人的苦痛,我們時常會想起自己的一些類似的經(jīng)歷,應該找到合適的時機表達——讓他覺得這個痛苦,并不只“青睞”他,曾經(jīng)也讓你痛苦。
也許說出你的那段往事,會給他一些解決的提示。對他們的遭遇感同身受,我們不僅分擔對方的痛苦,也需要忍受自身的煎熬。
不論面臨的處境如何,善意的現(xiàn)阿你也可以采取寫字條,發(fā)短信來表達,有時候,書寫的感覺,可以讓人更重視。“療效對話”尚有許多不同的形式,讓對方溫暖不失面子的做法最可取。
● 長期守候 充當“共鳴箱” 改變會帶來許多混亂,沒有人可以快速地改變、整頓混亂。對方在巨變時期,需要有人和他討論“該怎么辦?選擇了這個,會有什么有的結(jié)果?”。
做為朋友,我們試著更多地關心對方,增加見面、吃飯的機會,充當對方的“共鳴箱”,且能不厭其煩地供其反復使用。 ● 勇敢地挺身而出 不論身處任何狀況,對自己不知該說什么而感到困窘,這是正常的。
讓我們想幫助的人知道我們的感覺,也是。
1. 傾聽傾聽朋友遇到的問題,以及朋友在問題描述中的情緒。
此時朋友的情緒是憤怒的還是自責的,是自卑的還是懊悔的等等,每種情況不一樣,都要傾聽后才具體分析。2. 站在朋友的角度看待問題理解他的想法和情緒。
切記不可站在技術制高點或者道德制高點指責朋友不該有這種情緒。朋友需要的是安慰,支持和宣泄,而不是空講大道理。
3. “假裝”以旁觀者的角度去分析問題假裝“客觀”地去分析問題,積極地肯定朋友擁有此情緒是合理的,正常的。主要是讓朋友覺得他并不孤獨,讓他覺得大多數(shù)人都會這么做的。
切記不要讓朋友覺得他自己是個奇葩。你是來安慰朋友的,不是嘲笑朋友,更不是慶幸自己沒遇到這個問題。
4. 找到問題的積極面告訴朋友遇到這個問題是“幸運的”,并列出好處。尼采說過“凡是不能殺死你的,最終都會讓你更強?!?/p>
在此過程中,需要誠懇,自己首先深信這些積極面。切記不能說得連自己都不信,這在朋友看來可能會覺得是敷衍了事。
5. 避免再次遇到問題讓朋友自己總結(jié)從這次教訓中獲得的經(jīng)驗。避免下一次再遇到此類問題。
這樣可以轉(zhuǎn)移朋友的注意力,讓朋友從關注問題的不良后果轉(zhuǎn)移到關注問題的積極后果,讓朋友脫離不良情緒造成陷在問題中無法自拔的困境。
第14條安慰話術: 喜歡自己才會擁抱生活盲目自大自尊,是驕傲無知的人生,一味自暴自棄,是消極悲觀的人生。
了解自己比了解別人更困難,喜歡自己比喜歡別人更不容易。擁有健康的恰當?shù)淖宰鹦睦?,面對挫折會表現(xiàn)得格外堅強。
不為外界的誘惑而丟失自我,不為一時的挫折否定自己。時時客觀冷靜地評價自己,每每樂觀中肯地贊賞自己。
若連自己都不愛,還能愛別人嗎?喜歡自己吧。 第15條安慰話術: 多用善眼看世界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
處處不能容忍別人的缺點,那么人人都變成“壞人”,也就無法和平相處。以“惡”的眼光看世界,世界無處不是破殘的;以“善”眼光看世界,世界總有可愛處。
自己多看別人的長處,就會越瞧越可愛。 圣人都要“一日三省”,要相互寬容。
第16條安慰話術: 不必一味討好別人 討好每一個人是不可能的,也是沒有必要的。討好每一個人,等于得罪每一個人。
刻意去討好別人,只會使別人產(chǎn)生厭惡。親近別人要自然,“投機”心態(tài)要改變。
有時間討好,不如踏踏實實做事,討好別人總是靠不住,自己努力才實實在在。 一味討好別人就會失去自我,充實自己很重要。
第17條安慰話術: 木已成舟便要順其自然 生米已經(jīng)煮成熟飯,再去悔恨以前的行為,一點益處都沒有,唯一明智的辦法是,如何妥善處理后面的事情,別讓事情弄得更糟糕。潑出去的水是收不回來的,已刻成舟的木頭是無法恢復原狀的,知道了這些簡單的道理,就能心平氣和地處理遺留問題。
悔恨無任何益處,別把事情弄得更糟。 第18條安慰話術: 物質(zhì)雖貧乏心理不潦倒 物質(zhì)貧乏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理貧困。
貧困常與潦倒相連,人窮常與志短相關。心理貧困,富也會淪為貧窮,心理富足,窮也能轉(zhuǎn)為富裕。
物質(zhì)貧乏加上萬念俱灰,會很快摧毀一個人的身體;自信自強,雖暫時物質(zhì)貧乏,但好日子也會很快到來。 人窮志不短,自強不息。
第19條安慰話術: 福中有禍禍中有福 莫被一時之得失沖昏頭腦,一味陶醉于暫時的勝利。自己一定要居安思危,切莫居功自傲,洋洋得意。
陶醉勝利,意味著駐足停頓,陶醉勝利,意味著失去警惕。人生路上要永不松懈,勝利僅僅是一個小小的路標。
要想取得最后的勝利,只要努力,努力,再努力。 莫為一時之得所迷惑,誰笑得最晚,誰笑得最開心。
第20條安慰話術: 重要的是活得充實 把每一天過好是最大的幸福,快樂源于每天的感覺良好。總憂慮明天的風險,總抹不去昨天的陰影,今天的生活怎能如意?總攀比那些不可攀比的,總幻想那些不能實現(xiàn)的,今天的心靈怎能安靜?任何不切實際的東西,都是痛苦之源,生命的最大殺手是憂愁和焦慮。
痛苦源于不充實,生活充實就不會胡思亂想。 第21條安慰話術: 人生應當歡樂有度 適當?shù)膴蕵坊顒幽苷{(diào)節(jié)情緒,無休無止的歡樂卻易轉(zhuǎn)益為害。
物極則反,數(shù)窮則變。“大凡快意處,即是多病處?!?/p>
“棋可遣閑,易動心火?!币晃犊駳g盡興是膚淺的人生,換來的往往是痛苦的悔恨。
盡興有度是達觀的人生。樂極生悲不局限于娛樂方面,涉及到人生的方方面面。
歡樂與悲哀是伴生的,歡樂有度會使歡樂常伴。 第22條安慰話術: 換一種活法也許更快樂 當自己在工作中極不順心,處處感覺都是圍墻時,是否有必要換個環(huán)境?當自己在婚姻中極不開心,時時感覺都是冰窖,是否有勇氣沖破圍城?當自己已習慣逆來順受,是否會挺起胸膛說“不”?有自信、能自強的人,善于調(diào)整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
摘自短信大全網(wǎng) 別太窩囊地活著,舒心是快樂之精靈。 第23條安慰話術: 不妨暫時丟開煩心事 人生實在是太苦短,自己何必總是活得不開心。
有煩惱是正常的,沒有煩惱才是不正常。要是自己心情不好受時,不妨去看一次電影,不妨去聽一段音樂,不妨去唱一支歌曲,不妨去打一個電話,不妨去防享受一下陽光… 讓煩惱心事見鬼去吧,先開心一樂。
第24條安慰話術: 愉悅的根基在自己身上 一般人總是將人生的愉悅,寄托在外界的事務上,依附于世俗的認同上。百般看重地位、財產(chǎn),以及待遇、名譽等東西,自己一旦失去這些,便是沉重的打擊,常會痛不欲生,其幸福和快樂的根基也隨之毀滅。
假如自己真是這樣過生活,那么快樂離我們是相當遙遠的。 為什么要讓別人來評價自己的快樂程度,把握好自己。
第25條安慰話術: 感覺幸福就是幸福 許多人都在刻意追求所謂的幸福;有的雖然得到了,其代價卻巨大無比。許多哲人都說,幸福是種感覺,就如同“佛”就在你我心中。
幸福的感覺隨滿足程度而遞減,與人的心境、心態(tài)密切相關。先哲們說:得之愈艱、愛之愈深,擁有幸福,常思艱難。
一個人總是感覺不到幸福,是自己的最大悲哀。 幸福是種感覺,不知足,永不會幸福 第26條安慰話術: “想得開”才有快樂的心情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yè)”,融儒、道、釋三家精華的名言,叫人多一點開朗、開通與超然。
“想不開”總與“瘋”字有染,其主要癥結(jié)還在于鉆牛角尖。“想得開”總與“智”字相關,其主要原因還在退一步海闊天空。
道家的“以退為進”,老子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實是人生的大智慧!摘自短信大全網(wǎng) 有什么想不開的,有退有進,能屈能。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96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