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地,課堂觀察是指觀察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憑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關輔助工具(觀察表、錄音錄像設備等),直接或間接(主要是直接)從課堂情境中收集資料,并依據資料作相應研究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課堂觀察強調“觀課”的目的性,有別于傳統(tǒng)聽課的隨意性。
而課堂診斷不同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評課,特指依據觀察角度搜集課堂信息,判斷篩選有價值信息并進行整理,根據有價值信息對課堂教學“是否達標”“如何達標”進行評價,提出改進建議,提煉教學經驗。
先說說教學目標的觀察診斷,從這個維度來審視我們的課堂,一般都會考慮幾點: 1、教學目標確定是否恰當(符合課標;結合教材;適合學生;是否具有整體性或系統(tǒng)性;是否可操作) 2、教學目標是否明確(教師明確與學生明確問題;呈現方式) 3、教學目標是否落實(預設目標與動態(tài)生成目標的關系;教學目標具體化、充分展開;怎樣把學習目標轉化為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這里就有一個疑惑,教學目標需要讓學生明確嗎?一種反對的觀點認為語文課的教學目標通常都是類似的,比如情感與價值、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只是根據學生年級段的不同,教學目標要達到的程度不同而已,因而教學目標不需要每節(jié)課呈現。
有些優(yōu)秀的教師還特別提倡“剝筍式”的課堂,他們期望達到一種狀態(tài),就是在課堂即將結束時學生會豁然開朗,這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原來是這個。我個人比較贊同另一種觀點,也就是說教學目標我們要讓學生明確,尤其是象我們的學生,至少明確了學習目標,他們學習的內驅力就有可能形成,也能促使部分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
至于教學目標的呈現方式,一般有這樣幾種:1、上課直接告知學生(板書、ppt、口述);2、可以在課的尾聲讓學生歸納提煉教學目標;3、讓學生上課伊始先討論,從而引出教學目標;4、讓學生在自學時根據師生共用講稿來預習。 而這里的第四種呈現方式其實就是我們學?,F在在做的,在學案中已經給學生列出了這篇課文的學習目標,學生也是按照這個既定的目標來預習的,當然我們在實際教學時也有各種變通,可能就是把前三種呈現方式結合著用的。
我認為教學目標不僅需要讓學生明確,而且十分必要。記得我們金校長在執(zhí)教《石壕吏》一課時,就是讓學生先討論學習這樣的課文該學些什么,進而引出教學目標,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就可能學會如何把握這類文章的學習目標。
接著,談談教學內容的觀察診斷。從這個維度診斷課堂教學需注意: 1、選擇教學內容是否合適:符合課標規(guī)定、與教材要求吻合、與研究適應、學生需要等; 2、教學內容的深度、廣度如何(教學內容是要低于學生還是等同學生、略高于學生、遠離學生;) 3、教師怎樣組織內容:教學內容有多少項,各項內容如何聯系;這種聯系學生是否感受到、呈現本課內聯系、呈現本課與學生已學和將要學的聯系(前提性知識)、怎樣聯系(過渡、教師作結構性陳述,既緊密聯系且學生感受到) 4、重點內容是什么,教學是否集中和充分(陳述知識、程序知識、條件知識) 5、教師怎樣向學生闡釋學習內容:是否易于理解,語言是否簡明清楚; 6、學生學習結果:教師所教的與學生實際學到的是否一致;。
1.按對觀察對象和情景是否嚴格控制分類:
(1)自然觀察:不對課堂施加控制而進行的觀察。
(2)實驗觀察:設計具有特殊要求的課堂情景,并嚴格控制觀察測量對象的課堂觀察。
2.按觀察者是否借助觀察設備分
(1)直接觀察:現場感知的課堂觀察;
(2)間接觀察:借助錄音、錄像等設施觀察。
3.按觀察者是否參與研究對象的活動分
(1)參與觀察:觀察者參與被觀察者組織的活動,通過與被觀察者的互動深入了解被觀察者的行為模式和文化特征。
(2)非參與觀察:觀察者不介入被觀察者的活動而置身于課堂靜靜之外。
先說說教學目標的觀察診斷,從這個維度來審視我們的課堂,一般都會考慮幾點:1、教學目標確定是否恰當(符合課標;結合教材;適合學生;是否具有整體性或系統(tǒng)性;是否可操作)2、教學目標是否明確(教師明確與學生明確問題;呈現方式)3、教學目標是否落實(預設目標與動態(tài)生成目標的關系;教學目標具體化、充分展開;怎樣把學習目標轉化為學生學習的內驅力)這里就有一個疑惑,教學目標需要讓學生明確嗎?一種反對的觀點認為語文課的教學目標通常都是類似的,比如情感與價值、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只是根據學生年級段的不同,教學目標要達到的程度不同而已,因而教學目標不需要每節(jié)課呈現。
有些優(yōu)秀的教師還特別提倡“剝筍式”的課堂,他們期望達到一種狀態(tài),就是在課堂即將結束時學生會豁然開朗,這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原來是這個。我個人比較贊同另一種觀點,也就是說教學目標我們要讓學生明確,尤其是象我們的學生,至少明確了學習目標,他們學習的內驅力就有可能形成,也能促使部分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
至于教學目標的呈現方式,一般有這樣幾種:1、上課直接告知學生(板書、ppt、口述);2、可以在課的尾聲讓學生歸納提煉教學目標;3、讓學生上課伊始先討論,從而引出教學目標;4、讓學生在自學時根據師生共用講稿來預習。而這里的第四種呈現方式其實就是我們學?,F在在做的,在學案中已經給學生列出了這篇課文的學習目標,學生也是按照這個既定的目標來預習的,當然我們在實際教學時也有各種變通,可能就是把前三種呈現方式結合著用的。
我認為教學目標不僅需要讓學生明確,而且十分必要。記得我們金校長在執(zhí)教《石壕吏》一課時,就是讓學生先討論學習這樣的課文該學些什么,進而引出教學目標,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就可能學會如何把握這類文章的學習目標。
接著,談談教學內容的觀察診斷。從這個維度診斷課堂教學需注意:1、選擇教學內容是否合適:符合課標規(guī)定、與教材要求吻合、與研究適應、學生需要等;2、教學內容的深度、廣度如何(教學內容是要低于學生還是等同學生、略高于學生、遠離學生;)3、教師怎樣組織內容:教學內容有多少項,各項內容如何聯系;這種聯系學生是否感受到、呈現本課內聯系、呈現本課與學生已學和將要學的聯系(前提性知識)、怎樣聯系(過渡、教師作結構性陳述,既緊密聯系且學生感受到)4、重點內容是什么,教學是否集中和充分(陳述知識、程序知識、條件知識)5、教師怎樣向學生闡釋學習內容:是否易于理解,語言是否簡明清楚;6、學生學習結果:教師所教的與學生實際學到的是否一致;。
課堂觀察的記錄方式有很多種,應該根據具體的觀察內容、觀察類型,選擇自己擅長的記錄方式來進行觀察記錄。總的來說,課堂觀察記錄方式可分為定性的記錄方式和定量的記錄方式兩種。
定量的記錄方式是預先對課堂中的要素進行解構、分類,然后對在特定時間段內出現的類目中的行為進行記錄。它主要有等級量表和分類體系等記錄方式。等級量表(rating scale)指事先根據觀察目的編制合理的量表,在課堂觀察中,觀察者依據對象的行為表現在量表上評以相應的等級。分類體系(category systems)指預先列出可能出現的行為或要觀察的目標行為,在觀察過程中以合適的時間間隔取樣對行為進行記錄。分類體系包括編碼體系(如美國課堂觀察研究專家弗蘭德斯的互動分析分類體系)和記號體系或核查清單。在預設的單位時間內,編碼體系對發(fā)生的一切行為都予以記錄;記號體系或核查清單只記錄不同的行為種類。
定性的記錄方式是以非數字的形式呈現觀察的內容,包括:(1)描述體系,即在一定分類框架下對觀察目標進行的除數字之外的各種形式的描述,是一種準結構的定性觀察的記錄方法;可以從這樣幾個角度來描述:空間、時間、環(huán)境、行動者、事件活動、行動、目標、感情等。(2)敘述體系,即沒有預先設置的分類,對觀察到的事件和行為做詳細真實的文字記錄,也可進行現場的主觀評價。(3)圖式記錄,即用位置、環(huán)境圖等形式直接呈現相關信息。(4)技術記錄,即使用錄音帶、錄像帶、照片等電子形式對所需研究的行為事件做現場的永久性記錄。
定量的記錄方式和定性的記錄方式可以相互補充使用。所獲得的數據、信息應盡可能地反映真實的教學環(huán)境和課堂活動。
課堂觀察技能是教師必備的基本功之一,尤其在數學教學中,學習評價方式的改變,對教師的課堂觀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掌握觀察技能實施要點,有目的地進行技能的系統(tǒng)培訓是當務之急。固然,老教師可通過長期的經驗積累和自我摸索獲得此項技能,但耗時費力,頗有損失。利用微格教學方法進行此項技能培訓是行之有效的,通過必要的理論學習和技能的攝像反饋可得較為顯著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有目的地觀察和監(jiān)控整個教學過程,這樣才能根據觀察到的情況隨時對課堂活動做出調控。首先是教師要有強烈的觀察意識,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在教學進程中隨時隨地進行觀察。當然,教師觀察不是無的放矢,要會擬訂從簡單到復雜的觀察計劃,逐步做到自覺地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選擇性的觀察。目的性要求是:看什么,為什么看,怎樣看,教師要心中有數,觀察本身不是目的,觀察的真實目的是為了學生的發(fā)展,為了課堂教學的目標,為了實現師生之間的交往。計劃性就是事先設置一定的觀察點,何時何地觀察何事何人,要做統(tǒng)籌安排,不要隨心所欲。選擇性的要求是:會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觀察對象,掌握良好的觀察時機和選擇便于觀察的位置,突出所需觀察的對象。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4.44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