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東溪上游在永春縣境內(nèi)稱桃溪。
桃溪干流全長61.7公里,多年平均流量為16.07立方米/秒,落差422米,集雨面積476平方公里,干支流歷經(jīng)12個鄉(xiāng)鎮(zhèn)。桃溪西端最高處發(fā)源在呈祥鄉(xiāng)的雪山,冰雪并非她的前身,山泉是為她的起點。
山泉汩汩成溪澗,屈曲潺流下蓬壺,蜿蜒西來至桃城,歌而東去入山美。這就是桃溪,55萬永春兒女的母親河。
桃溪水滋育了秀氣。青山看不厭,桃溪秀且長。
緣溪兩側(cè),青山擁黛,峰巒起伏,林木蔥蘢,四季常綠。車子在行進,人在動感中,分明覺得:青山在流動,桃水在流動。
山在流動中將濃濃的綠意向桃溪傾瀉,水在流動中將過濾后的綠意又送上青山,令鮮活的綠意彌漫在山水之間,使人真真切切地感到永春山清水秀,空氣純凈而甘甜。一路西去過了“一夫關(guān)”馬跳峽便進入內(nèi)半縣地界,林間鳥鳴珠圓玉潤,峽谷溪風撲面而來,令人五官舒服,全身通泰。
永春的地形為長條狀,村鎮(zhèn)麗如畫,似珠灑溪旁。在縣城人工湖一段,有棵棵垂柳沿溪飄逸,江南水鄉(xiāng)那氛圍那氣息,又給桃溪平添了幾分詩情畫意。
意大利杰出的旅行家馬可·波羅早在1291年便來到永春,于是在《馬可波羅游記》中記載了永春的山水風物。啊,桃溪,白水漈是你的一掛飛銀垂簾,大鵬山為你的秀氣矗立了一座亙古的豐碑。
桃溪水滋育了財氣。桃溪在歷史上曾發(fā)揮過極為重要的交通功能,明清兩代,她是山海貨物互動的重要交通水道,是古代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延伸。
德化瓷器,永春、大田、永安的筍干、薴麻布、扣紙(毛邊紙)等山貨于豐岑市旁小溪仔裝上溪船運至泉州,流向世界各地,海貨(以鹽為主)由溪船運至永春,向內(nèi)地擴散,山內(nèi)不少人家因此經(jīng)商發(fā)財致富。如今,桃溪兩岸,田地肥沃,瓜黃果紅,稻香菜綠;兩側(cè)一重山,滿坡柑茶,滿坡麻竹,彌眼蔥郁。
兩岸旁的農(nóng)民,戶戶殷實,家家豐裕。桃溪水澆鑄了永春水電發(fā)展輝煌史,啟動了山區(qū)縣能源創(chuàng)業(yè)篇。
如果把桃溪干支流比作一個大藤網(wǎng),那么300多個小水電站就是這個大藤網(wǎng)上的300多枚金瓜。早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永春就榮膺“全國小水電一面紅旗”稱號,名聞九州。
小水電的興起,既大大滿足了人民群眾的生活用電,又促進了農(nóng)副產(chǎn)品加工,推動了工業(yè)的崛起和生態(tài)旅游業(yè)的新興。誰能不謳歌桃溪替桃源生光亮萬家燈光,誰能不贊美桃溪為永春騰飛輸百業(yè)能源?! 桃溪水滋育了人氣。
隋開皇九年(589)永春設置桃林場。隋滅陳,陳后主叔寶的兒子敬臺率親族和部屬南奔,至桃林場的肥湖陳巖(今蓬壺仙洞)和慕仁里溪西(今石鼓桃場),視兩處為風水寶地,擇水而居,落地生根,大大促進了永春的開發(fā)繁榮。
敬臺率眾墾荒地、種五谷、務稼穡,發(fā)展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種植桑麻,肇啟了永春手工織造業(yè)。從此,桃林場人氣大旺。
唐大中十一年(857),桃林場迎福里(今桃城鎮(zhèn)桃溪)人盛均破天荒考中進士,官至昭州刺史。858年,他回桃林場拜謁三叔,看到桃林場一派繁榮昌盛景象,感慨之余,寫下《桃林場記》。
他所描繪的桃林場是“視廛里若巨邑,覽風物如大邦。鱗鱗然廟宇之羅,靄靄然煙火之邦。
一派趨碧,群峰走青。橫飛而野鶴沖陂,曠望而晴郊遠去。
是以俗阜家泰,官清吏閑。清晨而舟車競來,度日而笙歌不散”。
桃林場于后唐長興四年(933)升格為桃源縣。自此,永春人民在這方土地上更是一路發(fā)祥,繁衍生息,名士輩出,1990年版的《永春縣志》載入古今名人66位,《中外名人辭書》介紹永春籍各界名人竟達1000多位。
桃溪水滋育了文氣。桃溪潤心,秀水澤慧,從盛均中進士算起,永春歷史上曾有88人中了進士,其中謝孟、莊際昌先后高中狀元。
當年陳敬臺居永邑后,引入佛教,傳播文學藝術(shù)及音樂舞蹈,促使文化逐步走向繁榮。如今聞名于世、被譽為“神州一絕”的永春紙織畫以及名冠八閩的永春鼓隊舞,皆為當時所傳衍。
自永春第一篇文學作品《桃林場記》問世,而后《詩騷古賦》、《國史大事記》、《燕南寓稿》、《霞棲藏稿》、《環(huán)谷華堂詩集》、《臥云詩稿》、《雪廬詩稿》等數(shù)百部名著皆為永春名士所著。文風仁里,底蘊深厚,山水佳音,人杰地靈,吸引了唐代大詩人韓偓、宋代大理學家朱熹、近代高僧弘一法師等一大批名人蒞永寓居、講學、弘法。
著名國際詩人、散文大家、文學評論家、翻譯家余光中先生也于2003年回永春謁祖。桃溪啊,你的清雅馨風,吹拂著桃源大地濃郁的文氣。
贊美你啊,秀水文脈著華章,如玉書風世代傳。 桃溪水滋育了義氣。
忠、孝、仁、信、勇、廉皆道義。桃溪旁的古民宅,墻上的家訓至今字跡明晰:“寒不改葉綠,暖不爭花紅,富不行無義,貧不起貪心”。
這簡直可以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比美。頂埔頭生本堂后堂墻上所書《盡忠報國論》及《感應篇勸孝文》堪稱德育美文,字字珠璣。
古往今來,桃溪水滋育了永春淳樸的民風,滋育了永春人高尚的品質(zhì)。至今東平尚遺宋端宗南奔至永春羅、吳救駕的美傳,桃陵公寫字換蚵令春、夏、秋、冬飽含對慈母的孝意,“族譜貴于田租千擔”講述了潘桐大難臨頭保族譜為后人留下寶貴史料的義舉,永春人民抗擊倭寇了留下許多英雄史話,林俊起義。
桃溪是縱貫永春縣東部的主河流,為晉江東溪之上源。
它發(fā)源于雪山南坡,由多源小澗匯集而成,西面從珍卿算起,流經(jīng)錦斗、呈祥、蓬壺、達埔、五里街、桃城、東平等八個鄉(xiāng)鎮(zhèn),出東關(guān)進入南安境內(nèi)的山美水庫,在永春境內(nèi)全長61。75公里。
流域面積476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32。 5%。
1。 瀑布風光。
(1)白水漈瀑布。瀑布位于蓬壺鎮(zhèn)北面2公里山上,都溪望坂南面的都溪出口處,沿山崖石壁蜿蜒傾瀉而下,瀑布頭海拔564米,瀑布(含湍流)的總長約300米。
南宋朱熹游蓬壺時,曾吟詩句贊頌“千潯瀑布如飛練,一簇人煙似畫圖”。 這里的“千尋瀑布”就是白水漈瀑布。
(2)東溪瀑布。位于呈祥鄉(xiāng)東溪村西側(cè)與卓湖荇頭寨之間的峽谷中。
發(fā)源于雪山東坡的呈祥溪,在西村村口峽谷頭突然跌落,形成一條細而長的瀑布,瀑布近于90°下落,全長約40米。水潔白如棉,景致也頗有韻味。
2。 溪流風光。
桃溪溪流風光之勝,大致從石鼓至東關(guān)河段,全長約15公里。桃溪兩岸風景秀麗優(yōu)美,綠蕉翠竹夾岸,荔枝龍眼映紅,特別是從縣體育館到東關(guān),風光無限,山青水秀,翠綠萬千,滾滾桃溪水,襯映著桃源盛美之風情,令人陶醉,流連忘返。
3。 東關(guān)橋,又名“通仙橋”。
此橋飛架在東平鎮(zhèn)東關(guān)村湖洋溪畔上。始建于南宋紹興十五年(公元1145年),歷代重修,但橋下四個用花崗巖條石砌成的船型石礅,仍然是800多年前的原物。
東關(guān)橋采用閩南獨特風格的長廊屋蓋梁式筑橋藝術(shù),全長85米,寬5米,兩臺四墩五孔。 石礅之上全為木結(jié)構(gòu),未用一根釘,全部用鉚榫嵌合,技藝之精湛,構(gòu)造之奇生特實屬罕見。
現(xiàn)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被載入《中國名勝詞典》。
陶德義(?—1450),明代中期浙西南礦工起義領(lǐng)袖,曾與陳鑒湖一起建太平國。
起義失敗后解京遇害,陶村民眾曾在村南水口立殿紀念,現(xiàn)遺址尚存。祝鳳儀(1824-1865),號韶堂,清撥貢。
好學多才,作詩樸實清晰,直追唐人;對篆刻六書多所考究,鐫刻圖章,體式取意古拙;所作山水畫,頗具米家風采。經(jīng)朝考授直隸州州同,候補江蘇,然未及補缺而卒。
誥封奉政大夫。祝鳳梧(1828-卒缺),字嶧山,號廉溪。
清咸豐辛酉科拔貢,候選溫州教諭。與祝鳳儀為同胞兄弟,誥封五品銜,吏部官員贈詩勤勉:“靜坐讀書各讀半日,清風明月不用錢分”。
鄭樹標(1840-1917),乳名元選,字錦堂。自幼愛武習藝,以120斤大刀練武受贊譽,大清同治庚午(1870)科由國學生中式第十四名武舉人,為陶建勛傳授武功中進士而聞名。
他的120斤大刀至今還保存在陶村。鄭如璋(1859-1911)乳名挺珪,字可珍、廩生。
自幼勤奮好學,與鄒家箴均為一時俊秀。曾任宣平鰲峰書院山長,務本學堂主教。
他悉心研究新學,致力改革教學內(nèi)容和授課方法。在勸學所總董任上,籌款創(chuàng)設簡易識字學熟十五所。
為文深刻精警,著作多所散失,今存古風《鰲山懷古》、七律《宣陽八景》及《福緣橋碑記》一篇。[3]。
崔護的“人面桃花相映紅”
唐朝人孟棨寫了一本《本事詩》的書,他在該書中記錄了許多唐朝詩人的逸事。在《情感第一》篇中,描寫了一段哀婉動人的愛情故事:
清明節(jié)的這一天,因為考進士不及格,而一直為此郁郁寡歡的崔護,一個人去了長安城郊的南莊游玩。因為口渴,他想討一口水喝,就匆匆的向村莊里走去。在一戶桃花盛開的農(nóng)家門前,他隨意的叫開了人家的屋門。這戶人家的少女,在問明了來意后,就轉(zhuǎn)身回去端了一杯水給他喝,而且還打開房門,請他進來,請他坐下歇歇。
這次與農(nóng)家少女的偶然相遇,使崔護在心中一直念念不忘。到了第二年清明節(jié)的這一天,鼓足勇氣的崔護,再次來到了這戶人家,卻發(fā)現(xiàn)房門上靜靜地掛著一把銅鎖。心泱泱,滿懷惆悵的崔護,于是就在這戶人家的墻壁上,寫了一首《題都城南莊》的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在,桃花依舊笑春風?!?/p>
擴展資料:
桃花的作用與功效:為薔薇科植物桃的花。春季開花時采摘,曬干。
【性味歸經(jīng)】 味甘、辛,性微溫。 歸心、肺、大腸經(jīng)。
【功 效】 活血行淤,潤燥滑腸,祛病美容。
【應 用】 用于治療跌打損傷、淤血腫痛、腸燥便秘等。
(1)桃花根的作用與功效: 莖皮性味苦、平。具有清熱利濕,活血止痛,截瘧殺蟲的功能。用于治療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腰痛、跌打損傷、絲蟲病。
(2)桃 葉: 性味苦、平。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能。外用適量。用癰癤鮮品搗爛敷患處,痔瘡、濕疹、頭虱均煎水洗。
(3)桃樹膠的作用與功效:性味苦、平。具有和血、益氣、止渴的功能。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歷史上與桃花有關(guān)的趣聞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1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