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曲 作者:李白
?
大漢無中策,匈奴犯渭橋。五原秋草綠,胡馬一何驕。
命將征西極,橫行陰山側(cè)。燕支落漢家,婦女無華色。
轉(zhuǎn)戰(zhàn)渡黃河,休兵樂事多。慘淡清萬陰,瀚海寂無波。
擇:
大漢無中策,匈奴犯渭橋。
因為大漢無滅匈奴之計策,至使匈奴進犯至渭橋。
五原秋草綠,胡馬一何驕。
離長安不遠的五原,就駐守著胡人驕悍的戎馬。
命將征西極,橫行陰山側(cè)。
將士們受命西征,大軍橫行于陰山之側(cè)。
燕支落漢家,婦女無華色。
攻下了盛產(chǎn)胭脂的燕支山,使胡人驚嘆:失我燕支山,使我婦立無色彩!
轉(zhuǎn)戰(zhàn)渡黃河,休兵樂事多。
漢兵轉(zhuǎn)戰(zhàn)萬陰,大獲全勝?;囟牲S河,凱旋收兵。從此休兵,胡漢公民都樂其太平。
慘淡清萬陰,瀚海寂無波。
茫茫瀚海,沙浪寂寂,慘淡萬陰,和平安靜。
注釋:
大漢無中策,匈奴犯渭(wèi)橋。
大漢句:謂中原漢族政權對付匈奴真實沒有辦法。大漢:漢朝,實指唐朝。中策:中等之策。渭橋,漢唐時長安附近渭水上的橋。
五原秋草綠,胡馬一何驕。
五原:唐郡名,在今陜西定邊縣一帶。史稱頡利曾建牙于五原之北,常打擾唐邊境。
命將征西極,橫行陰山側(cè)。
西極:漢唐時之長安以西的疆域。陰山:在今內(nèi)蒙古境內(nèi),東西走向,橫亙二千余里。
燕支落漢家,婦女無華色。
燕支,亦作焉支。在今甘肅永昌縣西、山丹縣東南。山名,因產(chǎn)燕支草得名。燕支草可作染料,匈奴婦女用以化妝。山在今甘肅省山丹縣境。
轉(zhuǎn)戰(zhàn)渡黃河,休兵樂事多。
慘淡清萬里,瀚(hàn)海寂無波。
慘淡:平靜之意。瀚海,亦作翰海,指大漠
賞析:
“大漢無中策,匈奴犯渭橋”此詩一開篇借用漢武帝前史典故、借漢喻唐的修辭手法,以鋪敘方法描繪出一幅大漢無中策、匈奴侵略入境的景致,加倍形容戰(zhàn)況十分危殆,點明事件的起因及布景,“無中策”、“犯渭橋”起烘托氣氛之意,點明題旨,升華主題,為下文作襯托。
“五原秋草綠,胡馬一何驕”緊扣上文,主要介紹戰(zhàn)況相當危殆,戰(zhàn)事劍拔弩張,敘述匈奴駐守離長安不遠的五原,以“秋草綠”“一何驕”突顯匈奴趁草茂馬壯之時侵略中原,直逼都城長安。
“命將征西極,橫行陰山側(cè)”描繪一幅戰(zhàn)將們受命西征、報家為國的壯麗景致,明寫漢軍戰(zhàn)將西征,橫行陰山,實則寫貞觀三、四年間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將出征平定突厥離叛之事。
“燕支落漢家,婦女無華色”借用漢使驃騎將軍的典故,寫漢軍征途所向無前,恃勇銳沖鋒出戰(zhàn),大北匈奴軍,讓匈奴人叫苦連天,暗寓出詩人謳歌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將平定突厥離叛的煌煌武功,與此同時,以借古鑒今為警戒,提示唐玄宗要注重邊防。
“轉(zhuǎn)戰(zhàn)渡黃河,休兵樂事多”敘述漢軍渡黃河、臨瀚海、戰(zhàn)勝休兵后,胡漢公民處處平安無事,突顯出戰(zhàn)役殘酷與和平民安的鮮明對比,抒宣布詩人對國家安危的擔憂和對民生疾苦的關心。
“慘淡清萬陰,瀚海寂無波”描繪出一幅停息匈奴侵略、百姓安樂如瀚海無波的景致,而“慘淡”、“清”、“寂”、“無波”點染出邊塞秋景,字陰間處處布滿著蕭煞悲涼之意,起到照顧上文,側(cè)重渲染出詩題“塞”,渲染氣氛,制作氣勢?!胺肝紭颉?、”“征西極”、“樂事多”,是全詩的脈絡。
此詩聲聲真實,句句真情。詩意具有飛揚跋扈、迅猛闊大的氣勢,又布滿著邊塞秋景蕭煞悲涼之意,表達出詩人對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將平定匈奴離叛的祝頌之意,也表現(xiàn)出詩人對國家安危的擔憂和對民生疾苦的關心。
我們是專業(yè)的WordPress網(wǎng)站建設團隊,提供高品質(zhì)的WordPress主題。新主題微信公眾號:www-xintheme-com,歡迎熱愛WordPress的每一位朋友關注!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53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