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大峽谷:太行大峽谷風景區(qū)有著典型的北方山水特色,整個景區(qū)分為桃花谷、王相巖和太極冰山(暫不開放)三大區(qū)域。桃花谷的水景最為優(yōu)美,谷內草木茂盛,處處都是溪水瀑布,空氣清新,是休閑放松的好去處。喜愛登山的話,可以去王相巖,景區(qū)內不僅有開鑿在山崖中的棧道,還有建在山崖上高達80米的筒梯,很是驚險有趣。此外,自然奇觀也同樣引人注目,山洞內有常年不化的寒冰,讓人看過之后嘆為觀止。
殷墟:殷墟是中國商代后期都城遺址,是中國歷史上被證實的第一個都城,它的發(fā)現和發(fā)掘被評為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fā)現”之首。殷墟內有大量的青銅器,石器,骨器,玉器等具有珍貴史料價值的文物,其中最有名的是重達 875公斤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迄今世界上所發(fā)現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來到安陽一定要去殷墟轉轉,見證見證商朝的歷史與文化。
絕壁棧道:近幾年開發(fā)的一條險絕的懸崖棧道,全長488米,118個臺階,位于海拔1700米、凈高差300米的絕壁山腰間。行走在300米高的天然垂直絕壁上,可以體驗足下臨空的緊張刺激感。五百米長的懸崖棧道有七拐八彎,獨具風情。極目遠眺,令人心曠神怡。
中國文字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是世界首座文字博物館, 整個建筑風格充滿現代氣息,也具有殷商宮廷風韻。博物館內收藏有4000多件珍貴文物,涉及甲骨文、金文等多方面,記錄了從文字起源開始到電腦時代五筆輸入的文字發(fā)展歷程。博物館正門前的兩只造型奇特的金色玄鳥,主館展現殷商宮殿特征的浮雕金頂,通往主館道路兩旁由28片極具代表性的青銅甲骨片組成的碑林,無一不突顯了中國燦爛的文字文化。
紅旗渠:被稱為“人工天河”的紅旗渠是20世紀60年代,安陽林縣人克服艱難條件,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盤繞在太行山腰懸崖之上的紅旗渠由“分水苑”、“青年洞”、“絡絲潭”三個景區(qū)組成,三個景區(qū)雄偉險要,各有特色,相映成趣,尤以主景“青年洞”為甚,依靠斷壁而鑿的“青年洞”從巍峨雄險貫穿而過,十分震撼。另外,紅旗渠景區(qū)不僅可以爬山,還能劃船,山上還有何首烏等不少當地的土特產可以選購。
擴展資料:
安陽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是甲骨文的故鄉(xiāng),《周易》的發(fā)源地。河南安陽殷墟已經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在25000年前至約13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這一帶已經有人類居住,安陽縣小南海的小南海洞穴遺址可以證明。上古的三皇五帝時期,五帝之一的顓頊建都于今安陽市內黃縣境內,在位78年。殷商后期,安陽是商都殷墟。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遷都于殷(今安陽市郊小屯一帶),經八代十二王,歷時254年。從商朝發(fā)展至今,安陽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中華民族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司母戊大方鼎在這里出土問世。在“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fā)現”評選中,安陽殷墟商代晚期都城遺址的發(fā)現與發(fā)掘名居榜首。另外,著名的大禹治水、文王演易、婦好請纓、蘇秦拜相、西門豹治鄴、岳母刺字等歷史故事也都發(fā)生在這里。
輝縣有各種山區(qū)景區(qū),萬仙山,八里溝,寶泉等,帶孩子的話寶泉更好點。不過現在有很多新鄉(xiāng)人都喜歡去武家灣,從寶泉那邊過去,很好玩。
林州汽車站里邊有到紅旗渠和石板巖的班車。
林州-石板巖林州-石板巖王相巖就在石板巖鎮(zhèn)。?;蛘咂囌鹃T口有很多面的。。
打車去。估計一趟得二百左右。。
打車的話,去王相巖所在的大峽谷,面的一般只把你拉到景區(qū)門口,景區(qū)很大,到景點還很遠,面的會到景區(qū)門口加價拉你到景點,所以要上車前談好到景點的路費,而不是到景區(qū)門口的路費??
仙霞谷位于林州市石板巖鄉(xiāng)高家臺村,屬于未開發(fā)的景點,有縣鄉(xiāng)林石線二級水泥公路直通景區(qū),距魯班壑5公里,距林州市31公里。 仙霞谷長5公里,寬0.5公里,最窄處僅2米。谷坡陡峭,谷深180米,峽谷出露地層,從下往上依次是震旦紀片麻巖石英砂巖,寒武紀石英巖和泥灰?guī)r,奧陶紀石灰?guī)r。谷中奇峰林立,潭瀑眾多,有豬叫石、白龍?zhí)?、臥虎峰、虎跳峽、仙霞潭、古石塔、水段泉、阱底平湖等景點,為太行大峽谷主要景區(qū)之一。入行谷底,兩側雄巖巍立,峽谷內潺潺流水,潭水清幽。這里是天然氧吧,沒有煩亂的市井,純樸的人們悠然自得的生活和幽靜空遠的景色,如世外桃源。
林州市:河南省安陽市代管縣級市,地處河南北部的太行山東麓,區(qū)域總面積2046平方公里,林州境內旅游資源極為豐富,風景名勝眾多,除了國家5A景區(qū)紅旗渠·太行大峽谷旅游區(qū)外,還有黃華山、洪谷山、天平山、龍鳳山、五龍洞、萬泉湖等旅游景點值得一游。
紅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今林州市)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紅旗渠總干渠全長70.6公里(山西石城鎮(zhèn)-河南任村鎮(zhèn)),被人稱之為“人工天河”。景區(qū)為國家5A景區(q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林州乃至河南最著名的旅游景點之一。
太行大峽谷地: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南北長100華里,東西寬2.5華里,海拔800~1739米, 太行大峽谷風景區(qū)地處晉豫兩省交界,橫亙于林州市西北部,景區(qū)總面積225平方公里,著名的景點有太行天路、桃花谷、王相巖、太行平湖、國際滑翔基地、太極冰山等,四季皆宜游覽,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
黃華山:地處河南省林州市林慮山主峰東側,景區(qū)內山清水秀,風光優(yōu)美,是一個集自然和人文景觀與一體的旅游勝地。景區(qū)內著名的景點有黃華神苑、趙國長城、避暑宮、慈明院、玉皇閣等。景區(qū)還有太行最秀林慮峰,林慮黃華更勝名”的美譽。
洪谷山:位于河南林州西南15公里,景區(qū)面積雖然只有10平方公里左右,但是旅游資源豐富,景點眾多,山上自然景秀麗,山環(huán)水繞,群峰壁立,綠茵如蓋,自古以來就是南太行林慮山中一座名山。景區(qū)內著名的景點有謝公祠、甘露泉、黃龍?zhí)?、烏龍?zhí)兜龋€能品嘗到秦氏熏肉、安陽燎花、菊花魚肚等特色美食。
天平山:位于河南林州市西8公里,太行山山脈林慮山主峰東側,是一個集自然景觀與歷史名勝古跡為一體的山岳型自然風景旅游區(qū)。因其“峰勢峻極,上平于天”而得名,素有“北雄風光最勝處”之美譽。景區(qū)內著名景點有天平寺、天平飛瀑、五連瀑 等,是國家重點名勝風景區(qū)。
龍鳳山:位于河南安陽林州市區(qū)東南隅,原名龍頭山,因為山勢東北向西南蜿蜒延伸,狀如巨龍而得名。但從另一頭來看,又像展翅欲飛的鳳凰,因此又稱為龍鳳山。 是一個集觀光游覽、度假娛樂、愛國主義教育與宗教活動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園林式旅游區(qū)。景區(qū)內著名景點有龍鳳山牌坊、圣符仙境、魯班廟、龍鳳園、林州烈士陵園等。
五龍洞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河南省安陽市林州市五龍鎮(zhèn)境內,公園總面積2525公頃,分“五龍洞、四道溝、雞冠山和驢馱溝四大景區(qū)。其中五龍洞被譽為太行山第一大溶洞,景區(qū)四季皆宜游覽。
萬泉湖風景區(qū):位于林州市南部的淇、淅河交匯處,景區(qū)內著名景點有碧波亭、慕景椿、鴛鴦橋、凌波棧道 石門古寺、神龜探水,二龍戲珠等,是一個集觀光、休閑、娛樂、度假于一體的理想旅游觀光勝地,是國家4A級旅游景
太行山大峽谷好里面包括桃花谷天路王相巖桃花谷里面風景優(yōu)美小河流水棧道瀑布 天路在群山山頂上的一條大路50里可以在上面預覽群山全程有景點車接送全票160(包含游覽車票)本地人80元周五晚上開車上去住宿到大峽谷沿途可觀賞紅旗渠和群山風景 晚上或者早上可以租車(10元)繞著大水庫騎行(20公里一圈)其他上面千瀑布溝弱爆了
一、林州大垴太行天路,位于林州市大垴村,海拔1750米,是林州市海拔最高的行政村。(河南省林州市境內)
大垴村,位于山西省與河南省交界處,在林州西北端的太行山巔。通往大垴村的路古稱九連山,四面均為懸崖峭壁,“疊嶂峰巒崢嶸勢,崖如刀切,九連山,直插天際,鳥罕至,千尋深谷人跡滅;欲登攀,恰似上青天,難逾越”就是對它的描述。
二、人間仙境西井山,世外桃源岳家寨,西井山、岳家寨太行天路(位于山西省平順縣境內)
山西平順西井山至岳家寨的壯美盤山路和村道,是太行山名副其實的“太行天路”,一年四季都是最美駕期。
三、北太行井陘太行天路,河北最美天路,驚艷了這個春天,西靠太行山,東靠石家莊(位于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境內)
關內道:雍州、華州、同州、岐州、豳州、隴州、涇州、原州、寧州、慶州、鄜州、坊州、丹州、延州、靈州、威州、會州、鹽州、夏州、綏州、銀州、宥州、勝州、豐州,和安北都護府、單于都護府,共26個府州
河南道:河南府、虢州、 陜州、汝州、鄭州、滑州、汴州、許州、陳州、蔡州、穎州、亳州、宋州、徐州、泗州、宿州、海州、濮州 、曹州、登州、萊州、密州、青州、沂州、兗州、淄州、齊州、鄆州、棣州、濠州。
河東道:蒲州、晉州、 絳州、慈州、隰州、并州(北都太原府)、汾州、 沁州、遼州、嵐州、憲州、石州、代州、云州、朔州、蔚州、武州、新州、潞州、澤州
河北道:衛(wèi)州、相州、魏州、博州、貝州、洺州、邢州、趙州、冀州、德州、棣州、滄州、瀛州、深州、莫州、定州、恒州、易州、幽州、媯州、檀州、薊州、平州、營州、安東都護府
山南道:襄州、荊州、峽州、歸州、夔州、澧州、朗州、忠州、涪州、萬州、泌州(唐州)、隋州、鄧州、均州、房州、復州、郢州、金州、梁州、洋州、利州、鳳州、興州、成州、文州、扶州、集州、壁州、巴州、蓬州、通州、開州、閬州、果州、渠州
隴右道: 秦州、河州、渭州、鄯州、蘭州、臨州、階州、洮州、岷州、疊州、宕州、涼州、沙州、瓜州、甘州、肅州、伊州、西州、庭州、安西都護府
淮南道:揚州、楚州、 濠州、 和州、 滁州、 廬州、 壽州、 舒州、 蘄州、 黃州、 沔州、 安州、 申州、 光州
江南道: 潤州、常州、蘇州、湖州、杭州、睦州、歙州、婺州、越州、臺州 、括州、建州、福州、宣州、饒州、撫州、虔州、洪州、吉州、袁州 、郴州、江州、鄂州、岳州、潭州、衡州、永州、道州、邵州、朗州 、澧州、辰州、巫州、施州、思州、南州、黔州、費州、夷州、溱州
播州、珍州
劍南道: 益州、彭州、蜀州、漢州、嘉州、眉州、邛州、簡州、資州、巂州、雅州、黎州、茂州、翼州、維州、戎州、姚州、松州、當州、悉州、靜州、柘州、恭州、保州、真州、霸州、乾州、梓州、遂州、綿州、劍州、合州、龍州、普州、渝州、陵州、昌州、瀘州、保寧都護府
嶺南道:廣州、 韶州、循州、端州、新州、康州、瀧州 、恩州 、春州、高州、藤州、義州、竇州 、勤州 、桂州、昭州、富州 、梧州 、蒙州 、龔州 、潯州 、郁林州、平琴州 、賓州 、澄州 、繡州 、象州 、柳州 、融州 、邕州、貴州 、黨州 、橫州 、田州 、嚴州 、山州 、羅州、潘州、容州、辯州 、白州、牢州 、欽州 、禺州 、滾州 、湯州、巖州、古州 、安南都督府 、武峨州 、粵州 、芝州 、愛州、福祿州 、長州 、罐州 、林州 、景州 、峰州 、陸州、廉州、雷州 、籠州 、環(huán)州、德化州 、郎茫州 、崖州、儋州、瓊州 、振州 、萬安州
賢麻溝風景區(qū)位于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巖鎮(zhèn)。
賢麻溝風景區(qū),因為有著太行古村特有的險峻山勢,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這里千姿百態(tài)。這里春有花、夏有茶、秋有果、東有雪,尤其是每年春季,漫山遍野的梨花競相開放,更是與太行山獨有的雄姿相映成趣。
最重要的是,賢麻溝村周邊景點眾多,距離同為"中國傳統(tǒng)村落"的高家臺村、豬叫石風景區(qū)、仙霞谷以及山西鄉(xiāng)村旅游勝地穽底村都只有幾公里的路程,前往賢麻溝村可以同時游覽這幾個村落景點。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上山的公路,雖然是水泥硬化路面,但山路比較窄,且急彎多、坡度大,想開車上去的話,還是需要慎重考慮。
我自己一般都是走小虎山兒的,這條路相對來說還是不錯的。 如果實在不想走,你可以走去輝縣的那條路,到孔裕后往鹿嶺走,過南村,高莊,輝縣再到新鄉(xiāng)再到鄭州,我前年各兒去了時兒,那邊還在修路,要是修好了,那條路估計不賴。
1. 龍頭山文峰塔
在林州城東的龍頭山頂,矗立著一座高約20米的7層古塔,這就是龍頭山文峰塔。
此塔建于何時?為何建于此地?又為何以“文峰”命名?查閱一下林州史料,便不難找到答案。
在從明崇禎丁丑到清康熙丁未的30年間,林州先后有楊汝經、劉遠芳、牛應征、閻鶴升、王輔遠、牛君藩、王鼐、劉澤博8人考中了進士。也就是說,在這30年中,平均每隔三四年,就有一名林州人金榜題名。然而,自劉澤溥之后的140余年間,林州卻再也沒出過一個進士。這一反?,F象,在當時的林州各界引發(fā)了許多猜測。
林州城西山名曰“林慮”,峰巒聳矗,壁立千仞,在《地理經》中謂之“虎山”。城東山矮勢緩,綿延起伏,謂之“龍山”。左右兩山高程的懸殊及山形的差異,造成了右高左低,虎強龍弱的不平衡態(tài)勢。這時有人便認為,林州不是沒有人才,而是因“地利”因素缺失,才造成域內人才難以成名。清乾隆11年(1746),伏羌舉人鞏敬緒,調任林縣知縣。他上任后,聽信這些風水專家的意見,認為林縣要想出人才,必須培弱抗強,補東抑西。經過實地考察,最終擬定在城東龍頭山頂建座石塔重振“文風”。
乾隆12年,工程正式開工,數月之后,一座三層高的石塔便告完工。至道光17年(1837)夏初,時任知縣袁銘泰又繼而續(xù)之,將3層改建為7層,并將此塔命名為“文峰塔”。
因為這座塔建在眾目睽睽的龍頭山頂,所以,在后來的林州,便出現了多個版本的民間傳說。其中有個故事說,龍頭山原是一條青龍變的活山,不但能長高,還會晝伏夜行,如果它能喝到南關大池里的水,林縣就會出一斗芝麻數量的官。有一天,一“南蠻子”路過此地,看出了其中的奧秘,便說龍頭山是條惡龍變的。如不把它鎮(zhèn)住,將后患無窮??h官信以為真,便依照“蠻人”的指點,在龍頭山上建起了這座石塔,把青龍壓死在了塔下。原來說林縣能出一斗芝麻數量的官,結果出了一斗芝麻數量的建筑工匠。
傳說終歸傳說,它原本就沒打算承擔歷史責任。后來的事實證明,這個故事和林州的實際情況大相徑庭。在此后的道光戊申至清光緒癸卯間的55年中,從林州這塊大地上又走出了申逢吉、劉曦、田景瀛、李詩濂、呂慎修、董應遴、李祖光、李仲鸞、逯懿、李見荃、呂慰增、張家駿12位進士和50多名舉人。從史料記載來看,這些成績如實記載了一鄒(鄒蔚祖)二周(周百順、周起濱)等幾任知縣尊師重教之功。至于“林州工匠”一說,據史料記載,遠在明朝初年,林州工匠就已名揚全國了。
文峰塔始建至今,已經260個春秋,重修至今又170余年。在此期間,它經歷了多次地震和暴風驟雨的考驗,仍安然無恙地傲立在龍頭山顛。它的存在是前人企盼林州教育騰飛的歷史物證,更是研究林州古代建筑藝術的一份寶貴史料。1979年11月,此塔被公布為“林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劉秀和林州村名
劉秀是我國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9歲父母雙亡,靠叔父劉良撫養(yǎng)長大。公元22年,27歲的劉秀在南陽加入劉玄領導的起義軍。次年二月劉玄稱帝,封劉秀為太常偏將軍。當年劉秀領兵連克葉縣、郾城,將王莽10萬大軍殺得尸橫百里血流成河,從此以后,王莽政權一蹶不振,喪失了對全國的控制能力。
劉玄看時機已到,便加封劉秀為蕭王,派他到黃河以北地區(qū)游說招撫各地官吏。當時河北邯鄲有個名叫王郎的風水先生,他看到天下民心思漢,便詭稱自己是漢成帝之子劉子輿,是正宗皇族后代,應該繼承皇位。當地州縣官吏有的信以為真便投靠了他。劉秀到邯鄲不久,便被王郎發(fā)現了,他生怕老底被揭,便立即發(fā)令通緝,并親自帶兵捉拿。劉秀見勢不妙,便沿太行山東麓向南逃奔。這便是《二十四史》中所說的“王郎攆劉秀”。當劉秀途徑武安、涉縣進入林州地界后,由此引發(fā)了一連串的村名故事。
3.馬 刨 泉
馬刨泉位于豫、晉、冀三省交界處的林州境內。當劉秀越過漳河逃到此地時,已是人困馬乏饑渴難忍。他將馬拴在一棵樹上,想休息片刻再向前趕路。沒想到他騎的馬此時也是舌干口渴,右前蹄在地上亂刨不止。不一會,馬蹄刨的坑內便流出了水。劉秀護兵發(fā)現后,便用兵器挖掘,一股股清泉當即噴涌而出。劉秀一行連人帶馬飲了個痛快,稍加休息便繼續(xù)向南逃去。
劉秀走后,此泉一直噴涌不止,人們稱它為“馬刨泉”。由于這里有了水,山民們便紛紛來此地定居,并把泉名定為村名,稱作“馬刨泉”村。
4.騾 子 斷
劉秀離開馬刨泉后,由于連續(xù)趕路,于農歷七月十五日這天,他的馬便被活活累死了,劉秀痛心至極,牢牢記住了這個忌日。因急于逃命,只好換了頭騾子當坐騎。
當逃至林州市西北部的深山老林之后,他換乘的騾子,速度又漸漸慢了下來。眼看王郎的追兵越來越近,在劉秀萬分著急之時,騾子突然倒在了地上。劉秀從地上爬起,正要提鞭抽打,忽然發(fā)現騾子要臨產生駒了。他無可奈何地說:“早能下,晚能下,千萬不能現在下,你趕快讓他化在肚子里不要下?!边@原本是劉秀的幾句著急話,沒想到他的話音剛落,騾子肚就像放了氣的皮球,變得越來越扁了。片刻功夫,騾子便從地上站起來,像剛才沒發(fā)生這事一樣,馱著劉秀匆匆往前走了。
從此以后,騾子就永遠喪失了生育能力,只能依靠馬、驢雜交傳宗接代。這個當初斷絕騾子生駒的地方,后來漸漸發(fā)展成了一個小山村,它就是今日的“騾子斷”村。
5.絲 空 洞
劉秀離開騾子斷后繼續(xù)南逃,因山高路險,被迫丟棄坐騎徒步前行,一路上翻山越嶺受盡了艱辛。當逃至林慮山魯班豁下的一個山洞時,劉秀見洞口蛛網密布,便想進洞休息躲藏一時。說也奇怪,劉秀剛一進洞,一群蜘蛛便又迅速吐絲結網,封住了洞口。王郎追兵至此,見洞口蛛網密結,完好無損,正想繞洞而去,這時,洞旁的一棵大樹上有幾只喜鵲,一看來了這么多人,便“喳喳喳”地叫了起來,王郎把“喳喳喳”聽成了“在在在”,便要派人進洞查看。此時,落在另一棵樹上的一群老鴰又“哇哇哇”地叫起來,王郎又把這“哇哇”聲聽成了是“瞎話瞎話”。于是,他把手一揮,手下的人便繞過洞口向前走了。
公元25年,劉秀當了皇帝。當地人聽說當年在此避難之人就是當今皇上,便稱此洞為“絲空洞”。后來有一司姓人家在此建房立村,又把“絲空洞”改成了“司空洞”村。
6.風水寶地石門寺
石門寺坐落在林州市萬泉湖旁的萬泉山上。說他是風水寶地,是說這里的山水和泉城濟南相比毫不遜色。山上山下泉眼眾多,一股股泉水從坡間噴涌而出,大的如碗口,小的像筷子,有的噴水成柱,有的如吐珍珠,有的依地浸漫,有的滴答作響,有的旋流成渦,也有的獨辟成溪,最終匯成了一個大名鼎鼎的萬泉湖,成了風景秀麗的旅游觀光勝地。
萬泉山原名“石門山”,因當地山勢壁立如門而得名。關于石門寺的起源,據石晉開運二年(945)所遺古碑證實,它至少也有千余年以上歷史了。
對于石門寺,當地還流傳有一個神話故事,說在很早以前,廟里就住有許多和尚,寺前的山泉,每年都要流出一捧沙金,把這些金子賣掉,足夠寺廟里一年開支。后來換了個貪心的方丈,他讓和尚們揮釬淘金,結果金子沒有挖出,淌金的泉水也不流了。
此故事耐人尋味,至今仍有教育意義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46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