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衛(wèi)國左氏(今山東省定陶,一說曹縣)人。
吳起喜好用兵,一心想成就大名?!妒酚洝O子吳起列傳》與《儒林列傳》記吳起在魯“嘗學于曾申”,至魏又拜子夏為師。
孔門再傳弟子中,出現(xiàn)這樣一位與“兵圣”孫子齊名的大軍事家,由此對研究孔子及早期儒家學者對軍事的態(tài)度和素養(yǎng)很有說明和參考作用。周威烈王十四年(前412年),齊國進攻魯國,魯國國君想用吳起為將,但因為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對他有所懷疑。
吳起由于渴望當將領成就功名,殺了自己的妻子(為后世詬病),表示不傾向齊國,史稱殺妻求將。魯君終于任命他為將軍,率領軍隊與齊國作戰(zhàn)。
吳起治軍嚴于己而寬于人,與士卒同甘共苦,因而軍士皆能效死從命。吳起率魯軍到達前線,沒有立即同齊軍開仗,表示愿與齊軍談判,先向?qū)Ψ健笆局匀酢保岳先踔漶v守中軍,給對方造成一種“弱”、“怯”的假象,用以麻痹齊軍將士,驕其志,懈其備,然后出其不意地以精壯之軍突然向齊軍發(fā)起猛攻。
齊軍倉促應戰(zhàn),一觸即潰,傷亡過半,魯軍大獲全勝。
吳起 (前440~前381)
戰(zhàn)國時衛(wèi)人。仕魏文侯,領兵擊秦,拔五城,拜西河守。后被譖奔楚,為楚悼王相,楚日益強盛。因主張廢公族之疏遠者以養(yǎng)戰(zhàn)士,遂招怨貴戚大臣,后被射死。李克亦稱起貪而好色,然用兵,司馬穰苴不能過。著有「吳子六篇」。
吳承恩 (?~公元1582)
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明淮安山陽人。約生于孝宗弘治十三年。性敏多慧,博極群書,詩文雅麗。嘉靖二十三年貢生,授長興縣丞,隆慶初,歸山陽,放浪詩酒。身后詩文多散失,邑人邱正綱編纂成射陽存稿四卷,續(xù)稿一卷。復善諧劇,著雜記數(shù)種,名震一時,尤以《 西游記 》一書,為明人四大奇書之一,最為膾炙人口。
吳三桂 (1612~1678)
字長白,明末清初高郵人。崇禎年間,以總兵鎮(zhèn)山海關,李自成陷京師,奪三桂愛妾陳圓圓,三桂乃引清兵入關,破自成,清遂入主中國。三桂受封為平西王,鎮(zhèn)云南。后叛清,自稱周帝,旋病死。
傳說好久好久以前,咸寧這個地方發(fā)了一場瘟疫,人都差不多死去了三分之一.人們用各種偏方都不見效果.掛榜山下,有一個勇敢、忠厚、孝順的小伙子,叫吳剛,他母親也病得臥床不起了,小伙子每天上山采藥救母。一天,觀音東游歸來,正趕回西天過中秋佳節(jié),這天路過,見小伙子在峭壁上采藥,深受感動。晚上托夢給他,說月宮中有一種叫木樨的樹,也叫桂花,開著一種金黃色的小花,用它泡水喝,可以治這種瘟疫;桂榜山上到八月十五有天梯可以月宮摘掛。 這天晚上正好是八月十二,還有三天就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了??梢系綊彀裆巾斠^七道深澗,上七處絕壁懸?guī)r。最少需要七天七夜,可時間不等人,過了八月十五,錯過了桂花一年一次的花期,又要等一年。長話短說,這個吳剛花了千辛萬苦,終于在八月十五晚上登上了桂榜山頂,趕上了通向月宮的天梯。八月正是桂花飄香的時節(jié),天香云外飄。吳剛順著香氣來到桂花樹下,看著金燦燦的桂花,見著這天外之物,好開心呀,他就拼命的摘呀摘,總想多摘一點回去救母親,救鄉(xiāng)親??烧嗔怂Р涣?,于是他想了一個辦法,他搖動著桂花樹,讓桂花紛紛飄落,掉到了掛榜山下的河中。頓時,河面清香撲鼻,河水被染成了金黃色.人們喝著這河水,疫病全都好了,于是人們都說,這哪是河水呀,這分明就是一河的比金子還貴的救命水,于是人們就給這條河取名為金水。后來,又在金字旁邊加上三點水,取名”淦(gàn)河”。 這天晚上正是天宮的神仙們八月十五大集會,會上還要賞月吃月餅。這時桂花的香氣沖到天上,驚動了神仙們,于是派差調(diào)查。差官到月宮一看,見月宮神樹、定宮之寶桂花樹上的桂花全部沒有了,都落到了人間的“淦河”里,就報告給了玉帝。玉帝一聽大怒。你要知道,玉帝是最喜歡吃月桂花做的月餅了的,一樹的桂花都沒了,他就吃不成月餅了,于是就派天兵天將將吳剛抓來。
吳剛抓來后,把當晚發(fā)生的事一五一十的對玉帝說了。玉帝聽完也不好再說什么,打心眼里敬佩這個年輕人。可吳剛畢竟是犯了天規(guī),如果不懲罰他就不能樹立玉帝的威信。玉帝問吳剛有什么要求,吳剛說他想把桂花樹帶到人間去救苦救難。于是玉帝想了一個主意,既可懲罰吳剛,又可答應吳剛的要求,他說,只要你把桂花砍倒,你就拿去吧。于是吳剛找來大斧大砍起來,想快速砍倒大樹,誰知,玉帝施了法術,砍一刀長一刀,這樣吳剛長年累月的砍,砍了幾千年。吳剛見砍樹不倒,思鄉(xiāng)思母心切,于是他在每年的中秋之夜都丟下一支桂花到桂榜山上,以寄托思鄉(xiāng)之情。年復一年,于是桂榜山上都長滿了桂花,鄉(xiāng)親們就用這桂花泡茶喝,咸寧再也沒有了災難。 再說吳剛同村有個叫嫦娥的姑娘,和吳剛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情投意合。自從吳剛上月宮之后,她都一直照顧著吳剛的老母。直到老人辭世。吳剛、嫦娥相隔天上人間,相思之情與日俱增,吳剛砍不到桂花樹不能回來,嫦娥也隔著天地,不能前去與吳郎相會。終于有一天,王母娘娘帶著她的七個女兒到掛榜山下的鳴水泉洗澡,嫦娥看到了,偷偷的拿了七仙女的回天仙丹,拿回家去吃了,帶上她的玉兔,上天和吳剛相會去了。 這七仙女沒了仙丹回不了天庭了,只有等她的姐姐們?nèi)旌笤賮硐丛钑r給她帶來,才能上天。你要知道,天上一天,人間一年,在這三年里,七仙女遇上了董永,于是就有了那個眾所周知的動人故事。
1、以吳國號[1]為姓,出自姬姓,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后裔。
商朝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兒子季歷頗有才干,生子姬昌(周文王),姬昌出世時,有圣瑞出現(xiàn),所以太王就屬意姬昌接位。
太王的大兒子泰伯和二兒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傳位給季歷,再傳位給姬昌,就決定自動讓賢,便一起南下荊蠻(周人敵視楚國的稱呼)。太伯和仲雍給當時比較落后的江南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被當?shù)赝林婆e為君長,號稱句吳。
泰伯死后,由仲雍繼位。周武王(姬昌為文王,其子姬發(fā)為武王)滅商后,仲雍的3世孫周章為諸侯,國號改稱吳,并追封太伯為吳伯。
至仲雍的第19世孫壽夢稱王,建都今江蘇蘇州。壽夢的第四子季札本該繼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為生。
此后吳王壽夢的后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發(fā)展,出現(xiàn)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札及其后裔獨立發(fā)展,人丁繁衍眾多,構(gòu)成了當今吳姓的絕大部分。吳國被越國所滅后,其子孫便以國為姓,稱吳姓。
2、上古時已有吳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舜后有吳姓。
一是顓頊帝時有吳權,其后亦有吳氏。一是少康帝時有神箭手吳賀,其后有吳姓。
3、出自古帝顓頊時期吳權之后裔。據(jù)有關資料所載,相傳為上古顓頊帝(高陽氏)時吳權的后代。
4、夏代國王少康時有吳賀,其后為吳氏。 歷史名人: 吳道子:唐代著名畫家。
被后人奉為"畫圣"。其畫線條遒勁雄放,變化豐富,一變古來沿襲的高古游絲描的細筆,發(fā)展了線描的藝術方法,故表現(xiàn)出來的物象富有運動感、節(jié)奏感,被人們稱為"吳帶當風"。
吳承恩:明朝小說家。著有《西游記》傳世。
吳勉:貴州黎平侗族英雄 吳起:戰(zhàn)國時著名軍事家。衛(wèi)國人。
初為魯將,繼為魏將,后奔楚國,任令尹,主持變法,后被殺。 吳廣:秦末農(nóng)民起義領袖。
公元前209年與陳勝發(fā)動戍卒九百人起義,建立張楚政權。后為部將田臧假借陳勝命令殺害。
吳三桂 :明末清初人物,字長伯。明末清初遼東人,祖籍江蘇高郵,大將軍 。
吳敬梓:清代人,以小說《儒林外史》而著稱的杰出諷刺作家。 吳沃堯:清代著名小說家。
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 吳昌碩:清代著名的篆刻家、書畫家。
工詩,善書法,尤精篆刻。 吳其浚:清代著名政治家、科學家。
著有被譽為19世紀中國重要的植物學著作《植物名實圖考長編》22卷和《植物名實圖考》38卷。
吳起 (前440~前381) 戰(zhàn)國時衛(wèi)人。
仕魏文侯,領兵擊秦,拔五城,拜西河守。后被譖奔楚,為楚悼王相,楚日益強盛。
因主張廢公族之疏遠者以養(yǎng)戰(zhàn)士,遂招怨貴戚大臣,后被射死。李克亦稱起貪而好色,然用兵,司馬穰苴不能過。
著有「吳子六篇」。 吳承恩 (?~公元1582) 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明淮安山陽人。
約生于孝宗弘治十三年。性敏多慧,博極群書,詩文雅麗。
嘉靖二十三年貢生,授長興縣丞,隆慶初,歸山陽,放浪詩酒。身后詩文多散失,邑人邱正綱編纂成射陽存稿四卷,續(xù)稿一卷。
復善諧劇,著雜記數(shù)種,名震一時,尤以《 西游記 》一書,為明人四大奇書之一,最為膾炙人口。 吳三桂 (1612~1678) 字長白,明末清初高郵人。
崇禎年間,以總兵鎮(zhèn)山海關,李自成陷京師,奪三桂愛妾陳圓圓,三桂乃引清兵入關,破自成,清遂入主中國。三桂受封為平西王,鎮(zhèn)云南。
后叛清,自稱周帝,旋病死。
神話傳說中吳剛學仙有過,遭天帝懲罰到月宮砍伐桂樹,其樹隨砍隨合,所以必須不斷砍伐。見˙《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一˙天咫》。
又《山海經(jīng)》中,吳剛又叫吳權,是西河人。炎帝之孫伯陵,趁吳剛離家三年學仙道,和吳剛的妻子私通,還生了三個兒子,吳剛一怒之下殺了伯陵,因此惹怒太陽神炎帝,把吳剛發(fā)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樹--月桂。月桂高達五百丈,隨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這種永無休止的勞動為對吳剛的懲罰。
而吳剛的妻子對丈夫的遭遇亦感到內(nèi)疚,命她的三個兒子飛上月亮,陪伴吳剛,一個變成「蟾蜍」,一個變成「兔」,一個不詳。
以下答案即是正確答案:在我國最早的象形文字甲骨文中,吳字很象一個歪著腦袋奔跑的獵人形象,上邊一個圓圓的“口”,下面一個揮舞雙臂奔跑的四肢健全的軀體,也很象我們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會徽。
漢代許慎《說文解字》對吳字的解釋為:“吳”大言也,從矢口,就是“矢”字上面加一個“口”。何謂大言,即大聲也,又解釋說“吳”傾頭也,即歪著腦袋。
《詩經(jīng)·絲衣》對吳字的解釋有“不吳不敖”之說,即不出聲,又不傲慢??滴踝值湟谩夺屃x》注釋,吳字上“口”下“大”象魚張著大口。
到了秦漢時期,文字趨于規(guī)范,至今寫成了上“口”下“天”了。在先秦時期,“吳”與“虞”不分,兩個字可以通用,所謂“虞人”,也就是“吳人”,“吳人”也就是“虞人”。
以“虞”為國名的只有兩個,其中之一就是吳?‘