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亮(289~340)
中國東晉外戚,大臣。字元規(guī)。潁川鄢陵(今河南鄢陵北)人。司馬睿(見晉元帝)為鎮(zhèn)東大將軍時任西曹掾,頗受器重。后以亮妹為皇太子(晉明帝)妃,庾亮侍講東宮,與太子交好。明帝即位,任中書監(jiān),為王敦所忌,托病去官。太寧三年(325)明帝卒,庾亮為中書令,與王導共輔6歲太子司馬衍(晉成帝)繼位,庾太后臨朝,政事決斷于亮。蘇峻以平王敦、沈充功,進冠軍將軍,歷職太守,統(tǒng)精兵萬人。咸和二年(327),庾亮擬奪其兵權(quán),蘇峻與祖約以誅執(zhí)政庾亮為名,聯(lián)合舉兵反晉,亮任都督,專征討事。建康陷落,奔尋陽(今江西九江)投溫嶠,不得已共推陶侃為盟主。亂平后出為豫州刺史,鎮(zhèn)蕪湖。九年六月陶侃卒,庾亮以帝舅領(lǐng)江、荊、豫三州刺史,都督六州諸軍事,鎮(zhèn)武昌。咸康五年(339)四月王導卒,朝廷以其為司徒、揚州刺史、錄尚書事。庾亮不就,以弟庾冰為中書監(jiān)。咸康六年正月病卒。
庾亮生平
庾亮(289—340),字元規(guī),東晉穎川鄢陵(河南鄢陵西北)人。咸和九年任江、豫、荊三州刺史。
庾亮為北方南遷士族子弟,年十六,隨父在會稽,巍然自守,風格峻雅,時人憚其方嚴。晉元帝為鎮(zhèn)東時,聞其名任為西曹椽。及引見,見其風情都雅,甚為器重,由是聘庾亮之妹為皇太子妃,太子即位,其妹立為明帝皇后。于是庾亮歷任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大臣。太寧二年(324年),參與討平王敦之亂,攻滅吳興豪族沈充,為東晉王朝建功立勛。三年,受遺詔與王導等輔立成帝,任中書令,執(zhí)掌朝政。
庾亮執(zhí)掌朝政后,不以外戚偷榮昧進,自奉兼正,并向朝廷表示“臣于陛下,后之兄也……悠悠六合皆私其姻,人皆有私,則天下無公矣……是以疏附則信、姻進則疑,疑積于百姓之心,則禍成于重閨之內(nèi)矣。因此他一改前任王導輔政以寬和得眾的做法,不講情面,均按法規(guī)辦事,不為群臣所理解。加上明帝在褒獎升任大臣的遺詔中未提及陶侃、祖約的功勛。陶、祖卻疑是庾亮刪除,并流傳怨言。庾亮擔心因此發(fā)生動亂而任溫嶠為江州刺史,以便接應(yīng)支援。同時,修筑京都建康(今南京)城廓,鞏固防務(wù)。咸和初,蘇竣大量接納亡命之徒,獨斷專行,亂施刑威。亮覺察峻將為禍亂,擬奪峻兵權(quán),調(diào)回朝廷任為大司農(nóng)。滿朝均認為不妥。嶠亦上書勸阻,亮又力議眾排,不予采納。蘇峻遂聯(lián)合祖約舉兵反叛。溫嶠得知后,準備派兵東下保衛(wèi)京都,亮又不同意,并致書與溫嶠云:“吾憂西陲(時陶侃任征西將軍,鎮(zhèn)守荊州,在建康西面),過于歷陽(時蘇峻任歷陽內(nèi)史),足下無過雷池一步?!辈痪?,蘇峻派大將韓晃攻宣城,亮遣軍抵御,不能制止,蘇峻乘勝進兵京都,亮督都軍征討,戰(zhàn)于建陽門外,軍未到陣,士眾棄甲逃走,京都淪滔。庾亮只得乘小船逃奔潯陽,與溫嶠商議推陶侃為盟主。侃至潯陽,眾議侃將殺亮以謝天下,庾亮也很害怕。兩人相會,侃見其風流儒雅,氣度不凡,產(chǎn)生好感,不覺便對亮有諷意地說:“君侯修石頭(即修康城)以防我,今日為何反來相求?”亮即引咎自責。嶠設(shè)宴招待,談宴終日,隔閡逐漸消除,氣氛開始趨于融洽。亮啖蕎頭,留下根須。侃問:“留此何用?”亮答:“還可以種?!辟┓Q嘆良久,說:“非為風流,兼有為政之實?!辟斐霰谕?,斬蘇峻于陣。京都解圍,成帝脫險后至溫嶠船中,亮即晉見皇帝屈膝下拜,以額伏地,泣不成聲。帝命群臣與亮同升御坐。第二天,亮又頓首至地,請求辭官回家。帝不允許,遣尚書侍中持手詔慰喻:“此社稷之難,非舅之過?!庇谑氢琢琳埱笸怄?zhèn)自效,出為平西將軍,假節(jié)(古代使臣出行,持節(jié)作為憑證,叫假節(jié))豫州刺史,鎮(zhèn)守蕪湖。不久,后將軍郭默據(jù)守湓口反叛。庾亮上表請求親征,成帝詔令以本官加征討都督,率兵二萬,會同太尉陶侃征討。亂平,亮還鎮(zhèn)蕪湖,不受爵賞,侃勸其接受,仍然苦辭。朝廷進號征西將軍,又堅決謙讓。陶侃卒,庾亮升遷都督江、荊、豫、益、梁、雍六州諸軍事,領(lǐng)江、荊、豫三州刺只,進號征西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假節(jié)。亮堅決辭讓開府,遷鎮(zhèn)武昌。
庾亮于咸和年間,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建有庾樓,樓下有三嘯堂,樓南有一古槐,幾經(jīng)興廢,于咸豐三年毀于兵災?,F(xiàn)在有因之命名的“庾亮南路”、“庾亮北路”。庾亮樓為古代江州名勝之一,詩人墨客,多愛登樓眺望,飲酒吟詩,留下不少名詩作。白居易在任江州司馬時,詩中曾多次提到庾樓,如“牢落江湖意,新年上庾樓”;“三百年來庾樓上,曾經(jīng)多少望鄉(xiāng)人?!?/p>
楚臺風,用的是宋玉對楚王賦的典故。
庾樓月,用的是世說新語里庾亮的典故。
太尉庾亮在武昌的時候,正值秋夜天氣涼爽、景色清幽,他的屬官殷浩、王胡之一班人登上南樓吟詩詠唱。正在吟興高昂之時,聽見樓梯上傳來木板鞋的聲音很重,料定是庾亮來了。接著庾亮帶著十來個隨從走來,大家就想起身回避。庾亮慢條斯理地說道:“諸君暫且留步,老夫?qū)@方面興趣也不淺?!庇谑蔷妥隈R扎兒上,和大家一起吟詠、談笑,滿座的人都能盡情歡樂。
另,題主問的是王安石的詞《千秋歲引》里的句子。
不敢越雷池一步
拼音:bù gǎn yuè léi chí yī bù
雷池:在今安徽望江縣南,池水源自大雷水,東入長江。
不敢越雷池一步:意思是不敢超越一定的界限,多指保守、拘泥;也有作“不得越雷池一步”的,意思好似不準超越規(guī)定的范圍,多指壓制、束縛。原指不要越過雷池。后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圍和界限。也做:不可越雷池一步。
《晉書·庾亮傳》:“亮并不聽,而報溫嶠書曰:‘吾憂西陲過于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p>
引咎自責
發(fā)音 yǐn jiù zì zé
釋義 咎:罪責。主動承擔錯誤的責任并作自我批評。
出處 《晉書·庾亮傳》:“亮甚懼,及見侃,引咎自責,風止可觀?!?
以上兩個成語都與庾亮有關(guān)。
【原文】殷中軍為庾公長史,下都,王丞相為之集,桓公、王長史、王藍田、謝鎮(zhèn)西并在①。丞相自起解帳帶麈尾,語殷曰:“身今日當與君共談析理。”既共清言,遂達三更。丞相與殷共相往反,其余諸賢略無所關(guān)②。既彼我相盡,丞相乃嘆曰:“向來語,乃竟未知理源所歸。至于辭喻不相負,正始之音,正當爾耳③!”明旦,桓宣武語人曰:“昨夜聽殷、王清言,甚佳。仁祖亦不寂寞,我亦時復造心;顧看兩王椽,輒翣如生母狗馨④?!?/p>
【注釋】①殷中軍:殷浩,參看《言語》第80 則注②。庾公:庾亮,參看《德行》第31 則注①。下都:到京都去。按:庾亮曾領(lǐng)江、荊、豫三州刺史,鎮(zhèn)守武昌,地處長江上游,殷浩從武昌赴京,所以叫下都?;腹夯笢兀瑓⒖础堆哉Z》第56 則注①。王長史:王濛,參看《言語》第54 則注②。王藍田:王述,字懷祖,襲藍田侯。謝鎮(zhèn)西:謝尚,字仁祖,參看《言語》第46 則注①。②共相往反:指來回辯難。③正始之音:正始年間談玄的風尚。也就是糅合儒家經(jīng)義,高談老、莊,辨名析理,故作狂放。正始,三國時魏齊王曹芳的年號。其時名士風流,盛于國都,王弼、何晏等人,開始迷醉玄理。④造心:進到心里,指心有所得:兩王掾:指王濛和王述,兩人都是王導的屬官。翣(shà):用羽毛做的扇子。馨(xīn):一樣;這樣。按:此句譏二王不懂卻裝模作樣。
【譯文】中軍將軍殷浩任庾亮屬下的長史時,有一次進京,丞相王導為他把大家聚在一起,桓溫、左長史王濛、藍田侯王述、鎮(zhèn)西將軍謝尚都在座。丞相離座親自去解下掛在帳帶上的拂塵,對殷浩說:“我今天要和您一起談?wù)摗⒈嫖鲂??!眱扇艘黄鹎逭勍旰?,已到三更時分。丞相和殷浩來回辯難,其他賢達絲毫也沒有牽涉進去。彼此盡情辯論以后,丞相便嘆道:“一向談淪玄理,竟然還不知道玄理的本源在什么地方。至于旨趣和比喻不能互相違背,正始年間的清談,正是這樣的呀!”第二天早上,桓溫告訴別人說:“昨夜聽殷、王兩人清談,非常美妙。仁祖也不感到寂寞,我也時時心有所得;回頭看那兩位王屬官,就活像身上插著漂亮羽毛扇的母狗一樣?!?/p>
東晉時,世族權(quán)貴之間不斷發(fā)生戰(zhàn)爭.其中,護軍將軍庾亮的聲勢最大.他職掌中央大權(quán),受到晉成帝的賞識.凡是朝廷大事,晉成帝都要聽取他的意見.對此,鎮(zhèn)守歷陽的蘇峻將軍十分不滿:我沙場屢建戰(zhàn)功,庾亮憑什么青云直上!于是,他命令部下向庾亮討伐.消息傳到駐守在雷池附近的溫嶠都督那里.他聽說庾亮受圍,立刻發(fā)兵救援.不料,庾亮寫信叫他切勿越過雷池一步.因為雷池一旦失守,歷陽也就保不住.
這個成語原意是要溫嶠坐鎮(zhèn)防地,不要越過雷池去京都.現(xiàn)指做事不敢超越一定的界限、范圍.
庾亮用“孫叔敖殺兩頭蛇”的故事,證明自己為別人消除災難而寧愿自己冒險的行為是一種很曠達的行為。全文主要抓住對庾公的語言進行描寫,突出了他為別人著想的美德。
【原文】
庾公乘的盧馬
庾公乘馬有的盧,或語令賣去,庾云:“賣之必有買者,即復害其主,寧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孫叔敖殺兩頭蛇以為后人,古之美談。效之,不亦達乎!”
【譯文】
庾亮駕車的馬中有一匹的盧馬,有人告訴他,叫他把馬賣掉。庾亮說:“賣它,必定有買主,那就還要害那個買主,怎么可以因為對自己不利就轉(zhuǎn)嫁給別人呢!從前孫叔敖打死兩頭蛇,以保護后面來的人,這件事是古時候人們樂于稱道的。我學習他,不也是很曠達的嗎!”
【閱讀提示】
世上很多人都在趕潮流,在互相模仿,這無可指責。但是如果每個人在互相模仿時都模仿他人美的德行而不是攀比物質(zhì)享受時,社會的現(xiàn)狀一定會變得更好,人的境界也一定會變得更高尚。文中庾亮仿效別人的美德并一直堅持,這確實是不容易的。庾亮用“孫叔敖殺兩頭蛇”的故事,證明自己為別人消除災難而寧愿自己冒險的行為是一種很曠達的行為。全文主要抓住對庾公的語言進行描寫,突出了他為別人著想的美德。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2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