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是孔子最器重的弟子之一,孔子曾把他比喻為瑚璉。
瑚璉者,宗廟之貴器也。當時,齊國權(quán)臣田常欲作亂,但又畏憚高、國、鮑、晏等大臣,于是勸齊君興兵伐魯,企圖削弱諸臣。
孔子得知消息以后,便對弟子們說:“魯國乃父母之國,國危如此,你們?yōu)楹尾怀??”子路、子張、子石等請行,孔子皆不準。子貢請行,孔子非常高興地同意了。
子貢來到齊國,對田常說:“君興兵伐魯不好。魯是難伐之國,其城墻薄而低矮,其土地狹而淺薄,其君主愚蠢而不仁,其大臣虛偽而無用,其人民厭惡戰(zhàn)爭。
這樣的國家不可與之交戰(zhàn)。君不如伐吳。
吳國城高而厚,地廣而深,兵甲堅而新,將士精悍,武器裝備精良。這是最適宜討伐的國家?!?/p>
田常一聽,氣得臉色都變了,說:“先生之所難,乃人之所易;先生之所易,乃人之所難。先生如此教我,卻是為何?”子貢回答道:“我聽說,憂在內(nèi)者攻強敵,憂在外者攻弱敵。
現(xiàn)今君之憂乃在國內(nèi)。我聽說君曾三次欲加封而不獲成功,就是因為有大臣不贊同。
齊國若伐魯獲勝,則齊國疆域擴大,國君威望大增,大臣地位更加鞏固,而君卻無功可言,國君就會日漸疏遠你,君若欲成就大事,就難上加難了。更有甚者,君在齊國的地位和處境也危險了。
所以我認為不如伐吳。吳國強大,伐吳不勝,損兵折將,大臣內(nèi)空,如此一來,孤主在上,只有依賴君了。”
田常一聽,不覺擊掌稱善,便問道:“我們已出兵伐魯,若轉(zhuǎn)而伐吳,大臣懷疑我,該怎么辦?”子貢說:“君暫時按兵不動,我請出使吳國,說動吳國救魯而伐齊,君就可以移兵迎吳了?!?于是田常就派遣子貢出使吳國。
子貢對吳王說:“當今之諸侯國,惟齊與吳最為強盛?,F(xiàn)在齊以萬乘之國而伐千乘之魯,與吳國爭強,我為大王深感憂慮,特請大王救魯伐齊。
救魯可以顯名,伐齊則有大利。大王揮師北上,誅暴齊,服強晉,存亡魯,鎮(zhèn)撫泗上諸侯,一舉而稱霸,利莫大焉。”
吳王說:“您所言極是。但是我憂慮的是,越國有報仇之心,待我滅越以后再北上救魯如何?”子貢說:“越國之弱勝于魯國,吳國之強不如齊國。
王若置齊而伐越,齊國早已滅掉魯國了。大王既然追求存亡繼絕的名聲,又畏懼強齊而攻滅弱越,豈能顯示大王之勇!保存越國,可以向諸侯顯示大王之仁;救魯伐齊,威加晉國,諸侯必相率而朝吳,大王不就成就霸業(yè)了嗎?如果大王還擔心越國,臣請東見越王,令其出兵隨大王北上?!?/p>
吳王大喜,就讓子貢出使越國。 越王聽說子貢到來,親至郊外迎接。
越王說:“此乃蠻夷之國,大夫何以辱而臨之?”子貢說:“我此次前往吳國,勸說吳王救魯伐齊,吳王非常愿意,但又擔心越國,想伐越后再北上。這樣,越國就危在旦夕了?!?/p>
勾踐請求子貢出謀救越。子貢說:“吳王為人兇狠而殘暴,群臣不堪;國家連年戰(zhàn)爭,士卒疲弊,不堪忍受;百姓怨聲載道,大臣人心混亂;忠臣伍子胥強諫而死,佞臣太宰伯專權(quán)。
所有這些都顯示出吳國的敗亡之象。王若能出兵助吳伐齊,以驕其志,送以重寶以悅其心,卑辭以尊其威,吳王必定揮師北上伐齊。
吳王被打敗,此乃大王之福;吳王若勝,必然兵臨晉國。臣請北見晉君,使其共同攻打吳國。
其精銳被齊國削弱,大軍又困于晉,吳軍實力必然削弱,然后大王乘其弊,必然滅亡吳國?!痹酵豕篡`非常高興。
子貢辭別越王,回到吳國,將越國愿意出兵助吳攻齊之事告訴吳王。果然沒過幾天,越國大夫文種就帶著重禮來到吳國,向吳王表達越王愿親自率兵助吳攻齊的誠意。
吳王大喜,對子貢說:“越王愿親自隨從寡人伐齊,先生以為如何?”子貢說:“這不妥。諸侯會認為大王不義。
大王只要接受禮物,同意越國出兵,謝絕越王親臨就行了?!眳峭醪杉{了子貢的建議,于是舉傾國之師北上伐齊。
子貢又到晉國,對晉君說:“齊國與吳國即將開戰(zhàn),若吳國戰(zhàn)敗,越國必然乘勢攻吳。若吳國打敗齊國,吳國必然兵臨晉國,晉國不可不預(yù)先防備?!?/p>
晉君一聽,感到非??只?,就問子貢該如何應(yīng)對。子貢說:“惟有厲兵秣馬,才有備無患?!?/p>
齊國的田常,自從晏嬰死后,一直想發(fā)動叛亂奪取君位,但又忌憚高、鮑二重臣,便不敢貿(mào)然作亂。
他聽說孔子離開了魯國,便向齊景公奏請伐魯。因為他認為兵權(quán)在手,將來容易奪取君位。
景公準奏,命他訓練三軍,以備伐魯。這個消息被在齊國的孔門弟子獲悉,密報孔子。
孔子召集諸弟子商議:“魯國是我們的父母之邦,現(xiàn)在田常打算攻打魯國,我的房舍祖墓將受到戰(zhàn)爭的災(zāi)害,不可不救。我想屈節(jié)于田常,以救魯國,你們誰能夠前去游說田常?” 子路請求前去,孔子沒有準許;子張請往,孔子也沒有答應(yīng);子石也請往,孔子還是沒有答應(yīng)。
三人退下后對子貢說:“夫子打算屈節(jié)于田常,我們?nèi)苏埱笄叭ビ握f田常,夫子都沒有答應(yīng)。這是你用辯之時,何不去請行?” 子貢入見孔子,請命出使齊國,孔子答應(yīng)了。
子貢立即駕車去齊都,請求拜見田常。田常請他進去,剛坐下來就搶先說:“你此次前來,是要阻止我伐魯嗎?” 子貢答道:“我隨孔子已經(jīng)離開魯國多年,魯國的事與我無關(guān),我是專為將軍籌劃此事而來。
子貢是孔子最器重的弟子之一,孔子曾把他比喻為瑚璉。
瑚璉者,宗廟之貴器也。當時,齊國權(quán)臣田常欲作亂,但又畏憚高、國、鮑、晏等大臣,于是勸齊君興兵伐魯,企圖削弱諸臣。
孔子得知消息以后,便對弟子們說:“魯國乃父母之國,國危如此,你們?yōu)楹尾怀觯俊弊勇?、子張、子石等請行,孔子皆不準。子貢請行,孔子非常高興地同意了。
子貢來到齊國,對田常說:“君興兵伐魯不好。魯是難伐之國,其城墻薄而低矮,其土地狹而淺薄,其君主愚蠢而不仁,其大臣虛偽而無用,其人民厭惡戰(zhàn)爭。
這樣的國家不可與之交戰(zhàn)。君不如伐吳。
吳國城高而厚,地廣而深,兵甲堅而新,將士精悍,武器裝備精良。這是最適宜討伐的國家。”
田常一聽,氣得臉色都變了,說:“先生之所難,乃人之所易;先生之所易,乃人之所難。先生如此教我,卻是為何?”子貢回答道:“我聽說,憂在內(nèi)者攻強敵,憂在外者攻弱敵。
現(xiàn)今君之憂乃在國內(nèi)。我聽說君曾三次欲加封而不獲成功,就是因為有大臣不贊同。
齊國若伐魯獲勝,則齊國疆域擴大,國君威望大增,大臣地位更加鞏固,而君卻無功可言,國君就會日漸疏遠你,君若欲成就大事,就難上加難了。更有甚者,君在齊國的地位和處境也危險了。
所以我認為不如伐吳。吳國強大,伐吳不勝,損兵折將,大臣內(nèi)空,如此一來,孤主在上,只有依賴君了?!?/p>
田常一聽,不覺擊掌稱善,便問道:“我們已出兵伐魯,若轉(zhuǎn)而伐吳,大臣懷疑我,該怎么辦?”子貢說:“君暫時按兵不動,我請出使吳國,說動吳國救魯而伐齊,君就可以移兵迎吳了?!?于是田常就派遣子貢出使吳國。
子貢對吳王說:“當今之諸侯國,惟齊與吳最為強盛?,F(xiàn)在齊以萬乘之國而伐千乘之魯,與吳國爭強,我為大王深感憂慮,特請大王救魯伐齊。
救魯可以顯名,伐齊則有大利。大王揮師北上,誅暴齊,服強晉,存亡魯,鎮(zhèn)撫泗上諸侯,一舉而稱霸,利莫大焉。”
吳王說:“您所言極是。但是我憂慮的是,越國有報仇之心,待我滅越以后再北上救魯如何?”子貢說:“越國之弱勝于魯國,吳國之強不如齊國。
王若置齊而伐越,齊國早已滅掉魯國了。大王既然追求存亡繼絕的名聲,又畏懼強齊而攻滅弱越,豈能顯示大王之勇!保存越國,可以向諸侯顯示大王之仁;救魯伐齊,威加晉國,諸侯必相率而朝吳,大王不就成就霸業(yè)了嗎?如果大王還擔心越國,臣請東見越王,令其出兵隨大王北上?!?/p>
吳王大喜,就讓子貢出使越國。 越王聽說子貢到來,親至郊外迎接。
越王說:“此乃蠻夷之國,大夫何以辱而臨之?”子貢說:“我此次前往吳國,勸說吳王救魯伐齊,吳王非常愿意,但又擔心越國,想伐越后再北上。這樣,越國就危在旦夕了?!?/p>
勾踐請求子貢出謀救越。子貢說:“吳王為人兇狠而殘暴,群臣不堪;國家連年戰(zhàn)爭,士卒疲弊,不堪忍受;百姓怨聲載道,大臣人心混亂;忠臣伍子胥強諫而死,佞臣太宰伯專權(quán)。
所有這些都顯示出吳國的敗亡之象。王若能出兵助吳伐齊,以驕其志,送以重寶以悅其心,卑辭以尊其威,吳王必定揮師北上伐齊。
吳王被打敗,此乃大王之福;吳王若勝,必然兵臨晉國。臣請北見晉君,使其共同攻打吳國。
其精銳被齊國削弱,大軍又困于晉,吳軍實力必然削弱,然后大王乘其弊,必然滅亡吳國?!痹酵豕篡`非常高興。
子貢辭別越王,回到吳國,將越國愿意出兵助吳攻齊之事告訴吳王。果然沒過幾天,越國大夫文種就帶著重禮來到吳國,向吳王表達越王愿親自率兵助吳攻齊的誠意。
吳王大喜,對子貢說:“越王愿親自隨從寡人伐齊,先生以為如何?”子貢說:“這不妥。諸侯會認為大王不義。
大王只要接受禮物,同意越國出兵,謝絕越王親臨就行了。”吳王采納了子貢的建議,于是舉傾國之師北上伐齊。
子貢又到晉國,對晉君說:“齊國與吳國即將開戰(zhàn),若吳國戰(zhàn)敗,越國必然乘勢攻吳。若吳國打敗齊國,吳國必然兵臨晉國,晉國不可不預(yù)先防備?!?/p>
晉君一聽,感到非??只牛蛦栕迂曉撊绾螒?yīng)對。子貢說:“惟有厲兵秣馬,才有備無患?!?/p>
在孔子的七十二個弟子中,子貢是最善經(jīng)商的一個。
他的難能可貴之處是尚義尊禮,舍小利而取大義的精神。一次,子貢外出經(jīng)商,途中以得金贖回一位淪為外國奴隸的魯國人,按照規(guī)定,他可以獲得國庫的一筆獎金。
但考慮到法時國家貧弱,他沒有領(lǐng)取獎金。子貢的行為不但沒有使他蒙受經(jīng)濟損失,反而因此而廣受世人稱譽而給他帶來了更多商機。
孔子后來知道了這件事情,他對子貢說:子貢你為什么不去領(lǐng)取這筆獎金呢?子貢說:我不缺那幾個錢,且國家不富裕,所以我成人之美??鬃訐u著頭說:在大家看來你是做對了,但是卻因為你這樣做了,以后再有魯國的人被淪為奴隸就會越來越少人去救了。
因為大家都看到了你的榜樣,后來的人就算救了也不敢去領(lǐng)獎金了,久而久之這倒反成了一件壞事情。
貢的故事 富人子貢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學而篇 子貢挺起胸膛,深深吸了一口早晨清新的空氣,悠然邁開大步。
近來他官運亨通,財運發(fā)達。一想到這些,他就感到身心暢快,步子邁得更加輕快了。
老師屢屢這樣贊美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老師又說:“回呀!差不多了,可惜他屢在空泛中?!?/p>
(回也其庶乎!屢空。) 恐怕孔子對不能安守貧窮,喜歡靠經(jīng)商發(fā)財?shù)娜瞬淮笮蕾p吧。
可是精通理財之道,通過正當?shù)耐緩椒e聚財富,有什么不好呢?依我看來,貧窮本身就是一種罪惡,而富裕就是一種善德。經(jīng)濟上沒有什么困難,才能一心一意追求學問。
而且財富使人膽壯,與人相處顯得落落大方。記得從前貧窮的時候,在他人面前不能像現(xiàn)在這樣心安理得。
想起幾年前的窮困狀況,子貢不禁搖了搖頭。子貢心里說道:曾幾何時,我在貴人與長者面前,總是覺得怪尷尬的。
雖然我并不以貧窮為恥,也并不因此柔弱退縮,懷有自卑感,在安于貧窮方面,我自信絕不次于子路。我之所以尷尬不自在,是擔心自己的舉止給別人留下諂媚的印象。
因為在這種擔心——既怕表現(xiàn)出貪夢,又怕過于矜持——不知不覺之中舉止就不自然了,如今回想起來,那副樣子相當可笑,不過那是貧窮使然,又有什么辦法呢,總之,誰也不愿意自甘貧窮吧!雖然如此…… 他忽然舉目環(huán)視了一下四周,自言自語道:“無論如何,無未想任何人進諂媚過,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就這一點而言,我敢自稱有安貧樂道的德行,對此老師也不會有什么異議吧?!?一路邊走邊思考,子貢不知不覺來到了孔子的家門前。
門外有三個年輕的弟子,舉止恭謹,正準備進入大門,看到字貢來了,他們都停住了腳,好象在等字貢,和數(shù)年的前的字貢一樣,三個弟子都相當貧寒。子貢走出來之后,他們都很恭敬地向子貢致以弟子之禮。
子貢和他們一樣,恭恭敬凈地還禮,大家互相揖讓了一番,便按照年齡的次序進門,不用說,子貢是其中的長者,可以算是前輩了?!袄蠋熢?jīng)說過:貧而無怨,難。
富而無驕,易。我不同意富而無嬌,較貧而無怨容易做到,反之,我認為富而無驕更難做到,無論從那一方面來說,我現(xiàn)在都能做到富而無驕,就是說現(xiàn)在我正是富而不驕的好模范。
“跨入大門的一瞬,子貢的內(nèi)心暗自生出這種念頭。當子貢進入大堂的時候,他的臉像沐浴著陽光一般光彩熠熠,連他也感覺到自己容光煥發(fā)。
光線微暗的教室里,許多弟子肅然靜坐,他們蒼白的面孔,像微弱的星光,漂浮在子貢的眼底,可是當子貢看到,孔子端燃做在弟子當中,像一個神秘的恒星一般莊嚴時,他不禁有點慌張,子貢向孔子行過禮,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了下來,與他同進來的三位學生,也在教室的角落,找到各自的位子坐下來。大家正在熱烈討論著“禮”的問題,看來討論已經(jīng)進行了一段時間,每個弟子的態(tài)度都很認真,今天是大概是自由座談的性質(zhì),孔子并不發(fā)表具體的意見,大多的時候他只是傾聽大家的見解。
但是如果有誰的觀點不正確,或者語言輕浮,孔子絕不會輕易放過他。他的批評像平常一樣嚴格,不過嚴格里卻包含著溫暖人心的慈愛。
在善于言辭方面,子貢在眾弟子之中是名列前茅的,但今天他卻意外的保持沉默,因為他沒在聽大家的議論,他心里正萌生著一個強烈的愿望:如何把他剛才在路上聽想的事,用最美妙的言詞講述給大家?!白迂暷愕囊庖娫鯓??”孔子把目光投向他說道。
突然聽到孔子如此問他,子貢不禁愕然。向來他每遇到困難的問題時,總是等到?jīng)]有人在的時候,才去請教孔子,但是孔子既然這樣問了,他也不想失去這個好機會,并且當著許多弟子,不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會丟面子的,他信心十足地認為,今天要提出來討論的問題,是自己親身體驗過的,沒有經(jīng)過孔子的指導,全靠自己得出的認識,今天能在孔子及許多同學面前發(fā)表,不能不使他感到得意,可是出于謙遜的考慮,他盡量控制著情緒回答說:“等諸位討論完了,我有另外的問題請教老師……” 孔子道:“是嗎?……差不多了,也該換換話題了?!?/p>
子貢非常高興??墒撬⒉患敝l(fā)表意見。
他想,不要讓別人看到自己得意的樣子?!暗降啄阆胝f什么呢?” 在孔子再次問過后,子貢才站起來,他以流利的口才說道:“我近來歸如何處身于貧富這個問題,結(jié)合自己的體驗做了一番研究。
我想貧而不諂,富而不驕是最理想的境界。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我想這個人的修養(yǎng)已經(jīng)近于完美?!?/p>
“恩,這一點和我們剛才所討論的‘禮’的問題關(guān)系密切,……那么,你說你已經(jīng)做到貧而不諂,富而不驕?” “那還要請老師和諸位同學指正?!?子貢臉上顯露出充分的自信,他偷偷的向一起進來的三個年輕弟子瞟了一眼。
“貧富兩種境遇都親身體驗過的人,說起來的確只有你一個人?!?孔子的話好象在挖苦他,可是子貢深知孔子不會隨便挖苦人,于是認為孔子是在委婉地褒獎他。
“貧而不諂,富而不驕。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6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