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豆豉的傳說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在渝菜和川菜中,幾乎是無豉不成席。
重慶西部的永川區(qū),水秀山青地靈人杰,以生產(chǎn)永川豆豉聞名于世,人送美名“豆豉之鄉(xiāng)”。 據(jù)民間傳說,永川豆豉的發(fā)明者是一位姓崔的女子。
崔氏原是永川一富裕人家的小姐,飽讀詩書,容貌出眾,聰明能干,賢良淑德。后因父親病逝家道破落,不得已跟丈夫在城東跳石河邊開起了小飯店。
明朝崇禎17年(公元1644年)的一天,崔氏帶著幾個孩子在小飯店里蒸黃豆。黃豆剛剛起鍋,張獻忠的部隊打此路過,崔氏害怕官兵搶人搶豆,慌亂中將滿滿一筲箕黃豆倒于后院的柴草下,化妝成丑陋的老婆婆帶著孩子們從后門逃了出去。
半個月后,崔氏回到小飯店,突然聞到后院奇香撲鼻,打開后院門搬開柴草,黃燦燦的豆子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黑糊糊生霉發(fā)酵的“毛霉豆”。崔氏傷心地哭了起來,本想一氣之下扔掉“毛霉豆”,又覺得那么多豆子白白扔了可惜,當時年年爭戰(zhàn)民不聊生,老百姓吃飯都成問題。
于是,崔氏擦干臉上的淚水,撿出“毛霉豆”洗凈加鹽裝在壇子里,以留著荒月家人佐菜下飯用。 第二年開春的二三月間,崔氏試著將“毛霉豆”端到四方桌上。
色澤晶瑩、光滑油黑,清香散粒,化渣回甜的“毛霉豆”,惹得家人爭相食之。一位路過跳石河的外地木材商人品嘗后,豎起大拇指贊不絕口,追問這道鮮美可口唇齒留香的菜叫什么名字。
崔氏不好意思說出“毛霉豆”這三個土得掉渣的字來,剛恰門外一個鄰居小男孩的牙齒掉了,又想到木材商人說吃了“毛霉豆”唇齒留香,崔氏急中生智沖口說出了“豆齒”這個嶄新的名字。 木材商人酒足豉飽,樂不可支,將豆齒記成了豆豉,一路走一路宣傳跳石河的豆豉。
永川豆豉的美名,就此在神州大地上傳開了。從那以后,凡是到永川的各地客商,都以到跳石河吃崔氏店里的豆豉為榮。
大有到了永川,不吃跳石河崔氏豆豉,就等于沒進永川城之意。 永川豆豉可用于烹飪,也可代菜佐餐,營養(yǎng)價值和藥用價值極高。
得到崔氏謫傳的崔家后人,將永川豆豉的制著工藝一代一代傳了下來?;ㄩ_花落,寒來暑往,數(shù)代永川人經(jīng)歷風雨,永川豆豉終于從傳統(tǒng)民間的小型家庭手工作坊,發(fā)展成了現(xiàn)代科技的大型食品有限公司。
并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永川豆豉的獨特風味,跟永川得天獨厚的水資源和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密不可分。
水是豆豉的血液,黃豆是豆豉的肌肉,微生物是豆豉的骨骼。血肉骨構成了永川豆豉360載之精魂精髓。
永川桂北兩山下的五板橋溝頭,一汪泉水清幽的古井成為豆豉的生命之源。井水無色無味,透明微甜,呈弱酸性,對霉化和發(fā)酵十分有利,屬于豆豉用水中的精華。
永川八景:桂山秋月、竹溪夜雨、鐵嶺夏蓮、八角攢青、石松百尺、圣水雙青、龍洞朝霞等昌州八景,為游人游覽留連之地。
今北有風光旖旎的茶山竹海,南有山清水秀的衛(wèi)星糊、四季飄香的國家農(nóng)業(yè)生態(tài)示范園--百里水果長廊和野趣十足的重慶野生動物世界;有全國首例發(fā)現(xiàn)的恐龍化石——上游永川龍;有全國著名金石微刻藝術家劉聲道的作品——三教鎮(zhèn)石龍山摩崖石刻;有杜甫所書的“萬年松化石”;有奇山怪石組成的男、女石筍山,有大文豪蘇東坡留連之地——來蘇梳妝臺,以及宋代石刻——佛巖寺等風景名勝。其中以“茶、竹、石”三大特色旅文化游資源尤為引人注目。
是全國優(yōu)秀旅游城區(qū)。
永川區(qū)位于重慶西部,東距市區(qū)56公里,西離成都276公里。成渝鐵路、成渝高速公路橫貫全境,長江流經(jīng)南端,歷為渝西和川東南交通、通訊樞紐和商貿(mào)、文化、金融、能源中心。公元776年置縣,1992年撤縣建市,2006年撤市設區(qū)。因城區(qū)“三河匯碧”,形如篆文“永”字而得名
永川文化底蘊深厚。永川恐龍、石松化石聞名世界,茶文化、石文化、竹文化源遠流長。孕育了清朝臺灣知府黃開基、“東方梵高”陳子莊、微生物學家陳文貴、地理學家徐近之、微刻藝術家劉聲道等名人
秀麗的五女峰,在民間流傳著許許多多神奇而動人的故事。
自從七仙女下凡,惹怒了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將七仙女收回天宮以后,對宮中仙女更是嚴加看管,不準她們離開天宮一步??墒?,仙女們心里一直向往著自由自在的人間生活。
這天七個姐妹湊在一起,偷偷地商量著找個機會再次下凡。老大說:“母后每年過大壽,到時候各路神仙都帶上最好的禮物來天宮為母后祝壽,我們何不借此機會下凡,一可取回人間奇物珍品獻給母后,二可借機在人間多玩幾月,其不兩全之美?”姐妹幾個覺得這是個好主意,可人間什么東西最珍貴呢?大姐又說:“聽說長白山有千年人參,吃了長生不老。
我們何不前去請求母后恩準?!苯忝脦讉€商量完了就一同去拜見了王母娘娘,并說明來意。
王母娘娘聽了女兒們的請求,便活了心,心想:早聽說長白山千年人參有使人返老還童神力??杉矣屑曳ǎ煊刑煲?guī),仙女是不準下凡的。
派誰去呢?要是派去的人不可靠,中途起了變故,豈不是壞了大事!”王母娘娘覺得年事已高,如在大壽之日真能吃到千年老參,也是自己的造化。便將七個女兒叫到身邊說:“既然你們真心孝敬母親,我就破例一次,答應你們到長白山去尋找千年人參。
不過,老七已犯了天規(guī),不準再出宮去,老六留下來陪伴母親。”之后就命大女兒帶領四個妹妹下凡。
第二天五位仙女揮舞著長袖,向長白山飄去。一路上她們如籠中放飛的小鳥,不知不覺她們飄過了六十六道嶺,游過了九十九座山。
當她們路經(jīng)老嶺山脈時,一下子叫這里的光景迷住了。姐妹幾個一商量便在此落了腳,打算游玩幾天再去尋找千年人參也不遲。
于是五位仙女就裝扮成采藥的村姑,遇人便說是上山采藥,沒有人時便偷偷來到綠水河邊梳裝打扮,在河中洗澡玩耍。 在此期間,姐妹幾個經(jīng)常遇見附近村中一個叫高臺的壯士。
高臺每天早出晚歸,路經(jīng)此地。她們得知高臺父母早就下世了,現(xiàn)在獨身一人過日子,為人心地善良,勤勞勇敢,村里人有事都愛找他幫忙。
一天姐妹幾個假裝上山采藥迷路了,便上前攔住高臺,求他帶路一同上山。高臺冷丁被眼前的五個大姑娘攔住了,一時羞得臉紅脖子粗,想躲又來不及,心里尋思:一個大小伙子跟大姑娘在一起,這哪行呢?仙女看透了高臺的心思,便假裝傷心著急的樣子說:“家中老母病重,聽說這里有千年人參能治,我們姐妹上山路徑不熟,就請大哥幫個忙吧!”高臺聽了,為姐五個的一片孝心所感動,再說這里山高林密,時常有猛獸出沒,我怎么能見死不救,有求不應呢?于是答讓同姐妹幾個一起上山尋找人參。
打那以后,高臺和五個姐妹,天天頂著星星走,踩著月亮歸,沒出半月,終于找到了一棵千年人參。姐幾個一算計,母后的生日也快到了。
五個仙女辭別高臺,千恩萬謝,戀戀不舍地回了天宮。 自打五個仙女找到了千年人參以后;姐妹幾個在王母娘娘面前格外得寵,對她們看管得也不像從前那,么嚴了,姐妹幾個心里卻時時想念著高臺,時常偷偷下凡到綠水河邊等候著高臺路經(jīng)此地,好見上千面。
可一連多日沒遇見。這天,姐妹五個又來到了綠水河邊,等啊等,眼見日頭快要卡山了,大姐說:時候不早了,我們還是回去吧,不然天門關了咱們就回不去了?!?/p>
五仙女卻說:“再等一會吧,說不定能見到呢”。說到這,只見高臺身背弓箭,肩扛獵物,從綠水河對面的樹林子走出來。
這時日頭已落山了。姐妹五個興高采烈急忙迎上去,問長問短,說說笑笑,好不快活,早把歸天之事忘到了腦后。
突然天空電閃雷鳴,狂風驟起。原來天門關了之后,王母娘娘發(fā)現(xiàn)五個女兒都不見了,就派天兵天將四處尋找,得知五位仙女偷偷下凡與高臺相會,這可惱'怒了王母娘娘,玉皇大帝也怪罪下來,命天兵天將,將五個女兒貶下人間,就地點為石軀,永留凡塵。
雷電狂風停了,五位仙女也不見了,綠水河旁有五座山峰拔地而起,事后百姓得知,這五位采藥的村姑原是天宮的五位仙女,就給這五座山峰起名叫“五女峰”。 傳說“五女峰”中最高的是五位仙女中的老大,叫“天女峰”,她使這里生長著茂密的森林和各種珍貴的花草樹木,各路神仙都紛紛集中到此,保佑著這里的百姓和生靈,使這里的人們安居樂業(yè),日子過的富裕美好。
永川區(qū)位于重慶西部,東距市區(qū)63公里,西離成都276公里。
成渝鐵路、成渝高速公路橫貫全境,長江流經(jīng)南端,歷為渝西和川東南交通、通訊樞紐和商貿(mào)、文化、金融、能源中心。公元776年置縣,1992年撤縣建市,2006年撤市設區(qū)。
因城區(qū)“三河匯碧”,形如篆文“永”字而得名。永川位于重慶西部,介于成都、重慶兩大城市之間,歷來是重慶西部和川東面地區(qū)重要的商業(yè)物資集散地和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
永川轄區(qū)面積1576平方公里,總人口108萬余人,非農(nóng)業(yè)人口25.6萬人。 北宋初,昌州撤靜南縣,其地并入大足、昌元、永川等縣,永川縣仍屬昌州。
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四川分益、利、梓、夔州路,永川縣隸梓州路;宋徵宗重和元年(1118年)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昌州永川縣隸屬之。南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昌州廢,永川、昌元、大足等縣轄地并合州。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改隸重慶路合州。 元末,明玉珍起義(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建都重慶(國號“夏”),復置大足縣轄永川縣地。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玉珍子明升降明,洪武六年(1373年),復置永川縣,屬重慶路。 康熙元年(1662年),省璧山縣入永川縣。
雍正六年(1728年)復置璧山縣,永川仍專治。嘉慶時,永川縣屬 辛亥革命時,永川縣屬(重慶)蜀軍政府。
民國元年(1912年)3月12日,成渝兩軍政府合并成立四川都督府,設重慶鎮(zhèn)撫府,永川屬之。6月,重慶鎮(zhèn)撫府撤銷,永川縣直屬四川都督府。
民國2年,廢府設道,永川縣屬四川省川東道行政公署,民國3年6月,改為東川道行政公署,后更名為東川道道尹公署,永川均屬之。民國18年撤道,永川縣直屬四川省政府。
民國24年,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區(qū)專員公署設永川縣。民國30年專員公署遷巴縣,永川縣仍屬之。
解放初,永川縣屬巴縣區(qū)行政專員公署。1949年12月20日,專署遷璧山縣,改名璧山區(qū)行政專員公署,永川縣屬之;1951年4月,專署遷江津縣,更名江津區(qū)行政專員公署,永川縣屬之;1952年9月,江津專署遷永川縣;1969年9月,成立四川省江津地區(qū)革命委員會;1978年5月,改為四川省江津地區(qū)行政公署;1981年7月更名四川省永川地區(qū)行政公署;1983年4月,永川地區(qū)行政公署撤銷并入重慶市,永川縣改隸重慶市人民政府。
1992年5月,永川撤縣建市。 2006年12月,經(jīng)國務院批準撤市設區(qū)。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5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