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顯微觀察法,如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觀察葉綠體和細胞質(zhì)流動、觀察植物細胞質(zhì)壁分離和復原實驗等.
(2)觀色法,如觀察動物毛色和植物花色的遺傳等.
(3)原子示綜法,如噬菌體浸染細菌的實驗,用18O2和14CO2追蹤光合作用中氧原子和碳原子轉移途徑的實驗等.
(4)等組實驗法,如小麥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實驗,發(fā)現(xiàn)生長素的燕麥胚芽鞘實驗等.
(5)加法創(chuàng)意法,如用飼喂法研究甲狀腺激素,用注射法研究動物胰島素和生長激素,用移植法研究性激素等.
(6)減法創(chuàng)意法,如用閹割法、摘除法研究性激素、甲狀腺激素和生長激素的實驗,雌蕊受粉后除去正在發(fā)育著的種子等.
(7)雜交實驗法,如孟德爾發(fā)現(xiàn)遺傳定律的植物雜交、測交的實驗,小麥的雜交等.
(8)化學分析法,如番茄和水稻對Ca和Si選擇性吸收,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等.
(9)理論分析法,如大、小兩種草履蟲競爭的實驗,植物根向地生長、莖背地生長的實驗,植物向光性實驗等.
(10)模擬實驗法,如滲透作用的實驗裝置,分離定律的模擬實驗等
1.實驗方法 實驗方法是整個實驗設計的精髓,是做好實驗設計的關鍵所在。
現(xiàn)將與中學實驗有關的一些最常見的經(jīng)典的實驗方法匯總如下: (1)化學物質(zhì)的檢測方法: ①淀粉——碘液 ②還原糖——斐林試劑、班氏試劑 ③CO2——Ca(OH)2溶液或酸堿指示劑 ④乳酸——pH試紙 ⑤O2——余燼復燃 ⑥無O2——火焰熄滅 ⑦蛋白質(zhì)——雙縮脲試劑 ⑧染色體——龍膽紫、醋酸洋紅溶液 ⑨DNA——二苯胺試劑 ⑩脂肪——蘇丹Ⅲ或蘇丹Ⅳ染液 (2)實驗結果的顯示方法: ①光合速率——O2釋放量或CO2吸收量或淀粉產(chǎn)生量 ②呼吸速率——O2吸收量或CO2釋放量或淀粉減少量 ③原子途徑——放射性同位素示蹤法 ④細胞液濃度大小——質(zhì)壁分離 ⑤細胞是否死亡——質(zhì)壁分離 ⑥甲狀腺激素作用——動物耗氧量,發(fā)育速度等 ⑦生長激素作用——生長速度(體重變化,身高變化) ⑧胰島素作用——動物活動狀態(tài) ⑨菌量——菌落數(shù)或亞甲基藍溶液褪色程度 ⑩大腸桿菌——伊紅—美藍瓊脂培養(yǎng)基 (3)實驗條件的控制方法: ①增加水中氧氣——泵入空氣或吹氣或放入綠色植物 ②減少水中氧氣——容器密封或油膜覆蓋或用涼開水 ③除去容器中CO2——NaOH溶液 ④除去葉片中原有淀粉——置于黑暗環(huán)境 ⑤除去葉片中葉綠素——酒精隔水加熱 ⑥除去光合作用對呼吸作用的干擾——給植株遮光 ⑦如何得到單色光——棱鏡色散或彩色薄膜濾光 ⑧血液抗凝——加入檸檬酸鈉 ⑨線粒體提取——細胞勻漿離心 ⑩骨的脫鈣——鹽酸溶液 ⑾滅菌方法——微生物培養(yǎng)的關鍵在于滅菌,對不同材料,滅菌方法不同:培養(yǎng)基用高壓蒸氣滅菌;接種環(huán)用火焰灼燒滅菌;雙手用肥皂洗凈,擦干后用75%酒精消毒;整個接種過程都在實驗室無菌區(qū)進行。 (4)實驗中控制溫度的方法: ①還原糖鑒定:水浴煮沸加熱 ②酶促反應:水浴保溫 ③用酒精溶解葉中的葉綠素:酒精要隔水加熱 ④DNA的鑒定:水浴煮沸加熱 ⑤細胞和組織培養(yǎng)以及微生物培養(yǎng):恒溫培養(yǎng) 2.斐林試劑、班氏試劑與尿糖試紙 這三種物質(zhì)均可用來檢驗含醛基的有機物的存在,在醫(yī)學上用來檢驗糖尿病,其原理均是利用了Cu2+的氧化性把醛基氧化,但成分略有不同: 斐林試劑:即硫酸銅、氫氧化鈉和酒石酸鉀鈉組成的藍色混合溶液。
分為斐林試劑A和斐林試劑B,A為CuSO4溶液,B為氫氧化鈉和酒石酸鉀鈉的混合溶液,使用時將A、B等體積混合即成斐林試劑。 班氏試劑:即硫酸銅、碳酸鈉和檸檬酸鈉組成的混合液,又叫本尼迪克特(Benedict)試劑,它與醛反應的結果是與斐林試劑一致的,只是比斐林試劑更穩(wěn)定,所以在臨床化驗中更常使用。
尿糖試紙:又叫硫酸銅試紙,呈白色,帶藍色斑點,用于糖尿病患者的尿糖測試。每片含硫酸銅20毫克,枸櫞酸300毫克,碳酸鈉80毫克,氫氧化鈉235毫克。
尿糖試紙法快速、方便,試紙的正確使用方法為:將試紙條放在尿液中浸濕,一秒鐘后取出,在一分鐘內(nèi)觀察試紙的顏色,并與標準色板對照,根據(jù)不同的顏色來確定尿糖陽性的程度。 3.斐林試劑和雙縮脲試劑的比較 相同點:①都由NaOH溶液和CuSO4溶液構成; ②斐林試劑甲液和雙縮脲試劑A都為0.1g/mLNaOH溶液。
不同點:①CuSO4溶液濃度不一樣:斐林試劑乙液為0.05g/mLCuSO4溶液, 雙縮脲試劑B為0.01g/mLCuSO4溶液。 ②配制比例不一樣。
③使用方法不一樣:斐林試劑是甲、乙液一起混合后再使用, 雙縮脲試劑則是先向待鑒定材料加入A試劑搖勻后,再加入試劑B。 ④鑒定的對象不一樣:斐林試劑鑒定的是還原糖,雙縮脲試劑鑒定的是蛋白質(zhì)。
⑤反應本質(zhì)及顏色反應不一樣。 4.蘇丹Ⅲ染液與蘇丹Ⅳ染液的比較 都是用來鑒定脂肪。
蘇丹Ⅳ染液更易溶于脂肪,所以染色更深,同時要求染色時間更短。 生物學中常用的試劑: 1、斐林試劑: 成分:0.1g/ml NaOH(甲液)和0.05g/ml CuSO4(乙液)。
用法:將斐林試劑甲液和乙液等體積混合,再將混合后的斐林試劑倒入待測液,水浴加熱或直接加熱,如待測液中存在還原糖,則呈磚紅色。 2、班氏糖定性試劑:為藍色溶液。
和葡萄糖混合后沸水浴會出現(xiàn)磚紅色沉淀。用于尿糖的測定。
3、雙縮脲試劑:成分:0.1g/ml NaOH(甲液)和0.01g/ml CuSO4(乙液)。用法:向待測液中先加入2ml甲液,搖勻,再向其中加入3~4滴乙液,搖勻。
如待測中存在蛋白質(zhì),則呈現(xiàn)紫色。 4、蘇丹Ⅲ:用法:取蘇丹Ⅲ顆粒溶于95%的酒精中,搖勻。
用于檢測脂肪??蓪⒅救境砷冱S色(被蘇丹Ⅳ染成紅色)。
5、二苯胺:用于鑒定DNA。DNA遇二苯胺(沸水?。蝗境伤{色。
6、甲基綠:用于鑒定DNA。DNA遇甲基綠(常溫)會被染成藍綠色。
(甲基綠使DNA呈現(xiàn)綠色,吡羅紅使RNA呈現(xiàn)紅色。) 7、50%的酒精溶液:在脂肪鑒定中,用蘇丹Ⅲ染液染色,再用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8、75%的酒精溶液:用于殺菌消毒,75%的酒精能滲入細胞內(nèi),使蛋白質(zhì)凝固變性。低于這個濃度,酒精的滲透脫水作用減弱,殺菌力不強;而高于這個濃度,則會使細菌表面蛋白質(zhì)迅速脫水,凝固成膜,妨礙酒精透入,削弱殺菌能力。
75%的酒精溶液常用于手術前、打針、換藥、針灸前皮膚脫碘消毒以及機。
1.顯微觀察法:如“觀察細胞有絲分裂”“觀察葉綠體和細胞質(zhì)流動”“用顯微鏡觀察多種多樣的細胞”等.
2.觀色法:如“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和蛋白質(zhì)的鑒定”“觀察動物毛色和植物花色的遺傳”“DNA和RNA的分布”等.
3.同位素標記法(元素示蹤法):如“噬菌體浸染細菌的實驗”“恩格爾曼實驗”等.
4.補充法:如用飼喂法研究甲狀腺激素,用注射法研究動物胰島素和生長激素,用移植法研究性激素等.
5.摘除法:如用“閹割法、摘除法研究性激素、甲狀腺激素或生長激素的作用”“雌蕊受粉后除去正在發(fā)育著的種子”等.
6.雜交法:如植物的雜交、測交實驗等.
7.化學分析法:如“番茄對Ca和Si的選擇吸收”“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等.
8.理論分析法:如“大、小兩種草履蟲的競爭實驗”“植物向性動物的研究”等.
9.模擬實驗法:如“滲透作用的實驗裝置”“分離定律的模擬實驗”等.
10.引流法:臨時裝片中液體的更換,用吸水紙在一側吸引,于另一側滴加換進的液體.
選C.理論,實驗,總結,創(chuàng)新 ,研究方法 生物學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觀察描述的方法、比較的方法和實驗的方法等是在生物學發(fā)展進程中逐步形成的。
在生物學的發(fā)展史上,這些方法依次興起,成為一定時期的主要研究手段?,F(xiàn)在,這些方法綜合而成現(xiàn)代生物學研究方法體系。
觀察描述的方法 在17世紀,近代自然科學發(fā)展的早期,生物學的研究方法同物理學研究方法大不相同。物理學研究的是物體可測量的性質(zhì),即時間、運動和質(zhì)量。
物理學把數(shù)學應用于研究物理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這些量之間存在著相互關系,并用演繹法推算出這些關系的后果。生物學的研究則是考察那些將不同生物區(qū)別開來的、往往是不可測量的性質(zhì)。
生物學用描述的方法來記錄這些性質(zhì),再用歸納法,將這些不同性質(zhì)的生物歸并成不同的類群。18世紀,由于新大陸的開拓和許多探險家的活動,生物學記錄的物種幾倍、幾十倍地增長,于是生物分類學首先發(fā)展起來。
生物分類學者搜集物種進行鑒別、整理,描述的方法獲得巨大發(fā)展。要明確地鑒別不同物種就必須用統(tǒng)一的、規(guī)范的術語為物種命名,這又需要對各種各樣形態(tài)的器官作細致的分類,并制定規(guī)范的術語為器官命名。
這一繁重的術語制定工作,主要是C.von林奈完成的。人們使用這些比較精確的描述方法收集了大量動、植物分類學材料及形態(tài)學和解剖學的材料。
比較的方法 18世紀下半葉,生物學不僅積累了大量分類學材料,而且積累了許多形態(tài)學、解剖學、生理學的材料。在這種情況下,僅僅作分類研究已經(jīng)不夠了,需要全面地考察物種的各種性狀,分析不同物種之間的差異點和共同點,將它們歸并成自然的類群。
比較的方法便被應用于生物學。 運用比較的方法研究生物,是力求從物種之間的類似性找到生物的結構模式、原型甚至某種共同的結構單元。
G.居維葉在動物學方面,J.W.von歌德在植物學方面,是用比較方法研究生物學問題的著名學者。用比較的方法研究生物,愈來愈深刻地揭示動物和植物結構上的統(tǒng)一性,勢必觸及各個不同類型生物的起源問題。
19世紀中葉,達爾文的進化論戰(zhàn)勝了特創(chuàng)論和物種不變論。進化論的勝利又給比較的方法以巨大的影響。
早期的比較,還僅僅是靜態(tài)的共時的比較,在進化論確立后,比較就成為動態(tài)的歷史的比較了?,F(xiàn)存的任何一個物種以及生物的任何一種形態(tài),都是長期進化的產(chǎn)物,因而用比較的方法,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去考察,是十分必要的。
早期的生物學僅僅是對生物的形態(tài)和結構作宏觀的描述。1665年英國R.胡克用他自制的復式顯微鏡,觀察軟木片,看到軟木是由他稱為細胞的盒狀小室組成的。
從此,生物學的觀察和描述進入了顯微領域。但是在17世紀,人們還不能理解細胞這樣的顯微結構有何等重要意義。
那時的顯微鏡未能消除使影像失真的色環(huán),因而還不能清楚地辨認細胞結構。19世紀30年代,消色差顯微鏡問世,使人們得以觀察到細胞的內(nèi)部情況。
1838~1839年施萊登和施萬的細胞學說提出: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結構的基本單位。比較形態(tài)學者和比較解剖學者多年來苦心探求生物的基本結構單元,終于有了結果。
細胞的發(fā)現(xiàn)和細胞學說的建立是觀察和描述深入到顯微領域所獲得的成果,也是比較方法研究的一個重要成果。 實驗的方法 前面提到的觀察和描述的方法有時也要對研究對象作某些處理,但這只是為了更好地觀察自然發(fā)生的現(xiàn)象,而不是要考察這種處理所引起的效應。
實驗方法則是人為地干預、控制所研究的對象,并通過這種干預和控制所造成的效應來研究對象的某種屬性。實驗的方法是自然科學研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17世紀前后生物學中出現(xiàn)了最早的一批生物學實驗,如英國生理學家W.哈維關于血液循環(huán)的實驗,J.B.van黑爾蒙特關于柳樹生長的實驗等。然而在那時,生物學的實驗并沒有發(fā)展起來,這是因為物理學、化學還沒有為生物學實驗準備好條件,活力論還占統(tǒng)治地位。
很多人甚至認為,用實驗的方法研究生物學只能起很小的作用。 到了19世紀,物理學、化學比較成熟了,生物學實驗就有了堅實的基礎,因而首先是生理學,然后是細菌學和生物化學相繼成為明確的實驗性的學科。
19世紀80年代,實驗方法進一步被應用到了胚胎學,細胞學和遺傳學等學科。到了20世紀30年代,除了古生物學等少數(shù)學科,大多數(shù)的生物學領域都因為應用了實驗方法而取得新進展。
實驗方法當然包含著對研究對象進行某種處理,然而更重要的則是它的思維方式。用實驗的方法研究某一生命過程,要求根據(jù)已有事實提出假說,并根據(jù)假說推導出一個可以用實驗檢驗的預測,然后進行實驗,如果實驗結果符合預測,就說明假說是正確的。
在這里,假說必須是可以用實驗加以驗證的,而且只有經(jīng)過實驗的檢驗,假說才可能上升為學說或理論。實驗方法的使用大大加強了研究工作的精確性。
19世紀以來,實驗方法成為生物學主要的研究方法后,生物學發(fā)生巨大變化,成為精確的實驗科學。 20世紀,實驗方法獲得巨大發(fā)展,然而單純觀察或描述方法,仍然是生物學的基本研究方法。
生物體具有多層次的復雜的形態(tài)結構。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有形態(tài)描述的任務。
20世紀30年代出現(xiàn)了。
三、學生實驗——細胞膜被動吸收的驗證
1.實驗原理 紅細胞對水是自由滲透的,但對大多數(shù)物質(zhì)具有選擇透過性,在等滲條件下,稀釋的紅細胞懸浮液呈渾濁狀且透光性差。但當紅細胞溶血后,其懸浮液就變得透明且光線容易透過。本實驗用稀釋的紅細胞懸浮液在不同溶質(zhì)中是否出現(xiàn)溶血現(xiàn)象,來驗證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
2.材料、用具 量筒、試管和試管架、秒表、紅細胞懸浮液、蒸餾水、乙二醇、甘油、10%葡萄糖、1%淀粉液。
3.方法步驟 取5支試管編號,并在試管底部背面襯1張印有印刷字體的小紙片,按下表加入下列各種物質(zhì),振動混勻后,置于試管架上。當通過試管看到其背面清晰的印刷字體時,此時間即是該溶劑或溶質(zhì)分子透過紅細胞膜所需的時間,用秒表記錄,結果記錄在下表中。
細胞膜對不同物質(zhì)的透性
試管
編號
試劑(mL) 細胞懸浮液(滴) 結果及原因
1 蒸餾水2mL 2
2 乙二醇2mL 2
3 甘油2mL 2
4 10%葡萄糖2mL 2
5 1%淀粉液2mL 2
注:①取新鮮哺乳動物血液適量,按4:1加入5%的檸檬酸鈉溶液,震蕩混勻,靜置數(shù)小時,待血液分層后,倒去血漿及部分血細胞,再按1:5的比例加入0.9%的生理鹽水靜置,分層后,倒去上清液即成。
②1g淀粉加0.9%的生理鹽水至100mL,煮開后冷卻。
4.實驗結論 實驗表明小分子物質(zhì)(如、、甘油、乙二醇、葡萄糖)能夠借助簡單的擴散作用,透過細胞膜,而大分子物質(zhì)(如淀粉、蛋白質(zhì))則不能通過。
生物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有:觀察描述的方法、比較的方法、實驗的方法、系統(tǒng)的方法。
1、觀察描述法
生物學的研究則是考察那些將不同生物區(qū)別開來的、往往是不可測量的性質(zhì)。生物學用描述的方法來記錄這些性質(zhì),再用歸納法,將這些不同性質(zhì)的生物歸并成不同的類群。18世紀,由于新大陸的開拓和許多探險家的活動,生物學記錄的物種幾倍、幾十倍地增長,于是生物分類學首先發(fā)展起來。生物分類學者搜集物種進行鑒別、整理,描述的方法獲得巨大發(fā)展。要明確地鑒別不同物種就必須用統(tǒng)一的、規(guī)范的術語為物種命名,這又需要對各種各樣形態(tài)的器官作細致的分類,并制定規(guī)范的術語為器官命名。
2、比較法
運用比較的方法研究生物,是力求從物種之間的類似性找到生物的結構模式、原型甚至某種共同的結構單元。19世紀30年代,消色差顯微鏡問世,使人們得以觀察到細胞的內(nèi)部情況。1838~1839年施萊登和施萬的細胞學說提出: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結構的基本單位。比較形態(tài)學者和比較解剖學者多年來苦心探求生物的基本結構單元,終于有了結果。細胞的發(fā)現(xiàn)和細胞學說的建立是觀察和描述深入到顯微領域所獲得的成果,也是比較方法研究的一個重要成果。
3、實驗法
實驗方法則是人為地干預、控制所研究的對象,并通過這種干預和控制所造成的效應來研究對象的某種屬性。實驗的方法是自然科學研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19世紀80年代,實驗方法進一步被應用到了胚胎學,細胞學和遺傳學等學科。到了20世紀30年代,除了古生物學等少數(shù)學科,大多數(shù)的生物學領域都因為應用了實驗方法而取得新進展。
4、系統(tǒng)法
系統(tǒng)科學源自對還原論、機械論反省提出的有機體、綜合哲學,從C.貝爾納與W.B.坎農(nóng)揭示生物的穩(wěn)態(tài)現(xiàn)象、維納與艾什比的控制論到貝塔郎菲的一般系統(tǒng)論,系統(tǒng)生態(tài)學、系統(tǒng)生理學等先后建立與發(fā)展,20世紀70-80年代系統(tǒng)論與生物學、系統(tǒng)生物學等概念發(fā)表。從香農(nóng)信息論到I.普里戈津的耗散結構理論,將生命看作自組織化系統(tǒng)。
擴展資料:
生物學是研究生物(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結構、功能、發(fā)生和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是自然科學的一個部分。目的在于闡明和控制生命活動,改造自然,為農(nóng)業(yè)、工業(yè)和醫(yī)學等實踐服務。幾千年來,中國在農(nóng)、林、牧、副、漁和醫(yī)藥等實踐中,積累了有關植物、動物、微生物和人體的豐富知識。1859年,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物種起源》的發(fā)表,確立了唯物主義生物進化觀點,推動了生物學的迅速發(fā)展。
生物分類學是研究生物分類的方法和原理的生物學分支。分類就是遵循分類學原理和方法,對生物的各種類群進行命名和等級劃分。瑞典生物學家林奈將生物命名后,而后的生物學家才用域(Domain)、界(Kingdom)、門( Phylum)、綱(Class)、目(Order)、科(Family)、屬(Genus)、種(Species)加以分類。最上層的界,由懷塔克所提出的五界,比較多人接受;分別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菌物界、植物界以及動物界。 從最上層的“界”開始到“種”,愈往下層則被歸屬的生物之間特征愈相近。共有七大類,分別是:界門綱目科屬種。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生物學(自然科學六大基礎學科之一)
初一生物實驗教學計劃
生物科學實驗是以認識生命運動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為目標的實踐。在每一個實驗的過程中,從實驗意念的產(chǎn)生到實驗方案的設計,從實驗結果的分析到實驗報告的完成,每一步都有思維活動,每一步都是思維的結果。所以,生物科學實驗有利于把學生帶入發(fā)現(xiàn)問題的情境,使學生在分析實驗問題之中和在解決實驗問題中鍛煉思維能力。現(xiàn)將本學期的生物實驗教學工作制定計劃如下:
一、指導思想
通過實驗教學培養(yǎng)學生觀察問題、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及小組的協(xié)作精神。讓學生通過現(xiàn)象觀察事物的本質(zhì),從而認識和揭示自然科學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和追求真理的意識,切實讓素質(zhì)教育落實到實處。
二、教學要求
1.演示實驗必須按大綱要求開足,教師在課堂上用演示的方法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實驗。通過觀察實驗現(xiàn)象,使學生能夠獲得感性的認識和驗證,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若有條件可改成分組實驗,增強學生的切身體驗。
2.學生分組實驗,也要按教學大綱的要求把學生實驗全部開齊。對于學生實驗,若能當堂看清實驗結果的須在實驗室里教師指導下進行,教師監(jiān)督學生對每個實驗達到操作規(guī)范、熟練的程度;培養(yǎng)他們濃厚的生物學興趣和語言表達能力。
3.在開放實驗室方面,為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得到廣大學生的歡迎,查找與教學內(nèi)容相關并且學生感興趣的實驗內(nèi)容,提前列出實驗配檔共學生們參考和選擇。每次開放實驗室之前精心準備實驗材料、并且對實驗進行預做,使教學能夠得心應手。通過開放實驗室活動,讓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有所提高,并且激發(fā)學生生物學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實驗課的教學方法
實驗課教學應根據(jù)教學目的、教學內(nèi)容、學生實際和設備條件等因素,采取探究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多動腦、多思考,鍛煉自己能找到一些新方法、新步驟;在講授理論知識時,最好讓學生通過實驗的方法去歸納出這些知識,這樣做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質(zhì),培養(yǎng)學生科學研究的思路與方法;加強能力的培養(yǎng)和知識的遷移,有利于充分發(fā)揮其科學思維和想象力。
四、實驗教學的準備工作
1.制定出本學期實驗教學進度計劃,并寫明實驗目錄,寫明實驗的日期、班級、節(jié)次、名稱,教學中按計劃安排實驗。
2.任課教師須將實驗通知單提前送交實驗室,實驗教師必須將每個實驗用到的儀器、藥品以及其他有關事宜提前準備好,做到有備無患。
五、教學措施
1、認真鉆研教材,精心備課,精講多練。
2、抓緊抓好課堂時間,完成完好本學期的生物實驗教學任務。
3、能做的實驗一定做,不能做的也要認真講解盡量達到實驗效果。
4、指導學生認真做實驗,認真填寫報告冊,并給予批改和指正。
六、實驗教學進度安排
初一上冊
實驗時間實驗名稱課題實驗性質(zhì)材料、用具
1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第二節(jié) 環(huán)境對生物的影響分組每小組10只鼠婦、濕土、鐵盤、紙板、玻璃板
2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第三節(jié) 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和影響分組干濕
3練習使用顯微鏡第一節(jié)練習使用顯微鏡分組顯微鏡、寫有“上”字的玻片、動物、植物的玻片標本、擦鏡紙、紗布
4觀察植物細胞第二節(jié) 觀察植物細胞分組洋蔥鱗片葉,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鑷子,刀片,滴管,紗布,吸水紙,稀碘液,清水.
5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第三節(jié) 觀察動物細胞分組生理鹽水,稀碘液,消毒牙簽,滴管,紗布,吸水紙,載玻片,顯微鏡.
6觀察高等動物體的幾種組織第二節(jié) 動物體的結構層次分組高等動物體的基本組織的永久切片顯微鏡
7觀察植物體的幾種組織第三節(jié) 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分組玉米根尖縱切片,南瓜莖的橫切片等,顯微鏡.
8觀察草履蟲第四節(jié) 只有一個細胞的生物體分組草履蟲培養(yǎng)液、放大鏡、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吸管、棉花、。
9觀察草履蟲的應激性第四節(jié) 只有一個細胞的生物體分組草履蟲培養(yǎng)液、放大鏡、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吸管、肉汁食鹽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39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