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古城旅游資源具有中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結合以及藏文化的影響特征。
麗江自古以來就是我國西南交通貿(mào)易大動脈南方“絲綢之路”和由西藏入境的“茶馬古道”的中轉(zhuǎn)站。兩條古道既是中原至東南亞的南來北往的貿(mào)易通道,又是溝通中原文化和外來文化影響的傳送渠道。除了擁有豐富而秀麗的風光資源之外,麗江的歷史文化、民族風俗、建筑藝術都有極大的旅游價值和學術價值。麗江是納西族的家園,是我國唯一的一個納西族自治縣,同時還居住著白、彝、僳僳、普米族等少數(shù)民族。
麗江古城歷史悠久,古樸如畫,兼有水鄉(xiāng)之容,山城之貌,城中有水,山中有城,城山相融,山水一體,道路自由,街巷幽深,道旁河畔,垂柳拂水……。
麗江歷史文化遺存眾多。較著名的有麗江七大寺即文峰寺、福國寺、普濟寺、玉峰寺、指云寺、興化寺、靈照寺及北岳廟、白沙古建筑群、三圣宮、龍泉寺……。
麗江同時榮戴國家級麗江玉龍雪山風景名勝區(qū)桂冠。景區(qū)內(nèi)含有建于南宋的麗江古城及眾多的古建寺觀;有海拔5596米雄秀的玉龍雪山;有世界著名的最深最險的虎跳峽;有號稱“萬里長江第一灣”的石鼓;高山植被、丹霞地貌奇觀為主的老君山、黎明等一帶大面積的地質(zhì)景觀……。
此外,麗江還有以納西族為主體,白、僳僳等十余種少數(shù)民族,奇異多采的民族風情和文化。
麗江,還是全國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最好的地區(qū)之一,有“東方瑞士”的譽稱。
麗江境內(nèi)湖泊是很多的,但從旅游角度出發(fā),比較有名的湖有三個,一是麗江市郊的拉市海,二是寧蒗縣境內(nèi)的瀘沽湖,三是永勝縣境內(nèi)的程海。
看看麗江風景,古老建筑,文化。
在我國廣闊的地域上,有許多許多的風景,我們可以選擇去自己喜歡的地方旅行。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屬于自己的獨特風景。有的地方適合和愛人來一場浪漫的邂逅;有的地方適合和友人釋放壓力;而有一些地方很適合一個人走。在生活中有很多時候,想要自己一個人去一個地方放松自己,那么可以選擇去云南的麗江古城走一走。去美麗的云南看看當?shù)氐拿谰?,體驗當?shù)氐娘L土民情。在云南麗江古城里走一走,體驗麗江古城的充滿歷史韻味的古老建筑
麗江歷史文化和自然山水資源稟賦得天獨厚,擁有世界級的旅游資源,是中國唯一擁有三項世界遺產(chǎn)桂冠的城市,麗江因旅游而名,因文化而興,通過20多年的拼搏打造,目前已成為國內(nèi)外知名的旅游勝地。重塑麗江旅游新優(yōu)勢,打造世界文化旅游名城,麗江有底氣、有優(yōu)勢。
面向未來,文化旅游依然是麗江的生命線。麗江發(fā)展的根基在文化,希望在旅游。從麗江發(fā)展歷史演進中,我們深刻認識到,一個沒有文化旅游支撐的麗江,是沒有吸引力的,只有重塑利用好文化旅游優(yōu)勢,才能提供更多的就業(yè),才能聚集更多的人流,才能推動麗江的持續(xù)發(fā)展。
自然旅游景觀資源分為:地質(zhì)地貌景觀:像廣東丹霞山、西南的喀斯特地形等山水組合景觀:像云南的麗江風景、黃果樹瀑布、三峽等綜合性自然景觀:國家地質(zhì)公園氣候與其他自然景觀組合:極地的極光、撒哈拉沙漠、地中海沿岸風光
麗江古城旅游資源具有中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結合以及藏文化的影響特征。
麗江自古以來就是我國西南交通貿(mào)易大動脈南方“絲綢之路”和由西藏入境的“茶馬古道”的中轉(zhuǎn)站。兩條古道既是中原至東南亞的南來北往的貿(mào)易通道,又是溝通中原文化和外來文化影響的傳送渠道。除了擁有豐富而秀麗的風光資源之外,麗江的歷史文化、民族風俗、建筑藝術都有極大的旅游價值和學術價值。麗江是納西族的家園,是我國唯一的一個納西族自治縣,同時還居住著白、彝、僳僳、普米族等少數(shù)民族。
麗江古城歷史悠久,古樸如畫,兼有水鄉(xiāng)之容,山城之貌,城中有水,山中有城,城山相融,山水一體,道路自由,街巷幽深,道旁河畔,垂柳拂水……。
麗江歷史文化遺存眾多。較著名的有麗江七大寺即文峰寺、福國寺、普濟寺、玉峰寺、指云寺、興化寺、靈照寺及北岳廟、白沙古建筑群、三圣宮、龍泉寺……。
麗江同時榮戴國家級麗江玉龍雪山風景名勝區(qū)桂冠。景區(qū)內(nèi)含有建于南宋的麗江古城及眾多的古建寺觀;有海拔5596米雄秀的玉龍雪山;有世界著名的最深最險的虎跳峽;有號稱“萬里長江第一灣”的石鼓;高山植被、丹霞地貌奇觀為主的老君山、黎明等一帶大面積的地質(zhì)景觀……。
此外,麗江還有以納西族為主體,白、僳僳等十余種少數(shù)民族,奇異多采的民族風情和文化。
麗江,還是全國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最好的地區(qū)之一,有“東方瑞士”的譽稱。
麗江在云南西北部,與四川接壤;從大理往北大概1-2小時就到了,古城比較出名,又有雪山。所以去的人比較多唄,再說麗江往西麗江在云南西北部,與四川接壤;從大理往北大概1-2小時就到了,古城比較出名,又有雪山。所以去的人比較多唄,再說麗江往西北走就是所謂的香格里拉啦,愛浪漫的人喜歡去那里。北走就是所謂的香格里拉啦,愛浪漫的人喜歡去那里。
分享一下個人經(jīng)歷,去年九月初從昆明自駕出發(fā)。 條萊垍頭
第一天,大早從昆明出發(fā),大約四個小時左右到大理雙廊吃飯,然后在周邊逛逛。
雙廊魁星閣,魁星是中國神話中所說的主宰文章興衰的神,建于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重修??情w為三層三開間歇山頂閣式木構建筑,總面闊9.75米,總進深9.8米,36柱落地,明間面闊3.2米,兩次間各為2.4米。三層正脊檁坊桁條上有“民國二十四歲次乙亥清和月中浣良旦”年款。大架用料粗碩,斗拱、插頭、花板等構件雕飾典雅精美?,F(xiàn)存木構多為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重修時原構,總體保持民國年間建筑風貌。
剛好又碰到白族奶奶們在洱海邊放生,很有儀式感,讓我們肅然起敬。
洱海邊閑置的船只也格外有些意境。
國慶節(jié)前去的,游客也不是太多。
趙氏宗祠
位于雙廊玉磯島內(nèi)。
島上楊麗萍的太陽宮和月亮宮,為青廬的主人設計的。這兩處建筑都在玉磯島的最前端,擁享雙廊最棒的觀海風景處。
玉幾庵是大理國開國皇帝段思平之妻楊桂仙修行的地方。玉磯島,因為島上有玉幾庵得名。
曼陀羅花和島上路邊的小店。
由于時間關系,還要趕到沙溪古鎮(zhèn),就在玉磯島周邊轉(zhuǎn)轉(zhuǎn)又出發(fā)了。一個半小時左右到了沙溪古鎮(zhèn),剛好又到了吃飯的點。
來到了提前訂好的民宿,感覺非常棒哦。
就喜歡沙溪這種游客少,景又美的安靜、古樸小鎮(zhèn)。雖然有人說它即將變成下一個束河或大理,但是相對難走的道路,已經(jīng)把一批不誠心的游客拒之門外。214國道未經(jīng)過沙溪,反而成了沙溪的幸運。
興教寺位于四方街西面
,明代白族"阿托力"佛教寺院——興教寺。是國內(nèi)現(xiàn)僅存的明代白族"阿托力"佛教寺院.建于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最里面大殿外墻上部的20多幅佛教題材壁畫是寺內(nèi)最主要的文物。
興教寺大門正對面著古戲臺
,因為戲主要是演給神佛看的。晚上的古戲臺格外醒目吧。
第二天一早去了玉津橋。出東門便能遠遠看到玉津橋橫跨于黑潓江的古石拱橋,曾經(jīng)是茶馬古道上牛街通往大理的必經(jīng)之路。
之后在沙溪古鎮(zhèn)里轉(zhuǎn)了轉(zhuǎn)。
中午吃完飯,又要出發(fā)了,有些不舍,不過給下次再去游玩多了個理由。又開了一個多小時的車到了束河古鎮(zhèn)。
住的地方有好多花,還可以看書,也挺不錯。
出去逛了逛,這里可熱鬧了,晚上吃了火鍋。第三天早上下雨就在住的地方賞賞花了。
吃完早點,重頭戲來了,出發(fā)去瀘沽湖。
路途險峻,山路十八彎。沿途均為風景壯麗的峽谷,兩百多公里的道路大部分就在高高的峽谷邊上,路不寬,偶爾還有塌方,慎行。
通過四個多小時終于到了瀘沽湖,西面屬于云南地界。
位于西南岸的大洛水是最早進入旅游開發(fā)的村落。
到了住的地方了,躺在床上休息
,單看看窗外就覺得這一趟值了。
休息了會得出去轉(zhuǎn)轉(zhuǎn)了,看圖吧,此時已詞窮,只能用美,美,美…來形容了。
晚上爬到樓頂看星星嘍,可惜沒帶相機,不然可以來一組星空大片了。
第四天,天氣沒有那么給力了。我們到了里格島。此位置為最佳觀景臺,可以把瀘沽湖拍成一心形。
水是真的清。
環(huán)湖中發(fā)現(xiàn)另一心形拍攝點。
情人灘。
太陽落山了,我們回到了里格半島,伴湖水聲入眠。
第五天,再次環(huán)湖。到了瀘沽湖東面四川地界。一路都是讓你心曠神怡的美。萊垍頭條
圖上不了了,已經(jīng)有五十張了。各位不好意思。萊垍頭條
第六天,到了攀枝花市鹽邊縣漁門鎮(zhèn)買了大芒果、吃了好吃的魚后返昆明了。萊垍頭條
第七天,剛好九月八號,上北京看了華晨宇的鳥巢演唱會。條萊垍頭
大理白族自治州
同義詞 大理州一般指大理白族自治州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處云南省中部偏西,海拔2090米,東鄰楚雄州,南靠普洱市、臨滄市,西與保山市、怒江州相連,北接麗江市。地跨東經(jīng)98°52′~101°03′,北緯24°41′~26°42′之間,東巡洱海,西及點蒼山脈,轄大理市和祥云、彌渡、賓川、永平、云龍、洱源、鶴慶、劍川8個縣以及漾濞、巍山、南澗3個少數(shù)民族自治縣,是中國西南邊疆開發(fā)較早的地區(qū)之一。
地處低緯高原,四季溫差不大,干濕季分明,以低緯高原季風氣候為主,境內(nèi)以蝴蝶泉、蒼山、洱海、大理古城、崇圣寺三塔等景點最有代表性。
中文名稱大理白族自治州外文名稱Dali Bai Autonomous Prefecture行政區(qū)類別自治州所屬地區(qū)云南省下轄地區(qū)1縣級市、8縣、3自治縣政府駐地大理市下關鎮(zhèn)電話區(qū)號0872郵政區(qū)碼671000地理位置云南省中部偏西面 積29459平方千米人 口358.44萬(2015年) [1] 方 言漢語西南官話、白語、彝語氣候條件低緯度高原季風氣候著名景點蝴蝶泉、洱海、崇圣寺三塔等機 場大理機場火車站大理站車牌代碼云L行政代碼532900GDP901.07億元(2015年) [1]
歷史沿革編輯
大理歷史悠久,是云南最早文化發(fā)祥地之一。據(jù)文獻記載,4世紀白族祖先就在這里繁衍生息,散布了許多氏族部落,史書中稱為“昆明之屬”,他們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新石器文化。 [2]
前221年, 秦朝開始經(jīng)營西南,在西南地區(qū)建立行政機構,自此開始中央王朝對大理的統(tǒng)治。
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西漢王朝發(fā)巴蜀兵數(shù)萬人擊勞浸、靡莫,“以兵臨滇”,“滇王”降漢,西漢王朝在“滇王”統(tǒng)治區(qū)設置了益州郡。同年,漢王朝派郭昌、衛(wèi)廣往擊大理地區(qū)阻擋漢使的“昆明”部落。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和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郭昌又兩次率兵往擊“昆明”部落,“后數(shù)年,復并昆明地”,在大理地區(qū)設置了葉榆、云南、邪龍、比蘇4縣,屬益州郡管轄,從此大理地區(qū)正式納入漢王朝的疆域。
東漢時期,大理地區(qū)隸屬于永昌郡,原西漢時設置的葉榆、邪龍、云南、比蘇四縣不變,并新設置了博南縣(今永平縣)。
公元220~280年,今云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被稱為南中,為蜀國的一部分。
公元265年西晉王朝建立,為了加強對云南的統(tǒng)治,泰始七年(271年)晉王朝把蜀漢設立的南中四郡分化出來,設立寧州。
南朝時期,中原正處于封建割據(jù)的局面,云南相繼為宋、南齊、梁、北魏、西魏、北周統(tǒng)治。從當時云南的行政建置看,雖然朝廷更迭頻繁,但基本上沿襲了西晉時期的建置體制,即州、郡、縣三級制,州為寧州,郡、縣的設置變化較大。
公元479年,肖齊王朝繼劉宋王朝統(tǒng)治寧州,在肖齊王朝統(tǒng)治的23年內(nèi),先后派了四個寧州刺史和最后一個益、寧二州刺史。據(jù)《南齊書·州郡志》載,今大理州地分隸于寧州之云南郡、東河陽郡、西河陽郡、永昌郡。云平(賓川)、邪龍(巍山、南澗、漾濞)2縣屬云南郡;東河陽(大理市鳳儀)、葉榆(大理市喜洲)2縣屬東河陽郡;比蘇縣(云龍)屬西河陽郡;博南縣(永平)屬永昌郡。 [3]
隋文帝開皇五年(585年),隋文帝楊堅派遣韋沖為南寧州總管,在云南設置了恭州、協(xié)州和昆州。
唐朝對大理地區(qū)的經(jīng)營始于武德四年(621年),唐遣使到洱海地區(qū)招撫“昆明”蠻諸部。武德七年(624年),州都督府長史韋仁壽將兵五百人,到西洱河,“承制置八州十七縣,授其豪帥為牧宰”。
據(jù)《舊唐書·地理志》、《新唐書·地理志》所載,唐初,今大理州地域分別隸屬于劍南道的戎州都督府和姚州都督府。
唐初,今大理州地域內(nèi)散見于史籍的州名有波州、蒙舍州、陽瓜州、沙壺州、河東州、越析州、浪穹州、鄧賧州等。波州在今祥云縣城一帶;蒙舍州、陽瓜州、沙壺州在今巍山、南澗一帶;河東州在今大理鳳儀;越析州在今賓川縣境;浪穹州、鄧賧州在今洱源縣境。
公元7世紀中葉,洱海地區(qū)出現(xiàn)了六個較大的民族部落,史稱“六詔”。六詔是:蒙舍詔、蒙巂詔、施浪詔、浪穹詔、登賧詔、越析詔。
公元8世紀30年代,南詔在唐朝的支持下,合六詔為一,統(tǒng)一了洱海地區(qū),其地域據(jù)《新唐書·南詔傳》所載:“居永昌、姚州之間,鐵橋之南?!痹诖似陂g,南詔曾先后接受了唐朝委任的“刺史”、“臺登郡王”、“云南王”、“南詔王”、“滇王”等封號。
天寶八年(749年)至天寶十三年(754年),唐南詔間爆發(fā)了“天寶戰(zhàn)爭”,在其后40年的時間內(nèi),南詔不斷向外發(fā)展,拓寬了版圖,建立了東接貴州西部和越南北部,南括西雙版納,西抵緬甸北部,西北與吐蕃的神川(今麗江)為鄰,東北達戌州(今四川)宜賓的多民族集合體國家。
南詔后期,權臣擅政,宮廷內(nèi)部展開了激烈的權利爭奪。唐昭宗乾寧四年(897年),南詔權臣鄭買嗣殺死南詔王隆舜。唐昭宗天復二年(902年),又殺死隆舜的兒子舜化貞及其幼子,并將南詔王室八百人殺死在五華樓下,奪取了南詔政權,號稱大長和國。
后梁乾化四年(914年),大長和國出師四川,大敗而還。后唐天成二年(927年),權臣劍川節(jié)度楊干貞滅大長和國,扶持清平官趙善政為王,號稱 大天興國。10個月后,楊干貞又廢掉趙善政,自立為王,號稱大義寧國 。
后晉天福二年(937年),后晉通海節(jié)度使段思平聯(lián)合滇東三十七部進軍大理,推翻了大義寧國,建立了大理國。 大理國基本繼承了南詔的疆界。大理國統(tǒng)治云南達300多年,期間曾受宋王朝的“云南八國都王”等封號。 [3]
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元兵,從寧夏入甘肅,經(jīng)六盤山,結集于臨洮(甘肅南部),然后進入四川西北部,在松潘地區(qū)分三路以進。忽必烈親率中道兵,過大渡河“經(jīng)行山谷2000余里”,由今鹽源、永勝,直抵金沙江,“乘革囊及伐以渡”,到達今麗江境。忽必烈率軍攻取了劍川、鶴慶,由上關進逼大理城。城破,大理相高祥被殺,大理王段興智逃到滇池地區(qū)。1254年春,忽必烈班師北還,兀良合臺留鎮(zhèn)云南。
大理 印染
公元1254年,兀良合臺繼續(xù)進軍,先后平定了大理國的五城、八府、四郡及烏、白蠻37部,在昆澤(今宜良)俘獲大理王段興智,大理國亡。
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朝委任賽典赤為云南平章政事,來云南建立行省。賽典赤撤銷了原來的萬戶、千戶、百戶軍事性的建置,改設路、府、州、縣,建立了云南諸路行中書省,置路三十七、府二、屬州五十四、屬縣四十七,尚設立了甸、寨、軍民府等。元代在云南建立行省,標志著中央王朝對云南統(tǒng)治邁進了一大步,形成了“行省有令則布天下,郡縣有請則為達于省”的政令統(tǒng)一局面。元代云南行省時期,今大理州地域分屬于大理路、鶴慶路、威楚路和云龍甸軍民府。大理路:至元七年(1270年),元朝并大理上下二萬戶府為大理路,治所在今大理城,領有一縣、二府、五州。
1276年改府為路,云南正式成為行省級區(qū)劃的名稱。
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軍襲破大理城,朝廷改行省為云南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領諸府州縣司;置諸指揮使司,領諸衛(wèi)所;置提刑按察司,分巡安普、臨元、金滄、洱海四道,并察諸府州縣司衛(wèi)所,稱為“三司”。今大理州地域分隸于大理府、鶴慶府、蒙化府、永昌府和楚雄府。
清朝時期,今大理州地域分別隸屬于大理府、麗江府、永昌府和蒙化府直隸廳。鄂爾泰任云貴總督時,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改土歸流”,大理地區(qū)被劃為云南的內(nèi)地?!缎U司志》卷八載:“版籍其地,加以經(jīng)化,創(chuàng)置云南、楚雄、臨安、大理諸府為內(nèi)地;更以元江、永昌之外麓川、車里諸地為西南夷,一如舊時成都之視滇池。”大理府為迤西道治所,大理提督駐地,領4州、3縣、1長官司。領州:趙州、鄧川州、賓川州、云龍州;領縣:太和縣、云南縣、浪穹縣;長官司:十二長官司。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圖(6張)
1911年,昆明“重九起義”后成立了云南省軍政府。大理地區(qū)隸屬于滇西道,后歸屬騰越道。
新中國成立后,于1950年2月1日,大理專員公署建立,轄下關、大理、鳳儀、鄧川、賓川、祥云、彌渡、蒙化、云縣、緬寧、順寧(鳳慶)、永平、漾濞、云龍、洱源15縣市。
1956年,云縣、緬寧、順寧3縣劃歸臨滄專區(qū),麗江專區(qū)的鶴慶、劍川2縣劃歸大理專區(qū)。
1956年11月22日,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下關定為自治州首府。
1958年,州內(nèi)縣級行政區(qū)劃進行了大幅度調(diào)整,全州轄1市、4縣、1自治縣。撤銷云龍縣,并入永平縣;撤銷下關市及大理、鳳儀、漾濞3縣,合并設立大理市;撤銷賓川、彌渡2縣,并入祥云縣;撤銷鄧川、洱源2縣,并入劍川縣;撤銷巍山彝族自治縣、永建回族自治縣,合并成立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1961年,撤銷大理市,恢復下關市及大理(含鳳儀)、漾濞、洱源(含鄧川)、云龍、彌渡、賓川6縣建置,全州轄有1市、10縣、1自治縣。
1983年,撤銷下關市、大理縣,合并設立大理市。1985年,漾濞縣改為漾濞彝族自治縣。至1988年,全州轄1市、8縣、3自治縣。即:大理市、漾濞彝族自治縣、祥云縣、賓川縣、彌渡縣、南澗彝族自治縣、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永平縣、云龍縣、洱源縣、劍川縣、鶴慶縣。首府駐大理市。
2000年止,大理白族自治州轄1市11縣,即:大理市、鶴慶縣、漾濞彝族自治縣、祥云縣、賓川縣、彌渡縣、南澗彝族自治縣、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永平縣、云龍縣、洱源縣、劍川縣。 [3]
2016年11月22日,大理各族人民在大理市全民健身中心廣場共同慶祝大理白族自治州建州60周年。 [4]
行政區(qū)劃編輯
截至2010年12月31日,大理白族自治州轄1個縣級市,8個縣,3個自治縣,面積29459平方千米,總人口351萬。自治州人民政府駐大理市,郵政編碼671000,區(qū)號0872。
地形
大理州地處云貴高原與橫斷山脈結合部位,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貌復雜多樣,點蒼山以西為高山峽谷區(qū)。點蒼山以東、祥云以西為中山陡坡地形。境內(nèi)的山脈主要屬云嶺山脈及怒山山脈,點蒼山位于州境中部,如拱似屏,巍峨挺拔。北部劍川與麗江地區(qū)蘭坪交界處的雪斑山是州內(nèi)群山的最高峰,海拔4295米。最低點是云龍縣怒江邊的紅旗壩,海拔730米。 [5]
境內(nèi)以老君山-點蒼山-哀牢山一線的大斷裂為界,構成兩大部分。東部屬揚子準地臺區(qū),西部屬藏滇地槽褶皺區(qū)(又稱三江區(qū))。其東部揚子準地臺區(qū),西以洱海-紅河深(大)斷裂為界,往東延入楚雄州境,為揚子準地臺西緣的一部分。其西部藏滇地槽褶皺區(qū),是州境內(nèi)西部及南部廣大地區(qū),東以洱海一紅河深(大)斷裂為界,西至怒江、瀾滄江河谷,呈南北縱貫州境,點蒼山上還有蒼山十九峰。 [6]
水文
大理白族自治州風光(18張)
州內(nèi)湖盆眾多,面積在1.5平方公里以上的盆地有18個,面積共1871.49平方公里。占大理州總面積的6.6%。盆地多為線形盆地,呈帶狀分布,從西向東排列為6個帶。第四紀山岳冰川遺址分布于洱海以西,永平以北的高山區(qū),大理點蒼山是中國最后一次冰期“大理冰期”的命名地。主要河流屬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紅河(元江)四大水系,有大小河流160多條,呈羽狀遍布大理州。州境內(nèi)分布有洱海、天池、茈碧湖、西湖、東湖、劍湖、海西海、青海湖8個湖泊。 [7]
氣候特點
大理白族自治州
大理州地處低緯高原,在低緯度高海拔地理條件綜合影響下,形成了低緯高原季風氣候特點:四季溫差小。較接近北回歸線,太陽輻射角度較大且變化幅度小,形成年溫差小,四季不明顯的氣候特點,“四時之氣,常如初春,寒止于涼,暑止于溫”,四季溫差不大;熱帶季風氣候,分雨旱季。大理州冬干夏雨,赤道低氣壓移來時(冬半年11月至次年4月)為干季雨量僅占全年降雨量的5~15%,信風移來時(夏半年5~10月)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的85~95%;垂直差異顯著。大理州由于地形地貌復雜,海拔高差懸殊,氣候的垂直差異顯著。氣溫隨海拔高度增高而降低,雨量隨海拔增高而增多。河谷熱,壩區(qū)暖,山區(qū)涼,高山寒,立體氣候明顯;氣象災害多。由于季風環(huán)流的不穩(wěn)定性和不同天氣系統(tǒng)的影響,大理州氣象災害較多。常見的氣象災害主要有干旱、低溫、洪澇、霜凍、冰雹、大風等。 [8]
自然資源編輯
礦產(chǎn)資源
非金屬礦有馳名中外的大理石大型礦床。據(jù)初步勘查,僅蒼山小岑峰一帶大理石儲量就達1億立方米。還有儲量豐富的石灰石、石英砂、螢石、粘土、煤等;金屬礦有鉑、鈀、錳、銻等。其中鶴慶縣北衙新發(fā)現(xiàn)超大型金礦,已累計查明黃金資源量127噸,估算共生鐵礦石5000萬噸,共伴生銀3000噸,銅金屬量20萬噸。專家認為,目前探明的金礦資源說明云南金資源也已經(jīng)位居西南第一位。 [9]
水資源
水資源有淡水湖泊洱海,豐富的蒼山泉水和地下水;地熱資源有溫泉僅塘子鋪溫泉,水流量就達1310立方米/小時,水溫達76.5℃。地下水徑流量以最枯流量資料的75%計算也達2.26億立方米。 [10]
土地資源
大理州土地面積29459平方千米,山地占大理州總面積的80%以上?,F(xiàn)有耕地183161公頃,其中,田90458公頃、地92703公頃。園地面積13333.3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5%,是柑橘、蘋果、桃、梅、梨、茶、桑等生產(chǎn)基地;水域面積55333.33公頃,占土地面積的1.9%左右。大理州土地使用狀況:林地約占60%、牧地占20%、耕地占11.2%、其它用地占8.8%。土壤類別分屬于8個綱、13個土類、23個亞類、76個土屬、236個土種。紫色土類占土地總面積的31.75%,紅壤土占27.7%。
人口民族編輯
2018年末, 大理州戶籍總人口363.52萬人,其中:男183.28萬人,女180.24萬人;少數(shù)民族人口190.12萬人,占總人口的 52.30%,其中:白族人口124.10萬人,占總人口的34.14%。全年出生人口41921人,出生率為11.56‰;死亡人口23084人,死亡率為6.3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19‰。 [11]
大理州有13個世居民族,分別是:漢、白、彝、回、傈僳、苗、納西、壯、藏、布朗、拉祜、阿昌、傣等民族。有8個人口較少民族,分別是傈僳、苗、傣、阿昌、壯、藏、布朗、拉祜等民族。 [12]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72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