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隸屬中國,地處黃河流域中部,北緯34°34′~40°44′, 東經(jīng)110°14′~114°33′。東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與河北省為鄰;西、南部以黃河為塹,與陜西省、河南省相望;北跨綿綿長城,與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毗連。
山西,因地屬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春秋戰(zhàn)國時期屬晉國地,故簡稱“晉”;戰(zhàn)國初期,韓、趙、魏三分晉國,因而又稱“三晉”。
山西是中華民族發(fā)祥地之一,山西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被譽為“ 華夏文明搖籃”,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稱。 山西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總面積15.67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681.64萬人(2016年)[1],轄11個地級市,119個縣、市、區(qū),擁有大同云岡石窟、平遙古城、五臺山、祁縣渠家大院、靈石王家大院、黃河壺口瀑布等景點。
根據(jù)特殊的等高線判斷地形:0米線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線;200米線區(qū)分平原和低丘;500米、1000米線反映低山丘陵或高原;2000米、3000米
山西省和陜西省交界地圖如下:山西省和陜西省自古以來關(guān)系就十分密切,一度被外界視為是兄弟省份,從地圖上我們也可以看到,山西省和陜西省的地形特點都是屬于黃土高原的地理范圍,而且從地貌特征上去看,山西省還和陜西省還形成了盆地型走廊,也就是古代“秦晉之好”的交通樞紐,但是令人意外的是,雖然這兩個省份有如此多的親密聯(lián)系,但陸地卻完全不接壤。
回答:2021年國慶長假山西旅游有好多的免費景區(qū),AAAAA景區(qū)五臺山佛教圣地,大同云岡石窟,應縣木塔,懸空寺,北岳恒山,運城鸛雀樓,永濟黃河大鐵牛,永樂館,運城死海鹽湖,八泉大峽谷,壺關(guān)大峽谷,平遙古城,喬家大院,太原晉祠皇家公園,田園公園,等等一百多個景區(qū)免費開放
籠統(tǒng)的說,太行山將山西與河北分割為兩個省。太行山分布著許多城市,分屬于兩省,比如靈壽,平山,阜平,淶源,蔚縣,廣靈等等。
太行山
太行山(北緯34°34'-40°43'、東經(jīng)110°14'--114°33'),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媧山,是中國東部地區(qū)的重要山脈和地理分界線。
位于山西省與華北平原之間,縱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山脈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與山西交界地區(qū)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東臨華北平原,呈東北-西南走向,綿延數(shù)400余公里。
太行山由多種巖石結(jié)構(gòu)組成,呈現(xiàn)不同的地貌,大部分海拔在1200以上,有眾多河流發(fā)源或流經(jīng),地勢北高南低并儲藏有豐富的煤炭資源。
太行山是中國地勢二三階梯分界線之一,也是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的分界線。
地質(zhì)地貌
太行山是中國東部的一條重要地理界線。東部的華北平原是落葉闊葉林地帶,西側(cè)的黃土高原是森林草原地帶和干草原地帶,兩側(cè)的植被、土壤垂直帶特征也存在明顯差異。
太行山脈多東西向橫谷,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商旅通衢。古時有著名的"太行八陘"。
太行山北高南低,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以上。2000米以上的高峰有河北的小五臺山、靈山、東靈山、白石山,山西的太白魏山、南索山、陽曲山等。北端最高峰為小五臺山,海拔高2882米;南端高峰為陵川的佛子山、板山,海拔分別為1745米、1791米。
太行山山勢東陡西緩,山西高原東部河流多切過太行山進入河北平原,匯入海河水系。只有西南部的沁河水系向南匯入黃河。
太行山脈西翼連接山西高原,東翼由中山、低山、丘陵過渡到平原。山中多雄關(guān),著名的有位于河北的紫荊關(guān),山西的娘子關(guān)、虹梯關(guān)、壺關(guān)、天井關(guān)等。
太行山是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線。北宋時代杰出的科學家沈括看到太行山的山崖之間"怯怯御螺貝殼及石子如鳥卵者,橫亙石壁如帶",經(jīng)過研究指出:"此乃昔日之海濱,今東距海已近千里。"現(xiàn)代地質(zhì)研究證實了他的論斷。太行山崖間的螺蚌殼,顯系古生代地層中的腕足動物或軟體動物化石。
氣候特點
從氣候上看,太行山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雖四季分明,但冬長夏短。
太行山年平均氣溫在10℃左右,氣候條件與承德相近。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為-5℃,平均最低氣溫在-10℃左右;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為23℃,平均最高氣溫在28℃上下,偶爾會出現(xiàn)高溫天,但概率可以說是相當?shù)汀?/p>
在這里四季分明,但明顯的冬長夏短,冬季長達半年,夏季兩個月不到。年日照時數(shù)將近2500小時,平均每個月的日照時數(shù)在200小時左右。太行山年降水量在534毫米左右,7月降水最多,為132.3毫米,12月最少,為4.4毫米。從多年的氣象資料統(tǒng)計的結(jié)果來看,平均每年7月,雨日大概在一周左右,可見這個時候雨下得還是比較大的。
7月是太行山氣溫最高、降雨最多的一個月,同時也是雷暴天氣最多的一個月,所以選擇7月去大峽谷時機并不算好,相對來說5-6月以及8-9月應該是最佳旅游時間,這段時間氣溫比較適宜,山上的風景應該很漂亮,不過5月和8月的雨水稍多些,但通常不會下得很大,雨后的空氣一定會更清新,而且雨后易出霧,景色還會更美。而4月,10月溫度稍低了些,最低氣溫只有5、6℃的樣子,有點冷,選擇這個時間段來旅游,一定要帶足衣服,注意保暖,穿棉衣都不為過。
人文歷史
太行山形勢險峻,歷來 被視為兵要之地。從春秋戰(zhàn)國直到明、清,兩千多年間烽火不息。公元前650年,齊伐晉,入孟門、登太行。齊桓公曾懸車束馬窬太行。公元前263年,秦國攻伐韓國,在太行山"決羊腸之險",一舉奪韓滎陽。公元前204年,劉邦被困于滎陽、成皋之間,他采納酈食其的建議,北扼飛狐之口,南守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北)之津,終于轉(zhuǎn)危為安。
東漢元初元年(公元114年),漢安帝為防外敵侵犯洛陽,下詔在太行南端36處要沖屯兵。曹操圍臨漳,袁尚輕易率軍東出太行,結(jié)果大敗于曹軍。晉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年),后燕慕容垂進伐西燕,屯軍于臨漳西南。西燕慕容永令全部人馬前去堵塞太行山口,慕容垂引兵自滏口進入,滅了西燕。隋末,李世民與竇建德相爭,李世民進據(jù)虎牢,使竇不能越過太行,李乘機占領上黨,盡收河東之地。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劉福通率起義軍越過太行,火燒上黨。元將察罕粘木兒塞井陘、杜太行,遏止起義軍向北發(fā)展。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河北、山西的八路軍一二九師在劉伯承、鄧小平的領導和指揮下,創(chuàng)建了太行區(qū)(晉冀豫邊區(qū))。發(fā)軔于太行山的游擊戰(zhàn),迅速發(fā)展到西起同薄、汾河,東至渤海,南靠黃河,北沿正太、滄石路的廣大地區(qū),先后形成許多重要戰(zhàn)略區(qū)。
太行八陘
陘,(音xíng),即山脈中斷的地方。"太行山首始于河內(nèi),北至幽州,凡有八陘,是山凡中斷皆曰陘。"。
太行八陘,即古代晉、冀、豫三省穿越延袤千里、百嶺互連的太行山相互往來的8條咽喉通道;是三省
邊界千峰聳立、交錯山嶺之間的重要軍事關(guān)隘所在之地。
山西省與河北省從北至南交界的地區(qū)有:大同市天鎮(zhèn)縣、陽高縣、廣靈縣、靈丘縣,忻州市繁峙縣、五臺縣,陽泉市盂縣、平定縣,晉中市昔陽縣、和順縣、左權(quán)縣,長治市黎城縣。
河北省與山西省從北至南的交界地區(qū)有:張家口市懷安縣、陽原縣、蔚縣,保定市淶源縣、阜平縣,石家莊市平山縣、井陘縣、井陘礦區(qū)、贊皇縣,邢臺市臨城縣、內(nèi)丘縣、邢臺縣,邯鄲市武安市、涉縣。
山西,位于中國華北地區(qū),東依太行山,西、南依呂梁山、黃河,北依長城,與河北、河南、陜西、內(nèi)蒙古等省區(qū)為界??偯娣e15、67萬平方千米,山區(qū)面積約占總面積的80%以上。山西又稱“三晉”,古稱河東,是中華民族發(fā)祥地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稱。柳宗元稱之為“表里山河”。山西是典型的為黃土廣泛覆蓋的山地高原,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境內(nèi)大部分地區(qū)海拔在1500米以上。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漫長,寒冷干燥;夏季南長北短,雨水集中;春季氣候多變,風沙較多;秋季短暫,天氣溫和。
山西在中國中部偏北部。山西,簡稱“晉”,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qū),省會太原,位于中國華北,東與河北為鄰,西與陜西相望,南與河南接壤,北與內(nèi)蒙古毗連,介于北緯34°34′-40°44′,東經(jīng)110°14′-114°33′之間,總面積15。
67萬平方千米。山西省地勢呈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是典型的為黃土覆蓋的山地高原,地勢東北高西南低。 高原內(nèi)部起伏不平,河谷縱橫,地貌有山地、丘陵、臺地、平原,山區(qū)面積占總面積的80。
1%。山西省地跨黃河、海河兩大水系,河流屬于自產(chǎn)外流型水系。山西省地處中緯度地帶的內(nèi)陸,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山西之名,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自古被稱為“表里山河”。春秋時期,大部分地區(qū)為晉國所有,所以簡稱“晉”;戰(zhàn)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因而又稱“三晉”?,F(xiàn)轄太原、大同、朔州、陽泉、長治、忻州、呂梁、晉中、臨汾、運城、晉城等11個地級市,共85個縣,11個縣級市,23個市轄區(qū)。省會太原,省政府駐太原市府東街。名勝古跡歷史名人眾多。萊垍頭條
一、地理環(huán)境萊垍頭條
山西省地處華北西部的黃土高原東翼。地理坐標為北緯34°34'~40°43'、東經(jīng)110°14'~114°33'。東西寬約290公里,南北長約550公里,全省總面積15.63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6%。萊垍頭條
二、地形地貌萊垍頭條
山西地形較為復雜,境內(nèi)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臺地等多種地貌類型。山區(qū)、丘陵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間。最高點為五臺山的北臺葉斗峰,海拔3058米,最低點在垣曲縣境內(nèi)西陽河入黃河處,海拔僅180米。境界輪廓略呈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東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與河北省為鄰;西、南以滔滔黃河為塹,與陜西省、河南省相望;北依綿綿內(nèi)長城,與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毗連。山西是一個夾峙在黃河中游峽谷和太行山之間的高原地帶。山區(qū)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70% 以上。以山西平面地圖看,是一個斜長方形,由東北斜向西南,東西寬約290公里,南北長約550公里。從地形看,是一個由許多復雜山脈構(gòu)成的高臺地。山西境內(nèi)有六大盆地:即大同、忻州、太原、臨汾、運城、長治盆地。此外,東部還散布著陽泉、壽陽、襄垣、黎城、晉城等小盆地。條萊垍頭
三、主要山脈萊垍頭條
山西,山脈很多。山脈延綿起伏,丘陵起伏,溝壑縱橫,雄險巍峨。大部分為山區(qū)和丘陵。東界太行山,西有呂梁山,北亙北岳恒山、五臺山,南聳中條山,中立太岳山。五臺山主峰葉斗峰海拔3058米,為華北最高峰。中部由北而南分布有大同、忻州、太原、臨汾、長治和運城等盆地。頭條萊垍
四、主要河流垍頭條萊
山西境內(nèi)有大小河流1000多條,其中流域面積大于100平方公里、河長在150公里以上的有240條,大于4000平方公里、河長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注入黃河的河流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汾河縱貫全省.是省內(nèi)的主要河流,它發(fā)源于寧武縣,全長694公里.是僅次于渭河的黃河第二大支流。桑干河、滹沱河、漳河也發(fā)源于山西,匯入海河水系。母親河黃河(汾河),北自偏關(guān)縣老牛灣入境,飛流直下,一瀉千里,抵芮城縣風陵渡而東折,南至垣曲縣碾盤溝出境,途經(jīng)19縣560個村莊,流程965公里。黃河流經(jīng)晉陜峽谷,在吉縣壺口一帶河床突然下跌15至20米,流水直瀉,形成壯觀的壺口瀑布。頭條萊垍
五、氣候特點萊垍頭條
山西位于大陸東岸的內(nèi)陸。外緣有山脈環(huán)繞。因而難于受海風的影響,形成了比較強烈的大陸性氣候。同時,又由于受內(nèi)蒙古冬季冷氣團的襲擊,北部比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氣候特征;冬季長而寒冷干燥;夏季短而炎熱多雨;春季日溫差大,風沙多;秋季短暫,氣候溫和。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3~14℃,晝夜溫差大,南北溫差也大。西部黃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晉東南的大部分地區(qū),平均溫度在8~10℃之間。臨汾、運城盆地年均溫度達12~14℃。冬季氣溫全省均在0℃以下,夏季全省普遍高溫,7月份氣溫介于21~26℃之間。山西無霜期南長北短,平川長山地短。大同盆地為110~140天,五臺山僅85天,忻州盆地以北和東部山區(qū)135~155天,臨汾、運城盆地則長達200~220天。全省年降水量在400~650毫米,但季節(jié)分布不均勻,夏季6月~8月降水高度集中且多暴雨,降水量約占全年的60%以上。全省降水受地形影響很大,山區(qū)較多,盆地較少。山西有三個多雨區(qū),一是晉東南太行山區(qū)和中條山區(qū),二是五臺山區(qū),三是呂梁山區(qū)。垍頭條萊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30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